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四 流于形式的沟通

 

客户沟通:

要先接触客户的,要确知要做什么

开发人员最好不要直接面对客户

项目经理直接面对客户的优势:他可以不用了解C语言,也可以用一种非C的语言来与客户交流(比如说汉语)。

愿意开发人员尽早进入状态,那么,可以让开发人员以需求调研的身份出现在客户面前。但是,请注意这个人员的角色将变成“需求调研者”,如果他不能适应这种转变,那就别让他去——那会是灾难的开始。

 

行业咨询公司(或者个人)来介入需求阶段:

这些咨询专家总是很喜欢把事情搞得很复杂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向你展现他们的专业(这已经是他们还存在的唯一原因了)。

咨询公司除了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之外,他们仍然需要面对最直接的问题:如何与客户交流?

 

UML:

在项目中使用UML只是完全不懂的老板,以及什么都懂的博士的主意,而真实的场景中去做事的那些客户与项目成员,其实是未见得就能用好UML的。

只要你运用得法,甲骨文一样可以用来画用例图和写用例规约

UML图在一些客户眼里无异于盲人的世界,如果需要向他们做需求调研,你只能使用一种这些客户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例如表格、流程图以及……更深入的交谈。

要确认你的沟通方式是否有效,而不是去追求这种方式是不是UML

客户是因为他认为你理解了他们的需求,而在“需求确认书”上签字,而不是因为你的UML图画得是否精准。

如果客户雇了一个专家组来评审需求,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地画用例图好了。

 

沟通的三层障碍:

第一层障碍“不知所云”

沟通的第一层障碍,并不在于你要表达的内容,而在于你如何表达。换个说法:就是“不知所云”。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组织语言、学会说话。

  • 找到对方表达的潜在含义与目的;
  • 找到对方叙述中的逻辑错误。

“对于两个聪明人来说,正确的结论通常只有一个。因此如果出现了争执,那么讨论的一定不是同一问题。”

通常,如果一件事正确,那它就是正确的。无论你分析的过程如何,结论也“不过如此”。所以你应该把结论放在文档的前面,把指导性的原则放在更前面,把事件的前因与目标以概要的形式放在最前面。一个聪明人只需要200字就可以说完的一件事,同样另一个聪明人也只需要这200字就能理解。

第二层障碍“不知所为”

第二层障碍出现在跟聪明人的讨论中,让人觉得“不知所为”。这种情况下,你应当预设前提,并尽早阐述结论

用尽可能少的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这是降低沟通成本的关键。

第三层障碍不知缓急

第三层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不知缓急。解决之道,则是不要把沟通目标设定为“让对方认同”

在一个会议上即使某种想法有问题,也绝不是在你发言的三分钟里就能纠正的,而是在最后你做出的决策里去纠正的。这种决策通常有两种:

  • 给出明确的答案;
  • 存而不论。

项目经理不是理论家,所以并不是一定要把一件事理论清楚才能实作。论理是要以沟通成本(人力和时间)为代价的,也可能以牺牲事件本体来做代价。因此作为管理者,你应该“适时地终止讨论”

沟通不过是手段,是工具之一种,而管理者的目标是项目本身。因此讨论不清楚就暂不清楚,让需要讨论的人(而不是整个团队)继续去讨论。于你而言、于项目而言、于整体而言,“有的‘异’无关宏旨,无碍大局,可以存而不论”。

 

最简沟通:

保障每一次沟通的有效性都是最重要的事。沟通不是打电话或者请客户吃饭那么简单。你得到的每一次沟通机会,都是向客户了解更深层次需求的机会,因此最好在见到客户之前,你就已经设计了所有的问题和提问方式

 

History:

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如果也不留下历史记录(History),那么以后别人来看这个项目,也会是两眼一抹黑,要么就像司马迁一样“存而不论”,项目便就此中止;要么就像“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攻关。

 

流于形式的沟通:

其实沟通是具有目的性的,如果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与客户沟通,那将是浪费客户和自己的时间。这种目的,可以是了解项目的讯息、挖掘潜在的项目……最末了,才是交流感情。

使用与不使用UML,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沟通方式的选择。只要是行之有效的、能在各个项目角色间通用的,就是好的沟通方式。

在每一次回顾项目时都应该注意:流于形式的沟通,极有可能是你的项目被不断推翻和不断延迟的最直接原因。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 第四章 流于形式的沟通

 

posted @ 2024-06-05 11:26  草木物语  阅读(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