无感知的用同步的代码编写方式达到异步IO的效果和性能,避免了传统异步回调所带来的离散的代码逻辑和陷入多层回调中导致代码无法维护
golang/goroutine 和 swoole/coroutine 协程性能测试对比 - Go语言中文网 - Golang中文社区 https://studygolang.com/articles/13967#reply0
Go 语言之旅 https://tour.go-zh.org/concurrency/1
协程的一些特性和优点我就不说了,网上很多文章都讲述的很透彻。
协程可以理解为纯用户态的线程,其通过协作而不是抢占来进行切换。相对于进程或者线程,协程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用户态完成,创建和切换的消耗更低。开发者可以无感知的用同步的代码编写方式达到异步IO的效果和性能,避免了传统异步回调所带来的离散的代码逻辑和陷入多层回调中导致代码无法维护。
1、golang::goroutine
最近在学习 go,一些高大上的特性果然是为高并发而生,自带的 net/http 包对请求的处理也透明的放在了协程上下文中,真开箱即用。
server.go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net/http"
"time"
"log"
"runtime"
"bytes"
"strconv"
)
func main() {
// 注册请求 handler
http.HandleFunc("/", func (responseWrite 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http.Request) {
log.Println("goroutine: ", GetGID(), "start")
// 模拟2秒的IO耗时操作 会发生协程切换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协程继续执行
log.Println("goroutine: ", GetGID(), "end")
// 结束请求
fmt.Fprintln(responseWrite, "<h1>hello world!</h1>")
})
log.Println("server start ...")
http.ListenAndServe(":8081", nil)
}
// 获取 goroutine 的协程 id
func GetGID() uint64 {
b := make([]byte, 64)
b = b[:runtime.Stack(b, false)]
b = bytes.TrimPrefix(b, []byte("goroutine "))
b = b[:bytes.IndexByte(b, ' ')]
n, _ := strconv.ParseUint(string(b), 10, 64)
return n
}
golang 自带的 net/http 包是会自行的创建一个协程去处理请求的,所以阻塞的 2秒 并不会将主进程挂起,主进程仍在不停的接收请求并创建一个协程去处理请求。
Go 程(goroutine)是由 Go 运行时管理的轻量级线程。
go f(x, y, z)
会启动一个新的 Go 程并执行
f(x, y, z)
f
, x
, y
和 z
的求值发生在当前的 Go 程中,而 f
的执行发生在新的 Go 程中。
Go 程在相同的地址空间中运行,因此在访问共享的内存时必须进行同步。sync
包提供了这种能力,不过在 Go 中并不经常用到,因为还有其它的办法(见下一页)。
信道
信道是带有类型的管道,你可以通过它用信道操作符 <-
来发送或者接收值。
ch <- v // 将 v 发送至信道 ch。 v := <-ch // 从 ch 接收值并赋予 v。
(“箭头”就是数据流的方向。)
和映射与切片一样,信道在使用前必须创建:
ch := make(chan int)
默认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操作在另一端准备好之前都会阻塞。这使得 Go 程可以在没有显式的锁或竞态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同步。
以下示例对切片中的数进行求和,将任务分配给两个 Go 程。一旦两个 Go 程完成了它们的计算,它就能算出最终的结果。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sum(s []int, c chan int) {
sum := 0
for _, v := range s {
sum += v
}
c <- sum // 将和送入 c
}
func main() {
s := []int{7, 2, 8, -9, 4, 0}
c := make(chan int)
go sum(s[:len(s)/2], c)
go sum(s[len(s)/2:], c)
x, y := <-c, <-c // 从 c 中接收
fmt.Println(x, y, 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