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VS高手,高手是怎么读书的?

 
 

我们似乎都羡慕高手的读书速度,更想成为高手,后来有人发现:高手阅读时的眼球跳动更快!由此编纂出所谓快速眼动理论:

“你看,实验表明,那些已经能够快速阅读的人眼球跳得更快,所以你只要眼球跳动得快一点,就能够快速阅读了……”

于是我在系列文第一篇那些看似牛逼的「快速阅读理论」为什么全是错的?澄清,这个理论为何错得离谱?因为它完全颠倒了原因和结果:

眼球的跳动只是快速阅读的结果和表现形式,而不是快速阅读的原因。

那到底什么才是快速阅读的原因呢?

我在上篇文章提升阅读速度的3个关键点,认知科学的视角给出了回答,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有这么3个:

注意力

理解速度

跳读程度

注意力很好理解,不集中注意力啥都干不成。理解速度呢,似乎也很好理解,我们常识性的经验是:

高手之所以读得快,是因为解析文字的能力变强了。他们的大脑就像i7处理器,不论何种文字,不论什么学科:心理学、经济学、医学、法律……解析速度都比新手要快。

是这样的吗?

错了,影响理解速度的因素只有2条,一是注意力集中程度,二是背景知识的多少:

读同一本书,注意力一样的情况下,你拥有的背景知识越多,理解速度就越快。

但估计有不少人对这句话心存怀疑,因为我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拥有的背景知识越多,理解速度就越快」?

想知道「为什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是认知的子集。

 
 

当我们说「理解」了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书时,当我们说「理解」了这句话本身时……承载认知能力的大脑,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探索阅读的本质

 

从语言学的视角看:阅读是自下而上的语言解码。

什么是自下而上?意思是,阅读时获得意义的过程是逐级上升的:

我们先理解字的意义,再理解词的意义,再到句子、段落,最后获得文章的意义。

字→词→句子→段落→文章

明显,大的语言单位(段落、文章)是由小的语言单位(字、词)构成的,只有先把小的语言单位的理解对了,才能理解更大的语言单位。听起来很对是不是?

然而,这个理论无法解释下面这句话: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这句话里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我是从来没见「研表」「序顺」「影阅」这样的词!你也别吹牛自己见过啊。从自下而上的视角看,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能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呢?

但事实明显是,即使没见过这些词,整句话的意思却好理解得很,这个理论在这里就行不通了,那我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看完下面这个例子,你就明白了,Question:这张图里展现的是什么?

 
 

我相信100%的人会回答:

这张图展现的是一条狗,太容易看出来了嘛。(知乎传不了动图,所以这张图就不一定被知觉成狗了,有人知觉成其他事物,这也说明我们根据过往的经验来推测)

但可能只有1%的人想过:

和一条真实的狗相比,这张图的信息是多么残缺啊,大脑居然能瞬间得出「这是一条狗」的结论,它是怎么做到的?

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拥有一项极其强大却常被忽视的能力,这项能力的名字叫:

 
 

只需识别部分信息——狗的关键特征,如轮廓、尾巴等,大脑就能调取人「以往的知识经验」,做出补全,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一条狗。

再比如凯尼泽三角:

 
 

看到这张图,我们首先知觉到的是三角形,可三角形并不存在,这只是我们主观想象出的轮廓——主观轮廓,即在一定关键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主观的经验,作出的知觉补全。


不论是「研表」「序顺」,还是「影阅」都没关系,只要识别一部分关键信息,大脑就会自动脑补成正确意思,也就是我们「以往的知识经验」里理解的那样。

这里「以往的知识经验」,说白了,就是我反复提到,影响理解速度的——背景知识。

(背后的原理是,我们一看到文字线索,大脑从长时记忆里调取背景知识,使之进入工作记忆,从而达成对文本意义的补全,这个过程极其迅速,且是无意识的)

任何时候,读者有他个人的全部的经验,语言和思想的发展,并把这一切都带到阅读中去。

——Kenneth S.Goodman《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谜游戏》

 

2、高手为什么读得快?

 

那阅读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认知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出的一致结论是:

 
 

阅读,是自下而上阅读过程(对字、词、句子等的解码)和自上而下阅读过程(调取背景知识驱动阅读)的交互。

新手VS高手,高手是怎么读书的?为什么高手为什么读得快?原因就在于:

高手的理解,更多依赖背景知识的驱动,更少依赖文本信息。

新手的理解,更少依赖背景知识的驱动,更多依赖文本信息。

如图,竖杠表示读者的眼球停顿的位置,左边是阅读小白,右边是有经验的读者:

 
 

可以看出,不论是高手还是新手,眼球移动都不是一字一词的连续辨认,而是跳跃着的,跳跃着读居然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了吧?

因为我们的大脑调取背景知识,仅根据部分信息,就完成了对意义的补全。

对意义的补全,其实是你证实、修正、扩展自己预期的过程。什么意思呢?且看下文。

 

3、证实、修正、扩展

 

以「理解速度」这个词为例:

在读本文之前,所有人原先就对「理解速度」这个词的含义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就是背景知识,必须得承认这一点,除非你小学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你一看到「理解速度」这个关键词,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对下文的预期——对这个词原本的理解,于是,这个预期驱动着你做以下三件事:

证实

扫一眼发现,发现我解释的「理解速度」和你本来理解的一模一样,连例子都是见过的,靠,那还看什么,直接跳过。

修正

嗯?怎么跟我想的有点不一样呢,理解居然不只是一个个从字、词解码到文章,得仔细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说的。

扩展

原来「理解速度」还要受背景知识的影响啊,具体怎么影响?我得花时间好好看看,作者是怎么解释的。

拿我自己举例:

我读的第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作品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只有100多页,但我却花了近10个小时去理解、做笔记。

等到我读《刻意练习》这本300多页书,只用了3个多小时,因为《刻意练习》里提到的很多认知原理,我早先就有背景知识,有些证实预期的内容的直接跳过,有些只需要修正一下预期,少数没见过的东西需要扩展。

越是和背景知识相符的内容,越理解得快;越是缺乏背景知识的内容,越理解得慢。

其实,所有的阅读都是跳读,高手跳读的程度之所以更高,就在于他不需要什么文本信息,而调取大量的背景知识,完成对意义的补全。


这也是影响跳读程度的第一个因素:

背景知识,即我已经完全理解的概念、例子的多少

比如,A概念、B原理、C机制我早就理解过了,扫一眼发现作者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跳过。

不过,跳读程度不止受背景知识的影响,还取决于:

识别章节、全书逻辑结构的能力

比如有的畅销书,看着两三百页,如果识别它的结构,其实核心论点不超过10%,大部分是证明论点的例子。可我们并没有读例子的义务,例子只是在这个论点我没搞明白的时候,辅助理解论点的。

换句话说,当我已经弄明白论点,很多例子扫一眼就行了。

特别是很多商业类、个人提升类的畅销书,为了说明论点的正确性,常常举一大堆故事啊什么的……所以我会跳过这些「正确的废话」,以下3种情况除外:

①例子本身还蛮有趣。

②我没完全理解论点,需要通过例子辅助理解。

③写作需要,读的时候会刻意收集好例子,以备用到未来的文章里。

 

写在最后的话

这篇文章说的都是——解决之道,有点深了,很难写,不知道有多少人耐心看完……不过只有深入理解了“道”,“术”才能运用得更透彻。

所以下篇文章我会说——解决之术,谈谈具体的阅读方法:

1、如何掌握知识?

答:建立心理表征

2、如何有效地积累背景知识?

答:从底层往上搭建知识体系

3、如何识别一本书的论证模式?

答:搭建目录的思维导图

下篇文章会就这3个问题一一解答的哈~

 

系列文1:那些看似牛逼的「快速阅读理论」为什么全是错的?

系列文2:提升阅读速度的3个关键点,认知科学的视角

本文是第3篇。


作者:靳小凡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9348c10601d

posted @ 2021-10-11 09:42  行走的思想  阅读(1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