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源码之前剖析自己

最近看了不少Linux内核的书,感慨很多。

最大的感慨是相见恨晚!

随着看了一些源码NFS和Ceph为主吧。

 

相见恨晚分为两部分。

后悔为什么这么晚了才开始看,用痛心疾首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但同时也非常庆幸自己终于看到内核和开源库这些伟大的作品了。

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有些人在上学之时就看是看内核了,你不得不佩服。

我们当时读大学一个宿舍10来个人,就一台电脑,一般是拿来追剧的。

对电脑的很多基本操作都不甚熟悉,对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都是懵懵懂懂。

我记得大学毕业的论文是用单片机编程。当然和专业相关,毕竟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

现在PC机非常普及了,大学生都用笔记本了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对计算机的认识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是和国外比较,还是有差距。

Ceph是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作品,他个人还自己创业,能在商业和学术上自由切换,非常传奇。

而作为普通的我却还在感慨,看Ceph必须要有内核的功底,否则基本不可能啃的下去。

看内核之前,我先买了一本Ceph原理的书,我勉勉强强翻了一遍,看不懂,非常苦涩。

经过看内核的原理后,很多流程和原理基本上可以理解了。

 

Ceph的创始人叫Sage Weil,只是他们国家的一个缩影。

太平洋彼岸有太多伟大的作品,我们只能望尘莫及。

我或许代表了我们国家大部分程序员,在这条路上摸索徘徊,甚至带着一些无奈。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优秀的程序员,像上面提到的,有极少数的在大学开始研究计算机了。

而且不少后面混的非常好,像雷军就是程序员出身,小马哥在学校也开始捣鼓计算机了。

 

但是基础的技术呢,像Lua是一个巴西人写的,Nginx来自俄罗斯。

BAT当然也有很多开源库,但是基础的和响当当的我还不知道,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了。

我思考的是,我们的差距还是有的。差距的原因在哪?

我想起了我写过一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确实有些关系,和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有关。

我们逻辑性思维在我们的文化中体现不多,而英语的抽象思维确实与生俱来。

我们教育的是好好听话,而听到的国外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

 

所以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红楼梦》《三国演义》看不懂,人物多且关系复杂。

即使到后面,成年后和别人讨论,特别是对《红楼梦》的看法,事实上很多人不屑一顾。

觉得里面很多事太矫情了,但是几年前我还是按耐不住恶补了一次。

可是非常有感慨,也有自己的看法。能理解为什么是一篇巨著。

确实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了人性的方方面面。难道说这些还不足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只是你读懂时,人已到中年。why?

因为你经历多了,你独立了,不再是懵懵懂懂的还在父母的怀抱下成长不谙世事。

你说伤不伤心?

我其实挺伤心的,就跟我看ceph这样的源码一样!!

 

希望后来者不要这样痛苦。

 

posted on 2020-07-03 17:37  orange-C  阅读(2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