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xed-Length Frames 谈谈网络编程中应用层(基于TCP/UDP)的协议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4cf2d0101859x.html

谈谈网络编程中应用层(基于TCP/UDP)的协议设计

 (2013-04-27 19:11:00)

 

  对于初涉网络编程的开发人员来说,在通信协议的设计上一般会有所困惑。一般的网络编程书籍上也较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估计是觉得太简单了。这块确实是不难,但如果不了解,又很容易出篓子或者绕弯路。下面我就来谈谈基于TCP/UDP的协议设计。
   1、基于TCP的协议设计  
   TCP是基于流的协议。但大部分网络应用一般会有个更小的处理单元,我们称之为帧(FRAME)。

  • 是否分帧

   如上所述,大部分网络应用是需要分帧的。举IM为例,用户登录是一个帧,用户发送文本信息是一个帧。少部分应用可以不需要分帧,比如:echo服务器,接收到什么直接回复即可;转发服务器,同样是接收到数据直接转给目标机器;更常见的情况是一个TCP连接只发送/处理一个请求之后就直接关闭,这种也就没必要分帧了。
   考虑到除了学习网络编程,没人做echo server。所以只要服务端不是一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或者纯转发,就应该采用分帧的设计。

  • 如何分帧

   注意:帧是业务处理的单元,是具体应用Care的,但这不关TCP的事情!初学者往往认为tcp这端 write一次,tcp那端就会read一次,然后惊呼“粘包”、“丢包”,其实这都是程序处理不当。在这边推荐一本书籍《TCP/IP协议详解 卷1》,挺薄的,看完可以减少很多对TCP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发送方发送一帧,接收方可能要N次才能读取完成,而且可能同时读到下帧的数据。那要怎么在接收方把一帧数据不多不少的读取出来呢?
  常用做法有两个:基于长度和基于终结符(Delimiter)。基于长度,就是在帧前先发送帧的长度,一般用固定长度的字节来发送此长度,比如2个字节(最大帧长不能大于65535),4个字节。(ps:我也见过使用可变长度的字节来发送此长度,比如netty中的ProtobufVarint32FrameDecoder,看代码那是相当的蛋疼,我觉得完全是折腾自己,强烈不推荐。)使用基于长度的分帧方式,接受方处理流程一般是这样:“读取固定长度的字节 -> 解析出帧长 -> 读取帧长字节 -> 处理帧”。
  基于终结符(Delimiter),最典型的应用就是HTTP协议了,使用/r/n/r/n作为终结符。使用基于终结符的分帧方式,接收方的处理流程一般是这样:“读数据 -> 在读取的数据中定位终结符 -> 没找到,将数据缓存 -> 继续读数据 -> 定位终结符 -> 找到终结符,将终结符之前的数据作为一帧进行处理”。
  使用终结符的方式务必要考虑转义问题,不然在帧的数据中出现终结符,乐子就大了。
  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在开发的时候都需要考虑最大帧长的问题。不然如果对方说要发送4G长度的帧(恶意or程序错误),真的去new 4G字节的缓存;或者对方一直发送数据,没有终结符。都可能造成程序内存耗尽。
  一般来说,基于长度的分帧方式。开发更简单,程序执行效率也更高,使用更广泛些。基于终结符也不是一无是处:可读性更好,容易模拟和测试(如用telnet)。下面重点讨论基于长度的分帧方式。

  • 基于长度的的帧设计(length based frame design)

   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帧分为帧头(frame header,一般是固定长度)和帧体(frame body,一般是可变长度,也有固定长度的)。如上所述,最简单的帧头只要一个字段——帧长。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典型的帧头可能还有以下字段:
   a)消息类型(message type):在一个网络应用中,往往有多种类型的帧。比如对于IM,有登陆/登出/发送消息/……。接收方需要根据帧头的消息类型字段,解码出不同种类的消息,交给相应处理模块进行处理。也就是帧的结构是Length-Type-Message,Length-Type可以视为帧头,Message是帧体。消息类型一般也是使用固定长度,比如Length 4个字节,Type 4个字节,那么帧头的长度就是8个字节。接收方处理流程:“读帧头长度字节数据 - 解码帧头获得长度和消息类型 - 读帧体长度字节数据 - 根据消息类型解码消息 - 处理消息”。Length-Type-Message结构的帧设计是使用最广泛的,普适性最好也最精简的设计。
  b)请求序列号(serials):这个不是必选项,但我觉得对于非echo式的服务(echo式的服务:总是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端针对该请求应答,应答保证严格按照请求顺序),加上这个字段肯定不后悔。这样对于乱序(如果有消息队列后台线程池,很正常)的执行结果,才能够和请求对上号,从而做出正确的处理。一般来说,高性能的服务端要保证响应的严格有序,是比较麻烦和影响性能的。
  c)版本号(version):很多人这么用,但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下这不是个好主意。帧头应该放大部分/全部帧都需要的字段。而版本号可能只有少数包如登录会用到,所以放到登录包体里可能更合适。单独维护每个协议的版本工作量会比较大,开发起来会比较繁琐易错。至于担心解码失败,更好的方式是采用类似Protobuf这种可以向下兼容的编解码方案。
  注意:在帧头设计时应该要尽可能的精简和通用,因为帧头长度是每个帧都需要的额外开销。如果某个字段(如序列号)只有少数帧会使用到,完全可以放在帧体里去。反之,如果某个字段大部分包都有,却不定义在包头,会导致难以统一处理,增加开发工作量。这些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来进行权衡,没有统一的答案。举个例子,Length-Type-Message结构适用于大部分情况,但如果业务要求每个帧都需要表明操作者,在帧头增加UID字段变成Length-Type-UID-Message,程序的开发会更简单。

  • 帧体的设计

   帧体就是字段的集合,举个例子,登录帧体包含用户名、密码这两个字段(只是举例,现实的登录包往往复杂得多)。在帧体设计上,大家往往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基于XML、json,基于字段Pos(举登录包为例,就先写/读用户名,再写/读密码。这种方式不是太好,很难向下兼容:比如登录包需要在用户名和密码间加一个用户状态,如果服务端/客户端没有同步升级,就会斯巴达)。我甚至见过狂野得离谱的直接使用C struct的,这种脑残到爆:兼容性渣不说,类对齐(可以用pragma pack避免不一致)、byte order、机器字长都会造成麻烦。
   比较推荐的做法:骚年,用Google Protobuf吧!如果要可读性好,json相比XML更省带宽。
   2、基于UDP的协议设计
  一般来说,UDP的服务器要比TCP简单得多(不过如果要实现基于UDP的可靠消息传输,就当我没说)。而且udp本来就是基于数据包的协议。write/read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不考虑丢包),所以不需要有长度字段/终结符。
  但是要注意:为了避免丢包率过高,udp包的长度一般不应该大于1500字节(大概,为了安全起见,我一般保证小于1K嘿),如果数据量较大,就需要分包了,这是比TCP麻烦的地方。
  典型的UDP的协议设计就是:Type-Message。Type长度固定,用于说明消息类型;Message是消息体,和tcp的帧体设计同样即可。

 

 

https://cseweb.ucsd.edu/classes/fa13/cse123-a/lectures/123-fa13-l4.pdf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99996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42210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ype-length-value

 

所有的应用层协议,都是通过TCP或UDP发送某种符合约定的二进制数据,然后在通信的两端对二进制数据进行解析来进行通信的。

http本来就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所以才会用文本格式的协议。

除了很少一些例外,大规模使用的协议很少会是基于文本的。
你经常接触到的,包括各种聊天工具、各种网络游戏、文件下载/分享的FTP/BT等等等等,都是二进制的

设计成文本是因为他本来就是给文本设计的。大部分应用层协议都不是文本的,比如ftp,rtp之类的。

所有协议都有信令和业务两部分。一般情况下设计,业务部分随应用内容走。例如传图片不可能用文本。 信令部分一般是二进制的,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扩展性差。 以前的二进制协议是设计死的字段和比特。

现在新的设计方向是tlv格式(type-length-value),扩展性强。效率依然很高。

文本的协议设计方向是用xml格式,扩展性也好。文本协议便于和数据库的联动,尤其是xml格式更好。二进制协议想对接各种数据库需要转换。http恰好需要数据库访问和对接。 从安全性上来说,tlv和xml都有恶意格式和长度溢出等攻击,如果用固定格式的二进制会好一些。

 

我们会遇到需要使用二进制协议的情况:

    1. 性能要求非常苛刻,以至于JSON等序列化会严重拖慢性能
    2. 数据本身带有大量的二进制内容,不适合使用文本格式
    3. 其他目的(协议保密,反侦测等)
    4. 对端的软件由其他人开发,已经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二进制协议

 

 

https://www.jianshu.com/p/222f7f584c1a

在实际运行中,会出现org.apache.thrift.transport.TTransportException: Frame size (40792739) larger than max length (16384000)!异常,所以在代码中会修改一次性传输的大小(1638400000),这个需在客户端和服务端同时设定.
服务端
private final static int DEFAULT_PORT = 30002;
    private static TServer server = nul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NonblockingServerSocket socket = null;
        try {
            socket = new TNonblockingServerSocket(DEFAULT_PORT);
        } catch (TTranspor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多接口的实现
        TProcessor  tProcessor1 = new TestQry.Processor<TestQry.Iface>(new QueryImp());
        TProcessor tProcessor2 = new TestQry1.Processor<TestQry1.Iface>(new QueryImp1());
        TThreadedSelectorServer.Args arg = new TThreadedSelectorServer.Args(socket);
        TMultiplexedProcessor multiplexedProcessor = new TMultiplexedProcessor();
        multiplexedProcessor.registerProcessor("processor1",tProcessor1);
        multiplexedProcessor.registerProcessor("processor2",tProcessor2);
        arg.processor(multiplexedProcessor);
        arg.protocolFactory(new TCompactProtocol.Factory());
        //如果传输数据量过大,需要修改这个地方的参数,默认16M
        arg.transportFactory(new TFramedTransport.Factory(1638400000));
        arg.processorFactory(new TProcessorFactory(multiplexedProcessor));
        //监听线程数
        arg.selectorThreads(10);
        //工作线程数
        ExecutorService 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0);
        arg.executorService(pool);
        arg.getExecutorService();
        server = new TThreadedSelectorServer(arg);
        System.out.println("Starting server on port " + DEFAULT_PORT + "......");
        server.serve();
    }

客户端

private final static int DEFAULT_QRY_CODE = 1;
    public void startClient() {
        TTransport tTransport = null;
        try {
            tTransport = getTTranspor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TProtocol protocol = new TCompactProtocol(tTransport);
        //对应的客户端也要用多接口的方式实现
        TMultiplexedProtocol q1 = new TMultiplexedProtocol(protocol,"processor1");
        TMultiplexedProtocol q2 = new TMultiplexedProtocol(protocol,"processor2");
        TestQry.Client client1 = new TestQry.Client(q1);
        TestQry1.Client client2 = new TestQry1.Client(q2);
        try {
            QryResult result = client1.qryTest(DEFAULT_QRY_CODE);
            System.out.println("code="+result.code+" msg="+result.msg);
            close(tTransport);
        } catch (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static TTransport getTTransport() throws Exception{
        TTransport tTransport = getTTransport("127.0.0.1",30002,300000);
        if(tTransport != null && !tTransport.isOpen()){
            tTransport.open();
        }
        return tTransport;
    }

    private static TTransport getTTransport(String host, int port, int timeout) {
        final TSocket tSocket = new TSocket(host,port,timeout);
        final TTransport tTransport = new TFramedTransport(tSocket,1638400000);
        return tTransport;
    }
    private void close(TTransport transport){
        if(transport !=null && transport.isOpen()){
            transport.close();
        }
    }

 

 

 

 
 
 
 

 

posted @ 2019-11-16 17:36  papering  阅读(4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