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论与方法论

  很久之前,读梁漱溟的书,在如下几个方面有醍醐灌顶之功效。

    1、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2、为什么需要诚实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3、如何诚实面对它。

  最近,读笛卡尔的《谈谈方法》这本书,同样受益匪浅。当遇到问题时,将意识带到如何分析和解剖它,这一意识形态的转变。其中,有一个观点,一直是我纠结但未能表达出来的,那便是,向自己学习和向身边之人学习。

  脑袋里有很多想法,但是需要勤于将这些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思维跳跃小插曲)

  如何高效地认知事物?认知事物,于感官角度而论,事物本身能够在脑海中得到感知,能够生动地与真实物体进行类比。于客观角度而论,它能够被剖解成不同模块,即事物被划分成对多个子模块后地认知。如何驱动自己对事物进行认知?其关键在于,以问题为导向,认知对象本身对自己便有驱动作用。认知的过程,全然为思维活动。如果需要与外界交互时,其目的在于验证思维活动是否正确。认知一事物前,首先在脑海中想想,构建首次认知,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可以分解成哪些子模块,这些子模块中已知的和暂时未知的。这些结论的得出,完全依赖以往经验。如果当前认知活动,有时间的限定,便需要提炼出关键的子模块进行学习。如何构建这些认知,便是方法论的范畴了。其次,需要让这次认知活动向前发展,驱动力很关键。很多时候,以问题为导向,认知活动前段能够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到中期便很难向前了,很多时候都因思维不够开阔,进入了小巷思维。虚荣心, 在很多时候成为驱动我好学的动力。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用这样的角度,分析一个问题时,更能获取到同理心。
  工程师日常主要活动,在于解决问题,以及根据已知理论组合成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东西。对于后者而言,知道理论知识的多少,以及如何根据已知理论,将它们巧妙组合,解决生活问题,创造力凝聚于巧妙组合。

  如何区分一件事情好坏?

  将理智完全应用于日常生活,似乎缺少点女人本应该具有的生动、活泼。

  在分析自己,或者分析一次行动的影响时,常常仔细地一一罗列出其弊端,忽视了其益处。但对一件事情进行客观评价时,优缺点全部罗列出,才能更全面,而不至于误入自以为是的客观。

 

一、关于逻辑

我比较喜欢逻辑,日常中也喜欢用它。我将其分成如下几类:1、自然现象之逻辑(类似于候鸟南飞);2、因果关系逻辑(这个很显然);3、数理逻辑(我认为数学之美便体现于此,从万千数字中找到其规律。);4、人性逻辑(类似于人会因某些东西触发喜怒哀乐)。

二、关于知识

知识的认知状态,可分为:1、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2、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3、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4、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笼统来分:1、已知知识;2、未知知识(未知知识又可分为:可由已知知识推导得出,和当前状态真的处于无知状态。后者便是需要持续学习去弥补的。)。

对于我而言,学习新知识的动力:1、以是否有用为目的,功利心理作为驱动力;2、想系统研究某一事物时,以兴趣或是好奇心作为驱动力。

三、以一以贯之的观点

中国文化中,对此观点持绝对肯定的态度。在这一观点的驱动下,思考时便有如下表现:

1、认为很多事物本身是相通。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便能当好官。

2、抽象。这个在道德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曾经我也把它作为人生导师。它将任意事物抽象到,从文字本身无法辩真伪的状态,如同宗教一般。

3、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其实这点和2是差不多的。如果一个事物在时间的累计下,是进步的,则此事物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是需要能够被辨别真伪的,对每个角度需要有详细的数据去描述。

当然,很多事物本身的确有其共性,如果对共性部分用以往经验,当然对认知事物很有帮助。但是,事物本身的差异性,需要将其提取出来。然而,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常常将其忽视掉,或者执拗地将其模糊掉。

posted @ 2014-12-04 00:29  阳芳  阅读(18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