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阅读速度的3个关键点,认知科学的视角

上篇文章那些看似牛逼的「快速阅读法」为什么全是错的?,我揭露了两个错误的快速阅读理论:提高眼球移动速度和消除默读。

文章发出去,也收到不少反馈,有的人说:

“你说得对,读书就应该慢,现在的人太浮躁搞什么快速阅读完全就是瞎扯淡。”

还有的人说:

“一本书能够速读说明内容水,没什么价值,根本没必要读。”

 

1、抛弃「快速阅读」

我想这些朋友,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还记得上篇文章文末我说的一段话吗?

“其实,快速阅读是可以习得的,但不可能快速习得,也不是他们吹嘘的那套方法。即使掌握了对的方法,这个习得的过程通常也极其缓慢,甚至痛苦。”

有的书是比较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读它就是浪费时间?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更看重「投入产出比」:

投入一本书的时间和产出的信息量成正比。

比如说:一本书10单位信息量,我就花10单位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只有1单位的信息量,我只花1单位时间去读。

“ 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须细嚼烂咽。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读时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培根

这个思路,特别适合用于主题阅读。

其次,我必须道个歉,我不该把「快速阅读」当成一种可习得的技能。因为「快速」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而是相对的:

 
 

一本5万字的《小王子》我花30分钟就读完了,而《高等数学》拿出5万字让我来读,估计最少得花3小时。显然,把这两本书放到一起比较谁读得快、谁读得慢,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我决定抛弃「快速阅读」这个概念,改用「阅读速度」。

关于阅读速度,我们最常识性的经验就是:读得多了,见识得多了,自然就快了。

话是没错,但说得太朦胧,也很难给我们什么实质启发,而我这篇文章的重心,就在于把朦胧之处给明确表述出来:

有经验的读者,和没什么经验的读者相比,到底提升了哪些素质?

说白了,我会从认知科学的视角,谈一谈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不过,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快速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出门左转,事不宜迟。

 

2、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

关于本文的说明:

①为了方便表达,我是就阅读一本书的速度来谈的,新闻、微信文章等等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②本文以论述性书籍为例,对于小说的阅读,我会在下篇文章基于个人经验谈一谈。

③今天的文章比较干,如果觉得好可以收藏,或者把我的内容精简下做笔记,这样收获可能会更多。

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有这么3个:

注意力

理解速度

跳读程度

tips:三者不是各自独立的,注意力影响理解速度,而理解速度又影响跳读程度。阅读速度是一种结果,是注意力、理解速度、跳读程度综合影响的结果。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讲起。

 

 

 

①注意力

读一本书,注意力集中时的阅读理解速度,比注意力涣散时的要高。

这个很好理解,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给了A必然要降低B的注意力。你可以试试一边听说书音频一边看微信文章,然后再试试先听完音频再看文章,比较一下,你还能记得多少?其实这个事儿我是亲自试过的,根本没法兼顾。

注意力涣散,甚至可能什么都理解不到,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眼睛盯着书本,却什么都没理解,不是在发呆就是在想别的事情。我高中上语文课犯困的时候,就常常是眼睛盯着文章,却「睁眼瞎」,不出两分钟,眼皮子就耷拉不住趴倒了。

我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通常是在期末考试,特别是怼数学难题,那一个苦思冥想……

保持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大脑容易被运动的、新鲜的、明亮的能带来原始刺激的东西吸引:写作业时,却听到窗外传来越来越响的警笛声,此时只能自认倒霉,你的注意力不得不涣散一部分。

如何集中注意力呢?有一些解决方案。

比如设定明确的目标来驱动专注,比如主动隔绝原始刺激——关掉微信提示音,屏蔽群组的消息,甚至关掉手机铃声等等。还有一个集中注意力的法子是,挑出整块时间专注一个任务,而不搞多任务切换。

因为大脑从中断玩手机到专注阅读书本,需要好几分钟的时间加载神经元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花时间「进入状态」,这叫切换成本(switch-cost)

总之,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理解速度,但具体怎么提高注意力不是今天的话题,就不详谈了,推荐两本书吧:

一本是《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这本比较学术,我正在读。

另一本是《慢思考》,通俗易懂,我还写过一个书评,可以参考:难以专注思考?不妨试试这 4 招儿

 

 

 

理解速

影响理解速度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

 

1、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这点前面说过了。

 

2、概念的背景知识:字、词、术语

:对于刚识字的小孩来说,不认识字是理解的最大阻碍,不过我们基本不用担心字的问题。

:同上。

术语(或术语的内容):不懂术语会降低理解速度。

 
 

如果一本书直接用了经济学术语——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或者作者没有提这个词,只提了机会成本的内容:为了得到物品A而必须放弃的物品B。

而你此前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理解上就会有阻碍。

 

3、结构的背景知识

 

 

语法结构(隐性知识):

尽管我就知道一个中文语法结构——主谓宾,其他语法我根本说不上来,但是呢,这并不影响我阅读文章。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拥有的,是语法结构的隐性知识,所谓隐性,就是指我们用这些知识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在用。

尽管大部分人没学过语言学,说不上来「字根据什么规则组成词、词又如何组成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你流畅阅读。

隐性知识就是我们说不明白但会用的东西,所以不用担心,我只是在这儿把它给点出来。

 

逻辑结构:

语句的逻辑结构(隐性知识)

比如演绎和归纳:

演绎:因为所有大学生都上过高数课,靳小凡是大学生,所以靳小凡上过高数课。

归纳: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和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所以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当然还有很多更复杂一点的逻辑,就不细说了,这也是我们的隐性知识。

尽管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天经地义,但是可以想象,如果大脑没有存储过这些逻辑结构的知识,是不可能理解任何一段文字的,更别谈一篇文章、一本书了。



接下来介绍两个重要的逻辑结构: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全书的逻辑结构。

可能有人说,不论是文章还是书,都是由一个个语句组成的,我只要理解语句和语句之间的逻辑结构,不就够了吗……再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不是多余吗?

的确,看起来多余,但是就是这看起来多余的东西,拉开了老手和新手阅读速度的差距,说白了:

对文章和全书逻辑结构的了解越清晰,你阅读的速度相应的越快。

至于为什么,这涉及到一个比较难理解的认知科学原理,我会在下篇文章详谈,如果想先了解,推荐两篇论文:

Kenneth S.Goodman《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和倪锦诚《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

文章(或章节)的逻辑结构

说到文章的逻辑结构,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总-分-总,这也和很多畅销书章节的结构类似,通常是:

一个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几个实验或案例组成的论据+重复一遍中心论点,说服你相信它

实验的部分,也有结构:

 

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修正假设或推翻假设——形成理论

我上面说的只是举例,一篇文章(或章节)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但数量有限、套路类似。

全书的逻辑结构

有的书逻辑结构简单,比如《慢思考》,全书只围绕一个核心观点来讲:如何专注?

“前三分之一内容介绍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是什么」,中间三分之一基于脑科学原理说了「为什么」我们的专注力受到损害,最后三分之一才说「如何」专注?”

学科书和这些畅销书又不一样,比如《经济学原理》:

“先说了经济学里10个通用原理,然后讲了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逐个介绍重要概念,什么是贸易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弹性等等。”

上面说的也仅是举例,一本书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但数量有限、套路类似。

说了这么多结构,你觉察到本文的结构了吗?

 

 
 

本文说了什么?我在下篇文章会说什么?在下下篇文章又会说什么?

看这一张导图就够了。

 

写在最后的话

阅读速度这个话题,本来准备用一两篇文章完事儿,结果这一周在查书籍、查论文的时越陷越深,太虐,真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事情。

我猜,今天的内容会不讨好,因为我打算写一个四五篇文的系列,系列的最后一部分才是具体的阅读方法,前几篇说的都是现象背后的“为什么”。

肯定有朋友觉得枯燥,但我并不想直接给解决办法(很多人眼中的“干货”),了解现象背后最底层最本质的原理,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该有的姿态。



作者:靳小凡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9c25f0fe568

posted @ 2021-10-11 09:40  行走的思想  阅读(4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