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GOT,PLT和动态链接

thumb
之前几篇介绍exploit的文章, 有提到return-to-plt的技术. 当时只简单介绍了
GOT和PLT表的基本作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今天就来详细分析下其具体的工作过程.

本文所用的依然是Linux x86 64位环境, 不过分析的ELF文件是32位的(-m32).

大局观

首先, 我们要知道, GOT和PLT只是一种重定向的实现方式. 所以为了理解他们的作用,
就要先知道什么是重定向, 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重定向.

重定向(relocations), 简单来说就是二进制文件中留下的"坑", 预留给外部变量或函数.
这里的变量和函数统称为符号(symbols). 在编译期我们通常只知道外部符号的类型
(变量类型和函数原型), 而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值(变量值和函数实现). 而这些预留的"坑",
会在用到之前(链接期间或者运行期间)填上. 在链接期间填上主要通过工具链中的连接器,
比如GNU链接器ld; 在运行期间填上则通过动态连接器, 或者说解释器(interpreter)来实现.
比如:

$ file /bin/ls
/bin/ls: ELF 64-bit LSB shared object, x86-64, version 1 (SYSV), dynamically linked,
interpreter /lib64/ld-linux-x86-64.so.2, for GNU/Linux 2.6.32, BuildID[sha1]=3c233e12c466a83aa9b2094b07dbfaa5bd10eccd, stripped

可以看到/bin/ls的解释器是/lib64/ld-linux-x86-64.so.2.

在本文中, 用下面两个简单的c文件来进行说明, 首先是symbol.c, 定义了一个函数变量:

// symbol.c
int my_var = 42;
int my_func(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编译为动态链接库:

gcc -g -m32 -masm=intel -shared -fPIC symbol.c -o libsymbol.so

另一个文件是main.c, 调用该动态链接库:

// main.c
int var = 10;
extern int my_var;
extern int my_func(int, int);

int main() {
    int a, b;
    a = var;
    b = my_var;
    return my_func(a, b);
}

分别编译两个版本, 位置相关的main和位置无关的main_pi, 具体会稍后解释.

# 位置相关
gcc -g -m32 -masm=intel -L. -lsymbol -no-pie -fno-pic main.c libsymbol.so -o main
# 位置无关
gcc -g -m32 -masm=intel -L. -lsymbol main.c libsymbol.so -o main_pi

符号表

函数和变量作为符号被存在可执行文件中, 不同类型的符号又聚合在一起, 称为符号表.
有两种类型的符号表, 一种是常规的(.symtab和.strtab), 另一种是动态的(.dynsym和.dynstr),
他们都在对应的section中, 以main为例:

$ readelf -S ./main
  [Nr] Name              Type            Addr     Off    Size   ES Flg Lk Inf Al
  [ 5] .dynsym           DYNSYM          080481ec 0001ec 0000b0 10   A  6   1  4
  [ 6] .dynstr           STRTAB          0804829c 00029c 000085 00   A  0   0  1
...
  [33] .symtab           SYMTAB          00000000 00120c 000490 10     34  52  4
  [34] .strtab           STRTAB          00000000 00169c 0001e1 00      0   0  1

常规的符号表通常只在调试时用到. 我们平时用的strip命令删除的就是该符号表;
而动态符号表则是程序执行时候真正会查找的目标.

位置无关代码

刚刚编译动态链接库时指定了-fPIC, 编译main_pi时(默认)指定了-pie, 其实都是为了
生成位置无关的代码, 那么什么是位置无关? 为什么要位置无关?

我们执行一个可执行文件的时候, 其实是先将磁盘上的该文件读取到内存中, 然后再执行.
而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内存空间, 以32位程序为例, 就有2^32=4GB的寻址空间, 从0x00000000
到0xffffffff. 这里暂时不深入介绍, 只需要知道虚拟内存最终会通过页表映射到物理内存中.

当然, 如果你感兴趣, 强烈推荐你去看下Gustavo Duarte的这篇文章.

按照链接器的约定, 32位程序会加载到0x08048000这个地址中(为什么?),
所以我们写程序时, 可以以这个地址为基础, 对变量进行绝对地址寻址. 以main为例:

$ readelf -S ./main | grep "\.data"
  [Nr] Name              Type            Addr     Off    Size   ES Flg Lk Inf Al
  [25] .data             PROGBITS        0804a014 001014 00000c 00  WA  0   0  4

.data部分在可执行文件中的偏移量为0x1014, 那么加载到虚拟内存中的地址应该是
0x8048000+0x1014=0x804a14, 正好和显示的结果一样. 再看看main函数的汇编代码:

$ objdump  -d ./main | grep "<main>" -A 15
080484db <main>:
 80484db:	8d 4c 24 04          	lea    ecx,[esp+0x4]
 80484df:	83 e4 f0             	and    esp,0xfffffff0
 80484e2:	ff 71 fc             	push   DWORD PTR [ecx-0x4]
 80484e5:	55                   	push   ebp
 80484e6:	89 e5                	mov    ebp,esp
 80484e8:	51                   	push   ecx
 80484e9:	83 ec 14             	sub    esp,0x14
 80484ec:	a1 1c a0 04 08       	mov    eax,ds:0x804a01c
 80484f1:	89 45 f4             	mov    DWORD PTR [ebp-0xc],eax
 80484f4:	a1 20 a0 04 08       	mov    eax,ds:0x804a020
 80484f9:	89 45 f0             	mov    DWORD PTR [ebp-0x10],eax
 80484fc:	83 ec 08             	sub    esp,0x8
 80484ff:	ff 75 f0             	push   DWORD PTR [ebp-0x10]
 8048502:	ff 75 f4             	push   DWORD PTR [ebp-0xc]
 8048505:	e8 a6 fe ff ff       	call   80483b0 <my_func@plt>

注意80484ec这行, 可以看到获取变量直接用的绝对地址0x804a01c(正好在.data范围内).
用gdb(在启动程序之前)可看到该地址正是var变量的地址, 且初始值为10:

$ gdb ./main
(gdb) x/xw 0x804a01c
0x804a01c <var>:	0x0000000a

按绝对地址寻址, 对可执行文件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一个进程只有一个主函数.
可对于动态链接库而言就比较麻烦, 如果每个.so文件都要求加载到某个绝对地址,
那简直是个噩梦, 因为你无法保证不和别人的.so加载地址冲突. 所以就有了位置无关代码的概念.
以位置无关的方式编译的main_pi, 来看看其相关信息:

$ readelf -S ./main_pi | grep "\.data"
  [Nr] Name              Type            Addr     Off    Size   ES Flg Lk Inf Al
  [25] .data             PROGBITS        00002014 001014 00000c 00  WA  0   0  4

偏移量还是固定的, 但Addr部分不再是绝对地址. 也就是说程序可以加载到虚拟内存的任意位置.
听起来很神奇? 其实实现很简单, 继续看看main()的汇编:

$ objdump -d main_pi | grep "<main>" -A 20
00000660 <main>:
 660:	8d 4c 24 04          	lea    ecx,[esp+0x4]
 664:	83 e4 f0             	and    esp,0xfffffff0
 667:	ff 71 fc             	push   DWORD PTR [ecx-0x4]
 66a:	55                   	push   ebp
 66b:	89 e5                	mov    ebp,esp
 66d:	53                   	push   ebx
 66e:	51                   	push   ecx
 66f:	83 ec 10             	sub    esp,0x10
 672:	e8 36 00 00 00       	call   6ad <__x86.get_pc_thunk.ax>
 677:	05 89 19 00 00       	add    eax,0x1989
 67c:	8b 90 1c 00 00 00    	mov    edx,DWORD PTR [eax+0x1c]
 682:	89 55 f4             	mov    DWORD PTR [ebp-0xc],edx
 685:	8b 90 f0 ff ff ff    	mov    edx,DWORD PTR [eax-0x10]
 68b:	8b 12                	mov    edx,DWORD PTR [edx]
 68d:	89 55 f0             	mov    DWORD PTR [ebp-0x10],edx
 690:	83 ec 08             	sub    esp,0x8
 693:	ff 75 f0             	push   DWORD PTR [ebp-0x10]
 696:	ff 75 f4             	push   DWORD PTR [ebp-0xc]
 699:	89 c3                	mov    ebx,eax
 69b:	e8 20 fe ff ff       	call   4c0 <my_func@plt>

注意67c~682处, 和之前的区别是这次通过eax寄存器来对变量进行寻址, 不过有个__x86.get_pc_thunk.ax函数,
其作用很简单, 在之前的IOLI-crackme0x06-0x09 writeup中有简单介绍过:

objdump -d main_pi | grep "__x86.get_pc_thunk.ax" -A 2
000006ad <__x86.get_pc_thunk.ax>:
 6ad:	8b 04 24             	mov    eax,DWORD PTR [esp]
 6b0:	c3                   	ret

作用就是把esp(即返回地址)的值保存在eax(PIC寄存器)中, 在接下来寻址用.
有人可能好奇, 为什么这么麻烦, 直接用eip寄存器不就行了?
其实64位下就是这样操作的! 不过32位下不支持直接访问PC寄存器,
所以就多了一层间接的函数调用.

扯远了, 经过672和677两条指令后, eax的值将等于相对当前PC指针的固定位移.
只看静态代码的话, 可知eax=0x677+0x1989=0x2000, 而这个地址是...

$ readelf -S ./main_pi | grep 2000 -C 1
  [23] .got              PROGBITS        00001fe4 000fe4 00001c 04  WA  0   0  4
  [24] .got.plt          PROGBITS        00002000 001000 000014 04  WA  0   0  4
  [25] .data             PROGBITS        00002014 001014 00000c 00  WA  0   0  4

.got.plt的起始地址! 这个section我们接下来会说到. 现在先看汇编的67c处,
通过eax+0x1c=0x201c获取了变量的值, 这个地址已经进入到了.data之中:

$ gdb ./main_pi 
(gdb) x/xw 0x2000+0x1c
0x201c <var>:	0x0000000a

所以, 位置无关代码实际上就是通过运行时PC指针的值来找到代码所引用的
其他符号的位置, 不管二进制文件被加载到哪个位置, 都可以正确执行.

缺点

位置无关代码的缺点是, 在执行时要保留一个寄存器作为PIC寄存器,
有可能会导致寄存器不够用; 还有一个缺点是运行时要经过计算来获得
符号的地址, 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对运行速度有点小影响.

优点

位置无关代码的优点就跟他名字一样, 可以保证加载到任意地址都能
正常执行, 这也是每个动态链接库都需要支持的.

动态链接

刚刚我们说位置无关代码的时候有看到, PIC寄存器为.got.plt的地址, 然后按偏移量
来获取变量. 上面只看了eax+0x1c即从.data段获取的内容(var), 还有一个参数是通过
eax-0x10即.got段之中获取的my_var. 后者是在symbol.c中定义的, 所以其内容在编译期
未知. 如果是静态链接, 则可以在链接时解析符号的值. 我们这里主要考虑动态链接的情况.

一些定义

上面说了很多.got, .plt啥的, 那么这些section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其实这些都是
链接器(或解释器, 下面统称为链接器)在执行重定向时会用到的部分, 先来看他们的定义.

.got

这是我们常说的GOT, 即Global Offset Table, 全局偏移表. 这是链接器在执行链接时
实际上要填充的部分, 保存了所有外部符号的地址信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在i386架构下, 除了每个函数占用一个GOT表项外,GOT表项还保留了
3个公共表项, 每项32位(4字节), 保存在前三个位置, 分别是:

  • got[0]: 本ELF动态段(.dynamic段)的装载地址
  • got1: 本ELF的link_map数据结构描述符地址
  • got2: _dl_runtime_resolve函数的地址

其中, link_map数据结构的定义如下:

struct link_map
{
   /* Shared library's load address. */
   ElfW(Addr) l_addr;                 
   /* Pointer to library's name in the string table. */                                 
   char *l_name;    
   /* 
        Dynamic section of the shared object.
        Includes dynamic linking info etc.
        Not interesting to us.  
   */                   
   ElfW(Dyn) *l_ld;   
   /* Pointer to previous and next link_map node. */                 
   struct link_map *l_next, *l_prev;   
};

.plt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PLT, 即Procedure Linkage Table, 进程链接表. 这个表里包含了一些代码,
用来(1)调用链接器来解析某个外部函数的地址, 并填充到.got.plt中, 然后跳转到该函数; 或者
(2)直接在.got.plt中查找并跳转到对应外部函数(如果已经填充过).

.got.plt

.got.plt相当于.plt的GOT全局偏移表, 其内容有两种情况, 1)如果在之前查找过该符号,
内容为外部函数的具体地址. 2)如果没查找过, 则内容为跳转回.plt的代码, 并执行查找.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绕, 后面会说明具体原因.

.plt.got

说实话, 这部分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具体作用, 可能是为了对称吧. 逃)

对于我们将要研究的main程序, 这些段的地址如下:

$ readelf -S main | egrep  '.plt|.got'
  [Nr] Name              Type            Addr     Off    Size   ES Flg Lk Inf Al
  [12] .plt              PROGBITS        080483a0 0003a0 000030 04  AX  0   0 16
  [13] .plt.got          PROGBITS        080483d0 0003d0 000008 00  AX  0   0  8
  [23] .got              PROGBITS        08049ffc 000ffc 000004 04  WA  0   0  4
  [24] .got.plt          PROGBITS        0804a000 001000 000014 04  WA  0   0  4

变量

有了上面的定义, 先看变量的解析过程, 以main为例(位置相关的),
查看需要重定向的符号:

$ readelf --relocs ./main

Relocation section '.rel.dyn' at offset 0x358 contains 2 entries:
 Offset     Info    Type            Sym.Value  Sym. Name
08049ffc  00000206 R_386_GLOB_DAT    00000000   __gmon_start__
0804a020  00000605 R_386_COPY        0804a020   my_var

Relocation section '.rel.plt' at offset 0x368 contains 2 entries:
 Offset     Info    Type            Sym.Value  Sym. Name
0804a00c  00000107 R_386_JUMP_SLOT   00000000   my_func
0804a010  00000307 R_386_JUMP_SLOT   00000000   __libc_start_main@GLIBC_2.0

my_var的地址为0804a020, 注意这里实际上是.bss段, 如下:

$ readelf -S main | grep 0804a020 -B 2
  [24] .got.plt          PROGBITS        0804a000 001000 000014 04  WA  0   0  4
  [25] .data             PROGBITS        0804a014 001014 00000c 00  WA  0   0  4
  [26] .bss              NOBITS          0804a020 001020 000008 00  WA  0   0  4

因为main.c里只是声明变量而且没初始化, 在链接前并不知道是否在外部定义.
同时, 该变量的值一开始是不知道的, 我们可以通过gdb来验证:

(gdb) x/dw 0x0804a020
0x804a020 <my_var>:	0

显示值为0, 但实际上在symbol.c中定义了其值为42, 启动前我们先在这里下个观察点,
看看究竟是什么时候加载进去的:

(gdb) set environment LD_LIBRARY_PATH=.
(gdb) watch -l *0x804a020
Hardware watchpoint 1: -location *0x804a020
(gdb) run
Starting program: /home/pan/project/cFile/shared_library/plt/main 

Hardware watchpoint 1: -location *0x804a020

Old value = 0
New value = 42
0xf7ff2e08 in ?? () from /lib/ld-linux.so.2
(gdb) x/xd 0x804a020
0x804a020 <my_var>:	42

所以, 确实是链接器/lib/ld-linux.so.2负责填充了该变量的内容.
而且是在程序运行之前就完成了符号解析.

函数

接下来看看外部函数符号. 外部函数的内容(指令)也是像变量一样在
程序运行之前完成填充的吗? 其实这理论上是可以的, 事实上稍有不同.

静态分析

我们先从汇编看看main是如何调用my_func()函数的:

(gdb) disassemble  main
Dump of assembler code for function main:
   0x080484db <+0>:	lea    ecx,[esp+0x4]
   0x080484df <+4>:	and    esp,0xfffffff0
   0x080484e2 <+7>:	push   DWORD PTR [ecx-0x4]
   0x080484e5 <+10>:	push   ebp
   0x080484e6 <+11>:	mov    ebp,esp
   0x080484e8 <+13>:	push   ecx
   0x080484e9 <+14>:	sub    esp,0x14
   0x080484ec <+17>:	mov    eax,ds:0x804a01c
   0x080484f1 <+22>:	mov    DWORD PTR [ebp-0xc],eax
   0x080484f4 <+25>:	mov    eax,ds:0x804a020
   0x080484f9 <+30>:	mov    DWORD PTR [ebp-0x10],eax
   0x080484fc <+33>:	sub    esp,0x8
   0x080484ff <+36>:	push   DWORD PTR [ebp-0x10]
   0x08048502 <+39>:	push   DWORD PTR [ebp-0xc]
   0x08048505 <+42>:	call   0x80483b0 <my_func@plt>

调用的地址是0x80483b0, 在.plt段中, 之前说了PLT的定义, 现在具体看看里面的内容:

(gdb) disassemble 0x80483b0
Dump of assembler code for function my_func@plt:
   0x080483b0 <+0>:	jmp    DWORD PTR ds:0x804a00c
   0x080483b6 <+6>:	push   0x0
   0x080483bb <+11>:	jmp    0x80483a0
End of assembler dump.

首先是跳转到*0x804a00c, 该地址在.got.plt之中, 之前说了, .got.plt相当于
.plt的GOT, 而GOT本身相当于一个数组, 看看该"数组"的内容:

(gdb) x/4xw 0x804a00c
0x804a00c:	0x080483b6	0x080483c6	0x00000000	0x00000000

所以, 0x080483b0这里的跳转, 相当于跳转到0x080483b6, 即下一条指令!
这个多余的跳转先打个问号, 把流程走完再说. 接着, 跳转到了0x80483a0,
这个地址, 是.plt的起始地址, 这里的指令如下:

(gdb) x/2i 0x080483a0
   0x80483a0:	push   DWORD PTR ds:0x804a004
   0x80483a6:	jmp    DWORD PTR ds:0x804a008

跳转到了0x804a008, 在前面我们知道0x804a000是.got.plt的地址,
而在上一节的定义中, 也知道了.got表前三项的作用, 0x804a008
正好是第三项got2, 即_dl_runtime_resolve函数的地址. 0x804a004
则是调用该函数的参数, 且值为got1, 即本ELF的link_map的地址.
如下, 在进程未启动前, got1和got2都为0, 在启动时由链接器装填:

(gdb) x/4xw 0x804a000
0x804a000:	0x08049f0c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80483b6

因此, 实际上(第一次)调用my_func@plt就相当于调用了
_dl_runtime_resolve((link_map *)m, 0)! 其中link_map提供了运行时的必要信息,
而0则是my_func函数的偏移(在my_func@plt中push 0x0).
该函数定义在glibc/sysdeps/i386/dl-trampoline.S中, 关键代码如下:

_dl_runtime_resolve:
        cfi_adjust_cfa_offset (8)
        pushl %eax                # Preserve registers otherwise clobbered.
        cfi_adjust_cfa_offset (4)
        pushl %ecx
        cfi_adjust_cfa_offset (4)
        pushl %edx
        cfi_adjust_cfa_offset (4)
        movl 16(%esp), %edx        # Copy args pushed by PLT in register.  Note
        movl 12(%esp), %eax        # that `fixup' takes its parameters in regs.
        call _dl_fixup                # Call resolver.
        popl %edx                # Get register content back.
        cfi_adjust_cfa_offset (-4)
        movl (%esp), %ecx
        movl %eax, (%esp)        # Store the function address.
        movl 4(%esp), %eax
        ret $12                        # Jump to function address.

从注释里也可以看出来, 该函数实际上做了两件事:

  • 1)解析出my_func的地址并将值填入.got.plt中.
  • 2)跳转执行真正的my_func函数.

动态分析

上面虽然用了gdb, 但程序并未运行, 只是分析静态的汇编代码, 为了验证上面的说法,
我们需要进行动态分析. 接着上面的分析, 我们这次在调用_dl_runtime_resolve
前打上断点. 还记得之前在my_func@plt中一次多余的跳转吗? 当时打了个问号,
现在就来解答这个疑问. 在0x804a00c处打上观察点并运行:

(gdb) b *0x80483a6
(gdb) watch -l *0x804a00c
(gdb) run
Breakpoint 1, 0x080483a6 in ?? ()
(gdb) x/xw 0x804a00c
0x804a00c:	0x080483b6
(gdb) continue
Hardware watchpoint 1: -location *0x804a00c

Old value = 0x80483b6
New value = 0xf7fcf4f0
0xf7fe8113 in ?? () from /lib/ld-linux.so.2
(gdb) disassemble 0xf7fcf4f0
Dump of assembler code for function my_func:
...

可以看到, 在_dl_runtime_resolve之前, 0x804a00c地址的值为0x080483b6,
即下一条指令. 而运行之后, 该地址的值变为0xf7fcf4f0, 正是my_func的加载地址!
也就是说, my_func函数的地址是在第一次调用时, 才通过连接器动态解析并加载到
.got.plt中的. 而这个过程, 也称之为延时加载或者惰性加载.

延时加载

延时加载的好处是, 只有当外部函数被调用了才会去进行动态加载, 降低程序的启动时间.
而第一次加载之后, 对于后续的调用就可以直接跳转而不需要再去加载.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进程的启动开销, 另一方面也不会造成太多额外的运行时开销,
所以延时加载在当今也是广泛应用的一个思想. 对于位置无关的代码,
延时加载的过程也是类似的, 并没有太大区别. 读者可以自己去追踪一下.

相关攻击

上节的分析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方, 那就是各个段的权限, 再重温一下各个section:

$ readelf -S main
Section Headers:
  [Nr] Name              Type            Addr     Off    Size   ES Flg Lk Inf Al
  [12] .plt              PROGBITS        080483a0 0003a0 000030 04  AX  0   0 16
  [13] .plt.got          PROGBITS        080483d0 0003d0 000008 00  AX  0   0  8
  [14] .text             PROGBITS        080483e0 0003e0 0001a2 00  AX  0   0 16
  [23] .got              PROGBITS        08049ffc 000ffc 000004 04  WA  0   0  4
  [24] .got.plt          PROGBITS        0804a000 001000 000014 04  WA  0   0  4
  [25] .data             PROGBITS        0804a014 001014 00000c 00  WA  0   0  4
  [26] .bss              NOBITS          0804a020 001020 000008 00  WA  0   0  4
Key to Flags:
  W (write), A (alloc), X (execute), M (merge), S (strings), I (info),

为了使得结果更清晰, 我删除了一些无关的输出. 从上表的Flg行可以看到, 前三个段
都有可执行权限(X), 却没有写(W)权限; 而后几个都有写权限, 却不可执行.
现代的操作系统一般都支持NX特性, 所以这样的结果是很常见的.

同时, 这也是为什么要将PLT和GOT分开的原因. 链接器运行时填充的区域, 必须是可写的,
但可写的区域一般不可执行, 对外部变量没有影响, 但对于外部函数来说就需要
引入一个可执行的区域作为引导, 这就是PLT的作用.

ret2libc

我在栈溢出攻击和缓解中有提到, ret2libc的使用场景是当栈不可执行时,
直接跳转到libc.so某个函数的地址, 比如system(), 来获得shell.
不过前提是要知道libc.so在运行时的加载地址. 如果没启用ASLR, 这个地址是固定的.
启用ASLR之后就会有个随机的偏移, 如下:

aslr

根据ASLR随机化的等级, 会在栈和内核空间之间, 栈和动态库(mmap)之间, 堆和.bss之间
都分别加上随机的偏移. 所以此时libc.so的地址是未知的, ret2libc攻击也就得到缓解了.

ret2plt

但是, 虽然ASLR随机化了上面的几个地址, 在位置相关代码的情况下, PLT的地址还是确定的!
所以如果没有启用位置无关代码的话, 即使启用了ASLR, 我们还是可以通过PLT来跳转到libc
中的函数执行, 这种攻击方法就叫ret2plt.

除此之外, 因为.got.plt是有写入权限的, 攻击者还可以通过代码中的内存破坏漏洞对
.got.plt段进行覆盖, 从而间接控制代码的执行流程.

攻击缓解

ret2plt这么屌, 就没人管管吗? 当然有!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启用位置无关代码,
不过就算可执行程序的代码是位置无关的, 链接器还是有可能将其加载到老地方.
一个更正确的缓解措施是RELROrelocations read-only.
RELRO是链接器的一个选项, 可以通过man ld来查看. 主要作用就是令重定向只读.
有两个RELRO的等级, 部分RELRO和完全RELRO.

部分RELRO(由ld -z relro启用):

  • 将.got段映射为只读(但.got.plt还是可以写)
  • 重新排列各个段来减少全局变量溢出导致覆盖代码段的可能性.

完全RELRO(由ld -z relro -z now启用)

  • 执行部分RELRO的所有操作.
  • 让链接器在链接期间(执行程序之前)解析所有的符号, 然后去除.got的写权限.
  • 将.got.plt合并到.got段中, 所以.got.plt将不复存在.

因此可以看到, 只有完全RELRO才能防止攻击者覆盖.got.plt, 因为在链接期间
就对程序符号进行了解析. 当然同时也放弃了延时绑定所带来的好处.

总结

为了灵活利用虚拟内存空间, 所以编译器可以产生位置无关的代码.
可执行文件可以是位置无关的, 也可以是位置相关的, 动态链接库
绝大多数都是位置无关的. GOT表可写不可执行, PLT可执行不可写,
他们相互作用来实现函数符号的延时绑定. ASLR并不随机化PLT部分,
所以对ret2plt攻击没有直接影响. 为防止恶意修改got, 链接器提供了RELRO
选项, 去除got的写权限, 但也牺牲了延时绑定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章

posted @ 2018-04-09 16:52  有价值炮灰  阅读(2898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