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烦恼 -- 转自点妈文集

最近和一些妈妈们聊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频率很高的词汇:"烦恼"!烦恼宝宝的饮食,烦恼宝宝的休息,烦恼宝宝的"调皮",烦恼宝宝的"任性"。于是,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们的宝宝们又有着怎样的烦恼呢?

    在生活中,很少有父母提及宝宝们的烦恼。小点宝是个刚过了2周岁的宝宝,确切点说来,现在是27个月差6天。我和点爸观察过他很久。发现他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还没准确掌握语言前,他会以哭泣的方式表达他的苦恼和不满,学会说话后,他开始用语言来表述。

    后来读过玛利亚*蒙台梭利的书,认同了一个概念:2岁左右的宝宝,烦恼多来自于秩序感。说到底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儿童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在点宝一岁多的某段时间,我经常给他买小面包,小蛋糕之类的小点心。有一次,因为他最爱的一口蛋糕已经卖光了,我给他换了一个红豆面包。带回去后,点爷爷认为对于他这么大的宝宝来说,太大了点,于是很果断的一掰为二,然后一手一块放到了点宝的手里。这时问题就出来了,原本欢天喜地的点宝开始号啕大哭。一度弄得家人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幸运的是,当时的我采用了现在看来完全正确的措施。尽管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我还是抱起来,很耐心得询问他:“宝贝,是因为把面包分开了吗?妈妈知道,这样以后,面包在宝贝心里就不漂亮了。妈妈也觉得很难过。”然后看到他哭得小声些了,就继续说:“可是今天已经这样了。妈妈保证味道还是一样的。下次妈妈会先征求你的意见。”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在这样的场合下,有多少家长会指责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又有多少父母会批评甚至责骂自己的孩子,又有多少父母在外人面前会觉得这样的行为让自己不堪?……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而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好。真的是这样吗?在做决定前,在采取行动前,我们听取孩子的意见了吗?也许还有的家长会问:2岁不到的P小孩能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会没有?!

    带点去大公园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小朋友同时在玩同一个器械。所以大人们总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场合下,被推倒,或意外受伤。那个周末和点爷爷一起带点去大公园。在点宝自己爬楼梯准备去滑滑梯的时候,点爷爷为了让点宝可以快点玩到滑梯,于是不由分说一把抱起了点,然后往上面走,矮矮的过道,爷爷走得好辛苦,而怀里的点宝老大的不情愿,又扭又叫。乍一看:多么讨厌不懂事的孩子!可是我却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对于大人来说,要的是玩滑滑梯这个目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要的是这个爬过长长的台阶,穿过窄窄的过道,然后走到滑滑梯前,一溜而下的这个过程。然而大人不由分说的好心帮忙,显然将他的过程全部打乱了,从而也将他的乐趣全盘剥夺了。显然这不是大人的初衷,可又有多少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大人这样好心“扭曲”了。

    现在点宝长大了,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了,也能支配自己的行动了。比如:念儿歌,或数数字,他会偶尔想不起来,总有家人或朋友会在那一刻好心提醒他,结果也常常招致他的反对。他会很坚定的说:“宝贝自己来!”然后从头到尾再来一遍。在家里玩的时候,在乐园玩滑滑梯的时候也是类似。有一次在乐园爬滑滑梯,因为他不确定这个90度的楼梯他是否能顺利通过,然后站在那里向下看着思考办法。然后对面来了两个漂亮的阿姨,就说:“小宝贝,我来帮你吧。”然后顺手将点宝抱了下去,结果点宝很反感的说:“宝贝自己走。”然后执意又回到了上面,然后用手和脚试过,自己下来才心满意足的离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自己脱衣服,自己擦脚。尽管脱件衣服要花上很久,有时大人看着甚至觉得痛苦,但每做成一件事情,他都很满足,不夸张得说,满足到脸上神采奕奕的那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同:在人类行走的过程中,成人要的是最后到达的那个目的地,而孩子要的是行走的过程中那颗小石子,那朵小花,亦或是那只花蝴蝶。所以,成人和儿童的认知本身就是有截然不同的理解的,如果我们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又怎能让孩子得到满足?

    相信10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独立,勇敢。那如果我们在抚养其成长过程中,总是约束这,干预那,总让孩子觉得烦恼,挫折和受伤,又怎能成就那些良好的个性?!

    同样的孩子,总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表现:当面对一样心爱的玩具,有些孩子不到手释不罢休,哭,闹,甚至打滚;有些孩子,会在父母“再不听揍你”或是类似的威慑下被迫放弃;而有些孩子会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然后从玩具跟前走开。对于第一种孩子,“霸道”或“撒野”,也许他要的本身并不是眼前的玩具,而是一直缺少的理解和爱,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孤独的,所以转嫁成对物质的占有;对于第二种孩子,“懦弱”或“胆怯”,因为长期的接受行动或语言上的暴力,导致他的“怯懦”,使他很容易就在行为上屈服,而在心理上反抗;而第三种孩子我认为才是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对物质不会表现出霸占,在心理上也是可以和他人平等沟通的。如此大的表现差异,我可以武断一句:“这绝对是成长环境使然!”

    要有一个独立的孩子,必须有放手的父母;要有自信的孩子,必须有耐心的父母;要有善良的孩子,必须有仁爱的父母。在我们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别忘了倾听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烦恼,然后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posted @ 2009-01-09 14:29  OOP  阅读(37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