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你的时间去哪儿了:六维时间管理模型》
书名: 你的时间去哪儿了:六维时间管理模型 (盛世新管理书架)
作者: 房勇
“时间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常常给人误导:时间能被管理吗?让它慢一点、快一点,或多一些、少一些?时间没有暂停键,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我们的行为、事务所填充,而人们不同的行为、事务,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和人生。所谓“时间管理”其实是对事务的管理,即自我行为的管理,在“时间管理”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有效地处理自己生活周遭的各类事务,来获取效率及效果,进而达到个人生活及工作状态的改变和提升。当你通过有效打理事务而获得你想要的物质或地位时,时间资源就转换成了空间资源——所以时间可以换空间。
时间管理应涉及人生的六大领域,我把它们归结为身、心、乐、家、业、财六个方面。我们只有打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称得上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平衡的人生。
我们大部分日常的烦恼来源于自身对事务打理得缺乏策略,常常被事情推着走,而不是主动推动事情的发展。“时间管理”教人如何把事情更有效地操控在自己手里,进而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合理目标和目的,减少生活、工作中的烦乱、无序和无效,拥有积极、运筹和从容。
真心希望看过此书的读者,能够理解时间的无形力量,使用优先矩阵区分事物的轻重缓急,利用计划表格将时间合理地分配到六大领域中去,积极行动起来,从打理事务获得收益的过程中开心地度过每一段时光,让从容和愉悦伴随我们走过或荏苒或漫漫的未来人生路。
上篇 生有时,事无间
人的一生是有时间限制的,但事物的发展是没有间隙的。
时间,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基础的财富与资本,它对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富甲土豪、还是潦倒乞丐;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平民草根,每一天,时间都赋予每个人相同的资源。大部分人的一生区区30000天左右。一天有24个小时,有1440分钟,有86400秒。从你降生的那一刻开始,时间就陪伴在你身边,源源不断地给予你资源,分分秒秒不曾离开,却也分分秒秒为你的生命做着倒计时。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是与生俱来的财富,还是换取知识、快乐的工具?又或许时间只是随意摄取的资源?无论从物理学还是哲学的角度,时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对于整个宇宙而言,时间是用来描述空间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度量标准,没有空间的变化和物质的运动,就没有时间的概念。
对于人类而言,时间是衡量生命过程的度量尺,没有人的生命活动和过程,时间也就没有意义。那么,时间是什么?时间其实是正在悄悄逝去的生命!时间去哪儿了呢?你去了哪里,时间就去了哪里。
当人们每天无计划地去应酬、去玩乐,手忙脚乱地去工作、去消费之时,是否有人意识到,你们或我们或他们,正在无休止地浪费着生命?那么,当被动地花费完时间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呢?一场毫无益处的应酬,一段并不开心的游玩,还是一份没有价值的工作,或是转瞬即逝的购物快感?
每个人都有浪费时间的经历,每个人也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怕的不是你在浪费时间,而是时间在浪费你的生命。如果谁仍然认为时间是生命中可以任意挥霍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朋友、生命的恩赐的话,那么时间也无法赋予他丰厚的价值和美好的人生。
有人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代人的时间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不少人把时间花费在无目的地浏览网页、无意识地随时游戏、随意长聊等无用的忙碌之中,而当他们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后,就只剩下了无奈、懊恼甚至堕落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对快乐生活的渴望感,而是因为不会正确打理自己的时间。
其实这一观点道出了部分人生活混乱、浪费时间的主要原因。合理利用时间与享受生活并非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正常的生活中同时拥有两者,造成过于浪费时间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无休止地挥霍时间,而不是在优化利用时间。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高品质的生活与工作并非只能从无休止地玩乐或拼命工作中获得,更不是放纵心态获得的结果,高品质的人生完全可以在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中获取。
郭沫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
朱熹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席勒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往永远静立不动”。
鲁迅说:“时间就是生命,无故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实在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每个人都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珍惜时间却是共识!曾有权威
每个人都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珍惜时间却是共识!曾有权威调查机构做过这样一项关于“梦想与实现”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人们发现,有90%以上的人曾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其中70%的人坚信自己可以达成理想,但是10年后,真正完成自己愿望的人却不过1%。
我们暂不去讨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先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成功完成自己梦想的人都具有哪些共同点?答案很简单,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非常合理地分配时间。
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想要把梦想变作现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停止挥霍时间,学着去为理想而努力。这种努力并不是整日埋头苦干,身心疲惫地工作,而是寻找一条最高效和优化的路线,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令生活充实而快乐。
有没有想过,其实只要把同一时间段进行简单、合理的分配,就可以拥有更美好的青春呢?例如,与其既担心焦虑又放纵地纠结一整天,不如认认真真地学习3小时,然后踏踏实实地利用其他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两者进行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生活本可以不同。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无论偶像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还是成功的政治家、企业家,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被人们所崇拜的人往往都会拥有自己的专业经纪人、秘书或助理,而这些人的重要工作不是打理这些名人的财富,而是安排他们的日程,确保这些名人可以最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意味着财富和生命,多掌握一分钟,就可以多一份收获。
当然,我们也同样拥有生活,虽然我们的生活无法像那些偶像们一样璀璨,但是我们的生活同样可以无限精彩。从现在开始,停止浪费时光的举动,学会珍惜、分配自己的时间,你的生活也可以发生巨大的改变。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往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时间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有时候我们觉得它很多,有时候我们又嫌它太少,可是,时间就是时间,每天都是24小时。度日如年与日月如梭竟然能这样巧妙地融为一体,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奇。
记录时间的工具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时间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它大概是人世间最为公平的一个要素了。无论是穷是富,是开心是悲伤,时间都在“滴答滴答”声中不断流逝,不会有任何区别,不带有任何情感。正因为时间的理性,我们才能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将自己的分析、判断、实践等能力进行有效运用。
实在不能想象,如果哪天时间变得“傲娇”,今天给你2个小时,明天给你50个小时,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虽然很多人抱怨快乐太少了、太快了,煎熬太久了,无趣太多了,但那就是时间,它就是这样残酷无情,不顾人的感受。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仍然是感性居多。时间总是随着人的心情,变幻出各种模样。乘公交车的上班族就经常抱怨:“这公交车真是气人,有急事的时候等上半天都不来一辆,没事的时候一下过来好几辆。”除了交通堵塞等原因之外,想来都是因为心情和事情的缘故,致使人感性地对公交公司“诋毁”了一番。
“众口难调”用来形容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实在是很贴切。当有人在家里悠闲地看着书、听着音乐时,有人正急匆匆地赶赴一个紧急会议;当有人静静地与情侣慢慢享用着烛光晚餐时,有人却正在焦急地徘徊在手术室外。
或许很多人还记得年少时失恋的情形,会得到朋友这样的劝慰,“等过段时间,过去了就好了。”可那段时间是那么难熬,让很多人以为自己会熬不过来。可时过境迁,当他们想起那段日子时,却不得不感慨,那实在是一段短暂却让人珍惜的时光。
理性时间与感性时间看似是两个属性,其实都是对时间的感受和态度。态度不同,时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无论是哪种特征,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都是值得回味的一段记忆,更是需要珍惜的一段光阴。
其实,人们早就自觉地对时间进行了分配。当学习、工作时,我们会更加理性地看待时间,用多长时间做完作业、用多长时间完成工作,都有着详尽的计划,每个刻度都精确到了分钟;而当放松自己时,我们极少说玩上多少分钟,而会开心地说:“我今天要逛一个下午的商场”、“我今晚上要去和朋友喝一杯”……
对于时间,必须有理性的认识,多少分钟、多少小时,完成多少任务。但在真正使用时,感性时间成了主导,“快结束了”、“没多久了”、“马上”……要开发出时间的最大价值,理性与感性是缺一不可的。当明确的理性和敏锐的感性融合在一起,时间就会呈现出另一番姿态,高效和多彩的人生也就随之而来。
时间的叹息
时间,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明和气力,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有时候,人们感觉时间是那么漫长,人生还有那么多年没有度过,可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中,匆匆走过了许多年。到年老时坐在藤椅上,可以向儿孙诉说自己值得骄傲的故事;躺在病床上,可以带着笑容回忆此生的一切……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期望。可是,多年以后,有些人却还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可以诉说,似乎仍然过着流水账般的生活。
很多人在青春年少时也曾有过纯真的恋情,他们在梧桐树下拥吻,在青草地上畅谈,在无名山顶许下诺言……他们曾经以为那就是一生一世,那就是自己一生的幸福,但那些本以为会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却黯淡收场。或许是因为事业各奔东西,或许是因为成长让人相看两厌,或许是家人的干扰,也或许因为另一个他(她)的出现……于是,他们开始怀疑爱情,认为完美的爱情似乎只存在于小说、电影之中。
有的人浑浑噩噩地度过了青春岁月,走进了社会。他们见到了炫彩斑斓的社会,觉得那灯红酒绿的生活似乎才是享受人生。金钱成了自己唯一的追求,他们相信,有了金钱便就有了一切,至于爱情,只是小孩子的把戏而已。年少的他们,毅然选择离开家乡,闯荡他乡,为了多得的一点薪水不断地更换工作,可换来换去,仍然只是维持生活。有些人,嘲笑着老板的无知,咒骂着公司的不公,抱怨着生活的艰难。于是,“打工没前途,创业才有钱途”成了他们的信仰。凑来钱开了公司,当了老板,最终却因不能持续盈利而痛苦挣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吃尽了苦头,却仍然没能成为“人中龙凤”。
于是,很多人终于变得“现实”,明明踏入社会没多久,却似乎看清了一切:社会的黑暗,靠的是潜规则、人脉关系、家庭背景,别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运气好,生活在了“最好的年代”;有些人开始“看破红尘”,将爱情与金钱都视作粪土,告诉自己 “平平淡淡才是真”,能活下去就好。如此生活,未来在哪里,时间怎么过?
乔·吉拉德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他在49岁退休的时候,已经保持了12年的汽车推销记录,平均每天6辆汽车的销售记录,让他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可是,正是这样一位推销天才,在35岁之前却一直被认为是“loser”!乔·吉拉德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从事汽车推销事业之前,曾经换过40份工作。他曾经在沉重的债务下走投无路,他的父亲甚至认为他是个“四处游荡的笨蛋”!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钟,去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
就是这样一位“笨蛋”,进入汽车推销行业后,仅用了3年就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推销员!痛定思痛的乔·吉拉德,在35岁时开始学习大量的推销知识,强迫自己与人大量沟通。就这样,3年之后,乔·吉拉德就将自己推销到了全世界,直到现在仍然被人们作为自我激励的榜样!我们不要只关心他获得了什么,而要问他花时间做了什么。
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就不该再为之悲伤或悔恨。很多人在多年后会开始悔恨,为什么当初自己不努力学习,待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不能奋斗打拼,明明机遇也曾出现在面前,却没能抓住?为什么要在那样稚嫩的年纪相信空中楼阁般的爱情,而在条件成熟时,却又感叹自己对爱情的疑虑?明明是那么美好的青春时光,怎么会这样不知所谓地度过?终有一天,很多人会认清自己的年少无知,发现自己的幼稚天真。过去经历过的、做过的所有,曾经以为的轰轰烈烈、不可一世,最终都化作一声叹息:时光匆匆,美好年华即将消耗殆尽,不敢正面未来,否定过去,却又不能让时光倒流,重新走过。
从容人生的金钥匙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人们总是不容易知足,抱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却对人生唯一的公平视而不见。既然每人都有24小时的一天,为什么有人觉得度日如年,有人却每一分钟都活得充实呢?
对于很多人而言,时间是不够用的。这并不是说他们有多珍惜时间,而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有些人那么忙碌地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买车?买房?金钱?成功?
他们总是盲目地拼命工作着,却从来没想过,自己真正要些什么。有些人时常感叹:“有什么办法呢?要结婚、要买车买房、要养儿育女,哪样不要花钱,不辛苦挣钱能怎么办呢?”忙,本来该体现的是人生的积极意义,一个人忙,意味着生活充实,意味着他正在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而他们的忙却截然相反,很多人能够用最少的材料、最低的成本,制造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但无法用最少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无论怎样,人生都该是“忙而不盲”,人应该是事情的推动者,而很多人却常常被事情推着走,他们辛苦工作的结果往往只是为了实现生存,或者只是别人眼中的成功。
每个人都是有生存需求的,但如果陷于“年轻拼命挣钱,老了用钱换命”的魔咒,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可悲。每个人都想活得更加从容,用最少的时间解决问题,用最多的时间享受人生。那么,就要学会掌控时间,掌控自我,时间是真正的不可再生资源,过去了就过去了,它无法再生,如果不能掌控好自己的每一分钟,又怎么能找到从容人生的金钥匙呢?
所谓时间管理,就是让我们有效地运用时间,打理自身的事情。如果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用合理的计划运用自己的时间,就只会走上浪费时间、浪费人生的道路。你不理时间,时间它也就不理你。
有些人在时间管理上甚至有种“病态”的做法,那就是让自己忙起来。“无论我在忙什么,只要我在忙,我的时间就没有浪费!”可是,他们却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忙的事情究竟有多大的价值,与自己耗费的时间对等吗?有人给自己列出了一张长长的清单,决定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可刚过了中午,却发现所有事情都完成了。他们应该做的,是为自己的高效感到自豪才对,而不是给自己列出另一张长长的清单——清单中可能将昨天才做过的大扫除又列入其中。像这样的“只要忙起来就没有辜负时间”的想法是错误的,有些事情的价值,是需要慢慢积累的。
有的人则成了时间管理上的“葛朗台”,他们对自己的每一分钟都极其吝啬。1天24小时,他们希望可以活出25个小时来。“工作狂”是这类人的常见属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时间确实比大多数人更具性价比,可周围的人却完全不敢与之共处,害怕成为他们时间浪费的“元凶”。
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日益提高,而很多人对于时间的掌控能力却着实有限。所谓掌控时间其实是对事情的掌控,主动推动事情的发展,甚至主动创造事情,使它发生或发展,而不是被事情压着透不过气来。
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使用时间,但要说到“掌控”,那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太多的人其实是被时间所掌控着。到底什么是掌控呢?举起自己的双手,慢慢地活动自己的手指,感受一下那种存在感和控制感,让它伸开或攥紧,或者你可以让某一个手指做一个特定的动作——这就是掌控的感觉。要做到从容,就要对重要的事情有充分的准备,重要而突发的事情,更要有快速的应对策略,所以平时多做一些对重要事情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而对于不重要的事情,即使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无大碍。这就要求我们对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优先次序的区分。只要心中有数,不忙乱、有计划、有目标地忙才叫作充实。相信很多人有这种经验:被动做一点小事情都觉得累,而自觉自发地主动做大事情,根本不会觉得累。身忙心不忙,忙中有目标,忙中有收益,就是从容。
第2章 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
优先矩阵
时间没有暂停键,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我们的行为、事情所填充,而人们不同的行为及事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和人生。我们的时间到底去哪儿了?所谓“时间管理”其实是对事情的管理,即自我行为的管理是在“时间管理”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有效地处理自己生活周遭的各类事务来获取效率及效果,进而达到个人生活及工作状态的改变和提升。
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只需要关注事情的两大属性,即重要性和紧迫性。正是根据这两大属性,在新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中,优先矩阵成为时间管理的基本工具。
所谓紧迫性,也就是指所做的事情是否紧迫,是否需要立即处理,其中有多少可以拖延的时间;而重要性则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目标息息相关的,根据每个人的目标不同,事情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越有利于核心目标实现的事情,其重要性必然越大。根据这样一张矩阵图,如图2-1所示。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时间。
图2-1 优先矩阵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就会轻易地将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按照这样一张矩阵图进行分类,将事情放入四个象限中,从第一到第四象限,分别是A、B、C、D类事件,如图2-2所示:
图2-2 事件分类
当有人下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下个星期就要举办婚礼、明天就要进行晋升面谈时,这些事情就可以被轻松地归入A类,一旦遇到A类事件,其他的事情就都暂缓,A类事情是最紧迫的,也是最重要的。
即使是同样重要的事情,譬如学习专业知识、维护社交圈、保护身体健康等,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些事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当它们遇到A类事件时,同样会被暂时放在一边,毕竟它们没有那么紧迫。这些就是B类事件。
可有些事情也同样十分紧迫,门口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手机响起不断地响铃声……我们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它们有立即处理的需要,令我们无法忽视,这也就是C类事件。
D类事件通常被归为浪费时间,比如无目的地闲聊、无意识地刷微博、还有一些琐碎的杂事,这些事情对于实现目标而言,没有什么意义,更不会有什么紧迫性,所以,我们会安心地将这些事件排在最后,或者直接忽视,但如果有人能从D类事情中获得愉悦的心情,那它们还是存在意义的。
一旦我们能够清晰地将生活中所要做的事情,按照优先矩阵进行分类,我们的时间管理也将变得事半功倍。各种工作岗位的人都有必要学习并应用时间管理。很多人认为“行政工作是一份人人都可以很容易做好的工作”,很多刚毕业的女生都会将行政工作作为自己初入社会的职业选择。在她们看来,行政并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也没什么工作压力,自己长相过得去,从事一份行政工作实在是简单极了。可当她们真正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时,就会发现现实的骨感。行政人员不仅需要处理公司的各项杂务,有时还需要兼负一些人事工作,还可能临时担当任何一个部门或领导的帮手,也有可能客串总经理秘书的角色,就连活动策划这样有创意的工作都有可能落到自己的头上。当面临这样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时,怎样从容处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工作清单是时间管理中一个有效的执行措施。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但如何归类、划分优先等级,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比如,当某半天的工作中有以下这些工作时,你会如何决定孰先孰后呢?
1. 到餐馆订餐并检查环境、设施;
2. 打电话给甲公司的客户约定晚餐安排;
3. 编写电子邮件发给乙公司的经理;
4. 打印工作报告;
5. 安排老板的一场客户见面;
6. 打电话给同学丙;
7. 报销费用。
这么多的事情,很容易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但如果运用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就能在10分钟之内安排好。按照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这些事情进行划分,就会发现,A类事件有5、3;B类事件有7、4;C类事件有1、2;而6则属于D类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依照5、3、7、4、1、2、6的顺序处理这些事件,而不必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这也正是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的魅力所在。通过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能够有效地对生活、工作中的各项事务的优先级进行划分,从而有条不紊地推动工作和生活。
根据每个人对于A、B、C、D四类事情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态度,对照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可以将不同的人分为压力人、从容人、无用人和懒惰人,从而了解其时间管理的习惯,并相应找到改善的方法,如图2-3所示:
图2-3 你是哪类人
A类事情:压力人
在前面优先矩阵一节已经介绍,A类事情是指紧迫性和重要性都很高的事情。当遇到这类事情时,应该将其作为最优先的事情,尽快进行处理。类似于消防员救火,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处理,否则,轻则财产损失,重则人命不保。压力人就像“倒霉小子”,不但纷来沓至的事情不顺,而且很多事情又是很重要的,危机频频突发,一大堆麻烦来袭。有时候压力人有可能力挽狂澜,挽回局面;有时候准备不足、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走向颓势和糟糕的境地。
压力人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紧张,他们总是有很多的事情要着手去做,想让他们休息下来,实在是困难之极。每当压力人遇到一件事时,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完成,也因此,压力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可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发现,明明自己已经做了很多事,可还有那么多棘手的事情需要处理。这样的生活状态不仅让压力人活得疲惫,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会害怕耽误、浪费压力人的宝贵时间。压力人像一个浑身是血的战士,“坚强”地应对着突袭的敌人。
曾经有一个朋友咨询我关于时间管理的问题。他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他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业绩压力,还有大量的管理工作需要完成。他总是感到无形的压力,而在他的团队中,有两个小组长和一个副手帮助他管理十几个业务员,并分担业绩压力。可即使是这样,他仍然陷入经常性的加班生活,而且越来越容易急躁、发火。
他其实是典型的压力人。在每天的工作中,他都要确保每一件事都得到完成,他每天关心的事情当中大部分是A、C、D类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工作难免没有主次之分,顾此失彼,直到最后,仍然会有一堆工作堆积在办公桌上。
早在100年前,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的伯利恒公司,其董事长查尔斯·施瓦布也面临着工作效率和团队管理效率提升的难题。直到遇到了艾维·李,查尔斯·施瓦布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艾维·李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对于提升效率,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人们也乐于将他称为“效率专家”。当了解到查尔斯·施瓦布的难题时,艾维·李直接来到了查尔斯·施瓦布的办公室,说:“我这有个秘诀,有了它,你们公司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会得到提升。不仅如此,管理层的团队工作也会有所改进,你们公司的销售业绩肯定能有巨大的增长。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也很简单,只需要让我和你们公司的管理者都见上一面。”
查尔斯·施瓦布虽然久闻艾维·李“效率专家”的大名,但也不敢相信艾维·李能有这样的“魔力”。他将信将疑地问道:“这个秘诀要多少钱呢?”艾维·李的回答是:“免费。只要3个月后,你看到了它的效用,你就给我一张支票好了。至于支票上的数字嘛,你看着效果给就好。”对于这样的买卖,查尔斯·施瓦布自然没有理由不答应。
第二天,艾维·李又来到了查尔斯·施瓦布的公司,并占据了一间办公室,让公司的每个管理者轮流与自己见面。其实,他对公司的管理者并不熟悉,之所以选择一对一地谈话,只是为了管理者们能够真正地接纳并实施他提出的方案——“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每天工作结束时,管理者们都要列出一个清单。清单的内容是第二天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6件事,并按照重要程度,将其进行排序。不一定非要是6件事,但一定不能超过6件。”
公司的很多管理者在听到这番要求后都感到惊奇。在他们想来,老板安排了这样一场“培训”,自己一定会收到一套厚厚的培训手册,而且要坐在那儿听上个把小时呢。谁知道这位“效率专家”连“效率培训”都进行得这么有效率!
面对管理者们的质疑,艾维·李只是简单地说道:“就是这样了。你们只需要在完成一件事之后,在清单上划掉它,接着再做下一件事。如果有列出的事情当天没有完成,那就把它列在第二天清单的首要位置。”
对于这样简单的方法,公司的管理者们都自觉地照做了。对于这样思路清晰、执行简单的事情,管理者们实在没有理由违背老板的意愿。在他们看来,完成了这6件事之后,自己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其他“重要”的工作。而结果是,在3个月之后,查尔斯·施瓦布开给了艾维·李一张支票,上面的数字是35000美元!而当时美国工人的人均年收入还停留在200~400美元!
这就是艾维·李的6件事清单法,也叫艾维·李法!至于到底清单上列出几件事,没有限定,三五件都是可以的——10件以上是绝对不可以的!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处理。可这些事在紧迫性和重要性上却有所差别,如果我们将其“一视同仁”,就必然会成为一个压力人,被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所驱动,最终失去对局势、效率的掌控,而陷入时间管理的陷阱。
对于压力人而言,一张按照重要性排列的清单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几乎每件事都是A类,都是需要立即处理的,只有列出了这样一张清单,尽快处理掉最重要的危急事情,识别出有一些事情其实是C类事情,虽然紧迫但并不太重要,这样压力人才不至于迷失在不断出现的各种事情中!
这里需要给压力人一个重要的提醒——为什么他会危机重重、“灾情不断”?是因为当初他的时间管理理念中,没有把重要而不紧迫的B类事情做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它们没有被打理和准备好,量变引起质变,突然有一天,这些原来还在二象限里面的看似不着急的B类事情,纷纷转移到了第一象限,变成了突发的危机。
比如,本来还不算迫切的健康管理,属于B类事情,由于疏于关注和执行,突然有一天生了场大病,就变成了A类事情。
B类事情:从容人
从优先矩阵一节我们知道,B类事情是指一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B类事情的重要性,能够将自己的时间更多地投入到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之中,所以事到临近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显得慌乱失措,而是从容不迫、轻松应对,这类人就是从容人。
从容人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因此,他们会早早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规划,确保自己工作、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事情不会被C类、D类事情所干扰。对于从容人来说,一张时间规划表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没有被标注在工作日历上,他们的心里也明白,自己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些什么。
美国的畅销书作家詹姆斯·亚瑟·雷说过,“使物体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那就是我们需要利用时间做的事。”在传统的观念中,自由的生活就是无拘无束,就是“无组织无纪律”。但事实并非如此,“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只会让人在放纵中感到无所适从,而不会有任何从容的感觉。
在组织之中,那些曾经杂乱无章的事务都会变得有秩序;在纪律之下,那些曾经茫然失措的事情也会变得有方向。也正是这种秩序和方向,让每一分钟都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不是在不断的浪费中消耗殆尽。
对于企业的高管而言,每天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在耗费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那些事件总是显得处理不完。有的企业管理者一旦进入工作,就像“打乱仗”一样,忙得不可开交,连休闲和学习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即使已经忙得晕头转向了,时间仍然不够用,顾得了东、顾不了西,好不容易躺在床上,仍然会为工作的事情感到焦虑而陷入失眠。
金琪是一位私企女老板,用了3年的时间才让自己创办的公司有点成就,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各种繁琐的事务和应酬让她疲于应对。她经常抱怨的一句话就是:时间不够用,精力跟不上。
为了将公司的员工凝聚在一起,金琪会经常给员工开大会,希望员工能够在这种集体交流中,对公司产生认同感,更加努力工作,从而减少自己的工作负担。然而,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在这种“大会”、“长会”中,不仅是她的时间,员工的时间也都在浪费。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金琪精心准备的一篇演讲,却只得到员工们茫然的眼神和几个大大的哈欠……
金琪后来才意识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会议“缩水”。既然投入的时间成本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何必做这种亏本的买卖呢?每次给公司50个人开会,那种“马拉松”式的会议其实都是在浪费所有人的时间。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开一次“大会”,一次能缩短1个小时的话,1个月就是4个小时,50个人就是200个小时,一年下来就是2650个小时! 金琪只是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坚决不再开“长会”。这么长的时间如果用于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够创造出多少效益!既然如此,何必要让全公司的时间处于空耗之中,又要抱怨“没有时间”呢?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开短会能够更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让员工的热情在长篇累牍的讲话中消耗一空。有了这次成功的实验,金琪决定继续深入地开展公司的时间管理计划,让公司能够从容地应对市场竞争,也让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从容人”!
每个星期和每月的最后一天,金琪都会要求几个部门的主管交上一份工作计划,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在管理层内部的“小会”中相互交流、讨论,将各部门的计划综合在一起,按照事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互协调之后,形成公司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在这样一个组织机制下,公司内部“时紧时松”的工作状态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且,金琪每个月甚至有空余时间,会带着大家进行一次聚餐或游玩活动。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一种重要的能力修炼就是时间管理,在明确的目标下,按照事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从而让公司内的每个人都能够从容地工作,从容地为公司、为团队创造效益。时间是每个人最珍贵的资源,也是生活中最昂贵的成本,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考虑时间、规划时间,生活也会变得更自由。
如果能够把自己需要处理的事项,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列,一旦养成习惯,成为时间的掌控者也就指日可待了。人生需要在自我实现中获得自我满足,而目标实现所需的那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任何事情几乎都可以“靠边站”。能够明确各项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人,才能在各种突发情况中,做到从容不迫——这就是从容人的魅力所在!
C类事情:无用人
在优先矩阵一节中已经说明,那些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被划分为C类事情。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大量的C类事情存在。有一些人,无论工作和生活都分不清轻重缓急,总是把时间都耗费在了那些C类事情之上,直言不讳地说,这种人就是“无用人”的代表。
“我都计划好了要做什么,可总是有些什么事打扰自己。”对于很多初学时间管理的人来说,他们总是会产生这样的抱怨。确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有时候,它们也会让我们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事,将之作为优先处理的事项。
在这里,耗费时间在C类事情上的人被称为无用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将时间耗费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而是因为他们永远被此类事情牵着鼻子走。有人敲门、有电话打进来、有临时的会议要召开,面对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谁都不能确定门的背后、电话的那端会传来怎样的消息,也无法预料到临时会议会变成就事论事、旧事重提的没结果会议。似乎没有人可以拒绝处理这些事情,但其实你可以决定自己在其中耗费多少时间。推销上门的可以直接回绝、查水表的让他3分钟内完成、产品推广电话可以挂断了事、亲朋的慰问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稍后回拨、会议主题说完就可以申请离会、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更可以拒绝参加……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普通人有50%~60%的时间都耗费在了C类事情上。而普通人之所以没有大的成就,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这样的时间安排,也不无关系。当有些人整日抱怨着自己没时间时,何不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多少事情浪费在了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上。
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除了睡觉、吃饭、休息的时间,一天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可能只剩下十三四个小时。仔细想一想,在接电话、回短信、无用的会议、被人打断等琐碎的紧迫事情上,我们消耗了多少时间?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埋怨太多的事情干扰自己的计划,然而,事实却是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时间,被C类事情占用掉了大部分时间。
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无用人”。这里所谓“无用人”,不是真的没有用处和价值,只是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忙于没有太大用处的C类事情,这些事情的确也需要人去处理,只是作为公司付出管理成本的职员,如果具备了时间管理的素养,能够多在B类事情上多花些时间,那将对企业的运营效率带来多么积极的意义啊!至少这些整天忙于做C类事情的无用人还是愿意积极表现出工作的热情的,他们有着积极工作的意愿和心态,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或给予培训,引导这部分员工转到二象限的“从容人”群当中去。这不仅对企业有好处,对员工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及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
部分领导者也没有把时间当作一种资源,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最可贵的资源了。领导者更看重资金资源、政策资源、人脉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缺乏时间资源的意识,他们对于时间成本的认知自然也不够深入。日常工作拖拉而低效、项目推动紧张却行动缓慢是公司运营中的常态,这就是A类和C类事情做太多的原因。
很多领导喜欢开会,开会当然有其好处,将公司所有员工聚集在一起,能够更有效率地发布信息、询问意见。但常常一个完全可以10分钟搞定的会议,延长到了半小时;明明1个小时可以解决问题的会议,却被开成一场有中场休息的“茶话会”式的会议。有时候,一场3个小时的会议结束了,却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的收益,领导的那些“鼓舞”收效甚微,员工们也只是静静地看着领导发着呆……某些领导喜欢进行长篇累牍的讲话,可能只是为了给员工“打鸡血”,但结果往往是将员工的工作激情消磨一空。
作为公司领导,应该想办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不是成为时间的浪费者,成为一个“无用人”。领导们要有意识地让会议“缩水”,减少自己、也减少大家在C类事情上耗费的时间。同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一个部门有10个人,如果能够每个月将会议缩减10个小时,一个月就能节省100个小时的时间!而这100个小时能给公司带来更多额外的价值!很多时候,职业人并不是没有时间用,而是没有将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于是,时间消耗了,目标却没有实现,变成为了时间管理矩阵中“无用人”的代表。时间是最公平的,也是最可贵的财富,有人的时间很廉价,开开会、打打电话、发发呆就过去了;有人的时间却在不停地为自己带来收益和愉悦。
D类事情:懒惰人
D类事情既不重要,也不紧迫,但往往会让一些人沉沦其中而无法自拔。玩游戏、看电视剧、看小说,这些都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但要说它们有多重要、有多紧迫,就是妄谈了。将时间都浪费在D类事情上的人,必然是“懒惰人”的一员。
人们常常会说一个人很懒,“就知道玩游戏、上网、看小说”,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的辩解——“劳逸结合”。对于时间管理,我们从来不否认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更加推荐大家可以做到真正的劳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工作、学习,不知休息。但对于“懒惰人”则不同,往往当他们说过“让我休息一会,上会儿网、看会儿电视”之后,他们就躺在床上安心地睡觉了,至于有什么事要处理的,“明天再说吧”……
大部分人都有天生的惰性,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2个小时以后做的事情,就绝不马上做完……正是因为这样的惰性,D类事情虽然既不重要、也不紧迫,却往往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很多人宁愿将时间消耗在D类事情上,也不去处理那些重要或紧迫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付出代价。想要取得时间管理的胜利,我们不可能一点代价都不付出,事实上,高效的时间管理在前期会让我们感到相当辛苦,而懒惰人是最拒绝辛苦的一类人,哪怕只是一点点辛苦。
人都是有惰性的,就好像我们都喜欢一个干净、整洁的家,但打扫、整理实在是太辛苦的一件事。我们渴望一个美好的结果,却不愿忍受其中的一点痛苦,那么,我们就只能慢慢习惯那个脏、乱、差的家居环境,只能在“阿Q精神”中自我安慰。
生活通常有两种思路:即由过程到结果和由结果到过程。在时间管理中,当我们关注到结果的那段过程时,我们常常会因为其中的“麻烦”望而却步,但如果我们先看到那个结果,再由结果反推过程,我们或许会更容易接受其中的辛苦。我们想要干净、整洁的家,那要怎么实现这个愿望呢?只有勤快地打扫、整理……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辛苦的忍受能力,我们能忍受洗碗的辛苦,却不能接受擦窗子的劳累;我们能忍受1个小时认真学习,却不能忍受8个小时辛苦工作。这时,我们不妨从小事做起,既然那些“大事”让自己难以承受,那么,改换一种认知和方法,只做小事、简单的事情就好。
其实,高效、及时地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尤其是对于懒惰人来说,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处理小事的效率实在让人惊叹!但他们就是狠不下心,让自己投入到“大事”中去。那么,我们不妨将大事化小,把那些分量沉重、过程复杂、用时长的“大事”分割开来,分成若干件小事,我们就能够勤快许多。
曾经有个“懒惰人”,他的改变经历实在新奇。作为一个懒惰人,他也知道懒惰不好,不想再浪费时间在那些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之中。于是,他给自己做了这样一个规定:对所做的重要事情做记录,每做完一件重要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就能赚到15分钟的时间。重要的事情不以时长、大小为区分,赚到的时间可以累积但不可以预支,他计划一年下来,把所有赚到的时间用于各种“玩”的事情上面。
他就这样和自己做起了交易,看似荒诞的做法,却带来了不俗的效果。每做完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要做记录,这让他感到了很强的紧迫感。但这样的交易,却让他真正地进入了劳逸结合的状态,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玩耍,他只能去做更多重要的事;为了能有1天“肆意妄为”的时间,他能够忍受一周不看电视、不逛街。我们或许可以心安理得地欺骗别人,但却不能欺骗自己——自己往往是自己最好的监督人。有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会去翻翻自己的“账本”,看看自己今天做了多少事,赚了多少时间,以前那种随心所欲的感觉也从此一去不返了。
劳逸结合是时间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懒惰人却将之作为借口,肆意地将时间用于“逸”,而不去劳动。很多懒惰人并不是不珍惜时间,相反,他们对于时间的重要性看得也很透彻,但他们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害怕浪费时间。这种恐惧让他们在行动中畏手畏脚,认为如果自己没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就会浪费时间。其实,只要开始做了,就不可能是完全浪费时间的。即使结果是失败,也从中获得了经验与教训,这样的失败也让时间变得有价值。过多的计划往往会成为“纸上谈兵”,计划来计划去,考虑这个、害怕那个,最终的结果就是时间没有了,我们却一无所获。
人的惰性在于对辛苦、失败的逃避,在于对自己的放纵。于是,有人开始做一些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它们既不辛苦,也没有失败可言,安逸于此却一事无成。不想成为一事无成的“懒惰人”,就必须放弃那些不重要、不紧迫的事,以有清晰目的和价值的行动、具体而准确的动作,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得无限可能的未来!
中篇 物所生,心所动
事物之所以产生、发生,是由于用心去做、去驱动。
心在哪里,事情就在哪里;事情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
我们投入了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们在什么领域投入时间,就会在什么领域获得回报。
职业人士通常意义的成功是在工作和事业上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以获得别墅、豪车以及巨额金钱。从大部分职业人的客观条件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来讲,我希望大部分职场人士能够通过学会时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获得一个相对于自身的“成功”,即获得一个进取、愉快、平衡的生活状态和充实、无悔的人生,而非只是追求金钱和物质,却失去了健康、心智、休闲、家庭等其他人生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时间管理的执行取决于价值观的差异。
我建议当代职业人应该把时间适度均衡地分配到六大领域中去,即身、心、乐、家、业、财6个方面。在每个领域都要根据“优先矩阵”的理念,多做重要而不紧迫的B类事情,从而获得从容、均衡的生活状态,乃至从容的一生。
第3章 身——健康时间管理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健康管理即时间管理矩阵当中的B类事情,需要我们投入大量时间来打理和执行,而职业人常常忽视健康状况,较少对健康事项进行时间投入,或者一再拖延有关健康管理事项的执行。
人生目标并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很多人总是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赚了多少钱、掌握多大权、开着什么车……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金钱和物质,它们无疑能够为我们带来舒适的人生享受,也可以在某方面衡量我们的努力成果。然而,人活在这个世上,享受人生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人都在一直努力奋斗着,为了金钱、为了权力,为了获得身心的愉悦,也为了见证家庭的美好……无论是为了什么,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事实上,正是这样一副脆弱的身体,支撑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年少轻狂的阶段,虽然父母们常跟子女们唠叨说要照顾好身体,可子女们年轻时没有多少人把这些当一回事。年轻人总是太自信,不过就是感冒、咳嗽、发烧,过两天就好了;精神不好,撑一天睡一觉就好了。而时过境迁,当人们回忆起那段时光的时候,大多会为自己感到惊讶,当初的自己怎么能那么看得开,那么相信自己的恢复能力。职场打拼,必须有好身体,可是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我的身体,我还不知道吗?”每当这句台词出现在影视剧中时,说出这句话的人就必定会被检查出某种“不治之症”。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真的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很多人认为,不生病的身体就是健康的,却不知道很多健康隐患早已埋下了隐患,直至病入膏肓才幡然醒悟。还有人会说,公司没有统一安排员工体检或自己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身体,即使公司没有安排,也应该尽量保证一年至少一次体检。而在平时,我们应学会从身体的某些细节来了解它。
figure_0040_0006
人体有八大系统,它们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有四大组织,它们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组织相互结合,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就是器官。如骨骼、脑、心脏、肺、肝脏、胃等。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生理知识来大致掌握这些器官的位置、功能,以及如何保护和保养它们。
脸是人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可以通过脸来分辨不同的人。了解身体同样如此,人体健康问题中有超过7成会在脸部有所体现。
通常会将黑眼圈看作是没睡好的缘故。但黑眼圈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黑眼圈通常出现在下眼睑,而这部分的皮肤比身体其他部分都要薄,所以,下眼睑皮肤很容易反映出血液的颜色。当黑眼圈出现在我们的脸上时,就要小心自己的血液中是不是沉积了太多的废物,这通常是由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当然,压力过大或者过度疲劳,也是黑眼圈出现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好好放松、休息休息。
眼皮浮肿也不仅仅是因为哭多了或者水喝多了。有时候,明明睡前没有喝多少水,可早上照镜子却看到一对浮肿的眼皮。尤其是当感到下身无力、口干舌燥时,就有很可能是体液失调的原因。肾是负责将人体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而一旦身体缺水,肾就会放慢新陈代谢,将水分囤积起来,这就造成了浮肿。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喝上一大杯水即可。
针眼通常会让人感到很强的疼痛感,但也会很快自愈。当然,针眼的出现,其实是病菌感染造成的。由于病菌感染,睫毛根部会进入到眼中,从而引发发炎。因为针眼通常会很快自愈,很多人不将其当作一回事。然而,针眼其实是免疫力衰退的标志,尤其是当针眼反复出现时,就需要多喝些补中益气汤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嘴唇与下眼睑一样,都能够反映出血液的颜色。嘴唇的表皮则比下眼睑更薄,对此反映得也更充分。而无论嘴唇是过白或过红,都不是好的征兆。如果嘴唇过白,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血红细胞不足——也就是贫血了,多吃动物内脏或豆腐会有些好处。很多人会喜欢“唇红齿白”的样子,但“唇红”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嘴唇过红,那就可能得了中医所说的“热症”。热症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自然是需要给身体降降火了,而“虚热”则大多是由身体水分流失引起的。这时,我们就要多吃新鲜水果或喝水来补充水分,化解体内多余的热量。
有些人会有很重的“口气”,即使刷牙也没有多少缓解,这通常是牙齿得了病。当病菌进入牙根与牙龈的缝隙中时,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引发牙龈炎,并滋生“口气”。当然,如果口腔清洁不彻底,食物残渣长期积累之后,也会形成牙垢,从而使呼出的气味变得难闻。这种情况下,洗牙是很好的选择。
最让人尴尬的无疑是睡觉流口水。有时候,趴在桌子上睡觉,却流了一胳膊的口水;有时候,躺在床上做着美梦,却被湿了的枕头弄醒;有时候,只是早起时挂在嘴角的一点口水……流口水,自然是唾液分泌过多,究其原因,则是肠胃功能虚弱,导致水分无法被充分吸收,造成唾液被稀释而流了出来。舌头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之一,也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一块肌肉,舌头的颜色则透露出很多身体的信息。当血液中废物增多,而体内水分又供应不足时,由于缺氧血与含氧血相混合,舌头就会随着血管的颜色而发紫。维持清淡的饮食,做些有氧运动则会改善这种状况。
而当舌苔泛黄时,就要加强对感冒的预防工作了,注意保暖、多吃清淡去火的食物睡前喝杯热牛奶等都能有效地降低感冒的可能。舌苔泛黑,则是体温升高的表现,体温升高到不一定就是发烧,剧烈运动之后或者处于愤怒之中,舌苔也会泛黑。洗个热水澡,做些放松运动会有所缓解。
鼻头粉刺则很可能是消化不良的原因,可以多吃些香蕉、红薯之类的食物,从而保持消化道的通畅。鼻头发红则是肝脏超载的警兆,尤其是当喝酒时,由于酒精分解不及时,肝脏超负荷运作,鼻头出现发红。因此,控制饮酒十分重要。
白里透红的脸颊是很多人的最爱,也有人认为红红的脸颊可爱,有人认为苍白的脸颊有气质。如果只是为了好看,现代那些高超的化妆技术,完全可以满足这类需求。但卸下妆容,脸颊也是身体健康的指示标。
有时候,照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面部皮肤、眼睛、鼻子、口舌、耳朵,是否有异常状态和变化,可以及早发现很多潜在的或初期的疾病,从而尽早地做出相应的处理。
在人体躯干中,最重要的骨骼就是脊椎,怎样测试自己的脊椎是否健康呢?保持平时的站姿,让自己全身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之下,这时候让人从自己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为自己拍张侧身照。仔细看看照片,你的头部是否与肩部在一条直线上,而不是向前或向后倾斜?背部下半部分是否有向内的一个小弧度,而不是一个大弧度或是向外的?如果答案为否定的,那么,你的站姿就有错误。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外观、气质,也会导致脊椎劳损的发生,甚至会压迫到神经,从而引发头晕、肩酸等症状!
为了自己的脊椎健康,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站在门框处,双手分别抓住9点钟和3点钟的位置,尽量向前倾斜身体,重复几次后,再将双手放在11点钟和1点种的位置,重复几次。从而为脊椎做一次梳理运动,改善身体。
接下来,再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平衡性。将双脚前后排列,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后脚脚尖抵住前脚脚跟,双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闭上双眼,默数10下。在这10秒中,你的身体是否出现了晃动?如果是的话,你的平衡性就有待提高,否则,在日常行走中,由于用力不均,脚踝和膝盖就可能出现损伤,脊椎劳损的问题也会随之发生。
要提高自己的平衡性,可以时常做出“金鸡独立”的姿势,比如刷牙、看电视的时候,都可以做这种练习。身体也是生命的根本,是人天生拥有的一种基本资源,要让自己每天的24小时产生更大的效益,就必须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正常运转。当然,了解自己的身体不只是通过局部器官在超载时发出警报,更应主动了解其生理构造及功能,细心给予保护和保养。只有关注这些细节,我们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保证它24小时保持良好的状态。
你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吗
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我们自然可以在身体患病之前或初期,采取相应的预防或解决措施,但这样的后知后觉,终究是慢了一步,仍是被身体拖着走。我们要掌控自己的时间,也要掌控自己的身体,而这就要从健康的生活习惯做起。
现在的人们,太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人们似乎习惯了工作日拼命工作,晚上还会玩乐到夜里12点,每天以一种萎靡的状态艰难地离开被窝,来不及吃早饭就睡眼惺忪地赶去公司上班。而一旦到了周末,夜生活就“嗨到爆”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凌晨2点之后睡觉是极为普遍的,毕竟,第二天可以美美地睡上12个小时。事实上,睡得晚、蔬果吃得少、喝烫水、憋大便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正让人们距离癌症越来越近!
一些滚烫的食物或饮料,总是会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如潮汕地区的功夫茶、太行山区的烫粥、新疆地区的奶茶,还有很多人爱吃的麻辣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饮食如果不“趁热吃喝”,那还有什么乐趣?可是,正是这些“趁热”的饮食文化,让人们的食道面临着极大的癌变威胁。由于滚烫的食物或饮料进入食道之后,会烫伤食道黏膜,从而引发口腔黏膜炎、食道炎等病症,久而久之,这些炎症也会演变成癌症。而数据也确实显示了在那些热爱“趁热吃喝”的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的发生概率要高于其他地区。当面前摆上一碗热腾腾的食物或饮料时,切忌急着去品尝,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尤其是一些带馅的食物,它们的外表可能已经不烫了,但里面还是滚烫的,一定要小心“踩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而如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些蔬菜比肉食还贵。大概是因为在很多人的食谱中,蔬果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少了。有时候,坐在饭桌旁边,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哀叹”:怎么又是这么多大鱼大肉……尤其是在饭局中,蔬菜实在是少见得很。而一顿饭结束之后,那些大鱼大肉还剩下那么多,蔬菜却“光盘”。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蔬菜吃起来实在是没意思,还是做“肉食动物”的好。蔬果吃得少,其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会变得肥胖,而肥胖也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蔬果中蕴含着大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维生素缺失会导致患上癌症的概率大大增加。即使不是为了预防癌症,也应多食蔬果,蔬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我们的肠道蠕动,促进新陈代谢,为人体排毒。
正如之前所说,熬夜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很多人是因为工作原因而不得不熬夜加班。但对于另外一部分而言,熬夜其实并不是无奈的选择,相反,他们其实非常喜欢熬夜。泡酒吧、玩夜场是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时髦”,那些每天早睡早起的人,在他们看来都是“OUT”的。但作为昼伏夜出的“派对动物”,他们的生物钟会失调、褪黑素会被夜间灯光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也会大幅下降。英国科学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99.3%的癌症患者常年熬夜!有时候,我们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熬夜,但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2点。如果不得不加班到凌晨,那最好拉上窗帘,为人体营造一个“夜晚”的环境。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坐下来就再也不想动了。在公司上班坐了一天后,回到家中坐到沙发上又不愿意再离开。然而,久坐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大。由于坐姿原因,久坐会给颈椎、脊椎带来极大的压力。根据德国相关专家的研究,人体的免疫细胞数量,其实是与活动量成正比关系的,久坐不动,人体免疫细胞必然会大大减少。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的患病几率,也会因此大大增高。当我们坐下2小时左右时,就必须让自己站起来,活动15分钟。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中,实在有太多因素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二手烟、过度装修、空气污染……对于这些有害因素,我们有时候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降低我们的身体所受到的危害。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开始坚持一个健康的习惯,就是每天清晨喝上一杯温开水。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杯水,但对于人体健康和延年益寿而言,都有着莫大的好处。清晨空腹饮水,可以有效利尿、利便,既可以预防习惯性便秘,也可以帮助人体排毒。由于晚餐是我们生活中最正式的一顿饭,因此容易在晚上摄入过多的动物蛋白,这与我们食谱中过多的肉类食物也有很大的关系。经过一个晚上的分解代谢,这些动物蛋白中的一些毒性物质会囤积在体内,这时候一杯利尿、利便的温开水,就能很好地帮助人体将其排出体外。除了动物蛋白中的毒性物质之外,前一天涉入的过多的氯化钠也会因此得以排出,从而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另外,在一夜的睡眠当中,由于汗液和呼吸等因素,体内的水分会流失很多,血液也会因此变得粘稠,血管腔更会因为血容量的减少而变窄,甚至是闭塞,这也会提高心绞痛的发病概率,睡醒后喝上一杯水,能够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喝完这杯温开水之后,就要吃上一顿美美的营养早餐了。早餐为我们每天的脑力活动提供了能量,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较差的人,很难在清晨保持敏锐的思考和灵活的反应,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会因此降低。而对于热衷于减肥的人而言,良好的早餐习惯是预防发胖的有效手段。
不仅是在早餐中,在每一次饮食活动中,膳食的营养搭配都极为重要。每天必须进食足够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才能实现合理膳食。而“吃到扶墙”则是一种对身体极为有害的饮食习惯。曾经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位女士由于暴饮暴食,甚至吃到了“胃爆炸”的程度。
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但在工作之余,完全可以拥有半个小时的自主支配时间。这半个小时可以用来睡觉,也可以用来闲聊,同样可以用来进行一次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忧郁症等病症,还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快乐、自信。这样的运动最好是在日出后,空气较为清新时进行。
而在每天除了睡觉、工作之外的8小时中,我们最好能够拥有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让身体处于劳逸结合之中。看一本漫画、几则笑话,让自己放声大笑一次;收集一本邮册、几张剪纸,让自己感受更多的成就感;陪家人聊聊天、和朋友谈谈心,让自己心情愉悦。这些活动既能让我们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也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提高。对于身体而言,愉悦的心情、亲密的关系,能够有效预防与减缓心脏疾病。
度过一天之后,我们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最好能够保证自己每天23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当然,睡眠的质量通常比睡眠时间的长短更为重要。保证床、被子、枕头的舒适程度,让自己自然、舒适地躺在被窝里;做上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将工作的烦闷、生活的兴奋都排除脑外,从而以轻松、平静的身心进入睡眠。
根据身体机能的发生时间及生物钟的规律,有健康专家为大家设计了一张晚间的适宜活动时间表。
晚间自我调节时间表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够让我们远离各种病症。虽然人们不能逃避工作压力,躲不开客户和朋友的饭局,也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但你可以尽量调整自己的健康习惯,通过保护、保养和锻炼,积极应对。避免过度消费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本金,避免身体资源枯竭加快。高效的时间管理首先要有高效的健康管理。
恰当的时间,适合的运动
运动有益身心健康,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每天在上班或下班的路上,人们会看到很多老年人聚在一起,在公园、在广场、在路边,或打着太极拳,或跳着“广场舞”……当然,运动不只是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人的特权,即使是在公司里,健身也成了很多职场人的共同话题:“××家健身房的环境好、教练好;×××健身卡实惠、适合自己……”运动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然而,无论是什么事情,即使是运动,都需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同时,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的人,也应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恰当的运动不仅能让身体时刻处于最佳的状态,还能维持精神健康,并实现很多人的减肥梦想;但如果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做不恰当的运动,不仅不会得到什么益处,还会让身体面临受伤或疾病的威胁。
适合大众健身的运动形式有很多,根据条件和自然环境,可以选择在室内和户外运动。常见的健身运动有健身器械、跑步、走步、游泳、瑜伽、太极、舞蹈等,以及球类运动如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但要注意的是,运动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根据自身情况、时间、地点等条件,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锻炼的频次。不要看周围的某人“玩”某项运动很好,你也一定要挑战这项运动,事先要判断一下它是否适合自己。
当身体处于病痛之中时,尤其是在出现流感症状时,运动则可以适当减少或者取消。很多人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即使是在病痛之中,也不愿改变每日运动的习惯。但是,当处于发烧、咳嗽、关节痛或胸闷时,最好还是不要坚持运动了。这些病症都是人体在细菌或病毒感染下,作出的严重的应激反应。这时候,如果还坚持运动的话,反而会造成人体水分的大量流失,使病情加重。因此,既然已经生病了,我们还是休养几天,多睡点觉、多喝点水,让身体尽快恢复,从而继续自己的运动计划。
而对于自己的运动计划,还是要保持理智的。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运动计划开展初期,常常会感到肌肉酸痛。其实,肌肉酸痛是一件好事,这是肌肉生长的象征。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让自己的肌肉适当放松一下。很多人感受到了肌肉酸痛,反而会因为运动成效的出现,继续加大运动量,激励自己“再接再厉”。事与愿违的是,在肌肉出现酸痛感,尤其是当酸痛感较为强烈时,维持或加大运动量会造成肌腱和韧带承担过大的压力,运动效率会降低,身体也会因此受伤,而肌肉可能会缩小!当肌肉出现酸痛感时,应该适当放缓运动的脚步,给肌肉生长留出一点时间。如果肌肉酸痛感强烈,你可以采取每天2~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冰敷的方法来让酸痛感有所减缓,这种情况下运动计划则必须完全中止。
由于白天都要忙于各种工作,人们往往会把运动放在晚上进行。当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在短时间的休息后,又要忙于家务。吃完饭、洗过碗,时钟也指到了晚上7点,为了能够拥有休息、洗澡的时间,并在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就“不得不”在饭后开始运动了。对于以“吃货”自称的人而言,吃饭实在是一件“罪恶”的事,既想吃,又不想长胖,因此,他们会选择尽快将吃掉的食物消化、燃烧干净。无论是哪种情况,饭后立即运动都是不可取的。吃过饭之后,身体的血液会大量流入到胃肠之中以促进消化,这是因为人体会自动将血液输送到急需能量的器官。但在饭后运动,就出现了肌肉与胃肠“抢血”的情况,更有力量的肌肉当然会更胜一筹,胃肠就面临着“缺血”的风险,而胃痉挛、胃胀等症状就会相伴而生。因此,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立即运动。
为了防止长期中止运动计划,导致身体“不良因子”反弹,即使是在高温或酷寒之下,也应坚持少量运动。冬季气候比较寒冷,运动幅度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对于爱运动的人而言,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对于老年人而言,散散步、打打太极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有雾霾天气出现,老年人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方式;中年人的体力已经有些不足,快走、慢跑等低冲击的有氧运动,更适合;而年轻人则可以进行跑步之类的高冲击有氧运动。在日晒强度较高的夏天,尤其是气温达到35℃时,运动还是放在空调房里进行吧,毕竟在“火炉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在室外太阳下中暑性痉挛、中暑虚脱甚至热射病更容易发生。即使是气温较低的初秋,要进行户外运动,也要尽量缩短运动时间并及时补水。
不考虑工作时间限制的话,下午四五点是运动的最佳时机。在这样的时间点,人体的温度达到了一天中的最高点,而且肌肉的柔韧性也最好,力量强度处于最高峰,运动自觉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这个时间段很难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运动,可以在其他时间段进行合适的运动也是极好的。
清晨是每天运动的另一个最佳时机。其实,清晨的运动往往比晚上的运动更容易坚持下去。这大概是因为睡了一觉之后,对于新的一天有更大的热情;而忙碌了一天之后,往往会感到疲惫,而会在运动上有所懈怠。清晨的运动对于人体而言也有着莫大的好处。清晨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可以快速激活全身细胞,让自己以更加完美的状态面对一天的工作;还能够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帮助人体排除晚上积累下的毒素。当然,既然要运动,就要摄入一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为身体补充能量。
处于职场中的人,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在大量的工作任务下,人们总是为各种事忙碌着,这也使得“亚健康”状态普遍出现在工薪阶层的身上。我们并不是不想维持身心的健康,但繁忙的工作总是让人“没有时间”去运动。其实,这也只是偷懒的借口而已,运动无处不在,并不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在工作间歇时,可以伸伸腰,弯弯腿或做做健身操、或者迈步走楼梯,这些简单运动只需要5~10分钟的时间,不仅耗费时间少、方式简单,而且能有效缓解紧绷的神经,保证身心健康,并可提高工作效率。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适度运动对于思维灵敏度、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一天的工作之后,确实让人感觉十分疲惫,回到家中,甚至恨不得倒到床上就睡上一觉。然而,还要做饭洗碗,还有没完成的工作要做,还要利用这些时间进行自我提高……这些事情都需要让身体迅速从疲惫的状态中走出来。与认知相反的是,这时候进行运动并不会让我们更加疲惫,反而会在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中,补充大脑所需的能量,其提神效果往往比打盹还好。因此,下班之后花上20~30分钟时间,在小区里快走一圈,或者在家里做些有氧健身运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晚间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不恰当的运动时间、不合适的运动方式,却不一定对生命有益。一天只有24个小时,8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当然要用来充分休息,而运动则可以穿插在另外的16个小时里。
让身体快乐起来
身体对喜怒哀乐是有反应的。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就会发现,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正是身体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不畅的胃肠是身体的“怒”;暗沉的肌肤是身体的“哀”;消失的病痛是身体的“喜”;满满的活力则是身体的“乐”,只有身心平衡健康,身体才会真正的快乐起来!
然而,根据我国台湾地区著名的董氏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受访者的身体快乐指数平均值只能勉强达到及格线,身体不快乐的人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对比研究还发现,身体最不快乐的并不是疾病频发的中老年人,而是20~39岁的青壮年。
董氏基金会该调查是以“五力”为衡量指标的,即“美肌力”、“顺畅力”、“免疫力”、“舒活力”、“愉悦力”,其分别代表着肌肤状况、胃肠状况、免疫力情况、舒畅活力程度以及心理是否积极向上。根据相应的配比,以百分制对调查结果进行评分。结果却是受访者平均得分仅为63分,身体快乐指数不及格的受访者达到了37%。最令人惊奇的就是,在身强体壮的代表——20~39岁的受访者中不及格人数占比超过48%,而在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只有不到10%的人身体不快乐。
到底怎么让身体快乐起来呢?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了。正是因为青壮年人群蔬菜水果吃得太少,他们的身体才会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加不快乐。我们每日吃了多少蔬果、有多长时间没有吃蔬果,对于身体快乐指数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该调查结果显示,蔬果摄入达标的人中,有超过77%的人身体快乐指数超过及格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更加快乐,其每日蔬果平均摄入量远高于其他年龄组,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常言道,“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所谓的“青”,指的就是蔬菜水果。肉类是酸性食物,而人体内的体液却是碱性的。摄入大量的肉食,会导致体内的酸性过高,人体为了维持体内的酸碱度,就会从骨骼中释放钙质来平衡过度摄入的酸性。这也是越吃肉,骨质疏松却越严重的原因所在。
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由于气候、地理原因,爱斯基摩人吃不到蔬菜瓜果,过着“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的生活。看似潇洒的生活方式,却让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
蔬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其中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是身心健康的必需要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曾明确指出:“成人每天至少应吃200~400克水果。”在一项针对上海白领的调查报告中,只有三成左右的人每日摄入足量的蔬果。而“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更是发现,“国人平均油脂的摄取量占34﹪,而饮食中油脂建议量占热量30﹪以下,但最理想油脂建议量为25﹪以下;男性平均一天所摄取膳食纤维13.7克;而女性平均为14克,普遍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每天摄取量25~35 克!”
1991 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建议:“民众每天最好吃5种以上不同蔬果来防癌,以预防大部分癌症发生,当前癌症仍无法治疗,由预防下手是最实际的做法。”没错,除了维持身体健康之外,蔬果更有着强效的抗癌功能。由于蔬果中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其实是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基本毒素,但在进入人体之后,就会激发人体产生一种酵素,从而中和人体内致癌的化合物。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框架中无法自拔。为了生活,为了买房买车,为了结婚生子,我们都迫切地努力着,好像生来就是为了这些而奋斗的,其他的则可以尽情忽视,即使是身体健康和精神追求也都置之脑后。
有很多人从来不会多在乎自己的健康,习惯了用透支身体的方式去获得普遍意义上的“成功”。就在不久前,一位年仅23岁的女白领,因为急性胃溃疡出血性休克而离开人世。她是一个可爱、开朗的小女孩,刚踏入社会的她,对于未来有着自己的憧憬,也有着激昂的热情。她与大多数白领一样,因为长期加班而不得不熬夜,晚上9点才能吃上晚饭,吃完倒头就睡。即使是在胃痛难忍时,她依然坚持上班,当她想要请假休息时,请假申请也未能得到批准,直到实在坚持不住了她才被送到医院。当她被确诊为急性胃炎时,一切都为时已晚。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胃炎,带走了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怎样对待身体,身体就会怎样回报我们!
时代的巨轮越转越快,我们也越来越成为时代巨轮下的一个机器,上了发条就停不下来。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不能撑就别硬撑,该休息时就休息,有病痛就要给予重视。李敖曾经说过:“上帝管两头,我管中间。中间都管不好,我拿什么生活?”人生是一段过程,生活是一种无可奈何,但人生如何并不在于有多少钱。试问,辛苦挣下的那点钱,真的能够应付身体的不快乐吗?
有些人爱美、怕胖,尤其是一些女士,肚子上多了一点肉,就吃药、节食减肥。但是健美的体型离不开合理的膳食和适当的运动。有些人服从上司,一旦老板有要求就熬夜、加班,最后老板也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有些人不爱看病,小病就忍着,或者自己买点药吃,坚持不住才去看医生。要知道“病没小病”,任何的病痛,如果不及时、不妥善地处理,都可能演变成威胁生命的病症。透支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当然不会快乐。有人说:“人在50岁前是用身体健康换金钱,在50岁后才知道用金钱换身体健康。”还有这样的说法,“中国人99%的钱用在了死前一年的抢救中,而外国人却用在了平时的保养上。”当我们花钱保养自己的爱车以防其过早报废时,何不想想怎么去保养自己的身体,避免身体过早“报废”呢?
身体其实比精神更容易满足,吃顿好饭、做次运动、睡个好觉,有时候做做按摩、足疗,我们的身体就能快乐起来。一个快乐的身体,能够让我们更有活力、更加灵敏,我们的工作也就更有效率,生活也会更加安逸。想要一段愉悦的人生,其实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第4章 心——心智时间管理
天天学习,时时向上
在年轻时期,应该把较多的时间分配到心智提升方面,包括提升知识的储备,智商、情商、逆商的锻炼和提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等,很多成功人士大多在心智方面胜人一筹。我个人认为,除健康投资以外,在时间及金钱上投资最大、最值得的就是心智方面的投入。
在学生时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被要求谨记的座右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上。走上社会,人们利用大块的时间来专门学习就很难实现了,但终生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大家应该学会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用零碎的时间来做时间优先矩阵里的B类事情。
身体的健康往往在于我们日常的关注,怎么吃、怎么喝、怎么运动,怎么预防、怎么治疗,都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心智管理同样如此,我们并不需要特意空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而要学会利用好每天的“碎片时间”,将学习作为生活的常态,而非当作一种任务。
终生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什么是终生学习?就是在一生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发展的核心始终在于人,每个人都在为社会前进提供动力。
对于许多人而言,学习其实是相当被动的,学习中似乎总有那么多的迫不得已,小时候被家里人逼着去上学,长大了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学习……如果没有这些外部环境的压力,我们还会不会学习呢?这个答案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不变的,就是正因为不断地被迫学习,生活质量才得以提高,人生尊严、生命价值才得以实现。学习是无法规避的选择,也是在社会生存的最佳选择。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所以,人就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人在踏入社会之后,随着认知的上升、情感的发展,拥有了比儿童和青少年更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大多数人都开始知道如何针对自己现有的状况去设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和途径。家长监督、老师考核也成为过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之后,早已懂得如何去进行自我调控和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每个人的一生都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着,虽然有时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但知识的获得却是必然的。自从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增快,在这样一个时代,稍有停留就会被时代的列车抛弃。
张丽的父母如今已经退休在家,每当她回家时,他们都有大量的难题等着她去解决。给父母置办的智能手机,在他们看来,还不如黑白手机来得方便;甚至是洗衣机、电视机,他们都越来越觉得用起来不那么顺手。张丽也经常想要教他们怎么用,但他们却只是说:“你弄好放那里就行了。”当她抱怨他们不愿意学习时,他们的回应通常也都是:“都这把年纪了,ABC都不认识,学什么?你会就行了。”
信息技术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明明前几年还是按键式手机,如今触摸屏式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主流。这个时代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抱着书本、与人交谈就能实现的了,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学会什么叫网络学习。
计算机和互联网让时间、空间都不再成为距离。在互联网中,几乎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所有信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终于成为可能。我们只需要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就能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自主学习或请教他人,学习效率因此得到飞跃。
有时在与人交谈时,会发现有的人可能会了解并熟知一些看似不是他必须知道的知识和信息。例如,明明是做会计,却能熟练地解决计算机的各种“疑难杂症”;明明是每天忙于文字工作的作者,却能对全国、乃至全球的风景名胜如数家珍……这就是知识面宽广、爱好钻研和跨界学习的结果。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鲜事物,而要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就不可能只懂得“吃、喝、拉、撒”,只了解自己的行业信息。人们要依靠各种生存技能过活,要凭借专业知识挣钱,但对于生活而言,这些却远远不够。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但是,难道遇到电脑死机、程序安装这样的问题,都要去找个专业的人来处理?难道社交圈就只能局限于同行之间,到了外界就一片茫然?
figure_0058_0009
即使是从功利一些的角度来看,虽然你学的是物流管理,但如果你还懂得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的话,是否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呢?你做的是电子商务,但你能够把大数据玩得手到擒来,你的网站在众多竞争者中是否能够脱颖而出呢?你开办了一家零售企业,但你对于供应链管理有所专精,是否能让整个产业链都成为自己的利润土壤呢?而这就是跨界学习的魅力所在!
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时空界限就失去了作用,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极大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而有了这个前提,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的学习都将成为可能,一切都只在于你自己的意愿。
当然,学习要有意愿,也要有方法。跨界学习,更多的是为了从“边界”以外的领域汲取知识,以无边界的学习获得启发,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信息。而不是东施效颦,“无论是否适合自己,学了再说。”有些人看到别人的某个成功之处,就不管不顾,学了再说,认为总有用到的时候。但最后却淹没于脑海之中,白白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对于别人的成功,我们要欣赏和赞扬,如果真的适用于自己,我们则要虚心求教,切记不能盲目模仿!
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上,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处理,有那么的知识要学习,可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有这么一句俗话:“时间就像是牙膏,挤挤还是有的。”随身携带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有了它就能随时随地地学习。但是在地铁里、公交站,很多人却是拿着手机看小说、看电视剧、玩游戏,这些对于生活而言,只是一项娱乐、消遣,对于人生的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
很多人经常会抱怨,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上下班的路上,可这些时间却是进行泛在学习的最好时机。所谓泛在学习,就是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地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而智能化的今天,让泛在学习成为可能,能否进行有效的泛在学习,就在于我们有多高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上课看书,行走职场、与人沟通、察言观色都是泛在学习的大好机会,不要错过而要用心,用心就能学到知识。信息时代提供了那么多的科技手段,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世界, 只要尊崇天天学习的理念,就会获得随时进步的可能。
学习犹如知识进补
“知识改变命运”是人们常谈的一句话。很多人将出身、运气当作自己的命运,将命运看作“天命”而不可改变。宿命论从古至今都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因为它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我们接受了宿命论,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懈怠、消沉。但人的一生从来都不是注定的,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学习就犹如知识进补!
最近几年,有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越来越明显——学生辛苦读到高三却放弃了高考,明明考上了大学却放弃学业,农村孩子不那么将考上重点大学当一回事,而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问题也越发凸显。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读书无用论”又重新粉墨登场。
“知识改变命运”不再被人们所相信。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努力就能成功的时代,而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社会还存在着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还有诸多不公平,致使一些年轻人错误地认为“读书无用”。我们国家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势反腐,正在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平,“拼爹”现象一定会被消除!知识才是力量!
我一直在提倡大家学习,鼓励大家汲取各种知识,并不只是出于功利的原因。不是所有人拥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但无法否认的是,如果没有知识命运很难改变,生活也会寸步难行。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并不体现在征服他人,而在于征服自己。
拿破仑曾说过: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我们的思想和人格。我们的思想如何、人格怎样,其实都是由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决定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并不是说家庭背景决定人生路程,而是因为家庭环境决定了启蒙阶段受到的教育,决定了所能取得的知识,决定了思想、人格的内涵。在过去,这是宿命论的有力论点,但在今天,一切又都不一样了。人的思想、人格在20岁左右稳定下来,而这时候正是大多数人在大学进修或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时候。到了18岁,我们就完全拥有了自我导向的能力,用怎样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全在于自己!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这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即使有些人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能够更轻易地获得成功,但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也是行不通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将发挥前所未有的效用,这也是学习的重要性所在。
知识是珍贵的财富,它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不能吃也不能喝,但每个人却都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知识,每个人的生存、生活都有赖于此。而学习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网络学习、跨界学习、泛在学习都能够学习知识、汲取知识,并提炼知识为自己所用。命运的道路需要知识来照亮,思想的充实、人格的完善,更需要理解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现在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文凭其实只是对于学习生涯成果的一个验证,而不是作为人才的凭证。文凭越来越被功利化,成为进入社会时提升自我附加值的工具。事实上大学最重要的作用却在于接触知识、学会方法、树立人格。
人类社会早已度过了商品经济时代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够掌握知识,谁就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用处处受制于人。过去人们很难想象,“随便”发明出的一些小东西,能够有些什么作用。但在如今,那些创意性的发明却能够凭借专利权给人带来那么多的收获!很多人曾经不敢想象,因为他们没有发明创造的思想;有些人曾经只能混沌度日,因为他们缺乏创新思维的人格。但在这个知识能够迅速“变现”的时代,谁还能对知识不屑一顾呢?
学习就像是知识进补,补充了什么,最后就会产出什么。如果只是将电视剧、游戏、小说作为知识的载体,一生也就只能平平淡淡、浑浑噩噩地度过。从来没有哪个成功者会对某个“韩星”的星座、爱好有所了解;也从来没看到哪个商业大亨在事业成功的同时,成为某款游戏的“王者”;更没有看到哪个学术研究者,将小说作为自己的日常消遣。
如果真的有人“看破了红尘”,愿意每日为了菜价涨了几毛钱而烦心,那么,那些所谓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有用的,因为它们能够为自己“惨淡”的物质生活,添上些许有趣的精神享受。然而,大概没有几个人希望一生都被柴米油盐这些琐事所束缚吧!那么,就放下那些电视剧、游戏、小说,去学习一些经济、社科和其他有所效益的知识吧!
教育投资回报高
赚钱需要智慧,花钱同样是一种学问。时下全民流行的余额宝就是国民投资理念急速提升的明证。可是,投资并不只是买基金、买股票、买保险,学习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也着实惊人。
从前有个穷人,生活一直穷困潦倒,每天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活。对于他来说,富人的生活当然是值得羡慕的。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富人面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我愿意为你打工3年,随你让我做什么,不需要给我一分钱,只要给我吃给我住就好!”富人对于这样廉价的劳动力自然不会拒绝,于是答应了下来。
3年过去了,穷人毅然离开了富人。对于失去这么便宜、好用的劳工,富人自然感到不舍,但也随他而去了。又过去了10年,镇上突然来了个富豪,富人前去一见,竟是当初那个“免费”的劳工!富人那点资产,在他面前,却已经显得不值一提……
富人于是来到昔日的穷人面前,问:“我给你50万,你能告诉我,你的致富经验究竟是什么吗?”穷人却惊讶地回答道:“尊敬的先生,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在你那学习了3年啊!怎么如今你还要买我的成功经验呢?”
其实,如果说富人有什么需要向穷人学习的地方,那就在于学习的智慧!富人能够成为富人,他无疑是懂得经营时间的人。然而,人总是容易懈怠,容易满足,容易对自己宽容。穷人却不同,没有知识,他就向富人学习知识;有了知识,他就将之发扬光大;穷困的过去,让他无法停下前进、学习的脚步。
figure_0063_0010
如今,很多东东都会贬值:货币会贬值,文凭会贬值,房产会贬值,黄金白银也会贬值。那些看似可以保值、升值的东西,却都有贬值的风险。然而,知识不会贬值,智慧不会贬值,时间也不会贬值。学习是世上最占便宜的事情了,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能轻易地检视某个领域的概况;只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我们就能获得别人究其一生得到的经验;只需要坚持上几年,我们学习积累的知识就能转化为别人苦苦追求的财富。
很多人刚走出大学步入社会时,都会感到迷茫、感到困惑——“我在大学究竟学了些什么?明明是个大学生,为什么什么都不会?”钱明同样在抱怨:“大学实在是让人堕落的地方,4年的时间,却没有给我需要的一切!”但在不断的工作中,他终于学会不断地学习。他明白,自己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机,大学4年的时间,本该是自己规划人生、汲取知识的时间,但自己却用在了“自以为是”上。每天8小时的工作,让他疲惫不已,确实,新员工可以说是企业中最心酸的阶层,做的事情最繁杂、得到的薪水却最少!
“我要摆脱这种困境。”钱明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像其他新员工那样,要求的才做,提到的打折做,没说的就不做。”他也不愿意跟在主管的屁股后面,早早地学会被称为“处事圆滑”的溜须拍马。他只是听从指挥,主管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学会工作的基础技能。然后,他开始关注那些前辈,那些沉浸于工作的前辈,也正是他们,让钱明看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蹊径。
于是,钱明做得比别人都要快、都要好,主管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新员工。他开始培养钱明。钱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他要做的,就只是每天抽出几个小时,买上几本书、点击几个网页,参加一些培训课。最终,他得到了所需要的知识,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很多人问钱明累不累,“当然累!”但他很快乐,“我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实现了我所期望的一切,我很满足!我也希望可以像别人一样,出身权贵,一家跨国企业等着我继承、十几处房产等着我打理;我也希望可以买上一张彩票,就那么不小心地中到了500万,挥霍一空,竟然又中了1000万;每个人都会希望,天上有一块大大的馅饼,砸在自己的头上!”
大多数人其实就是那么平凡,是70亿人中的普通一个。也许很多人穷尽一生,认识自己的都只有几千人,也许我们弥留之际,还在身边的只有区区十几人。但我们有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尽情挥洒汗水,知道想知道的一切,享受能享受的所有!
确实,在很多人的人生中,有太多的苦恼,太多的遗憾,也有那么多的牢骚和幻想,然而,沉浸于此,他们只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我常常会问我的学员们:“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在脖子以上还是以下?”得到的答案出乎意外的一致——脖子以上!
很多人都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充实思想、完善人格,学习知识才能改变人生。但却有太多的人,把金钱和时间耗费在了脖子以下,有些人愿意花费几百块钱在一顿饭局,愿意用一个月的工资置办一套衣裳,愿意透支未来的收入买一部手机;可他们却不愿意花费几百块去参加一次培训,不愿意用三四十块钱买一本书,甚至不愿意用几块钱的网费去寻找知识。
每个人都想赚钱来享受人生!可钱是什么?钱是人们思想充实、人格完善、能力提升的附加产物。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想法,但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浪费在了所谓的享受之上!很多人把投资教育视为浪费,信奉“读书无用”的谬论。但是,不读书无以开视野,不学习无以论天下!
哈里·杜鲁门说过:“不是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人都能够成为领袖,而每一位杰出的领袖必是热爱学习的人,学习是每一位领袖的必修课。”杜鲁门是美国20世纪唯一一位没有读过大学的总统,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美国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员,因为他比别人更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一个人想要成功,不怕家境不好、不怕学历不高、不怕路途不顺,只怕学习太少!学习和教育是世上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长期投资项目。
T型人才受欢迎
“21世纪,人才最重要。”这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要成为人才,就要不断的学习,将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教育之中,以此来获得未来无限的可能。可究竟应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可以是经商人才,可以是从政人才,也可以是创意人才……但最受欢迎的,无疑是T型人才!
T型人才并不是指让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Technology(技术)”型人才,而是另一类T型人才在各行各业都是最“吃香”的,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最“完美”的。“T”是一种图解,它形象地展示了这种新型人才类型的知识结构特点——“-”代表知识面广博,而“|”表示知识的深度。
其实,T型人才正是跨界学习的产物。很多人追求一种“博而不精”的状态,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我都了解,我都能说上一些,我就能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融入社交圈、拓展生存技能,无疑是好的,但我们想要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就不能只广博而无专精。纵向的专业知识,正能弥补这一缺陷。
T型的知识结构被称为“完美”的结构类型,正在于其刚柔并济,既有较高的效能性和进攻性,也有较强的适应性、较多的独特性。T型人才的成就,向来比其他知识结构类型的人才更为耀眼。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兰米格尔,穷其一生获得了15个名誉博士学位。粒子物理、表面化学等新学科,正是其首度创立的!作为T型人才的代表,米格尔直到古稀之年,仍然为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而同时代的另一位技术人才——科贝尔却没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他是欧洲中子技术中心的副所长,虽然专业知识雄厚,却没有必需的管理能力和T型素质,他的研究所也常年产能有限。直到巴黎大学的一位声学教授接替了他的位置,这所研究所才能够跻身世界科学前列。这位年仅39岁的声学教授,同时也有着强悍的“交叉型”素质和“巨大的组织才能”。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已证明:那些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小细节,却会发展成致命的导火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科学研究都因为那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情况,陷入僵局。而一些交叉型方式的交往,却往往会堵上这个小小的蚁穴。有时候,可能就是某个外行的某句话,让科学研究避免走向毁灭性的失败。
这就是广博与专精的交叉,就是T型人才的魅力!事实上,往常除了那些规模比较大、部门比较多的企业之外,很少有企业需要“单一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因为企业规模比较小,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较少而分工相对较粗劣的职能部门,这些企业就需要能够处理各种问题的专业人才。所以,T型人才更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资金去聘请那么多的单一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成本的投入也无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就好像我们想要在微博上发布一张手绘图片,却不会去买几千块钱的手绘板,也不会去聘请专业的绘图人才,一则没钱,二则没必要!
但时代发展至今,即使是大企业也希望能够从固定的人力成本之中,挖掘出更大的效益。IBM 技术创新全球副总裁就曾说过:“当前的全球信息科技已经进入新的纪元,以大数据为基础,包括云计算、智慧商务等新技术在内的广泛应用,会成为未来‘智慧的成长’的关键动力,而‘培养和重塑新人才’,是成就‘智慧的成长’的要素之一。”对于IBM来说,最需要的就是T型人才。这一点,无论是从其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招聘,或者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时常会抱怨:“工作实在太苦了,自己就是个会计,老板连活动策划、前台的活都让我做。”首先,要理解老板的处境,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为了难得一次的活动策划和没实际作用的前台,耗费自己有限的流动资金实在是没有必要。而作为员工,这样的机遇对于自己的发展而言,难道不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吗?
“@PetterllT”就曾经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个经历。“去年我招过一个女孩子,她本身是学新闻的,在几家有名的报纸社实习过,资历不错,英语能力很强,而且本身又喜欢艺术摄影,可以算个通才了。进入我们公司之后,一开始做的是图书编辑,这个岗位人数多,而且可替代性很强。后来姑娘凭借自己对构图和美学的研究,转岗做封面设计。虽然她大学时期并没做过这个,但她却做得非常好,参与设计的几本书不但销量甚佳,在业内的口碑也不错。”
其实,在谈到职业规划时,我们常常会建议应届毕业生不要直接进入那些大公司。大公司的门槛较高,屡次碰壁很容易打击我们初入社会的那种工作激情;即使有些优秀的人才有幸进入大公司,但大公司明确的部门分工,也让他们很难学到更多的东西;在稳定的组织架构下,晋升也将变得更困难。而在中小企业则更能够获得足够的锻炼机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则能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在将自己锻炼成一个T型人才后,可以再跳槽到大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无论自己的期望在于成为一个专业型或是管理型的人才,还是成为企业中的“多面手”,都需要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T型人才。很多人认为,成为T型人才只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一个教科书描绘的美梦。当问及他们为何如此认为时,他们会肯定地说:“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
其实,只要我们少看些电视、少刷点微博、少在网上闲逛,就不会没有时间,也不是没有可能成为T型人才。成为一个T型人才没有那么难,在人生发展之中,每个人都早已走在成为T型人才的道路上。从学生时期开始,就不可能真正专心于学业,要会读书,也要会骑车、会游泳、会洗衣做饭。开始工作之后,也不会一心扑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有时会成为司机,有时会成为接待,有时甚至会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型人才是通才,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精;“|”型人才是专才,只是在某个领域钻的很深。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能只做通才或专才,而要最终成长为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T型人才!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大家都知道与别人沟通的重要性,其实沟通有两种,一种是人与外界沟通,一种是与自己沟通。能与自己很好地沟通的人,更能提升自身的情智。所以,职业人一定要花时间,专门来进行自己与心灵的交流。这虽不紧迫,但非常之重要!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到处有风景,时刻有诱惑。生活的苦闷、工作的压力却一直逼迫我们不断前行,没有时间停下来驻足欣赏。可是,生活总有些迷茫,工作也有不顺,当我们感觉到迷失了方向时,不妨停下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自言自语中,自我激励;在自问自答中,自我反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静下来与心灵对话时,不必去考虑这些问题。你要做的只是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进行一些心灵思考,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排除外界的干扰,调整情绪。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成为一种奢侈的体验。很多人每天都在忙碌着工作,与同事对话、与老板对话、与客户对话,就是没有时间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着生活,为了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却没有时间去应付自己疲乏的心灵!
时间!很多人总是没有时间。一天24个小时,有些人恨不得当作48个小时来用。从踏入社会、组建家庭开始,对于很多人来说,连“思考自己的需要、反思自己的状态、憧憬自己的梦想……”都成了对时间的浪费。很多人会怀念青春年少时,那时的自己,坚强地对待人生,乐观地看待事业,无畏地走自己的路。可是,现在的自己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的心灵一点点时间,反思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人生呢?
很多人时常会感到孤独,明明有着自己的追求,却时常莫名地走上了一条完全偏离的道路。于是,他们很少说话、少有热情,也不去主动寒暄。他们不愿刻意地去做任何事,还将之看作是自己的“率真”。却不知道,正是这种“率真”让自己孤独。
还有人会埋怨朋友的不理解、同事的不配合、爱人的不安慰,然后,将自己蜷缩在自己的空间里,将自己锁在孤独的抽屉里。可是,如果多一些主动、多一些融入,学会在主动融入中感受快乐、感受人生,那么他们就会发现,朋友还是朋友、同事也是队友、爱人真的爱自己……
有些人时常会感到压抑,工作、生活总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说到底,压抑是源于过度地自我克制。因为公司的规定,人们只能按部就班地工作;因为家庭的束缚,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过活;因为金钱、因为时间,人们必须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即使被压抑得喘不过气,也只能苟延残喘。
作为一名成年人,每个人需要对人生负责,面对朋友的真情、公司的规定、家庭的幸福,必须要抑制自己的需求。然而,人们必须有自己的准则和底线,一味地退步,只能让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有时候,可以为了海阔天空而退步,也可以为了风平浪静而忍耐,但“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
还有人甚至会开始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怯懦,讨厌自己的不作为,讨厌自己的冲动……人们常说:“做事要经过大脑,说话前先想一想。”但人生毕竟不是什么都可以事先想清楚的,如果做什么都要先“三思”,人生也未免太苦闷了。
其实,人生又怎能让自己如愿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常八九。很多人会做错或做得不好,也有人会因此被嘲笑、被厌恶,甚至走向失败。但这就是人生,在自我反思中改善自己,走向成功。对于自己的本心,也不必失守,坚持本心是人生最难得的快乐。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吧!孤独、压抑、讨厌……不要让这些情绪占据我们的内心,我们渴望进步,我们都会喜欢那个乐观、积极、自由的自己,那么,在自己心灵的空间里畅游吧,去找回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人们不能奢望自己的人生总是那样的精彩,我们要工作、要生活、要学习,这些不可能都让我们感到有趣。工作的繁重、生活的琐事、学习的压力都会让我们陷入各种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其实,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每个人的大部分时光,都是那样的平凡、普通、无聊,而那些激情、快乐的时光,往往一闪而过,人们可以回味,但想要再拥有,就必须让自己开始奋斗。没有人是必须围着你转,给你激情,让你快乐的。如果说真有那么一个人的话,也只能是你自己!
人们总是抱怨“知音难求”,但我们最好的知音,不正是我们自己吗?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人生里,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也无法确保其他人能够为自己保守那些小秘密,更不能期待哪个人可以一直陪在自己的身边激励自己。当我们感到苦闷、无聊时,与其对别人翘首以待,不如让自己的思绪退入到灵魂中去,畅谈自己的烦恼,聆听心灵的声音……
“自己把自己说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说服、感动、征服自己,那么又何须再苦求别人的安慰呢?
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可以毫无保留地表现自己,也可以一点点地修复受伤的心灵,或者彻底剖析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我导向,最可贵的激励方式就是自我激励。
人生旅途有太多的烦恼,也有那么多的风景,弹簧拉得太紧就会断掉。我们为何不让自己休息一下,停下来,欣赏一下风景,在自己的心灵避风港里享受片刻的安宁,把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都抛诸云外,让自己的本心指导自己快乐前行呢?
第5章 乐——休闲时间管理
列出你的休闲清单
人有喜怒哀乐,人生会有快乐和烦闷,没有休闲乐趣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永不放松的弹簧会崩断,一直奋斗的人生同样如此。时间管理并不是将24个小时平摊到工作、学习、睡觉之中,还应有休闲。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积极的心态。
很多人总是抱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让自己疲于奔命,但他们也要承认,这个物质充足的年代让人们有太多的方式去休闲、去放松。听歌、看电影,看书、逛逛街,去旅游、去社交……享受人生并不用等到自己七老八十,也不是放纵自己,而是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
休闲并不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如果研究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生活方式,就不难发现,休闲对于人生成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当发现工作、生活质量下降,“拖延症”的问题越发严重时,不妨给自己列出一张休闲清单。对于休闲的投入是必需的也是有益的,它能够给我们重新充电,也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全新的动力、创造力和活力。
不能让工作剥夺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能让生活掩盖那些美好的事物,只有懂得休闲的人,才能在面对生活负担、工作压力时,显得更加从容。走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时,很多人总会拒绝休闲,担心它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在休闲充分的同时,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让休闲打扰自己前进,就能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获得自己的驿站,在短暂的歇息和加油后,继续踏上征程。
对于时间管理而言,休闲与工作、学习其实是在一个良性循环之中的。有张有弛的人生,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工作更具创造性。设计出一张自己的休闲清单,就能更加轻松地投入到需要专注和高效的工作、学习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自由感,而不是被人生逼迫着向前。
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工作或学习之后,很多人就会得到强烈的自我控制感,这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也会得到增强。在这种全方位的心灵提升中,享受休闲乐趣的能力也会增强,他们会兴奋地发现,自己从工作、学习中“赚到了”时间,可以毫无负担地将这些时间用于休闲,用于与亲朋好友们一起享受生活。
在感受到休闲的乐趣之后,也会认识到高质量学习、工作的效益。于是,即使是在休闲之中,各种创意会迸发而出,从而实现自我突破。有了这种创意,很多人会急不可耐地将之运用到工作、学习中去,以此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这时,他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休闲并没有让自己沉沦于享受,相反,工作、学习动力反而提高了。而当真正投入到工作、学习后,高效、优质的状态更会让自己欣喜不已。这样的良性循环,正是“劳逸结合”的真正意义所在,“劳”与“逸”得到了“双赢”。
强调休闲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工作、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意义上,很多人将工作、学习与休闲区别开来,甚至将其放在相互对立的位置。很多人习惯地将工作、学习视作某种被迫的人生过程,可能是家人的叮嘱或是金钱的压力,工作、学习常常显得被动。但工作、学习其实是一种忠诚的使命感,从中集聚力量,就能实现内心的和谐,也能给自己决心和动力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前进。
当处于这种奋发前进的过程中时,休闲活动常常被很多人认为是浪费时间,会让自己感到愧疚而远远躲开。其实,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不高,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他们需要花费上两个小时,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休闲了,多睡两个小时对于他们来说可能都是“有罪”的。即使是在休闲中,他们也会显得心不在焉,会担心下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劳逸结合”在效率低下的人面前,意外地演变成了“劳逸双亏”。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位富翁来到海边休闲,他看到一个渔夫在沙滩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就走过去对渔夫说:“你在这里晒太阳浪费时间,为什么不去捕鱼呢?”
渔夫说:“我今天心情好,不想去捕鱼,只想晒晒太阳。”
富翁说:“我来告诉你吧!知道为什么你是渔夫,而我是富翁吗?”渔夫说:“说说看。”
富翁说:“如果你每天能够多花些时间,捕更多的鱼,就能赚到更多的钱,然后你就可以再雇几个帮手,你的产量和利润都会继续增加。”
“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更大的船,就可以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
“再买几条大船,然后开一家捕鱼公司,还可以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公司上市之后,你就可以赚来更多的钱,再用这些钱去做投资,这样你就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
富翁想了想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没事的时候就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日光浴了。”
渔夫哈哈大笑说:“我现在不就在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日光浴吗?”
其实,休闲从来就不是富人的专利,并不是只有实现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停下奋斗的脚步,享受休闲的时光。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忙里偷闲也可以去“晒晒太阳”。
没有休闲时光的人生是不值得的。人们往往认为休闲娱乐接近于玩物丧志、腐败堕落,只有学习和工作才有价值,才是职场正能量。殊不知,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甚至是努力学习和工作之后,所要获取的目标。
健身与休闲可结合
休闲的形式其实有很多,很多人会选择一些文娱活动作为休闲,如与朋友一起聊聊天、看场电影、吃顿饭或是自己听着音乐读本书。对于平时工作量大、学习压力强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歇下来享受一下安静的人生,这确实是不错的体验。但如果能够从健身中发现休闲的乐趣,也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喜悦!
健身与休闲是可以结合的,事实上,很多人都将健身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而乐于其中。打一场篮球,在激烈的对抗中宣泄工作的苦闷;游一下午泳,在水波的荡漾里远离生活的嘈杂;听着音乐跑跑步,让身体内的毒素随着汗水排出体外,让心灵的烦扰在深呼吸中消失无踪……
“我太想锻炼身体了,可是哪有那么多时间,难得有点休息的时间,我也懒得再去运动了,恨不得躺着睡一天才好。”说到将健身作为休闲方式,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怨言。殊不知,健身休闲相结合,从来不是“有时间”人的特权!
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都在坚持锻炼,他每周至少有6天会进行锻炼,而每次锻炼都在45分钟左右。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相信不会有比他还忙、还累的人了。可他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健身房进行健身。正因为这样,奥巴马也是各国首脑中,难得地敢于在公众面前赤裸上身、秀出健壮身体的人。有人会说:“他是一国总统,他进行健身是必须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别说他自己了,就连国会、美国人民都不同意,他哪能算是休闲?”
再看看中国的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吧。潘石屹和他的夫人张欣,不能算是“必须健身”的人吧,但他们就是喜欢跑步,时常在微博里与大家分享跑步的乐趣;万科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毛大庆也喜欢跑步,他甚至会选择在空闲时间去进行马拉松长跑;再看看碧山旅行社的创始人张玫,不仅喜欢跑步,还组建了一个“爱跑步妈妈”的圈子,一有空大家就聚在一起跑跑步、交流健身的心得……
说到忙,说到累,作为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不如他们,可一说到健身,很多人却似乎很忙、很累。对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而言,健身是必须的,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健身有着其他休闲方式所无法媲美的优势。
健身其实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很多人在锲而不舍地投入到运动中去时就会发现,虽然汗流浃背让他们气喘吁吁,但在那之后,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很多人对于健身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保持身体健康、塑造完美身材、降低“三高指数”……似乎如果健身没有这些作用,大家就不会去做运动,更不要说将健身作为休闲方式了。
有些人常常会疑惑,为什么越忙的人反而越有时间去健身呢?其实,并不是他们有那么多的“无用时间”。要知道,无论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什么事,其必然的一个原因都是他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如果问那些人:“健身的乐趣究竟在哪里?”他们估计也无法明确地回答,“流点汗舒服”、“和人一起聊聊天挺开心的”、“听着音乐做做运动很安逸”……每个人都从健身中找到不同的乐趣,但相同的是,对于热爱健身的人来说,健身的休闲作用毋庸置疑。
要将健身作为一种乐趣,不妨在健身中增添一些音乐。做有氧运动时,如跑步或用健身房的器材健身时,听一些音乐,尤其是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就能感到一种身心协调的愉悦。带着耳机,辗转于各种器械之间或绕着操场奔跑,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好,就不会感到运动的沉闷。有的专家还会推荐人们在健身时念书或骑车、走路去看风景,这些都是将休闲融入健身的有效手段。
对于很多人而言,健身房其实是很烦闷的场所,大家都在做着自己的运动,有时甚至想用的器械也会被人占用,更何况健身卡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时候,就不必将自己的健身局限于健身房之中。尝试一些户外锻炼,与相熟的人打打羽毛球,约上三五好友去篮球场进行一次对抗,与朋友相处的乐趣会在各种运动中得到升华。对于社交而言,这种团队运动也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如果厌烦了人群的喧闹,也能回到自己的家中,跟随着视频、听着轻音乐,做一次瑜伽;在自己的跑步机上,折腾上一两个小时;或只是做做仰卧起坐、俯卧撑,举几组哑铃……
坚持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健身也同样如此。即使一开始能够感受到健身的乐趣,但长此以往,也会感到累、感到懈怠,毕竟健身对于体力的消耗实在不小。这时候就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健身的强度和形式。如果平时每天只做十几分钟的激烈运动,那么不妨抽出一个下午,跳场舞、游次泳,或者只是进行一次登山、郊游;如果习惯了每天1小时慢跑,那么,偶尔试试快跑5分钟,让自己流一场汗,回家洗澡看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
为了自己的身体,坚持健身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很多人会抱怨:“每天要工作、要学习,还要抽时间去健身,哪还有时间休息了?”那么,何不从健身中找到些乐趣,让“不得不做”的健身,成为最有效的休闲方式。
休闲时不忘提升心智
休闲可以是放空自己,进入无意识状态,让自己的思绪漫游;也可以是从健身中,享受大汗淋漓、无忧无虑的乐趣;或者只是简单地听听音乐、看看书、看场电影、画幅画……既然已经懂得了泛在学习的意义,自然不能在休闲时忘记提升自己的心智。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可贵而有限的财富,既然休闲需要占用时间,就该利用这些时间,为自己创造最大的收益。休闲对于改善精神状态,让自己在劳逸结合中快乐工作、积极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如果能够将其进一步运用到提升自己的心智中,其效果也是非凡的。
如果还记得前文提过的泛在学习,就该懂得所谓的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不会因为处于休闲时间就消失不见。学习与休闲从来就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在为自己设置的学习时间里,需要学习的更多的是自我成长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但想要取得跨界学习的效果,很多人就很难再从中分割出时间来。那么,就从休闲中找到泛在学习的乐趣吧!
休闲不仅能够怡情,同样可以益智,这就是所谓的“休闲时不忘提升心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接受生活其实就是接受教育,休闲时光同样是增长知识的有利时机。在休闲过程中,同样是在接受着各种不同的知识,获得各种不同的信息。在旅游中,能获得的不仅是身心的放松,同样能够学到各种自然、人文、建筑知识;在读书、看电影时,看到的不仅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人物的处世智慧;在下棋中学习棋艺,在健身时学会养身,在社交中汲取信息……既然休闲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必然可以从中学习到各种各样、有用没用的人生智慧。
近几年来,垂钓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方式的主流。在过去,垂钓只是那些老人家的专利,年轻人少有能够安下心来,手握钓竿、等鱼上钩。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垂钓的行列。垂钓之所以越来越被人所喜爱,其无穷的乐趣自然不容忽视。而其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也有着不俗的作用,其中那份与鱼斗智斗勇的乐趣,也让很多人欲罢不能。
刘涛虽然只有28岁的年纪,却已经成为国内某上市公司的营销部主管。在以前,他会选择“宅”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而如今,他却越来越喜欢钓鱼,一到休息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收拾钓具……
在刘涛看来,垂钓之前不仅要掌握关于钓具、钓饵、钓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懂得鱼性、水性,甚至是天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一个真正的钓鱼者,不仅能对垂钓本身的知识如数家珍,甚至对于水文、天文、地理知识也能够娓娓道来。这些知识,是能够在垂钓中有所收获的必然前提,但如果没有一份坚持、一份耐心、一份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收获不到鱼和快乐,反而会失落而归。
当走到池塘边、河堤旁,在水边青葱绿色的照映下,听着鸟儿们轻鸣,看着粼粼的水波荡漾,自己的心灵也顿时一片喜悦。那些烦恼、那些喧闹,那些勾心斗角、功名利禄,都从脑海中消失不见。这样的愉悦体验,不正是休闲的目的所在吗?
当准备好钓竿、钓饵,将之扔向水波,心灵也将沉浸于此。看着远方的天空,感受浮标的浮动。在某次浮标交替沉浮的时刻,在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中,提起钓竿,看着钓钩上摇摆的小鱼而喜悦,在大家赞赏、羡慕的眼光中,或收入鱼篓,或放回水中,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愉悦。
但大多数时候,刘涛也只能看着空空的钓钩自嘲。他认为,垂钓有时就像人生,当自己冒着严寒、酷暑踌躇满志地放下鱼饵,在水边枯坐良久,却没有任何收获。自己会遗憾、会感叹,但身心却有着不同的感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到水边,难道真的是为了饭桌上的一碟红烧鱼?垂钓真正的快乐在于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那一份宁静。而人生的快乐或许也不在厚实的钱包、堂皇的家居,而在于那段奋斗的过程!
在静心垂钓中,能够在自己与天地的世界中感悟自身、感悟人生,这是心的愉悦;在垂钓前后要整理装备、关注天气,会与钓友交流心得、相互切磋,这是智的提升。而这就是休闲。
休闲生活是进行人生“充电”的良好契机,但也不必将之看得那么功利。休闲的本质是放松心情,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紧张、困扰的工作、学习,如果休闲也成了“痛苦”的学习,那么未免得不偿失了。在休闲时间,要不忘提升心智,除了学习智慧之外,同样要懂得放松心情。
就休闲与健身相结合而言,很多人会选择跑步。慢跑着实是一项不错的休闲、健身活动,我们在慢跑时还可以听音乐,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心灵世界。
吴振在一家策划公司工作,也是一个跑步爱好者,曾经有人问过他:“当你跑步时,你在想什么?”他的回答却是:“其实,在我刚开始跑步时,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自己不去想,让自己在不停地摆动双腿中,感到一种麻木。从这个角度来看,跑步实在是最好的‘麻醉剂’了,比酒精实在好太多,我既能麻木自己,也不会失去意识。”——这就是吴振最初的想法。
有时候,当忙完工作回到家中时,他会感到一种悸动。于是,他就换上运动装,穿上慢跑鞋,稍微做做伸展运动,带着耳机走出家门。这时,吴振总是会感到一种忐忑与欣喜。他也不知道自己会跑多远、跑多久,会见到怎样的风景、遇到些什么人,但他知道,生活的那些痛苦、烦恼会随之而去。在当时,对于他来说,跑步其实并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有的只是一种麻木,虽然偶尔也会想些什么,但那些思绪总是一闪而过,只剩下空白。对于那时的吴振来说,只是“以乐趣的丧失为代价,驱逐体内无法排解的痛苦和烦恼”。
那么,“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呢?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提到,“提这种问题的人,大体都没有长期跑步的经历。”村上春树在描写自己的跑步经历中说道:“当受到某人无缘无故(至少我看来是如此)的非难时,抑或觉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却未必如此时,我总是比平日跑得更远一些。”有时,当吴振感到苦闷时,他就会逼迫自己跑得更快、更远一些。有时,他的身体都开始哀求自己停下来,但他依然咬牙切齿地压榨着自己最后一丝体力,好让自己的苦闷随之排解而出。
跑步常常让人感到孤独,因为这是不需要对手、也不需要同伴的运动。这种一个人的运动,常常让人无法忍受。每个人在跑步时,都有着自己的步调,人们很难找到2个步调一致的人;每个人都不是在赛跑,不需要跑得比谁快,也不用因为跑得比谁慢而自卑。虽然有时会蹦出一只小猫,有时会看到夕阳日出,有时会有一个美艳女郎擦肩而过,但那些只是过客,就好像我们的人生路一样。
就是这样麻木而孤独的跑步,吴振却坚持了许久。直到有一天,他感受到了村上春树所说的“蓝调”:跑步不再是跑步,而是一种生活。它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乐趣,那样的热烈,但也没有自己一直以为的那样悲苦。人生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孤独与麻木,但当我们排解了那些烦闷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就是人生,人生并不一直都是多彩的!
“身静则心静,心静则致高远。”休闲并不在于以何种形式进行,只要我们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就能在疲惫的人生中,感受到“宁静以致远”的喜悦。休闲不是自我放纵,也不是工作、学习的补课,而是一段心境调适和情智收获的过程。
把工作当娱乐
为了生存,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工作,工作总是会成为生活中最大的负累。毕竟,没有多少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正如广为流传的那句话:“一旦兴趣变成工作,乐趣也将不再。”于是,工作总是让很多人感到烦闷不已。然而,既然每天有8小时的时间在工作当中,那何不把工作当做娱乐呢?
当来到某家公司时,很多人都清楚,自己很难在其中工作一辈子,公司对于很多人而言,只是一个短暂逗留的地方。因此,很多人总是无法融入其中,告诉自己“I don’t care”。于是,他们真的把工作当做了娱乐,玩得开心就继续,不开心就走。然而,在这样的“娱乐”之中,他们却很难真正感受到娱乐的愉悦。
无论在这家公司会待上多久,1年、2年或5年、10年,都该融入其中。只要进入了某个公司,对待每个人、每份工作的态度,都该像自己会留在那里一辈子一样。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公司同样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喜悦也有伤心。一个人进入一个公司,无论打算待多久,都不能抱着“反正自己不会待上多久,我才不管别人呢”的心态,“独善其身”对于工作、学习、休闲都没有任何好处。无论来到什么地方,都该尽力对每个人好,让每个人喜欢自己,也让自己喜欢上他们。只有如此,才能在他人的好感、关怀、尊重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
懂得时间管理的人,就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人生规划,很多人的人生规划往往会延伸到未来30年。而对于悲观论者而言,再多的规划也抵不上今晚的一次意外。于是,他们将生命中的其他人看作可有可无,或者只是单纯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垫脚石。然而,不管会活上30年还是3个小时,如果让自己活在一种不信任、懒散的氛围中,人生也就没有快乐可言了。人的寿命从来不能由自己决定,或者说人不能把控自己的未来,但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现在。出人头地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忽视他人,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生最终又怎么会不后悔呢?一个人能够处在相互信赖、友善、正直的工作氛围,难道不是娱乐的真正含义所在吗?
如果功利地将他人或公司当作自己的垫脚石,就不可能让自己融入其中,而他人的尊敬、关怀、好感,自然无从谈起。或许,这样的人生会获得物质与金钱的成功,但结果只会是不快乐。不会有人否认,成功终究在于心灵上的愉悦,物质上的收获到底只是满足心灵的方式,如果忽视了给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这一最终目标,本末倒置的人生只会让自己疲于应付工作中的尔虞我诈。
要把工作当作一种娱乐,让自己在辛苦的工作中,获得休闲的享受。首先,应主动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不需要别人纠正,也无需别人推动自己,完成本职工作是对同事、对公司最好的尊重。而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同事完成他们的工作,在他们临时有事时,顶替他们的工作,至于回报——难道同事的尊重不是最好的回报吗?
太多的人喜欢在背后批评公司里的同事。有时,人们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团队的气氛,不愿意当面提出,但却喜欢在背后宣泄自己的不满。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制造了分裂与猜忌。无论是什么问题,都应该在和谐的气氛下,以友善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以背后议论的方式获得最终的“胜利”。
工作始终是一种责任,投机取巧的后果从来不是自己占了什么便宜,而是失去了同事的尊重,甚至失去了工作。按时上下班,完成自己的工作是所有员工必须具备的素养。但很多人常常会变成一根“老油条”,能迟到、能早退,就是不遵守工作时间;能不做、能让别人做的工作,自己就不做。这样的工作态度,不会为自己赢得他人的信任,只会让自己陷入他人的质疑与自己的愧疚之中。
即使是到了下班的时候,如果还有工作没有完成,应该主动留下来,完成工作。如果独自溜走,从道理上说是没有任何失职的地方的,但却失去了同事的信任。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要做完自己的工作,也要帮助团队的伙伴完成工作,如果你对同事关怀,同样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工作只占用了人们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总会给人们造成各种各样的烦闷,有时候被烦闷所困扰而无法排解,就会将之带到了工作之中。于是,很多人理所当然地对工作不积极、对同事态度差。每个人都有烦恼、低潮的时期,这当然可以理解,但最重要的是,事后必须做出诚挚的道歉。道歉并不会让自己难堪,反而会为自己在公司中赢得面子。
如果能够在工作中,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积极的改变,工作就真的成为一种娱乐。很多人常常把工作和娱乐分割开来,工作时间就是烦闷工作,娱乐时间则必然在工作时间之外。但很多人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节假日堵塞的公路、商场里拥挤的人潮、乏味的饭局……这些“娱乐”给自己带来的体验,往往比工作还要糟糕。
很多人将工作看得很单纯,那就是取得薪资,养活自己,支撑我们的娱乐开支。然而,如果工作能够为别人带来快乐,那它就不再与娱乐有所区别。当自己感受到快乐时,别人也会感受到快乐;当自己使别人快乐时,自己也会快乐。对于娱乐而言,怎么能够人为地做出时间上的限定呢?如果能够得到薪资,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又怎么能被简单地称为工作呢?
物质和金钱是获取快乐的途径之一,但是人们的快乐始终在于内心的满足感,如果能从工作中实现目标、获取金钱、获得满足感,那么又何必贪心不足、追名逐利呢?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很多人却单纯地将享受的时间定格在了人生的三分之二中,白白地让自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快乐,人们怎么会如此不懂得工作同样是娱乐和享受的时光!
有时候,人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闷就会向同事倾诉,诸如关于自己的朋友、感情、家庭等的问题,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慰藉。但下班时间一到,很多人就与自己的同事,几乎成了陌路,再没有联系。
仔细想想,明明是工作以外的事情,很多人却要工作中的朋友为自己解决,这些人难道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吗?难道与他们在一起时,感受到的快乐比在其他时候少吗?那么,何不反思下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为他们付出更多?为什么更看重自己工作以外的朋友?难道就因为二者被贴上了“工作”和“娱乐”的标签,就能够区别对待?
当与同事合作产生的报酬维持了我们的生计之后,很多人会将之与自己工作外的朋友分享,却不愿意给自己的工作伙伴们送上一份礼物、请上一顿饭食。确实,那些工作以外的朋友陪我们从小走到大,与我们更加亲近、有更多的经历。但这并不表示,不需要将工作以外的时间,与工作以内的伙伴分享。
在很多人看来,傍晚、周末的时间继续与同事相处,那将成为工作的延续,而非娱乐休闲的时间。这其实是人们的功利心理在作祟,他们把那些工作伙伴看作人生的过客,殊不知,正是这些过客,帮助自己取得了维系生计、尽情休闲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过客,为自己在工作以外时间遇到的困惑,提供安慰与帮助!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回报他们,不愿意像对待自己的“老朋友”那样,关怀、聆听、帮助他们,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碰巧是自己在工作上的朋友。当自己与他们在非工作时间聚在一起时,他们就将之看作对休闲时间的浪费。其实,那段时间不也是一种娱乐、一种休闲吗?
要把工作当做娱乐,首先就是要把同事当做朋友,其次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休闲,在取得事业成功过程中获得目标实现的满足感。有的人喜欢画画,于是他们用大量时间学习、练习画画;有的人喜欢看电视剧,于是他们每天不断地追着更新;有的人喜欢美食,于是他们搜索着各种佳肴珍馐,每天换着吃……那么,为什么不能喜欢工作呢?工作并不是迫不得已的任务,没有全力以赴得到的就只有失望,一旦投身于此,人们就能感受到目标实现的满足与快乐。
很多人总是期待公司能够给予我们些什么——更多的薪水、更好的福利、更长的假期。但他们却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能不做的就不做、能休息的就休息、能不参加的就不参加,如果自己不能支持公司,又怎么能奢求公司给予支持呢?
工作与休闲之间,常常有着一道“墙”将之清楚地分割开来,很多人不会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工作上的朋友,也不会以全心全意的付出对待工作。其实,如果把工作纯粹地看作工作,把工作伙伴看作同事,人们自然就不会为之付出,因为“墙”的这边天然带有“不值得付出”的标签。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当作娱乐,把工作伙伴看作真正的朋友,为之付出,给予他们关怀与支持,我们所能获得的愉悦,并不会比“工作之外”更少!
第6章 家——家庭时间管理
别拿亲人不当朋友
提起亲人,总能让大家感觉温馨,脸上洋溢着笑容。确实,亲人所给予我们的关怀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断将与亲人沟通、相互陪伴的事情延后,一直说 “等我忙完了这一阵,就回家看看”。可到底啥时候去看望他们,谁都不知道了。
正因为每个人在想到亲人的时候心里都是温暖的,所以会认为,即便不常去看望亲情总是不会被抹掉的。实际上,亲情同样需要去维护,亲人常来往,就会发现生活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当你去维系亲情时,会被很多美好的情绪所包围,有助于你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再去处理工作或是学习的时候,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人之间要常走动,联系越多感情越亲密,晚辈要常去看望长辈,同辈之间亦要常交流,哪怕你再忙。这时候,该如何管理好时间,既达到维系亲情的目的,又不影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呢?
首先,要将维护亲情纳入日常生活安排中,意在提醒自己,要空出一部分时间去联系亲人。
有些人觉得,只要隔段时间联系一下亲人就可以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将此当回事,导致长期忘记要联系亲人。不妨在记事本中或是手机提醒功能上做个记录,虽然不用每天提醒自己,但至少会有明确的意识:别忘了给亲人去个电话,或是去看望一下对方、邀请他们来家里玩。
张先生与爱人、孩子生活在南方某城市,但其他亲人都在北方老家,虽然相隔很远,他与爱人工作也非常忙,但还是定期抽出时间和家人联系。
他有一个习惯:将重要的事情全部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这样便记得非常清楚,其中包括亲人的生日和重要事件等。
有一次,外甥要参加高考,他一早就给表姐家里去电话,说“希望外甥能放轻松,争取发挥最好水平”,这令表姐一家都非常开心。
可见“记事本”是个好东西,可以将零碎的事件记录下来,并提醒你用零碎的时间去处理,关心亲人并不需要用煲电话粥的方式,只要能传达关心就好了,千言万语抵不过关键时刻的一句问候和鼓励。
关心亲人可以随时进行,但在重要节点上的关注会比平时多几倍正能量,当对方遇到开心的事,要记得和他分享喜悦;如果对方心情不好,也别忘了给予安慰和鼓励,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感情需求。所以说,想要管理好时间,就必须用一种科学的方式,督促自己去关心亲人。
有些时候,对方可能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我下周要去旅行”,但被记录下来后,你的心里就会惦记这件事,去关心对方是不是安全到达、玩得是否尽兴、有没有顺利到家等,在亲人听来,心中都会充满温暖。
亲人之间的联系越多,关系就越紧密,就像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般,这都得益于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相反,就会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因而一次次减少与亲人交流,时间久了便会生疏,甚至看上去还没有和朋友的关系好。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避免因时间太赶,而让“维系亲情”变了味。
有些人特别想与亲人保持亲密关系,但苦于不会安排时间,所以无法顺利实现愿望。例如,当与亲人不在同一城市,甚至同一个国家的时候,可以选择电话联系;此外,如今的互联网通讯技术非常发达,QQ聊天软件等功能比电话更强大。
当然,如果亲人之间距离比较近,不妨选择组织一些活动,或是去彼此家里坐坐,更能增进感情。
李女士生活在北京,上周得知表哥一家要来这里旅游,先后打了好几次电话过去,一定要让表哥一家住到自己在北京的住所。
对方本来不想打扰她,只是说过去坐坐,但考虑到李女士的热情,最终决定住到她家里。但她太忙了,公司也不允许这个阶段请假,她只好利用剩下的时间做饭、收拾等,最后反倒令表哥一家非常尴尬。
和亲人多联系本是件开心的事情,有些人却因为没有安排好时间而“办砸了”事情。针对李女士的情况,应该尊重表哥一家的决定,分别从自身和对方的角度出发,既然自己无法照顾周到,就不能将对方带入自己的生活节奏中。表哥一家是来旅游的,当然希望放松心情,有一段惬意的时光,而李女士的做法会增加他们的紧张情绪,反而违背了亲人的意愿。
俗话说,“不要好心办坏事”,所以需要每个人都通过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身心比较放松的情况下与亲人交流,有利于感情的增加。相反,如果做什么都非常着急,对方就无法感受到诚意。
日常生活中,工作或学习告一段落后,会有一些休息时间,多则几天,少则几个小时。休息时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当情绪完全平复后,给亲人打个电话,聊聊这段时间的生活,听听对方的生活,心里会多些许安慰。
如果有出差、假日、旅游等机会,不妨先规划一下时间,哪怕抽几个小时去看望一下对方,或是一起出来吃顿饭,都是难能可贵的,此时的1分钟胜过电话里的几个小时。
因此,一定要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有整体规划,当然也包括和亲人交流,越能安排好时间的人越会带去诚意和温情,似乎把这个时间段就留给了亲人,没有其他事情的打扰,对方也不用因此看到歉意。
说起给亲人留下“专门的时间”,当下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很值得关注:
阿力在离家比较远的城市打工,几乎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这时候,亲人之间串门比较多,正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可阿力却不停地摆弄手机,即便是和父母在一起,他都一副“忙碌”的样子,一会儿看看手机上的电影,一会儿玩游戏……
在工作压力、生活节奏不断增大加快的当下,能有机会和亲人聚会是非常难得的,尤其对于很长时间才见一次面的亲人来说,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每分钟,当再次背上行囊踏上征程时,来自亲人的关心和叮嘱会成为激发内心动力的要素。
与其独自玩手机、上网,不如陪亲人说说话,一起看电视、帮忙下厨等,也可以根据对方的时间和兴趣安排一些户外活动,类似于郊游、K歌都很不错,能够一下子组织到很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排活动前,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时间,如果和自己的时间冲突,就需要及时调整,把这些事和其他事情挪一下。时间都是安排出来的,能将生活安排得越紧凑,就越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尽可能多的事情。
亲人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经常联系、走动,以免感情变得生疏,但做这些事请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不要总以“忙”为借口,时间是一定安排得过来的。当真正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因为这是积累正能量的元素。让亲人之间的感情为人们消除烦恼和营造优良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做好时间管理、与亲人保持密切联系的最重要缘由。
家庭是事业的基石
现如今人们都太忙了,为了事业而奔波,常常忽略了家庭。有的人为此事争吵,甚至升级为家庭战争,家人能体谅你一次两次的忽视,却无法忍受你长期的忽视。说到这里,你一定很委屈:“我也想给孩子过生日,也想陪爱人逛街,同样想陪父母散步、聊天,可是我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如果做不好,老板就有可能炒我鱿鱼,我如何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是,比尔·盖茨也结婚生子了,他都有时间,难道你还没时间去陪伴家人吗?当人们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常常忽略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成功者,既有令人钦佩的事业,同时拥有美满的家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会有效利用时间。
在无数次与家人的争执中,对方会多次这样提问:“是家庭重要还是工作重要?”而被提问者经常无言以对。其实,工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其中一项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另外一项。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谁能安排好时间,就能从工作和家庭中,收获双份喜悦;相反,安排不好时间就会把生活搅乱,令人苦不堪言。
那么,到底要如何做才算是合理使用时间呢?
首先,不要把“家庭”、“工作”当成划分事务的标志,而是根据轻重缓急来划分。在每个人的记事本中,应当有这样一块区域:将日常事务分别写在“紧迫而重要”、“紧迫但不重要”、“不紧迫但重要”、“既不紧迫也不重要”4个栏目中。遇到事情就写,而不是先搁置一边,这个习惯意在对日常事务进行整理,以免因发生慌乱情况而影响自己和家人的情绪。
几乎人人都遇到过紧迫情况,知道滋味不好受,且很容易出错,所以要把时间尽可能安排好,留出足够多的时间去处理紧迫事务,会比在紧张状态下处理更有好结果。
当你能兼顾家庭和事业的时候,两者就不会发生冲突,到时候你会发现,事业顺利发展对家庭有很大帮助,家庭幸福美满同样能推动事业进步。
其次,与家人相处要顾及对方的情绪,多陪伴、沟通,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家人的相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更应好好珍惜,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产生更好的效果,你的时间利用率就会比别人高,所感受到的温情也更深刻。
与家人相处毕竟是个互动的过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还应当关心对方在想什么。例如,好不容易有个长假,想与家人一起去旅游,不能单单只考虑自己想要去哪里,还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在这方面产生过多分歧就太不划算了。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论对爱人,还是孩子,纵使给他们再好的物质生活,如果缺少精神上的交流也会令自己与家人的感情陷入“危机”。
因此,在进行日程安排的时候,一定要空出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家庭生活中。正因为已经用时间管理法则把其他事情都安排妥当,所以不必过于担忧,而是让自己放轻松,尽可能多地营造浪漫、温馨的场景。这个时间段里,你和家人的欢笑越多,内心就越充实,才会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所以说,家庭是事业的基石。
康先生是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部主管,平时工作很忙碌,隔三差五还要加班,尽管如此,他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和爱人结婚10年了,感情一直很好,他们共同养育了一个8岁的儿子,孩子的性格也非常不错。
周末一早,康先生就会为家人准备好早餐。平时多是爱人做,周末了他要让爱人多睡一会儿,就主动为他们服务。早餐之后,若是天气晴朗,他们一家会选择去公园等地方散步,带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中午一般在外面吃饭,下午通常都是将孩子送去兴趣班,然后他会和爱人去看场电影,因为他们在恋爱时最喜欢去看电影,这不仅是两人共同的爱好,同样是非常棒的回忆。
等孩子放学后,夫妻俩会领着他去爷爷奶奶家吃饭,这是他们家保持了好几年的习惯,若是康先生出差,爱人也会带着孩子过去。
可见,即便是在不上班的周末,康先生的时间也安排得非常“紧凑”,看不出一丝浪费的情况。康先生让自己全心投入到家庭中,把关心带给父母、爱人和孩子。
不少人想过要抽时间陪伴家人,可真到了有时间的那天,却因为过度拖延,而失去了好机会。
例如,本来想好周末的时候陪父母去超市逛逛,回家后再帮他们把窗帘、被单洗掉,可因为前一日晚上熬夜看剧,等第二天醒来已经12点了,这样一来,计划全部打乱了。
因此,不但要想好如何陪伴家人,还得为此安排好时间。尤其是在个人娱乐方面,切忌占用过多时间,总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消极情绪会不断上升,越贪恋这种休息方式,人越觉得疲惫。而和家人在一起,积极情绪就会增加,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有些人觉得生活缺乏情趣,久而久之就觉得生活像白开水一样了。其实,生活中的各种调味料都是自己加进去的,这个形象比喻的背后,是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让生活丰富起来,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有限,但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个人心里都产生温馨的感觉。这种美好的情绪会延续很久,无形中令时间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等于说花2个小时陪伴家人做有兴趣的事情,令所有人幸福一整天、一周,甚至一个月,这样管理时间,效用才能最大化。
不论事业上有多成功,走了多远的路,家人始终是最坚强的后盾,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所以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还要让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充满意义,至于如何安排活动,就看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了。
组织家庭会议
几乎每个家庭都遇到过需要进行决策的情况,例如,商讨孩子的学业、换房换车、去哪里旅行等,正因为想法不同,所以要围绕这些事情展开讨论,以免因每个人都坚持己见,导致发生争执,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浪费了大量时间。这时候,可以组织一场家庭会议,针对引起家人之间分歧的某件事展开讨论,所有人都应将想法说出来,切忌“藏着掖着”,到头来弄得自己心情不愉快。
既然是邀请家庭成员参加讨论,就必须顾及每个人的时间,只有当所有人都有空的时候,注意力才会放在这件事上。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在帮助自己和家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否则很容易因一点点小事而影响情绪,讨论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将家人召集到一起开会,是为了处理好一些事情,避免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与其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家人做一些无谓的争执,不如用这些时间,和他们由某件事情展开讨论,反而是增进感情的过程。相比之下,谁都会愿意选择后者。
王先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似乎在他看来,没什么事要着急的,但他绝不是慢性子,更不会做事拖拖拉拉的,反而将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有一次,朋友问及王先生:“你在家的时候,与爱人发生过争执吗?”朋友本以为王先生会摇头,但却听到他这样说:“与家人发生意见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用合适的方法化解矛盾,甚至是在即将发生矛盾时就及时扑灭这股子火苗。漫无目的的争吵是最浪费时间的。”
原来,王先生有组织家人“开会”的习惯,每次遇到有意见分歧的时候,都会开会。但在开会前,他会事先声明:不能说与主题无关的话;不要急于否定对方的想法,应当让对方把想法阐述清楚。
刚开始,除了王先生之外,其他家庭成员并没有对此抱有希望,但通过不断“实验”与磨合,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方式,家人之间发生争执的情况也大大减少。
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所以面对家人的不同意见,应当以平常心对待,越是肯定他们的想法,对方越愿意说更多,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家庭成员在想什么。家人互相之间的了解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默契就是从中产生的,这难道不是所有人都期盼的吗?
当提及“会议”二字时,不少人会皱起眉头,似乎又回到了办公状态。其实,家庭会议和工作会议有天壤之别,常组织家庭会议的人,就能体会到家人为某件事情而群策群力时产生的正能量,这种温馨的感觉是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取的,因此要格外珍惜。不能在家庭会议上浪费时间,否则就等于放弃了与家人共同努力的过程。
那么,组织家庭会议的时候,应当如何做才能保证有效利用时间呢?
首先,要确定好主题,并规定不要说与主题无关的事。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虽然很多人也会组织家庭会议,却常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没有控制好节奏,导致往其中加入了一些不和谐要素,例如与主题无关的争吵,甚至牵涉了无关的人,都会令家庭会议“变味”,无法起到节约时间、增进感情的目的。
说到家庭会议的主题,人们也很容易混淆,甚至在不了解当前情况的时候,就盲目地确定了主题。
这几天,王先生的心情都不怎么好,他们家为是否送孩子去国外留学已经争论了好多天。爱人主张送,他则尊重孩子的意愿,表示既然孩子暂时不愿意去就别勉强。家里充满了火药味……
王先生尝试着组织家庭会议,尽量挑选自己、爱人、孩子情绪都比较好的时间开会,但总以争吵告终。
原来,他将每一次家庭会议的主题都定为“是否送孩子去国外”,于是大家都着急着下定论,没说几句就会吵起来。
其实,既然大家持有不同态度,肯定是从多方面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本身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是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件事。如果王先生将主题定为“孩子在国外学习的优势与劣势”,再让每一个人都充分阐述观点,由于这样的主题更加细分,有利于家庭成员更细腻地考虑问题,这样既容易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又能提高会议效率,所以,正确确定好会议主题很重要,应该引起注意。
其次,及时制止“跑题”情况发生,当一个要点达成共识后就不再提及。尽管很多人会事先说好别说与主题无关的事情,但还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容易将无关话题加入家庭会议中。
例如,不少人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喜欢说“打个比方”之类的,就很容易说到其他事情上面去,但这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及时调转话题。
每一次家庭会议都有可能涉及很多细小的方面。不妨先列个“流程”,将每一件等待解决的事情写下来,每当一项事情达成共识后就在旁边标注一下,这个问题就算通过了,如果没有特殊的需求就不再提及了。
还有,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家庭会议,可以设置“休息时间”,以免因产生疲劳而降低效率。有时候,家人之间讨论的问题比较重要,加之参与的人数较多,会议难以在短时间内结束,当感觉疲劳的时候可以活动一下身体,这也是在给对方暗示:你有些累了。
当一个人出现这样的行为,或许还有其他人会这样,不妨起身为他们倒杯水,或是准备点吃的,有助于大家活跃思维。
此外,当觉察到此次讨论可能不会有结果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调整谈话方式和角度,几次尝试后如结果一样,就应果断地结束讨论,再择机约定时间。
虽然每一次家庭会议前,所有人都希望能讨论出结果,然而有时却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但不能轻易放弃,先让正在说话的人讲完自己观点,然后耐心地提示大家: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如果你已经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并鼓励所有人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家人之间互相鼓励加油,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感,对达成共识非常有帮助。
有时即便再努力也有可能出现无法扭转局面的情况,再谈下去只会浪费时间。所以此时必须当机立断,结束当前的讨论,以免影响家人的情绪。但是,尽管此次家庭会议没有得出最终结果,也不能因此认定时间被浪费了。该过程一定讨论出了点结果,甚至有可能是针对某个环节而达成的一致结果,这同样非常重要,因为那是家庭成员讨论出来的。你不妨将它作为阶段性总结,当大家准备离开时说出来,并要求众人记住,下一次再组织家庭会议的时候,不妨从这里开始,也是节约时间的好办法。
最后,为了保证家庭会议的高效性,可以私下与几位家人沟通。选择的对象通常是家里比较有威望的人,或是与众人意见分歧较大者,能够让讨论变得简单。
例如,全家人在讨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大家的意见分歧比较大,不妨先问问长辈的想法,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可以将一些经验传授给你。
当然,也会出现个别家庭成员的想法与大家背道而驰的情况,同样能采取“先单独沟通”的方法,有助于他们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你才有可能找出真正的突破口。当参与家庭会议的时候,你可以帮助他表达想法,讨论的针对性就增强了,这样当然也就能节约时间。
可见,不要小看了家庭会议,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前提是要保证家庭会议在高效的情况下进行,此类活动组织得越好,就越能增加家人之间的感情。时间久了,“家庭会议”就会变成一种“家庭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亲情源自爱情
很多人都说过:“当激情退去,爱情就会变成亲情。”听上去多么美好,不论亲情还是爱情,都被人们所向往,然而追求它们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该如何规划这些时间呢?
当有些人因为忙于工作而暂时忽略了爱人,对方充满怨气的时候,会想到找一个“模板”,上面写有几点到几点,应该和爱人在一起;每天要花多少时间甜言蜜语等。其实,这个“模板”是不存在的,大家也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在此方面安排得较为妥当的人。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理念、习惯、方式不同,刻意模仿只会令自己和爱人更加被动,无法真正带来温馨的感觉。因此,不同的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现有的生活进行调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爱人身边,并让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充满快乐。
通常情况下,不少人会先忙完自己的事情,再利用空出的一大片时间来陪伴爱人,这种做法存在两种“隐患”:第一,会让忙成为“借口”,甚至无休止地工作、沉浸在个人娱乐中,由于总是会想到“等我忙完了再去陪他”,所以可能一直不会有“忙完了”的状态;第二,过于强调用一大片空闲时间去维护爱情,导致在其他时间里可能会彻底忽略爱人的感受,只等着忙完了再去陪他,同样不利于两人的感情。
所以说,必须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忙碌的时候,利用“零碎时间”处理感情生活,在空闲的时候,多与爱人制造幸福、温馨的场景,同时留下美好的回忆。
想要利用好“零碎时间”,必须提醒自己,要时刻将爱人放在心里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将他的照片设为手机封面或是放在工作台上,只要有空闲,就可以给对方去个电话或是短信,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可以将思念之情传递给爱人。
当然,别忘了再忙也要去帮爱人挑份精美的小礼物,即便是结婚多年的夫妻,时常制造小浪漫是非常有必要的,爱人关心的并不是礼物本身,而是你愿意花时间、费心思为其挑选礼物。这并不会占用你很多时间,只要能安排好,完全有可能实现。
不少女性朋友既要上班还得照顾家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渐渐忽略了去关心丈夫,甚至在对方想要制造浪漫的时候无情地回绝了他。时间久了,夫妻间的感情就会慢慢退却,这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说到这里,女性朋友一定会觉得委屈,因为她们的生活压力也不小,没有时间去听丈夫的甜言蜜语,有了空闲宁愿去陪孩子,也不会与丈夫腻在一起。
尽管结婚后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身边出现了更多的人,如公婆、孩子……但并不影响女性朋友去关心丈夫,并和他共同制造浪漫。不要将此看成奢侈之事,只要会管理时间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不妨定期给自己“放假”并告诉丈夫:“我们去约会吧。”尽情享受两个人的时光,这是为自己减压的良好途径。当你的身心得到放松,再去处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就会觉得效率有所提高。
杨女士是一名医生,平时工作非常忙,丈夫是高校教师,也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两人共同养育了一个8岁的儿子。
尽管如此,杨女士还是与丈夫约定好,每逢两人都不加班的周六白天,他们会去度过“二人世界”,先将孩子送到补习班,两人再决定要去哪里。
家人和同事经常看到杨女士通过QQ空间发布照片,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她,杨女士却说:“我只是能安排好时间。”
实际上,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当你有空闲去陪伴爱人的时候,应尽量商量好要做些什么,切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对方身上,正因为时间有限,更要商量着去做什么。这同样是增加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既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和爱人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制订相应的时间管理规划,以免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那么,这个过程中,你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确定一个时间范围,不要总是将陪伴爱人“无限期延后”。在很多人心里,知道要陪伴爱人,却无法给出具体时间,导致另一半怨气不断。当你没有将“陪伴爱人”提上日程,还只是停留在“一闪而过念头”的时候,不可能为此空出时间,一旦将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情况马上会大不相同。
Kevin在一家外企工作,身为部门主管的他经常加班、出差,能够陪伴爱人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他会列一个计划表:当完成哪些事情后,就空出1~2天时间,专心陪伴爱人。
当有人问起Kevin:“为什么几乎每次都能完成这些计划?”他回答说:“能够被我写在日程表上的事情都非常重要,包括陪爱人,为了做这件事,我必须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前面的工作。”
曾有人说:“为了一件喜欢的事情,你可能要做100件不喜欢的事情。”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于此处。当你将陪伴爱人写在日程本上的时候,心里一定会异常温暖,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同样会充满动力。保证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你便能早点完成工作,从而挤出一定时间来陪伴爱人。
其次,珍惜和爱人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共同计划要去做的事,尽量做到互相谦让,避免发生争吵。
生活中,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夫妻二人好不容易有时间,盼望着能出去玩,但是却因为一些细节而发生争执,最终导致不欢而散。
与其生着闷气过一日,不如开开心心地过。你始终要知道自己今天是来干嘛的,当爱人和你起争执的时候,不妨多让一让,尤其是与原则无关的事情,为此闹别扭非常不划算。所以说,尽量和爱人共同商量,不要武断地说“我们该去做什么”,以免引起对方不满,从而发生不愉快。
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重走恋爱时走过的路、一起看电影等,这些有利于放松心情的活动,能让夫妻二人在平静中找到温馨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陪伴爱人不一定要挑选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例如,当手中的事情告一段落,给对方打个电话,问问TA在干嘛,如果对方说今天有活动,不妨参与到其中去,这也是一种陪伴。
当你有空闲的时候,也可以叫上爱人一起,去看望父母,尤其对于和父母住得比较远的家庭来说,你能这样做,TA的心里同样非常感动。
可见,想要与爱人保持亲密关系,就必须抽时间去陪伴TA,同时,也要好好利用在一起的时间。当这些存在于你的习惯中时,夫妻关系就能维持优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会慢慢变成亲情,如细水长流一般。越管理时间,越觉得时间充裕。
第7章 业——职场时间管理
职业规划——职场“指南针”
很多人在大学时期都上过一门叫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每逢上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解并播放着成功人士的案例,颇有指点江山的意味。恨不得一瞬间把在坐的所有学生的职业生涯都详尽地规划一遍,一眼望去遍地都是未来的成功人士。台下,学生困意正浓,成功人士的经历不过是催眠的利器,或许不小心溜入耳朵的话语会出现在失去意识的几分钟白日梦中,也算是经历一次所谓的“成功”。
然而 ,当走出校门走进这个大杂烩的社会熔炉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职场中横冲直撞。打开求职网站,五花八门的职位摆在眼前,瞬间傻了眼。看到什么都想尝试,但是又什么都没做过,什么都不会做。最可怕的就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喜欢入哪一行。这就导致了很多在毕业时候踌躇满志的年轻人,频繁地换职业、跳槽。虽然人生应该尽量多体验,但是在职场上这句话可谓是“言而无理”。就如同恋爱谈多了很难再有真爱了一样。不断地换公司换工作,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最终还是不知道对什么职位又兴趣,更别提自己适合做什么了。
提前做好了详细的职业规划的人,就很少会遇到类似的尴尬境遇。一个学习会计的人,在学习期间,就规划好了自己要做一名出色的会计师,过几年升职到财务总监,再升职到首席财政官。这就是一份虽然简单但很明朗的职业规划。好的职业规划会让一个人心里充满目标和笃定感,只要按照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总会走到离目标最近的地方。我们熟知的很多成功人士,基本上都是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做好了职业规划。并不是拿一支笔一张纸,认真地写写画画,标明时间节点才叫作职业规划,只要心里有明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能按部就班地去做,这份职业规划就是有效的。
斯皮尔伯格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导演,他的电影深受全球影迷的喜爱和追捧。在他36岁那年,他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如今,他更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在电影史上十大最卖座的影片中,由他个人导演的作品就有4部!
斯皮尔伯格的成就让人赞叹,但为了成为世界上、影史上最成功的制片人,他也曾付出过20年的努力。在他17岁的那年,他有幸到一个电影制片厂做一次参观,而正是那次奇特的经历,让他偷偷立下目标——拍出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第二天,他就穿上了一套西装,提着爸爸的公文包,还在里面装了一块三明治,来到了这家制片厂。这次,他不是来做游客的,他就好像厂里的一个职工一样,大摇大摆地从警卫身边走过,来到了厂里面。他找来一辆废弃的手推车,用片场随地可见的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字样……
就这样,在那一整个夏天,斯比尔伯格都一直和那些知名的导演编剧在交往,所有人都将他看成是一名年轻的导演。事实上,斯皮尔伯格自己也确实每天都用一个导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斯皮尔伯格不断学习、观察并思考。终于,在他20岁那年,他成为了正式的电影导演,开始踏上征服世界电影人、观众的职业生涯。
斯比尔伯格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时,几乎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当他知道,自己想要成为导演、想要拍出最好的电影时,就再没考虑过别的什么职业。在他拎着公文包走入那个制片厂时,他不可能知道他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也没有考虑过如果做不成导演自己还能做什么。他就那样义无反顾地走入了片场,在不懈的努力中,走向了自己的梦想。
当然,并不是一味的孤注一掷,就能帮助我们抵达梦想的彼岸。很多人看到了斯皮尔伯格不懈的坚持、明确的目标,就认为只要自己大胆地往前走,就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但结果却是,大多数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斯皮尔伯格的故事不是告诉大家“傻人有傻福”。虽然只是一个晚上的时间,但斯皮尔伯格明显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做过详细的规划。
要成为一名导演,有太多的方法,斯皮尔伯格可以安心地学习、努力考入电影学院,再从场记开始,一步步地做到导演。但这样的路子太慢,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方法更是舍近求远了。于是,斯皮尔伯格让自己直接走入片场,去跟着那些真正的导演和编剧学习、交流,在短短的3年间,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凭借3年的积累一鸣惊人!
职业规划的前提在于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确定自己的梦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要做到这些,自己又要走怎样的一条路?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怎样?怎样的职业、怎样的路线适合自己?这些都只有自己才知道。每年都有“十大热门职业”、“十大无用专业”的排名,但无论是多没用的专业都会造就社会的精英;而那些所谓的热门职业中,更多的还是在底层苦苦挣扎的人。
任何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任何行业都有领先和落后,从来没有哪个行业或职业能够永远热门,也没有哪个行业或职业能够让所有人挣到高薪。从来没有什么职业是完美的,“热门”、“高薪”行业年年在换,要跟着换却是不可能的。即使真的能够一直置身于“热门”、“高薪”职业之中,没有“金刚钻”,很多人也做不好“瓷器活”!进入职场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设置好自己的指南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个人职业修炼——职场“真功夫”
要想获得高薪,让自己成为“热门”人才,从来不是从事某个“热门”职业就能实现的。并不是说学政治、学考古、学图书管理的,就一辈子拿不到高薪。无论是什么专业,只要能够钻进去,凭借自己突出的“商数”和专业技能,无论是怎样的一条职业之路,都能够引领人们到达梦想的彼岸。
商数是指算术除法中的结果,也就是被除数与除数的比值,当除数为固定数值而被除数为各种数据值时,商数就成了关于这些数据值的比较标准。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商数(IQ)、情绪商数(EQ)、创造力商数(CQ)、学习商数(LQ)、道德商数(MQ)、美丽商数(BQ)、逆境商数(AQ)、健康商数(HQ)、理财商数(FQ)等,都是由此延伸而来。要提升我们的个人竞争力,修炼出职场的“真功夫”,我们就要从这N个“Q”上着手。
智力商数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很多人认为人的智商是天生决定的。确实,有些人天生就很“聪明”,对于新事物的学习速度更快、理解也更充分,但要知道,人类一生所用的智力往往不超过大脑容量的1%。也就是说,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开发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智商,是完全可能的。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人比以前的人更聪明。”很明显的一点是,相比于父辈或爷爷辈,这一代着实是“聪明”一些。这样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我们所汲取的营养更为丰富,但更多的是因为教育程度的提高让人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行更多的逻辑思维锻炼,所谓的经验也能够更快得到积累。“天才”在达成人生目标中,毕竟只占据1%的份额,更多在于所付出的努力,智力商数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但也不能仅仅将之作为天分,而忽视对它的提升。
情绪商数在于每个人对环境和个人的情绪控制,以及对团队关系的处理能力。一个情商高的人,他必然能够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识,很少会出现在压力、挫折、愤怒或激动中失控的情况。另一方面,情商高的人也能够更为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让团队合作更具效率。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较高的智商和良好的情商,就能够找到自己的舞台,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在21世纪,社会竞争越发激烈、环境变化也越发迅猛,没有良好的创造力,人们就很难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并从中实现突破。创造力商数正是指一个人超越现状、开创新事物的能力。很多人能够在遇到难题时独辟蹊径;在生活中,不断迸发各种新点子、好点子,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创造力和解决、整合问题的能力。在工业经济时代,规模越大就越能赚钱;在信息经济时代,有技术的人总是“吃香”的;而到了创意经济时代,只有在工作、学习中具备独创性思想和创新性行为的人,才能获得更强大的动力源泉。
学习商数则更像是智力商数的补充,它指的是人们不断从外界环境获取认知,并在逻辑思考中取得经验的能力。确实,学习商数通常与智力商数有着极强的正比关系。学习商数高的人,能够更容易地在后天学习中,开发自己的智力;而智力商数高的人,则在学习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具效率地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从古至今,学习的重要性就从来没有被人们所忽视过!
凭借着突出的IQ、EQ、CQ、LQ,很多人能够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在这个越来越倡导和谐的社会中,我们的追求早就不仅局限于金钱与物质,道德才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道德商数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部分,其更像是伦理学和哲学层次的命题。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总是能够在职场走得更远。现在人们越来越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IQ高、MQ高的是人才,IQ高、MQ低的是危险分子,IQ低、MQ高的是可造之才,IQ低、MQ低则无可救药。
美丽商数并不是指一个人的长相或身材,而是指人们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不会有人将一个人的长相或身材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但是,人们在社交中的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细节,都是其美丽商数的直接体现,并关系着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何。著名商务形象设计师和人格心理咨询师英格丽·张,就曾经说过:“如果你穿错了衣服,没有人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懂搭配,没有人会告诉你;如果你头发不整,没有人会告诉你。但是,人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小节正在诋毁着你!”
逆境商数是指一个人面临逆境时的反应。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每个人或组织都可能陷入逆境,有的人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逆境,将困难看作挑战,越挫越勇之下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有的人则一遇到逆境就调头逃跑,或抱怨、或逃避,或沮丧、或迷失,半途而废之下只能一事无成。面对逆境的反应是否积极,就是逆境商数的高低所在。
健康指数不仅仅是指人的身体健康,也包括人的心理健康,以及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生活习惯等。健康是拼搏职场的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很难应付高强度的生活压力。要想身心健康,首先得了解健康知识,然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三者的相辅相成之下,人的健康指数才会得到提高。
理财商数当然就是形容人的理财能力。“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时下,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不只需要懂得怎么挣钱,还要学会让挣到的钱增值。理财商数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在正确认识财富和财富规律之后,利用这种认知帮助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想要在职场有更好的发挥,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智商的提高,而要在各种商数的互动中,实现自己个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或许有些人天生就在某些商数上,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水平,但他们仍然要兼顾其他商数,并坚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时间管理中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
人不是生来就能成为顶尖的画家、运动员、技术人才的,没有这10000小时的锤炼,所谓的超凡也只会变得平凡。英国神经学家丹尼尔,也就此做过研究,他认为 “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达·芬奇能够成为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之一,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就有多聪明。在他刚刚学习绘画时,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画鸡蛋。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他仍然在画鸡蛋,换着角度、换着光线地不断练习,让他的基本功极其扎实。也正是在这远不止一万小时的枯燥练习中,达·芬奇才能够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名画,在天文、物理、医学、古生物、机械学等方面,达·芬奇都有着惊人的成就。
达·芬奇成为了一个传奇或许离如今这个时代有些远了。那么,那些在我们身边的人又是怎样自我实现的呢?当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跑完110米栏震惊全世界时,很多人会忽视,他从7岁开始就辛苦锻炼,直到19岁成为奥运会冠军。他苦练的时间早已不止10000小时了!青岛港桥吊装司机许振超的吊装技术之高超,让他创造的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一次次在自己手中被打破,这种将吊装机操作得如绣花针一般精细的技术不是天生的,他在吊装机上辛苦工作的30年不容忽视!巴菲特能够成为“股神”、比尔·盖茨能够常年占据世界首富位置、乔布斯能够成为一代传奇……他们中有哪个没有在自己的领域专研10000个小时呢?
制胜职场,修炼出职场上的“真功夫”,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谁天生聪明、命好就能实现的。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全方位的自我提升,谁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创造“奇迹”呢?
人脉管理——职场“朋友圈”
在如今的社会,人脉越来越重要。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让我们对人脉能够有个更直观的认识。该调查报告的结论是:一个人赚的钱, 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这个数据让很多人感到震惊,且不管这一比例的真实性到底如何,人脉对于我们的职场的影响却是没人能够忽视的!好莱坞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人脉,似乎已经成了这个社会通往财富、成功的入场券。
血缘人脉确实是人脉管理中最直接、最有效,也最牢靠的人脉关系,但它更多的是被“注定”了的。每个人的人生中,唯一不能决定的就是自己的出身,既然在自己的血缘关系中没有那么多、那么好的人脉,那么何不自己发展出自己的人脉,在职场中创造自己的“朋友圈”呢?其实,血缘人脉常常被排除在人脉管理的范畴之外,因为它实在是没什么好管理的,而人脉管理更看重的是我们拓展“朋友圈”的能力。
人脉资源当然不止血缘人脉一种,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都是拓展人脉关系的有效途径。然而,很多人都懂得人脉的重要性,可事到临头更多的人却会感到“没人可用”。有时候,很多人会惊奇的发现,“看不出高中那小子竟然这么有才!”“原来那个同事是老板的侄子!”“上次聚会的那个陌生人竟然是那个公司的老总!”确实,那些所谓的人脉就在自己身边,却不在自己的“朋友圈”中。
其实,只要认真去做,拓展人脉关系的方法有很多。沈莉的孩子已经3岁了,她是一个小团队的主管。经常加班工作,回家还要带孩子,她似乎总是很忙。可奇怪的是,每次有社交活动时她都会欣然答应下来,也很少会爽约。有时实在不巧与另一个聚会冲突了,她也会回答 “正好我约了××,你不介意的话,我们就一起聚聚吧!”她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也正是因此,她的朋友圈一直在不断地扩大之中……
所有认识王强的人,都觉得他是个“人才中心”,似乎无论什么事找到他,他都能找到人提供帮助。其实,这和王强的一个社交习惯不无关系,从进入社会开始,王强基本每周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出来相聚。而且,他总是鼓励大家带上一个陌生的朋友来参加聚会,就这样,三五人的聚会往往变成10多个人的聚会。王强倒并不是出于什么功利的目的,他喜欢交际,也喜欢认识朋友。对他而言,既然能和自己的朋友成为朋友,那么,那个人就肯定能和自己成为朋友。而每次都能结交新朋友也让他感到很开心,就这样,他成了“人才中心”般的人物。
人脉管理其实是很轻松的过程,交友能让人们很好地放松自己,也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但很多人把人脉管理看作一种硬性任务,在社交中,他们常常感到不自在,而宁愿宅在家里,在公司也是埋头做自己的事。
要拓展自己的职场“朋友圈”,首先要有自信,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以更加自在的方式享受其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必需的,坐在角落玩手机可不叫社交;最重要的是,得提高自己的价值,并懂得向他人传递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人脉管理其实是一个以付出换取回报的过程,在付出的时候,不用考虑“朋友圈”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别人其实也是一种乐趣,将分享作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别人也愿意帮助自己、与自己分享信息或利益。
从一个更加功利的角度来说,人们必须要让自己有“被利用”的价值。既然很多人把人脉关系看得那么“罪恶”、那么“势利”,那就不妨让自己也势利一些。如果没有“被利用”的价值,又怎么能奢望别人愿意被自己所“利用”呢?这里的价值并不只是指钱或权,或丰富的人脉,有时候,快乐、乐观、分享也是一种价值,别人在与这样的人相处时,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安全感,他们自然愿意与之相处。俞洪敏说:“你要想知道你今天究竟值多少钱,你就找出身边最要好的3个朋友,他们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应该获得的收入。”当然,人们不必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准绳,但它对于衡量一个人的人脉管理能力,确实更为直接。
常言道,“10多岁比智力,20岁比体力,30来岁拼专业,40岁拼人脉。”在这个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的年代,让职场成为自己的“朋友圈”,才能让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成为熟人。
工作目标管理——职场 “好猎手”
在职场上很多人总是显得消极,他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每小时都是那么多的工资,我多混1个小时,不就赚到1个小时的钱了吗?于是,大家都尽情地让自己更加拖拉。而这些人往往只会成为别人进步的垫脚石。至于能否成为职场“好猎手”却与他们无缘,他们更多的只能成为职场“好猎物”!
“狼性”与“羊性”的理论在近几年总是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确实,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竞争愈趋复杂与激烈,以“狼”作为文化符号的作品被广泛追捧。现如今,狼却越来越成为人们崇拜的一种图腾。很多人认为如今的社会最适用的就是“丛林法则”,在弱肉强食之下,似乎谁更富有攻击性,谁就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甚至在其公司内部的公开信中给员工指出了两条路:“一是,想要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的‘小资’,最好卷铺盖卷儿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后可以跟随我上IT战场冲锋陷阵。”在李彦宏看来,“狼性青年”具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能够群体奋斗,这样的职员也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在某百科词条中,“狼性文化”被描述为“贪”、“残”、“野”、“暴”,更明确提出,“在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这种特性就会撞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
然而,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自己的人生更具意义,难道只能让自己成为“狼”去弱肉强食吗?在“狼性文化”广受推崇的时候,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 ?”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自然是前者。但这位教授却总结道:“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最应该选择的,是做一个‘人’!”
当“狼性文化”被形容为“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能够群体奋斗”的时候,这个文化无疑是应该得到接受和赞同的。然而,必须认识到的是,这里是人类社会而非丛林之中,这不是一个“人吃人”的时代。人们的自我实现从来不需要以“吃掉别人”为代价,双赢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要成为职场的“好猎手”,人们的“猎物”也从来不会是那些“羊”,而是自己的一个个目标!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成为一只只徜徉在草原上的“羊”。而这个社会文化的导向,越来越驱使人们向“狼”演变,似乎不是“狼”就只有“被吃掉”的结局。但那些每天辗转于沙发、咖啡店,穿着短裤,逗弄着宠物,累了就歇、倦了就睡的人,难道就没有创造力、无法成为自己人生的赢家了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在职场上,要成为一个“好猎手”,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目标管理。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找出来并毫不留情地将之逐一消灭,这才是“狼性”的“残(忍)”之所在。要在职场上有所作为,不是去掠夺别人的“命”,而是要掠夺自己的命,这种不要命的开拓精神才是所谓的“野”。职场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各种难关、各种挫折都会成为前行的阻碍,对于这些,自怨自艾是没用的,只有“粗暴”地征服,才能让所有阻碍化为灰烬。“贪”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用否认自己的贪婪,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薪酬是每个人都想要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很多人只是盲目地在职场中虚度时光,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想着每个月拿到工资怎么花钱。他们也想要升职和加薪,但要说到怎么达成这一期望,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于是,时间就这样从指缝中溜走,而我们却暗自高兴着:“今天又赚到了老板多少钱!”
目标,从来不是在工作之后。很多人认为,不先找到一份工作,怎么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呢?他们明显是连职业规划的道理还不懂。要知道,只有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从结果向过程反推,让每一份工作、每一小时都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怎么加薪?得先升职。怎么升职?得被老板赏识。怎么让老板赏识自己?得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怎么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得虚心求教、主动学习。没有详细目标的工作是盲目的,或许,有些人熬上个三五年,当他们成为部门中最“老资格”的人物时,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到升职,而每年增长的工龄薪资也能满足加薪的目标。但他们的终点也只能止于此,想要得到更多的吗?只是这样“熬资历”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人们从来都不缺乏目标,但却无法正视自己的目标。为自己设置一个明确的、可行的目标,才能在职场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工作;将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目标,才能在不断地实现小目标中达到终点,而不至于“望山跑死马”;自我控制则是目标管理所必需的,人的惰性总是阻碍着前行的脚步,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惰性、监督自己的行动,所谓的目标也永远只是一纸空谈。
要成为职场的“好猎手”,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猎物”!而所谓的“猎物”从来都不是同事、上级,这里的“猎物”从来都只是我们自己。征服自己的惰性、征服所有的困难阻碍,在攻下一个个目标的城池中,为自己的人生开拓更广阔的疆土。
第8章 财——理财时间管理
获取经济资讯
对很多人来说,经济是一门枯燥的学问,那些能够对经济高谈阔论的人,总被人认为有些脱离生活。似乎只有能够对某韩星的星座、某美剧的情节脱口而出的人,才被认为是融入生活的。然而事实却是,人们的生活永远离不开经济,它才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一门学问。
其实,经济学是最关注于生活的学科之一。在生活中,大到银行贷款、小到菜场买菜,经济学融入于每个人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很多人总是会听到GDP、GNP、PDI、CPI这样的专业名词,当看到新闻里又报道上个月的这些指数上涨或下降了百分之几时,却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数字对于我们的生活意义何在。
就拿CPI来说,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也就是说,CPI反映的其实就是物价的变动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2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0%,环比增长0.55%。
如果只是看数据,很多人对于CPI或许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但回到生活中去,很多人对消费已经越来越“挑剔”了,在以前可以“不管不顾买了再说”,如今却要“挑三拣四省着花钱”。人们钱包里的钱似乎变多了,可它们似乎更“不经花”了。这就是CPI上涨的含义——物价上涨了、钞票贬值了。
其实,常逛菜市场的人会发现,2月的很多菜都比之前便宜了一些。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简单一些,菜价下降了,衣服却涨价了,往常冬天的外套只需要四五百,而现在却动辄上千;医疗也涨价了,挂号费虽然还是五块钱,可以前几块钱一盒的药,现在已很少见到20元以下的了;教育、出行、餐馆,每样东西都在涨价。
有些人单纯地将CPI上涨看作物价上涨了,认为当CPI下降时,物价就会有所回落。但是,CPI除了衡量物价指数之外,同时也是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指标。只要CPI还维持在高位,人们的生活压力就不会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对低收入者而言。通货膨胀是什么?以前100元钱可以买满满一车东西,现在只能买那么几样;以前10元钱可以买五六斤苹果,现在只能买三四个……这就是通货膨胀,人们的钱不值钱了!
口袋里的钱多了,能买到的东西却更少了。对于高收入者而言,这或许没什么区别,事实上,CPI过高的受益者正是这些高收入者,因为他们有更多让“钱生钱”的办法,口袋里有更多的钱,就意味着,他们能赚到更多的钱。而对于低收入而言,辛辛苦苦成了“万元户”、“十万元户”,生活还不如以前。根据中国生理科学会的一项调查,“我国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热量2600千卡、蛋白质72克”。可据估算,我国低收入者每天所摄入的营养中,热量仅有1709千卡,蛋白质也只有42.5克,而且相比往年,这两个数字都有所下降。这一结果与我国CPI不断增长,人民币购买力不断下降,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不无关联!
为了应对CPI上涨压力,央行采取了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等一些列手段。很多人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消息,会感到由衷的开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银行里的钱能得到更多的利息,银行里的钱也更有保障了。可事实却与之相反,2011年,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是0.35%,一年期的整存整取是3%,而当年的CPI指数一度突破6%。这就是说,在银行存一年的钱,不仅不会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反而会亏损!即使在2013年,央行宣布,准许银行加息10%,对于维持在高位的CPI而言,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再来看看提高存款准备金,央行让商业银行把更多的钱留在银行里,似乎市面上流通的钱少了,钱就会值钱一些了。可实际上呢,钱并没有更值钱;另外,由于商业银行的钱更多地要留在银行里,它们能贷出的钱就更少了,人们的贷款难度、成本反而增加了。
经济对于生活的影响最为透彻,每个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与金钱打着交道,而经济正是关于金钱的学问。英国文豪萧伯纳就曾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经济学从来不是一门冷冰冰的学问,它没有那么高的门槛,经济资讯也不只是一个个单调的数字,每个数字都是那么的有趣。
时间是最可贵的资源,而金钱则是最直接的衡量标准。要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其实也就是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现代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经济资讯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经济信息更是现代经济发展、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很多人都会在走入社会后,选择创业的道路。作为一个创业者,他们当然都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创业中,让一技之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实时地了解经济资讯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走在创业之路上。
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端。而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信息的作用尤其重要。对于经济资讯,企业家更应主动、积极地去获取更多。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还是行业经济指标,都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经济资讯,往往代表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并预示着行业和政策的趋向。事实上,正是因为经济资讯所带来的预测功能,很多人才能够在创业之路上,根据过去的行业和经济环境信息,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获得市场先机。
无论是企业管理、生活管理,还是时间管理,不断地制订和调整方案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管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在这样的决策过程中,经济资讯更加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充分地获取信息,并科学地分析这些资讯,就很难设计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
在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想要获取经济咨询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打开一个网页,或者打开各种经济频道,就能看到最新的经济资讯,也会有详细的分析。而人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获取这些经济资讯之后,在多方求证下,证明资讯的真伪;在相互对比和自己的判断中,找到最切合实际的分析;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制订出一个完善的管理方案,让自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能创造出更大的收益!
适当理财和投资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总是不够花”的状况也越来越明显。买车、买房、养儿育女,太多的开销让我们每天都在追着钱走。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之下,适当的理财和投资是必须的,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一味地花钱只会让钱越来越“不够花”。
无论多少,大多数人的手里其实都是有点存款的,但如果单纯地将之存在银行里,在较高的CPI水平下,钱只会越来越“不值钱”。一名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存款,建议让它动起来,因为钱存在储蓄账户里不动的话,那点利息都跑不赢通胀,不如看准机会,适当投资一些理财产品。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瞬间进入大家的视野。“活期宝”、“现金宝”、“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以“零门槛、较高收益、‘T+0’”的理财形式,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火爆之下,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也推出了各种较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以及自己的类余额宝产品。
在以前,理财似乎离人们很远,而只是一年的时间,就让理财离人们如此至今。当今的中国金融市场,为大家提供了太多的理财产品,每个人口袋里的那几百、几千块钱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吃香”。在这样的市场机遇下,如果大家还把钱放在银行做储蓄,或者直接花掉,那无疑是相当不明智的。
当大家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可以去银行或基金公司,选择两三只基金产品作为投资。不需要去购买太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买一些保守一点的基金,坚持之下,积少成多,也能避免钱在手里贬值。尤其是在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展得热火朝天的当下,只需要一分钱就可以做理财,而且随存随取,较高的收益,也能够让大家轻松“跑赢”通货膨胀。
如果这样小额、灵活的投资理财形式还无法断绝大家“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不妨购买一些返还型的保险产品。既可以当做一种强制储蓄,也可以为自己的身体保险增加一份保障。
相对于其他投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有着它自己的优势,尤其是一些月缴型的保险,每当工资发下来,投资者就必须将现金流中的一部分投入到保险中去,这就让“手痒、奢侈”成为了不可能。由于购买这种保险时,如果要提前退保,投保者就会损失大量的保费,大家就会一直按时缴纳直到到期。而一旦投保人发生什么意外或疾病,这种保险也会给予投保人不小的一笔保费,作为生活保障。
南京有个小伙子肖强,今年已经27岁了,他与妻子在南京辛苦地工作打拼着,但二人其实都不是南京本地人,住的房子也还是租的。如今,二人已经结婚两年了,想要生下一个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出生在自己的房子里,两口子正考虑在南京买房的事。
肖强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每个月扣除五险一金之后,还有5000元的收入,年终奖也能拿到4万元。他的妻子在一家小公司工作,每个月扣除五险一金,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两人都购买了一份万能险,肖强的那份年费6000元,妻子的那份则是5000元。两人每个月的房租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开支为3000元左右。另外,两口子的公积金账户里已经存有2.8万元了,每个月还有1500元的入账,银行卡里也有5万元的存款。
这点钱自然是不够在南京买房的,即使是以南京郊区的房价8400元每平方米计算,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也需要84万元。由于首套房贷款的优惠政策,肖强贷款买房,首付只需要30%,也就是25.2万元。公积金贷款50万元的话,普通住房贷款则是8.8万元,选择20年的房贷,每个月就需要还款3822元,扣除每月公积金1500元,也就是2322元,每年在房贷上的支出为27864元。如果再算上生孩子之后,每个月增加的支出,肖强的家庭财务状况实在是不容乐观。
肖强想到自己老家的那幢自建房,本来是父亲建好给自己住的,但自己要在南京定居,那幢房子自然是没用了。那幢价值30万的房子,现在出租给别人在用,月租金1000元,另外,为了建造这幢房子,还有6万元的贷款未还。
简单地计算一下,肖强夫妻俩每年的总收入:肖强工资与年终奖10万元+妻子工资4.5万元+住房公积金1.8万元+房租收入1.2万元=17.5万元;而每年的总开支为:房租1.8万元+生活费3.6万元+保险费1.1万元=6.5万元。也就是说,不计算其他收支的话,肖强每年家庭净收入为11万元。
首付的25.2万元,似乎只能把老家的房子卖掉才能支付。而11万元的年收入要应付房贷和养育孩子的支出,当然是足够的。然而,两口子的收入其实是固定的,即使工资会有上调,也不会太多,但支出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重大意外、疾病都可以用保险应付,但双方父母年纪已经不小了,还需要两口子的照顾,新房装修也是一大笔开支,这些都让肖强感到头疼。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投资理财是必须的。肖强可以先把老家的自建房卖掉,得到的30万元,自然要先还清家里的债务6万元,就还剩24万元,再加上几年来的存款,肖强总共就有29万元的存款。
其中4万元可以购买五年期的国债,以应付孩子将来的学费。而剩下的25万元,则需要留出5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应付各种生活开支。另外,还要为双方父母买一份保险,以防遇到意外或疾病,以4000元一份计算的话,每年就是1.6万元。
这样算来,肖强的闲置资金就只剩下了18.4万元。而对于首付和装潢来说,这笔钱显然是不够的。这时,肖强可以用15万元购买保本型基金,目前国内的几款主流保本型基金都可以为投资者带来11%左右的年化收益。另外3.4万元也可以买些纸黄金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而5万元的流动资金也可以放入互联网理财产品中,随时取用之外还可以收到6%左右的年化收益。每个月两人共有8000多元的工资收入,肖强可以每月将其中的2000元用于基金定投。
本来卖房之后的24万元加存款,以及一年的收入,肖强只能勉强应付首付和装潢的钱。但经过这样的投资理财手段,一年之后,肖强不仅能够轻松付出首付,也不用“掐着手指头”做装潢,还能够为双方父母都买份保险,子女未来的教育基金也已经存了下来。本来“紧巴巴”的口袋,似乎一下变得厚实了起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成本也在不断升高,但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可让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变得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还是只知道将钱存在银行里,随意花钱,那么,所谓买房、买车、生儿育女的计划就永远无法实现!
“钱总是不够花的!”然而,如果大家能够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长、中、短期的角度,适当地做些投资理财,那么,大家手里的钱就会越花越多,最终会发现钱总是花不完的!
花钱的理念
要说怎么花钱,大概很多人都会一笑置之:“花钱?谁不会!”确实,花钱很简单,在这个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年代,要把钱花出去实在太简单了。但要怎么把钱花好?让花出去的钱产生更大的效益,却着实是一门学问。
“该花的要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到底什么是该花的?什么是不该花的?很多人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时间矩阵中来看,A类、B类事情更值得我们花钱,因为这类事情更重要,对于它们,我们不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也要投入更多的金钱,才能让目标的实现更为迅速。
一位富翁说过:“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不会投资,而是因为不会花钱。”投资说到底也是花钱的一种形式,无论是投资理财还是投资教育,它们都能达到同一个结果,让“钱生钱”,让自己离目标更近。投资无疑是最聪明的花钱方式,正如理财专家所说的,“理财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并不在投资上,而是在花钱上”。
想让自己拥有足够的金钱其实很简单,要么增加自己的收入,要么减少自己的支出。然而,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入到了增加收入,也就是挣钱之上。确实,能挣钱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钱,但如果不加节制、不能聪明地花钱,挣来的钱就会永远不够花。
在那些富人的发家阶段,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收入;而那些收入高出他们很多的人,却反而没能成为富人!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收入高的人,欲望更高、支出也更多,赚3000元的时候,他们能花10000元;赚30万元的时候,他们能花100万元!挣来的钱没有用于积累,也没有用于投资,在这样一个年代,花钱太简单了,买几件奢侈品牌的衣服就是1万,去中国澳门、美国拉斯维加斯转一圈,把4层楼的别墅装修的更豪华一些,花100万实在是轻轻松松的事!
钱花出去了,除了给那些人带来一时的享受,没能带来其他任何收益。他们的花钱就是纯粹消费而不是投资,自然也没能让钱生出更多的钱来。然而,看看那些真正富有的人吧!他们从来不会让自己过得那么奢侈,他们赚3000元,就不会花3100元!量入为出是很多人发家致富的首要前提,他们更多是根据收入进行支出,而不是利用信用卡、贷款来“透支未来”!
“因为挣得多,所以富有”这是很多人的理念,但这却是相当片面的。要知道,挣得多的人并不一定能积累下来,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有的人是“富二代”,继承了大笔遗产之后却很快坐吃山空三餐不继;有的人企业倒闭了,却能够很快东山再起再创辉煌;有的人拿着上百万的年薪,其积蓄甚至不如普通的人家。
“因为会花钱,所以富有”这才是致富的真理所在。怎样叫花钱?开源节流是花钱最重要的理念。不仅是花钱,对于手头上大部分可贵的资源,开源节流都是必须的。要知道,花钱有时候花出去的不仅是金钱,也是时间。有的人下班之后喜欢去“泡吧”,他们花出去的并不只是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的酒钱,还有一个晚上乃至通宵的时间;有的人下班之后去健身、去学习、陪家人朋友聊聊天,他们没花什么钱,却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知识、技能更加丰富,人际关系更加深厚,情感也得到了释放。
如何开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兢兢业业地工作、稳扎稳打地学习、抓准时机地创业,都能够让收入得到增长。而无论是对怎样的人,节流都是相同的。“勤由俭来败由奢”,富有,并不是看你每个月挣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每个月剩下多少。或许你每个月只挣3000元,但如果能存下300元,长此以往,那就是你的财富之源。
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有一部著名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他在其中这样写道:“挣20英镑,花掉19.96英镑的人,留给他的是幸福;挣20英镑,花掉20.06英镑的人,留给他的是悲剧。”节省也是一种赚钱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挣钱很辛苦,而且往往不受自己的控制;但省钱却不同,这种“赚钱方式”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节省其实就是赚自己的钱,如果连自己的钱都赚不到的话,赚别人的钱更是妄谈了!
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堂经济学课上,他们一般只教两个概念,其中之一就是花钱。每个人、各种事都要花钱,但花钱必须要明确其是投资还是消费。这样的区分说起来似乎很难,但看看结果,却很容易区分。
甲和乙手上都有60万元,甲买了一套房,乙买了一辆车。3年后,甲的房子市值已经达到了150万元,而乙的车子只值15万元。甲将这套房子租了出去,并和乙一样仍然在努力赚钱。又过去5年,在这5年里,光是房租甲就收入了30万元,而乙每年都要投入3万元在车子的保养上。
同样是60万元,8年之后,甲的60万元已经增值到了150万元,还创造了30万元的收入;而乙的只剩下了15万元,如果扣除保养费,乙的60万元已经消耗一空。为什么同样的60万元,仅仅过去了8年,却相差这么大?这就是花钱的智慧,就是投资与消费的区别所在。
买房是投资、买车是消费,房子会增值、车子会贬值,这一道理其实很简单,很多人都知道。但到了其他环节上,人们就“想不开”了,又分不清投资和消费的区别了。而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人,正在于他们懂得花钱,能够让更多的钱投到投资中去,而不是仅仅用于消费。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致富,正在于其不懂得花钱。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我每个月就挣那么点钱,买菜、买米,付房租、水电费,还能剩多少?怎么投资?”那么,大家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亿万富翁,你佩戴的手表是几百块的,还是几十万的?你会穿普通衬衫、西服,还是阿玛尼、范思哲?手中一枚硬币掉到地上,你会弯腰捡起来吗?你会把餐桌上的食物吃干净吗?不管你会不会,有一个人会,他年收入超过百亿港币,他就是李嘉诚。
巴菲特的一个钱包用了20年,住的房子是1958年买的;比尔·盖茨不愿支付贵族停车场的高昂停车费,而把车停在了一个街区之外;俄罗斯前首富米哈伊尔·普罗霍罗夫,住在45平方米的房子里;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会把牙膏、肥皂用到最后;日本房产界大亨吉本清彦,每次外出就餐都把剩下的食物打包……
花钱是很容易的事,很多人抱怨钱不够花,却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把钱花在实处。很多人月收入不过万元,不愿意打包剩下的食物,认为丢脸;不愿意挤掉最后一点牙膏,觉得麻烦;只是三口之家,却要住在200平方米的房子里,买高档的家庭影院,穿昂贵的奢侈品牌服装,戴几万元的手表,一顿饭动辄上千……
要致富,首先要会花钱。开源或许有难度,节流却在举手之间!有时候,花出去的只是不多的金钱,却浪费了更昂贵的时间。节俭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而是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节俭不是“抠门”,而是让自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用在实处。赚钱或许很难,消费却很容易;时间十分可贵,流逝得却那么快。
打理副业
很多人在职场上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即使是企业管理层也同样如此——工资不高,却要应付房租、水电、餐饮等各种生活开支。收入太少,支出太多,打理副业就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一份副业,不仅能带来可观的“外快”,贴补家用,也能避免自己成为“月光族”的一员。
中华英才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98.8%的受访者会主动寻求工作以外的副业。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寻求自己的副业。但另一方面,有46.7%的人认为,一旦公司知道自己从事副业,升职、加薪都会受到影响。
其实,之所以要从事副业,很多人都是为了钱,在该调查报告中,有67.7%的人明确表示,打理副业是为了“增加收入”。但是,副业能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上的收入,主业无疑是职业规划中最重要、也最紧迫的一环,但从副业之中,很多人都体验到了新事物,也体验到了创业的乐趣,其学到的知识能更有效地转化到主业之中去,形成互助。事实上,虽然67.7%的受访者都将副业作为增加收入的来源,但也有8.3%的受访者认为从事副业是为了“体验创业”,还有14%的受访者认为副业是“尝试新事物”的一种渠道。
25岁的李晟在上海的一家咨询公司从事调研和分析工作,他也有自己的副业,那就是在淘宝上开网店。事实上,根据李晟的描述,他在淘宝网店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工资水平。在一次与客户的交流中,李晟意外地获得了一个进口食品的进货渠道,通过这个渠道,进货成本能够比其他人低上20%。李晟觉得这种机会必须要把握,于是,他开了一家以销售进口食品为主的网店,而其食品售价也平均比同行低上10%。
由于价格上的优势,李晟的网店生意非常好,每个月的营业额都能超过10多万元,为他带来至少1万元的利润。随着网店规模不断扩大,李晟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于是,他又招了几名客服,网店的生意也越来越趋向正轨。有次问李晟对这个副业是怎么想的,他直白地说:“这个网店开起来当然是一种兴趣,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但主要还是为了增加收入。如果不是有这么好的利润的话,我也不会一直做下来。” “至于以后嘛,我还是会一直做这个网店,毕竟收入不小。实在忙不过来,我也会招几个人。但公司里的工作到底才是我的正职,我在考虑把这个店完全交给别人打理,每个月给我点分红就好。”
章程做的是文案撰稿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性质,章程经常能得到为其他公司撰稿的“兼职”机会。对于章程来说,这些“兼职”就只是简单的赚些“外快”,每单活都能为他带来一两千元的收入。而且,这样的“兼职”时间也很灵活,工作忙的时候就少接或者不接,闲的时候则能多接几单。
刘强任职于一家计算机公司的维修部门,每个月五六千的收入也算不错。但刘强的目标却不仅于此,他想要成为更专业的技术工,然而,培训课程、计算机设备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刘强一直被亲戚、朋友当做免费的计算机修理工,过了一段时间,刘强看到了计算机维修这片广阔的市场,做起了计算机上门维修的“兼职”。在晚上或节假日,刘强会接几单距离比较近的客户的生意,每次上门维修能赚个百来块钱,既不影响自己的培训课程,也能应付学习开支。虽然多接单多挣钱,但刘强知道,自己并不只是为了挣钱,只要能应付学习开支就好。当获得了几次晋升之后,刘强就放弃了这种“兼职”,有了充足的资金,刘强决定更专心地钻研技术。
当然,对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职员大多数有副业的情况,实在是让人头疼。而对于职员来说,“兼职”到底是职场上的大忌,一旦被公司发现,轻者影响升职与加薪,严重的甚至会被辞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虽然有着自己的副业,但在职场上,却会跟同事保密。而据调查,一旦副业的收入达到主业的三倍甚至更多时,80%的人会选择辞职,将副业变为主业。
尽管如此,多数人还是会以主业为主,毕竟,这些副业并不能持久地为我们带来较高的收入,而且其成长空间大多有限。在中华英才网的调查中,关于“当副业与工作发生冲突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只有12.5%的人会选择“辞职后主营副业”,而27.2%的人会选择“停止副业专心工作”,更多的人则会选择“主副兼顾”,也就是雇人来帮助自己打理副业,就好像李晟那样。
主业毕竟是职业规划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在职业规划中,通过不断的加薪、升职,能够获得的并不只是金钱这样的物质收入,还有自我实现这样的精神成就。而精神成就,往往是副业所无法带来的。因此,打理副业的一个必然前提就是不影响主业。这里的不影响主业,并不仅仅是指那8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有为促进主业发展所需的学习时间。如果脱离了这样的前提,打理副业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打理副业为大多数人带来的还是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说,很多人更多的是为了钱来打理副业。这当然是出于生活的压力,有限的工资无法应付生活的各种开支,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份副业来缓解这种矛盾。然而,由于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的不足,工资较低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从而实现自己的晋升与发展。如果一味趋利,因为副业较高的收入而忽视甚至放弃工作,只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陷入混乱,工作经验、职业技能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未来的职业晋升就会成为难题,人生道路也会变得狭窄。
从收支矛盾上来考虑,打理副业是有必要的;但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打理副业的前提是在主业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最好的副业,就是能为主业提供帮助的职业。如章程的撰稿工作,由于他的主业就是文案撰稿,当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做一些撰稿的“兼职”,既能为他带来一些“外快”收入,也能帮助他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外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而更合理的副业方式则是刘强那样 “拿得起放得下”,让副业为主业提供动力,当其动力有限时则果断放弃。
在调查中,当副业收入超过主业工资时,只有8.8%的受访者会坚持在主业上集中精力,80%的人会选择放弃主业。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有很大的隐患的,尤其是对那些处于职业素养积累时期、事业刚刚起步时期的年轻人来说,做好的职业规划被放弃了,最终或许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副业也成了“泡沫”。对于收入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大家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去看待。
下篇 知者明,行者智
知道时间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人是明晰的,但知行合一、积极实践和应用的人才是真正智慧的。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道了时间的珍贵,了解了时间管理的理念还不够,真正需要做的是行动和实践。本书的最后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些时间管理的行动技巧。我希望你可以做到知行合一,真正体会到时间管理给你带来的变化,优化、充实你的每一分每一秒,从容掌控你自己的时间。
第9章 看得见的职场达人,看不见的时间达人
会者不忙
在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代,每座城市都像是极速运转的机器,从白昼到黑夜不停歇。当周围的环境处于一个高度膨胀的大气压之下的时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如同被迫装上了永动机,每日每夜一刻也不能停歇。在上下班拥挤的地铁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脸倦容,时常可以看见倚靠在扶手上睡着的西装革履的业务员、面无表情眼里都是血丝的学生,就连年过半百双手提着许多购物袋的中年妇女的脸上也写满了疲惫。
很多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抱怨累!累!累!上班累、挣钱累、生活累,就连吃饭也会发出叹息。但是绝大部分人只会抱怨,然后会反感,之后会越来越累,直到崩溃。其实小学的数学题就教过人们怎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烧水的15分钟里,可以洗衣服,烧饭等。人们手中的时间总是零碎的,因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事情出现,也有许多事情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因此就会造成要做的事情太多却无从下手,什么都做一点却什么都没有完成的情况。
然而,在生活中却常常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每天都光鲜亮丽,人们埋头苦干的时候他们在喝着咖啡享受阳光。别误会,他们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懂得享受的“啃老族”。相反,当你问及他们工作的进度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你正在纠结或者进程刚过半的事情,他们已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这些人并不比一般人聪明,他们之所以能省出时间从容地喝咖啡,是因为他们懂得安排时间,懂得安排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能者多劳,会者不忙”,如图9-1所示:
图 9-1 时间管理涉及的领域
并不是所有人天生就会安排时间和做事顺序,并能井井有条地完成的。那么那些“会者”是怎么练成的呢?很多人过分纠结于选择省时省力的方法,但永远都处于选择的阶段而不敢尝试。事实是,千万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注重方法、工具,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更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的辅助措施,不要本末倒置而适得其反,越简单越好。
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无论中间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尽力完成计划在今天完成的事。每天都会有安排之外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本来就是生活的真面目,人们必须学会不被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打乱自己的节奏。如果无法正确地处理这些事情,就会不断地把计划拖延再拖延,最终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堆积的事情越来越多,最终会找不到头绪下手,然后背上的包袱会越来越重,直到无法承受,很多人因此选择了放弃,不断地开始不断地结束。
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自己一把,每天挑计划列表里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如一个很不喜欢英文的学生,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是背20个单词,反复几次直到熟记。每天坚持这样,最终他会形成习惯,如果有一天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将单词背掉,反而会觉得不舒服。人都有惯性,懒惰有惯性,勤奋也有惯性。而生活中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宅男宅女”们,他们长年足不出户,所有的一切全靠这个社会发达的服务业。这部分人的初衷一定并非如此,没有人对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初衷就是在窗帘紧紧拉着的房间里,躺在床上对着电脑度过年年月月。他们的生活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一是因为惰性,二是因为失去了合理安排时间的信心和毅力。
所以可以推测,即使是“会者”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煎熬去适应自己做“会者”这件事情,直到形成习惯。当身体里的“勤奋小人”打死了“懒惰小人”的时候,就是变成“会者”的时候,最黑暗的时候也就是离光明最近的时候,描述的正是这种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人会一直优秀”的原因,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保持优秀的状态。就像每天坚持跑步的人,从1公里开始跑,一直跑到5公里、10公里。一开始可能会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耳机里的歌一点也听不进去,只能感觉到小腿的钝重感。就如同参加马拉松的运动员赛程过半的时候就是身体上最难受的时候一样,如果此刻咬牙坚持下去了,那种身体上的不适应会慢慢消失,此后的加速和冲刺会充满力量和笃定感。这也就是习惯了长跑的人,每天跑步的时候会非常的放松,整个过程结束后会感觉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的原因。
如果仔细观察身边的“会者”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会者”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免打扰时间一定不可被打扰。例如,一个人每天必须有1个小时写日记,那么无论会被什么样的事情打扰,只要到了这个人习惯了安静地思考并写下一天的感悟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关进自己的世界里,将一天里的不开心和疲惫都呼出来,然后吸进新鲜的空气。这个时段是他最真实地面对自己和生活的时候,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干扰到他。否则,就会一直觉得有件事情没有做,一直挂念,做什么都没有耐性。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没有免打扰时间,或者其免打扰时间是可以随时被打扰和改变的。这些人很难坚持每天做一件同样的事情,明明决定了每天要午睡或者每天晚上做瑜伽,但是在他们看来,总会有事情来打断他们,朋友聚会、公司加班,等等。他们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归结成其没有免打扰时间的最主要原因。也正是因此,这部分人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会者”。
有句老话叫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觉得自己有超凡记忆力的人很多,但是记忆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记错的事情,经常被发现都是记错了的。因此,我们在列计划的时候也应该采用除了单纯地靠记忆之外的方法,即所有计划都最好有简单纸质的记录。去超市之前在心里默念好几遍要买的东西,最终从超市出来的时候总会发现有漏掉没买的东西。如果事先将要买的东西用手机或者纸张记录下来,按照列表一一去买,就不会有这样的尴尬。
可见,“会者”就是能将事情合理地安排并长久地保持一定的作息习惯的人。每个人都有成为“会者”的潜力,关键在于是否有毅力去做成为“会者”的前期工作。就如同蝴蝶的蜕变一样,破茧而出之前的煎熬只有它自己知道。付出和收获终究是等价的,如果感觉到暂时不公平或者不等价,只是时间的问题。前期的积累总会在某一天厚积薄发,只要坚持不懈地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情,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终究会有一天,当我们悠闲地坐着喝着咖啡看着报纸的时候,会感受到作为一个“会者”的坦荡和博大。
首先→其次→最后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的“预”,就是做事之前要做好计划和准备。很多人手握着“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信条,而不愿意让计划束缚自己,宁愿“顺其自然”,也不费那个“闲工夫”去做计划。
确实,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突发的事情会打乱既定的计划,本来做好的计划总是不得不临时做出变动,最后计划就变成了一纸空文。然而,我们之所以会制订计划,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项任务。从时间管理矩阵的角度来看,制订计划就是为A、B、C、D四类事情合理分配时间,而不至于让不重要或不紧迫的事情,耽搁了真正值得自己付出时间的事情。
卡内基是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大师,这也让很多人都来到他的办公室,希望学习一些优秀的管理经验。戴尔就是这样一位被工作烦透了心的人,他经营着一家小企业,每天却有大量的工作要处理。他不明白,像卡内基经营着这么大的一家企业,怎么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处理公务。
当戴尔来到卡内基的办公室时,他第一时间就被卡内基的办公桌惊呆了。要知道,在戴尔自己的办公桌上,永远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怎么整理都整理不完,柜子也都放不下了。他就直截了当地问道:“卡内基先生,您那些没处理的信件都放在哪了?”
卡内基说:“我的信件全都处理完了。”
戴尔认为卡内基是把事情都交给下属去做了,授权下属去处理确实是个好方法,但他却不知道谁才是自己最忠实的员工,也害怕下属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于是,他又问道:“那你今天没做的事情,都交给谁做了呢?”
卡内基微笑地回答道:“我的事情我都做完了。”
戴尔更加地困惑了,他不明白,这才到下午2点,卡内基的事情怎么可能都做完了?而且是自己做完的!卡内基看着戴尔疑惑不解的表情,就主动解释道:“原因其实很简单。我知道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既然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我就列出了一个计划表,将要做的事情一一排序,然后一一完成。结果,处理起来却是惊人得快!”
戴尔顿时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卡内基先生。谢谢您,我这就告辞,不打扰您了。”一个月之后,卡内基就受邀来到戴尔的公司参观,看到戴尔同样整洁的办公桌,他也感到十分开心。戴尔不无感激地对他说道:“卡内基先生,要不是您教会我处理事情的办法,我办公室现在估计会摆上3张桌子去堆放那些要处理的信件和文件呢!但有了您的方法,一切都不一样了,看,我现在可是轻松得很呢!”
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 “太忙了”!“日理万机”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大型企业的老板,即使是那些小企业的老板也不例外。每天的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应酬一场接着一场,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却仍然没办法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完。
有人为现代企业中的管理者画了这样一张“日理万机图”:早晨6:30起床,刷牙、洗脸,穿上衣服,刚坐上饭桌,门铃响了——进来的是自己的一位下属,或许是后勤部的主管。这位主管说有紧迫的情况要汇报,需要尽快得到处理,于是,直接来到家门口面谈。两人在门口一谈就是半个小时,没有就坐,也没有喝茶。谈完事情,上班却已经要迟到了。饭也来不及吃,匆匆穿上鞋,就赶到了公司,却还是迟到了20分钟。
一进办公室,等候多时的秘书就递上了一叠需要查看或签字的文件。刚坐下来,看了1个小时。秘书又敲门进来,说是有个会议需要他马上参加;这个会议之后,还有市里的一次招商会,在市政府召开。他表示知道了,就抓紧处理手头的文件,刚刚看完,就已经到了第一场会议的时间。副经理催促着他赶快去会议室,等到了会议室,看到大家都已经到齐了,而自己还没构思好开场白。幸好这只是个一般性的会议,自己照常说了几句话,就让副经理去主持了。
会议结束之后,离坐车前往市政府还有半个小时的间歇时间。想着回到办公室坐下来,泡杯茶看份报纸,可来到办公室却看到两位主管已经在那里等着自己,准备向自己请示一些工作上的问题了。这边还没谈完,秘书就敲门进来,说是时间到了,要坐车去市政府了。于是,只好带着两位主管一起下楼,边走边谈。
等到市政府的会议开完,再与几个朋友随意地交谈一番,时间已经到了中午12点。回到家里已经是12点半了,吃完早已准备好的午饭,想要休息一会儿,可电话铃又响了——说是下午市政府的人会来检查,某局长也会亲临。只好紧急通知几个负责人提前上班,准备下午检查的相关材料。
终于,材料准备好了,应对大纲也拟好了,市政府的人来了。跟在后面把公司参观了一遍,坐在办公室里,喝着茶聊了会天,下班的时间就到了。可下午还有一堆文件没有处理,只好挑出一些紧迫的在公司做完,还有一些重要的带回家处理,剩下的只好明天再做了……
这样一个日程安排,其实并不是某一两个人的生活写照,而是很多人的共同困境。在这个竞争复杂的社会里,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而时间却是那么少。这就使得“时间危机”成为眼下最急需解决的难题,时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财富,不能合理地配置这笔有限的财富,危机自然就在眼前!
“时间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很多人叫喊着自己有多忙,其实他们只是没有有计划地去工作,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最后时间就这样在手缝中自然地溜走。越忙的人越应该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制订计划,让自己的生活能够井井有条地进行。
每天,我们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无论你是上市公司领导,还是小企业的基层员工,工作、学习、健身、社交……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等着时间的哺乳。然而,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是需要考虑清楚的。每天出门之前,或是在前一天晚上,先把当天的事情想清楚,有什么事是要处理的?会遇到什么事?有什么事是必须要完成的?分清轻重缓急之后,我们就能为重要的事情分配足够的时间,给紧迫的事情留下回转的余地,将那些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放在最后。
时间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有序性。做事有条理,分清先后,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得到合理的配置。有些人做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不懂得“首先→其次→最后”!
马上行动
多少人整日喊着“我要奋斗”的口号,却只是纯粹地喊喊口号;多少人苦苦追寻着时间管理的方法,得到了也只是知道了。要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太多的技巧可循,可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就是——马上行动!
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目标?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其中的一个必然前提就是,我们得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指引我们的奋斗方向、不断激励我们前行的目标。就像人们常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远,前途就有多远。”有了目标,我们才能为之奋斗,有的放矢。
可很多人有了目标后,却将其束之高阁。他们在纸上慷慨激昂地写下自己的1年、5年、10年目标,然后将之封存在抽屉的某个角落里。到了工作、学习中,仍然我行我素,原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或者奋斗了几天,就觉得累了,想要休息了,自己制订的目标也就随之而去了。所以,除了目标之外,毅力也极为重要。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哪怕只是“水滴”也能“穿石”,量变达到质变,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确实,很多事都只是时间的问题,但人们最缺的正是时间。“水滴”确实能“穿石”,可那得要几百、几千年的坚持;量变达到质变是必然的,可我们是否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等到质变的那一天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似乎要达成人生目标,最重要的还是方法。一个好的方法能让事情事半功倍,而走得比别人更快。
于是,很多人不断地修改着自己的计划,参考着各种职业规划的书籍,借鉴着各种成功人士的经验,想要为自己量身打造出最完美的计划;有些人苦苦寻求着各种方法,成功学、励志学的书买了一本又一本,各种理论学了一套又一套。最后,他们仍然一无所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马上行动,行动起来,不断行动!
汤姆·霍普金斯是当今世界第一的推销训练大师,他是全世界单年内销售房屋最多的业务员,平均每天卖出一幢房子的成绩直到如今仍然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未曾被打破。全球接受过其训练的学生,更是超过了500万人!
可是,刚进入推销界时,霍普金斯是那么落魄。付完房租的他,手头只剩下一个月的饭钱。他却毅然地参加了一个推销培训班,也正是这个培训班让他学会了各种推销理论。据他所说:“我的所有收获都源于那次学到的东西,后来,我又潜心学习,钻研心理学、公关学、市场学等理论,结合现代观念推销技巧,终于大获成功。”
霍普金斯在短短的3年内,就依靠房地产推销赚到了3000多万美元!从此之后,不仅是房地产,可口可乐、迪士尼、宝洁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都邀请他去做推销策划。当人们问及他的秘诀时,他只有一个回答:“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马上行动,坚持到底。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会成功!”
霍普金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知道,自己是一头狮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成功。他不相信命运注定的失败,更不认为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办不到”、“行不通”、“没希望”的!
对于他来说,每一次推销的失败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每一个客户的拒绝都是下一次成交的推进器;客户的每一次皱眉、每一个不耐烦的表情都是为了摆出接下来的笑脸;所谓的不顺利,只是为明天的幸运留下希望。
霍普金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一位成功的推销大师。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只要有一口气在,他都不会因失败而气馁,或因成功而满足;他懂得推销的方法,推销培训课和自己的潜心学习,让他理论知识扎实。他知道自己所缺的是什么,那就是——马上行动,他明确知道:“只要我坚持到底,马上行动绝不放弃,我一定会成功。”
“马上行动!马上行动!!马上行动!!!”在不断的重复中,这句话已经成为霍普金斯的习惯,或者说是本能。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他就会对自己说 “马上行动”!免得“再睡一会儿”的“小人”跳出来;每次走出门推销时,他都会对自己说 “马上行动”!免得“客户会拒绝”的念头打击自己;每当站在客户的门口,他都要默念一句 “马上行动”!免得“门后是什么人”的忧虑让自己犹豫不前。
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它不会等着我们做好万全的准备;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淌,我们只有马上行动,绝不放弃,全力以赴。想一想吧,有多少事因为没有马上行动而被置之脑后,等到再想起来已面目全非。我们生命中有太多重要的事,但我们总是想着,等一会儿,等准备好了再去做;等一会儿,等手头的事做完了,再去做。可最后,我们就这么忘记了一件事,等到想起来的时候,当初的激情和热情已经不再。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在于他有多好的方法,也不是因为他的目标有多近。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是因为他们的行动比别人更多;如果真要说毅力的可贵的话,那就在于他们能够一直坚持马上行动!
没有行动,所谓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体现,更得不到改进。马上行动!不需要任何的考虑,我们制订下了目标给予行动以方向,我们是行动的主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人或事会阻碍我们的行动。有一个学生见到老师后,抱怨地说道:“老师,我等了你两天,想问你这道题怎么做,你这几天去哪了?”表面上看,这位学生似乎有着一颗马上行动的心。可只是因为老师不在,他就让一道题目困惑了自己两天!同学去哪了?别的老师去哪儿了?网络去哪了?这两天的时间去哪儿了?
如果行动总是让那些外在因素做决定,那这些行动就不是我们自己的。这样被动的行动不会让我们得到任何的好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难想象,因为老师不在,难题就无法解决的学生会得到多满意的成绩;因为老板不在,工作就进行不下去的人,又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多远呢?
行动是克服困难的唯一方法,也是发现困难的真正方法。当我们制订着自己的计划时,我们会发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间不够、杂事繁忙、准备不足、物资未满……可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困难并逐一将之克服。当霍普金斯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条件不充分就放弃行动。行动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那些困难不会因为我们在纸上涂涂画画就消失得无踪,而在我们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之中。
只有马上行动,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毅力的培养无疑是困难的,但如果能够把每一件该做的事都用马上行动的方法给予解决,久而久之,马上行动成为一种习惯,毅力也会悄然增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用为“千里”的遥远而彷徨,只需要看眼下的那一小步,“千里”难走,难道跨出这一小步,也困难吗?当我们用糖果诱惑孩子走路时,我们不在乎手中的糖果,只在乎他走出的每一步,当他迈出了第一步,撒开小腿开始跑的时候,糖果就离他不远了……
马上行动!用行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用行动去克服路途中的障碍,用主动的行动提高自己,用马上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时间杀手——拖延
时间最大的杀手就是拖延!时下,“拖延症”被很多人挂在嘴上说,他们并不是因为寻找目标、摸索方法之类的原因而不愿行动,即使“万事俱备”,他们仍然不愿意着手去做。似乎只要事情拖着不做,就能避免时间带来的压力。
很多人做事拖延,并不是因为什么外在因素,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其一是对失败的恐惧,好像只要拖着不做就不会失败,在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时候,他们会告诉自己“没关系的,我能做成的,只是现在还没准备好”;而当失败真的成为事实时,他们也能够安慰自己,“只有这么点时间,做不好是正常,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好了。”其二就是对“不如人”的恐惧,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十分不自信,害怕自己做出来的结果不如别人,而不做的话就能将这种可能“从根源上”消除,当别人做成的时候,他们也却又表现出极强的自信:“换成是我做的话,我肯定能做得比他们好!”
陈明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员,负责图纸设计之类的工作。聪明伶俐的陈明十分受到主管的喜爱,主管常常夸他反映灵敏,只是有一个小缺点——做事拖拉。对于自己的拖拉,陈明却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被他称为“拖拉哲学” 。“把事情拖一拖再做,没有什么不好的。每次到最后关头的时候,由于时间的限制,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而且,越是到最后,越是在紧迫关头,自己的精力就越能集中。最终,那种一气呵成地完成任务的感觉,实在是酣畅淋漓!”
有一次,主管交给他一个图纸设计的任务,给了他3天的时间。这项工作本来是可以在两天内轻松完成的,但正是因为他的那套“拖拉哲学”,在前两天里,他就这里玩玩、那里逛逛。等到第3天的时候,他认为最后关头到了,自己可以开始享受那种快感了!可正是在这一天,公司突然停电,而前两天无所事事的陈明,甚至没有把资料备份在自己的私人电脑里。结果,当然是任务没完成,快感没体验到,只有挨一顿痛批!
虽然办事有些拖拉,但主管还是挺看中陈明的,几次部门里有晋升机会,主管都会推荐陈明。但在人事考核那块,陈明却总是过不了关。主管也与人事交流过,但得到的回答是:“办事拖拉,靠不住。”看着陈明仍然我行我素,主管就觉得心急,“多好的孩子,那么聪明,硬是给拖拉搞的没办法”……而陈明自己却越发有些“郁郁不得志”起来。他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比部门里的所有人都强,为什么好几个人都被提拔上去了,自己的位子却还是没动一动呢?他也知道自己办事拖拉,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缺点,“拖拉怎么了?要用2天做完的工作,我最后一天做完怎么了?这不也给我省了时间和精力吗?非要像别人那样浪费时间?”最后,陈明选择了辞职,离开这个忽视自己才能的地方。
拖延从来不会为我们省下时间和精力。或许陈明真的有那样的才能,能够把需要2天完成的工作,在1天之内完成得妥妥帖帖的。可是,在这“省下来”的一天里,陈明在做什么呢?“东玩玩、西逛逛”,省下的时间并没有用于“增值”,而是就这么消耗掉了,到最后任务没完成,晋升得不到,职业规划的那些目标更是一个没实现!
常常有人会说,“如果当初我也那么做的话,我早就发财了!”“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只是我没做而已!”这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可吃,时间过去了,机遇也就过去了,再想做也没了当时的条件。而对于更多习惯拖延的人来说,他们甚至都不会觉得后悔,相反地,他们会因为自己当初的“料事如神”而感到沾沾自喜。他们自信地认为:“看吧!就像我说的那样吧!不是我发不了财,只是我不去做而已。”而问到为什么不去做,他们也会说:“既然只要我做就能成,那不如抓紧现在的时间好好休息一番,养足精神再做。”
这些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其实并不低。一个星期的工作,他们可以在最后一天的晚上完成;一个暑假的作业,他们可以在最后一个星期做完。至于完成的质量,倒是因人而异了。其实,他们之所以会出现“拖延症”,大多是因为他们对休闲与工作的认知失误。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开始工作、学习就再也没有时间休闲了,于是他们就尽量地将工作、学习延后处理。当一段比较困难的工作或学习计划将要开始时,他们能够预想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己都需要专注于此,在独自一人的工作、学习之后却不一定能真正的实现目标,做得没别人好也会让自己丢脸。于是 “拖延症”自此而生。
然而,工作、学习其实是带来快乐与愉悦的源泉,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并不会让自己感到孤独与焦虑。即使最终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但这样一段努力的过程,不也是一种获得吗?
很多人常常把“过会做”、“明天做”、“有空再做”挂在嘴上,可即使到时候,他们真的去做了,过去那么好的时机已经没有了,未来的变数反而让他们得不偿失。或许,有些人真的有“三日事,一日了”的天赋,那么,为什么不在第一天就做完这些事呢?或许,等到第3天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有些人把拖延当作一种等待,等待一次良机的方式。但机会往往就在眼下,稍纵即逝,犹如昙花一现。当我们还在等待那些“敢死队”为自己“排雷”时,殊不知,最大的螃蟹已经被他们吃掉了,而自己跟在后面连汤都喝不到,最后只能以一句“料事如神”自夸。
拖延是时间最大的杀手。当你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时,你就能把明天的时间拖到大后天。且不谈那些失去的机遇,单从时间来说,这样透支未来的时间,你真的能保证自己在未来能够把所有要做的事都做完吗?而那些自己拖延耗费掉的时间,你究竟用来做了什么?
第10章 目标管理与计划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他认为“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而当有了这一特定目标之后,就需要将之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为之划分相应的时间节点,从而形成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计划表。
计划表模板
决胜于千里,运筹于计划——工作计划表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曾抱怨过:“似乎自己没做什么事,时间就悄悄流逝了。”更有人说:“我都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一天只有24个小时,却不能只用于事业,健康、心智、休闲、家庭、职场、理财,必须得到兼顾。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时间管理的基本;良好的心智则可以有效提升时间管理效率;休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则是生活中最应给予关怀的;而职场是每个人人生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出于长远的考虑,理财是必需的!想要合理地兼顾这6大环节,就必须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有所计划!
对于没有计划的人来说,时间永远不够用,东忙一下,西忙一下,最后却一事无成。是时候改变一下自己了!不要再做浪费时间的人,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手段,将零碎时间拼凑起来,再根据事情的紧急和重要情况,决定先完成哪些,再去做什么。
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并不是整日趴在案头工作而放弃了健康、休闲,但他们所做出的成绩却比一般人要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合理利用时间。是时候去设计一张工作计划表了,将需要完成的事情一一在上面列明,表格重在指导性,你规划得越好,时间管理做得就越好,如图10-1所示:
图 10-1 目标管理
爱华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不到27岁的他,是该企业管理层中最年轻的,能拥有目前这一切,都源于他善于做工作计划表,并严格按照表格中的时间安排做事。
同事、朋友都对他的工作计划表很感兴趣,觉得这就是一样法宝,因此向他询问这是如何做的,爱华解释道:“制订这样一张表格,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不能刻意模仿别人。”于是,他将自己是如何制订计划表一一讲解给对方听,尤其是制订计划表的要领,其中一些人也确实听出了“门道”,回去后做了一番尝试,工作效率果然提高了很多。
想要拥有一份完美的工作计划表,关键在于对表格本身的把握,通过此表格,将工作计划指标或是要完成的工作进行细分或是汇总,表达出即将完成的事情。表格不但要设计得合理,最好还要美观,意在让阅读者清楚地知道当天应该做些什么,因为每个人查阅计划表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不能在此方面花费太多时间。
看到这里,有些人觉得制订工作计划表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本来时间就不够用了,还要去做这些,肯定很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恰恰是错误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份计划表,你才知道自己迫切需要完成哪些事情,因此它是合理利用时间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觉得制订这样一份表格是给自己看的,所以没必要做得非常精细,马马虎虎写一下,只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够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这份表格往往需要在时间紧迫的时候查阅,所以必须要非常清晰。
首先,选择表格的格式要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切忌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个,或是照搬别人的表格,最好是可以自己设计,但这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不过这也是最令人容易理解的。
三年规划表
一般情况下,表格设有名称、编制日期、整体框架等,对于第一次设计此类表格的人来说,从网上借鉴经验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先下载一个,再对细节进行调整。
很多人在初次设计表格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合适,但在执行工作表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该及时进行修正,以免因细节上的问题而影响整个计划表的执行。
部分企业要求各部门管理者制订工作计划表,所以下属们相当于已经有了一份计划表,这时候你可能还需要做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计划表,但无论从格式还是内容上都需与企业统一制订的计划表能够衔接得上,以免时间安排上发生冲突,工作计划表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小张是一家外贸企业的职员,是销售部专员。刚进公司的时候,他就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份工作计划表,这与主管制订的表格有相同意义,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季度计划表
差不多1年后,小张觉得工作并没有很大起色,这样下去,肯定无法完成职业规划,于是他想着手制订一份属于自己的计划表,既能完成主管交予的工作,又有益于个人发展。
他先将主管交予的工作整理好,看看能否将这些事情安排得更加紧凑些,然后想到自己还需要做什么才会对职业发展有好处,最终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工作计划表。
由于是初次做这件事,小张知道自己可能后期需要修改,因此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有了这张表格,他的工作状态好了很多,不论处理主管交予的事情,还是他加给自己的事情,都觉得轻松了不少,因此工作更加卖力了。
后来,小张发现个人工作计划表中有一些细节存在问题,马上进行了修正。因为交给主管看的工作计划表是与部门计划一致的,所以个人工作计划又要与前者相统一,既不能影响日常工作,又要对自我提升有好处。
经过大半年的调整,小张设计的两份工作计划表逐渐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随着业绩的上升,他开始成为上司经常表扬的对象。
月计划表
可见,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计划表设计得非常合理,会对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表格设计得不合理,就会把工作弄得一团糟。
其次,表格的内容要简明扼要、用适当的词语概括。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制订的工作计划表都具有权威性,尤其是跟着企业步伐制订的表格,所以用词要简单明了,不能用口头语,更不能随便写一个词上去。
你可以分别观察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工作计划表,就会发现明显不同之处。前者制订的表格,用词非常精准和严谨;而后者制订的表格,就会出现用词不当、含糊不清、前后出现歧义的情况。
一旦表格中的用词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产生误解,这就增加了使用者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制订了计划表并且开始执行,但一段时间后他便放弃了,原因就在于这类人没有将计划表与工作目的结合起来,只是单纯地设计了一份表格,并在其中填好内容。
小王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经过招聘去了一家外企上班,这是他想要的结果,因此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他非常注重目标,并将目标当成制订计划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他会先围绕目标制订出年计划,再制订月计划,最终制订周计划,目的是为了细分目标。小王表示,这个过程是将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再去完成就显得轻松多了。
虽然他在该企业工作时间不到1年,但已经显现出非常优秀的能力。出于对他的信任,主管经常将非常重要的工作交给小王做,他都有很不错的表现。
由此看出,当工作计划表与职业规划相匹配的时候,计划表才能发挥其威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周计划表
说到这里,很多人觉得制订工作计划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容易出现放弃的念头,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以去请教有相关成功经验的人,再去修正工作计划表,就更加有动力了。
当然,目标同样非常重要,它与工作计划表的制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能够激励你去完善计划表。
所以说,制订工作计划表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不过,制订过程又非常复杂,需要你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地完善工作表。
千里之行,始于计划——玩转个人计划表
说起个人计划表,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在过去的时间里,大部分人都曾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进行过规划,只不过有些人将这个习惯坚持下来了,而有些人没有。两者相比较,前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在前者当中,属那些能正确制订个人计划表的人最优秀。
有些人说:“我只要知道明天干什么就可以了,何必费心思专门做一张计划表呢?”实际上,这类人理解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偏差,将要完成的事情放在脑子里就不会形成“上纲上线”的要求,等真正到了明天,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了之前要做的事情。而大部分人都善于给自己找理由,这时候,就会出现“明日复明日”的情况。
一旦将要完成的事情写入个人计划表,你就知道自己在时间规划上是否存在问题。例如,你打算本周内完成月度工作的30%,并把学习进程推进10%,再去看望一下亲人,周末还要带着爱人、孩子去郊游……如果没有列计划表,你可能会觉得完成这些事情并不困难,可一旦将这些写在计划表中,就会发现原先的想法过于简单。因为你要对每一项工作留有一定时间,甚至要空出“预留时间”,以免因无法解决突发情况而打乱整体计划。
可见,个人计划表是多么重要,从心理学角度说,当一个人制订了完善的计划后,就会发现对处理这些事情已经不那么恐惧了,这叫“心里有底”。这种底气会给人带去正能量,再去做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那么害怕了,并且能做到有条不紊。
说到这里,很多人急切地想知道“如何制订个人计划表”。实际上,这类计划表与工作计划表相类似,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只不过主观性更强,如果有了制订工作计划表的经验,再去制订个人计划表,就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杨辉大学毕业后,先在某企业工作了几年,后来经过白手起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又经过几年发展,让公司小有规模。虽然在外人看来,杨辉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工作、不会享受生活的人,他能够很好地安排时间,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非常善于制订个人计划表。
他曾和朋友提起过,自己在上一家企业工作的时候,经理就要求员工制订工作计划表,他开始的时候也非常费劲,不知道从何做起,但经过经理的指导,杨辉逐渐摸索出门道,不仅能制订出一份非常合理的计划,还令每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他常常调侃:“搁谁都能一眼看懂,我自己就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学会了制订工作计划表,杨辉开始着手制订个人计划表。他先将工作的部分填写在其中,然后根据工作情况,对其他事情做出规划,尝试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样做并不是最好的做法。杨辉认为,个人计划表不应该成为工作计划表的附属品,它既是独立存在的,又可以对完成工作计划表有推动作用,因此要重新制订个人计划表。
他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原有工作规划进行了调整,能压缩的尽量压缩,使得工作时间更加紧凑,这样一来,他就有更多时间完成其他事情。渐渐地,杨辉完善了自己的两份计划表,再进行执行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慌乱了,而是能将时间安排得更加合理。这便是他获得成功的原因。
在个人计划表中,肯定会存在工作的部分,此时,这个部分不用写得非常详细,可以选择一带而过的方式,将更多空间留给其他事情,例如,学习充电、生活安排、人情往来等。这些事情看似与工作无关,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不断学习充电能提升你的工作能力;安排好生活上的事情,会省去你很多后顾之忧;人情往来是积累人脉的过程……所以,越能够玩转个人计划表的人,越会安排好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这样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年计划表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计划表同样与个人目标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让这类表格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分别设立5年计划表、3年计划表、年度计划表和月度计划表等,你将目标分得越清晰,完成率就越高。
有些人觉得将计划表列得越详细越好,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一张计划表的制订,都需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不能盲目地填写内容。个人计划表的整体规划非常有必要,既不能过于繁琐,也不能太过简单。
现如今,很多人每天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但能够化解这些压力的人,往往能成为佼佼者。相反,有些人会觉得头顶上总是有一片乌云,他们越着急压力却越无法化开。
不妨针对这些问题,列一个“特殊表格”,尤其是那些既复杂又令自己望而却步的问题,更需要用计划表的形式列出来,意在督促自己尽快完成,以免因为拖延而令问题更加复杂。
除此之外,还可以这样列个人计划表:先列一张总表格,上面写明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例如在这个时间段里工作、学习、旅游等,这是总计划。想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还需要就这些项目分别做哪些事情,可以在“专项表格”上列明。这样一来,你就知道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里,应该做哪些事情了。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更加一目了然,不过这也要根据个人需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习惯于这样制订个人计划的。
计划表的类型有很多,对于工作时间固定、鲜少遇到突发情况的人,在制订计划表的时候,不妨采取以下方式:
日计划表
这种表格将每个时间点都写清楚了,便于你详细地规划每一项任务,加之这样的表格更具有严谨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做事效率。
彭先生在某企业任职,他在制订个人计划表的时候就经常用这种方式。所以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彭先生做事绝对不会浪费一分钟,正因为他的计划表列得十分紧凑,所以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种计划表,它显得非常笼统,比较适合工作时间不固定,或是常遇到突发情况的人。此时,以下这种计划表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六大领域计划表模板
从表格本身能够看出,它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不会对日常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影响,使用者应该非常好把握这种表格。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一份计划表,同样是首选,等到对制订表格熟悉后,再慢慢进行调整是最好不过的了。
需要注意的是,制订计划表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还有另一部分需要注意:那就是计划表的完成进度。
不妨在主表的后面,附一张“完成进度表”,并根据主表的时间定期填写好它。可不要小看了这张进度表,这是总结过去经验和调整后面工作时间的重要依据,若是长期无法完成既定的任务,就要好好想想其中的原因了。
综上所述,个人计划表的制订,大体上与工作计划表差不多,只是两者之间应当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使用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正确使用计划表,不要将制订个人计划当成马虎的事情,不仅要认真对待,还必须不断完善计划表。在很多人看来,个人计划表只是一个笼统的规划,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你完全可以根据需求,控制计划表的详细程度,它才能真正起作用。
第11章 时间管理技巧
统筹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小时,不多也不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人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可以将24小时活成48小时?因为,他们不懂得时间统筹的技巧。
一段时间里,是不是只能做一件事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很少有人在烧开水时,一直等候在水壶边;也不会有什么人在电脑下载文件、电影时,什么也不做;在煮饭的同时,炒菜、烧汤是大多数人的做法,这就是时间统筹。在同一时间段里,同时做两件甚至三四件事情,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我们平时都在做的。
时间统筹就是要做到“双管齐下”,合理地统筹每一分钟和每一件事,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让时间变得更有效率。在工作中常常会有复印文件的需要,有时候一大叠文件的复印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但以现代的科技水平,在先进的复印机上,真正需要操作的时间往往不超过5分钟,把文件放好、把复印纸放好、按下开始键,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可有的人就是宁愿在复印机旁,死死地盯着机器发着呆;或者和前台、行政等同事聊聊天。于是,本可以用来搜集、整理资料或者联系客户的2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
没错,只是25分钟的时间,只是一次简短的歇息而已,工作那么累,放松一下心情是没错。但是,每天工作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只有不到20个25分钟而已。比起尽快地完成工作,难道这样的“休息”更为划算些吗?
要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就要重视生活中的每个25分钟,尽量统筹安排多项工作同时进行,而不是逐一而为。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时间统筹太过挖空心思了,人生未免也太累了,可生活本来就不轻松,如果能够这样“双管齐下”地利用时间,我们的工作、学习也能尽快地完成,在此之后,我们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休息了。
时间统筹是让我们在同一时间段里,尽量安排尽可能多的事情同时进行。然而,时间统筹并不意味着分散精力,而是以一种数学的方法安排时间进程。在学习数学时,关于时间分配的应用题做了不少,可很多人却抱怨数学是门没用的学科,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多少,其实,只是这些人不会用而已。比如想泡壶茶来喝,茶叶是现成的,但开水没有,水壶、茶壶、茶杯都还没洗。怎么做?洗好水壶去烧水,等待水开的同时,洗茶壶、茶杯,准备好茶叶,水烧开了,将开水倒入茶壶!这就是时间统筹,以一种“极致”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时间!
胡平从高中开始,就学会了如何将时间统筹的方法运用到了学习生活中。那时候,他在当地的一所知名中学就读,这所学校之所以出名,倒不是因为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学生出色的音乐水平——每年全国高中音乐比赛的前三甲中,总有这所中学的名字。
胡平在这所中学就读,自然也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爱好,高中3年里,胡平一直是校混声合唱团的一员。合唱团将练习的时间安排在了每天下午的3点到6点,在合唱比赛之前,练习到晚上7点也是常有的事,即使是到了高三,合唱团仍然坚持着练习。这样的时间安排,确实与学习时间有所冲突,合唱团的成员等于每天比其他人少了两节课!
但学校没有阻止,家长也没有表示反对,因为合唱团的学生们成绩并没有下滑,有的学生成绩反而有所提高。这样的结果得益于合唱团老师的指导方法。在学生进入合唱团之前,老师就会告诉每个学生,在来练习的时候把功课带着。
因为是混声合唱团,除了合唱部分,男女学生被分成了高、中、低3个声部分别进行练习。每次一个声部的学生在练习,其他两个声部的学生就可以休息,这段休息时间则被用于做功课、看书、备考。当然,也有人提出,安排3个老师分别指导学生练习1个小时,再练习半个小时的合唱,学生就可以提前回家专心做功课了。然而,连续一个半小时的练习,只会让学生的嗓子变哑,练习也失去了效果,间断性的休息是必需的;而连续一个半小时的功课,也会因为学生们的精力有限而大打折扣。
无论做什么事,劳逸结合都是必须的。那么,为什么不让音乐与读书“互为劳逸”呢?读书累了,唱一会儿歌休息一下;唱歌累了,看一会儿书休息一下。指导老师正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不仅没有因为这样的安排分散精力,反而更加体会到了读书与音乐的乐趣。
音乐可以调节心情,对于学生而言,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任务。那么,既然喜欢音乐,就用音乐作为心情的调节器、学习的减压阀,让学生在音乐与读书的交叉进行中,实现两者的齐头并进。而且,因为很多学生聚集在一起,也有老师在旁,学生休息处理功课的时间,实际上就是集体自习的时间,这样的自习往往比自己一个人在家“埋头苦干”更有效果。
当然,从合唱练习的角度来看,最好的练习方法应该是:某一声部在练习时,另两个声部专心地聆听。这样,在合唱时,三个声部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把功课带到练习中来,或许很多人都会因为功课时间的减少而坐立不安,无法投入到练习中去,甚至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爱好。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方法下,合唱团的学生虽然还是为自己的爱好付出了一定的时间,但这无疑是值得的。而且能够在实现自己爱好的同时,保持成绩不下滑,甚至是有所提高,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更加喜欢的。
几年过去了,胡平考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出来之后进入了一家还不错的企业。而在这几年里,胡平一直没有忘记当初“双管齐下”的经历。在大学学习和自我学习中,胡平越发懂得了时间统筹的真谛,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统筹方法,把它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有一次,部门主管让部门里的几个人分别做一份报告,时限为一天!几个同事一番计算之后发现,要做好这份报告,就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查阅资料;两个小时的时间咨询其他部门两个同事,同事需要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除此之外,还得有两个人统计数据,分别需要3个小时;最后,完成报告需要4个小时。几个同事顿时就傻眼了,“主管这是在为难我们吗?2+2+1+1+6+4=16(小时)!主管让我们在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完成16个小时的工作!这怎么可能?”
胡平听着同事的抱怨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多年时间统筹的经验,让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双管齐下”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上班后就通知要咨询的两个同事做好准备,并让这两个人开始统计数据;然后开始查阅资料;2个小时后,2个同事已经做好准备,就可以直接开始咨询;2个小时后,咨询结束了,2个人的统计也已经做好,审查一遍;4个小时过去了,开始午休;下午的4个小时则可以用于完成报告!
没错,16个小时的工作,就这么在8个小时里做完了!这就是时间统筹的魔力所在,把1个小时活成2个小时,把24个小时活成48个小时!既然我们都有在煮饭时炒菜、烧汤的觉悟,何不将之放大、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能够实现最大的效益呢?
时间统筹,能够有效地减少那些无谓消耗的时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消耗时间,要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我们当然要尽可能把每件事完成得更快。但有些事所消耗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容易减少,那么,就用时间统筹的方法,在计划与协调之间合理地统筹时间,把1分钟“掰成两半”来用!
整理分类
时间永远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完,每天那么多的事情、那么少的时间,让很多人不得不“逢人就说忙”。怎么才能“Get Thing Done(把事情做完)”?在执行之前,进行一次整理分类,它对于时间效率的提升作用,实在不会辜负用来整理分类的那些时间。
GTD也就是Get Ting Done(把事情做完)的首字母缩写,是美国著名“个人生产力”专家——戴维·艾伦提出的一种行为管理方法。在戴维·艾伦2002年出版的同名畅销书中,其将GTD归纳为: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一句话来说,就是记录下自己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分类之后,就可以一一付诸实践了。
人类的大脑确实很强大,其中储存的东西之多,常常令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有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3岁时候的某件事情会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但真要回忆起童年的所有事情,那就不可能了。
与其让那些事情存在大脑里,等着某天发现竟然忘记了再后悔莫及,不如直接将那些信息从脑海里拿出来记在纸上。让大脑成为一个中央处理器,只负责思考,而将存储信息的工作交给随身便签或者其他任何适合自己的工具。在GTD理论中,这些存储工具被称为“收集箱”。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比如几点给甲打电话、几点给乙发邮件、几点处理文件等,存储在互联网中,利用电脑方便快捷的处理,再同步到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移动终端中,方便随时随地地查看。当然,为了保证“线下”处理能随时进行,纸和笔最好是能随身携带。
在信息收集程序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整理了。当“收集箱”中收集了太多的信息时整理就成为必须的工作,否则胡乱堆积的信息同样会面临丢失或“找不到”的风险。至于整理的频率,则需要根据各人习惯和事情多少来定。事情多的人可以一天一次,少的人也可以一周一次。但千万不要把事情积累到“堆积如山”的地步才想起来,然后慌慌张张地去整理。
对于这些信息、事情要怎么处理呢?这里,我们则可以利用时间管理矩阵,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将事情分为A、B、C、D四类。为了方便以后使用,我们还可以引入时间、空间的分类方法,在将事情分为A、B、C、D四类的同时,将每件事情适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处理同样标记进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找出相应需要处理的事情,再根据A、B、C、D的分类,区分优先级地处理各项事务。
而在事情的收集和整理、分类过程中,有一个必须要注意的原则就是“两分钟原则”:如果一件事情,无论哪个分类的事情,处理它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少于两分钟,那么就马上去做。之所以将两分钟作为分水岭是因为,从我们考虑一件事情是否需要处理,到我们正式决定推迟这项事情的处理所耗费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两分钟。而“两分钟原则”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一秒加两分钟原则”:当我们面对那些突发状况时,我们使用一秒钟去做评估,两分钟之内能解决的,不要迟疑,直接解决掉;如果不能在两分钟内解决,则留待下一步。一秒钟之后,要么解决突发状况,要么迅速回到正在进行的事情中去;两分钟解决问题之后,同样如此!
组织是GTD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为“收集箱”中的各项事情排定工作清单。一般来说,工作清单的排定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进行:
第1个角度:按时间进行。如果你现在有十分钟、一小时,或者是半天的空闲时间,那么就从自己的“收集箱”中看看,有哪些事情是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完成的,或者是需要完成的。
比如我们午休有一个小时,吃饭用了半个小时,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呢?为下午的工作做准备,完善上午未完成的工作,或者只是看看新闻……
第2个角度:按地点。很多事情都需要在特点的地点进行,但赶着出家门上班、下班回家休息的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因此,当我们到了某个地点之后,就查看一下,是否有在那里或附近可以处理的事务,从而进行集中处理。
比如我们要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我们也可以去附近的银行取现金、到邮局寄文件,或是在超市看看有没有需要购买的书籍、光碟……
第3个角度:按事项。有时候,我们有些既重要、也紧迫的事情需要处理,也就是在A类事情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排除其他一切外界因素,无论怎样都以此为主,以完成A类事情为先。
比如我们在下午的营销会议上要进行产品介绍,那么,就先去打印相关资料,再将其整理、装订成册,然后送给老板检查,最后交给秘书,让其准备下午发放。这时,所有的行动流程都需要以此为主!
另外,作为工作清单整理、分类的补充,我们同样可以将之再分为等待处理清单、将来处理清单、下一步行动清单三类。
等待处理清单中记录的是那些委派他人完成、自己只需要等待结果的事情;将来处理清单记录的是某些延迟处理、还没有确定完成日期的事情;下一步行动清单记录的则是自己接下来就要做的事情,在这个清单里,如果事情涉及多个步骤,还需要将之细化记录下来。
在经过这一系列的信息收集、整理、分类、组织之后,我们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回顾。每天或每周检查一遍,把已完成的事情删掉,把未完成的事情重排日程,将突发事情加入到“收集箱”中……从而确保自己的“收集箱”是适用的,信息是“最新”的!
终于,我们到了执行的环节。这时,我们就会惊喜的发现,一切事情都变得有序、快捷了,时间就这样多出了不少。其实,人类的大脑虽然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但其“提醒系统”却是极为低效的。很多我们想要自己记住要做的事,就那样不知不觉地忘记了,直到时间过去了、地点变化了,再想起来已经无济于事了。
因此,在依靠随身便签等工具详细地记录下信息之后,我们就要将之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类,将工作清单放在自己的手机里或其他可以明显看到的地方来提醒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
熟能生巧
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某件事的不断重复之中,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对时间的浪费。比如高中做数学题,当某种题型频繁出现时,有的人就懒得去做,认为自己会做就好;比如进入公司后有的人会积极寻求轮岗的机会,他们希望会的更多,而不是停留在某个部门做千篇一律的事;有些人进入管理层之后就会不断“挑战自己、挑战新事物”,而将“旧事物”留给下属去做……而他们似乎都忘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当有人用“熟能生巧”的理念来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时,也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天赋更为重要。确实,在生活中,的确有太多人即使没有重复“10000小时”,也能成为行业精英。比如著名的跳高运动员——唐纳德·托马斯,他只做了几个月的基础练习,其跳高水平就达到了世界水准;也有研究表示,只需要练习上三四百次,人们就能成为澳大利亚俯式冰橇冬奥队的一员;有的人只需要经过一些指导,练上几次,就能在飞镖游戏中做到十拿九稳……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们确实没有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但却无一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靠着前人总结出的经验,迅速实现高水准的成就的!而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熟能生巧吗?
在很多职员看来,轮岗是让自己快速熟悉公司情况并获得晋升的“捷径”,然而,“贪多嚼不烂”,一年的轮岗下来,“这也做了、那也做了”,但结果却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晋升也只能成为奢望。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的理解某个岗位的职责、熟悉某个岗位的工作流程,那他争取轮岗便实在是一个不智之举。
在过去,权力被管理者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总是要做到“事必躬亲”;在如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却开始“授权”了,把繁琐的事情扔给下属去做,自己则去探索团队的未来、挑战自己的极限。到头来,论到团队的事务,自己不如下属懂;论到公司的未来似乎也没什么可说的!
心理学家约翰·海斯在对76位著名古典乐作曲家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写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前,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谱曲”;赫伯特· 西蒙和威廉·蔡斯对国际象棋大师进行研究后指出,“国际象棋是没有速成专家的,也当然没有速成的高手或者大师。目前所有大师级别的棋手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在国际象棋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无一例外我们可以非常粗略地估计,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可能花了 1万至5万个小时盯着棋盘……”在对时间管理的研究中,研究者一次次地得出同一个结论,“要擅长复杂任务,需要大量的练习。”
无论是对哪位“天才”进行研究,人们都会发现,越是能够成为行业精英的人,天赋的作用都越为有限,后天的勤奋练习则显得更为重要。有些人没有付出什么努力,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取得了成就,但要更进一步,非熟能生巧不可!
抓大放小
如果我们能够懂得放弃,适时地放弃某些东西,我们就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总是想做这个,又想要那个,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妨抓大放小,让自己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
很多人工作很忙,每天还不得不加班,连好好吃顿晚饭的时间都没有。这时候,难道我们要跑到办公室去,冲着老板一顿大骂吗?有这个精力,不如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让自己能够更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要知道,人们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从来不在于其过程有多久,而在于其结果如何。刘翔如果不能跑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谁又会知道他之前为之练习了多少年呢?而职场更加如此,老板只会看你的业绩,而不是工作了多久、加了多少班。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懂得放弃,能够放弃“小”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抓到“大”。吃不到鱼,但能吃到熊掌不是更好吗?
李开复最初考上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专业,这实在让人们羡慕不已,毕竟,律师可是出了名的高薪职业。可李开复的兴趣却不在法律上,每次上专业课的时候,他都没什么精神,上课睡觉对于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了。
直到接触到计算机知识,李开复就疯狂地喜欢上了计算机,每天沉迷在各种编程书中无法自拔。对于这样“不务正业”的学生,他的老师、同学自然感到惊讶,而更令他们惊讶的是,在大二开学时,李开复放弃了法律专业,转投到了计算机系“门下”。
即使是在计算机系,李开复也不是什么课程都参加。曾经有一位知名教授给他安排了一项关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动,他却直接拒绝了。因为那项研究需要耗费将近20个小时,而且都是十分繁杂的工作,但参加这项研究,却不会让他学到任何新的知识!虽然那项研究占了课堂成绩的10%,但因为过去的优秀表现,其结果只是会让其学期成绩从A降为A-。虽然教授明确指出这里的差别,但李开复却是坦然地说:“那是公平的,我接受这个结果。”教授没有再说其他的。李开复学期成绩也是A-,但在他看来,他更好地利用了那将近20个小时,他给了自己A+!
二八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它也被称为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法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而在时间管理中,二八定律同样适用,我们80%的成就、价值或快乐,其实都是源于20%的时间。
那么,我们那80%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它们都被我们浪费掉了,或是浪费在“鱼”上,或是浪费在“鱼与熊掌”的选择中。放弃一切浪费时间的事情吧!在遇到“鱼与熊掌”时,我们何不果断地放弃“鱼”,将之扔到垃圾桶里去呢?
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很多人希望自己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然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结果却是“面面俱不到”,一事无成,反而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甚至对未来丧失了希望。
有这样一个准则叫做 “如果怀疑,不如放弃”。如果一本杂志放了2个月了,你还没有读过,那么,扔掉它,因为值得阅读的杂志,你不可能闲置两个月,而一本“过期了”两个月的杂志,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新的信息。在我们花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时,不如先花时间想想所要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付出时间,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从来不会消失,那么,在注册新的服务或阅读某本杂志,或者其他什么事情之前,问问自己:“它值得我为它付出时间吗?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做其它更有价值的事吗?”
有时候,时间就是在“鱼与熊掌”这样的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流失掉,再也回不来。那么,吃一堑长一智,在事后,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还会做这件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就赶紧远离这类事情,将之拉入自己时间规划的黑名单吧。
有些人在事情做到一半时,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不值得他们浪费更多的时间,做完也不会让自己活得更好。然而,他们却有着这样一个信条——做事要有始有终。于是,他们决定“善始善终”,将时间浪费在了这样的错误中。就好像有些人去爬一个梯子,爬到一半,当他们醒悟这个梯子搭错了地方到达不了他们想要的地方时,他们仍然会爬完,然后告诉自己:“我做完了一件事!虽然没到我想到的地方,但我终归看到了一些风景。”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如果发现自己做错了,就果断放弃它吧!
或许,我们之前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勇气,才做出了某个决定,然而,一旦我们发现这个决定不能再为我们的目标服务时,那么大胆、无情、果断地放弃它,去寻找更好的想法,做出新的决定吧!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对时局做出审视,看到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目标实现、真正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处境做出新的评估,为未来的道路规划出新的方向。
随时记录
有些人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周之后,躺在床上无法安然入眠,回想起这5天的工作,只能感到一阵烦闷。倒不是因为5天的工作有多累,只是觉得自己似乎又浪费了5天的时间,本来想着能完成的工作,却还是剩下了那么多!
无论是在自己的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之中,时间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每个人的人生,几乎都是由其时间管理的方式来决定的。我们无法去掠夺别人的时间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购买到更多的时间。
随身携带便签是提高时间管理效率的一个小手段,方法简单却能够将时间管理的效率提高近3倍!便签可以是一沓便签纸,也可以是一本小笔记本,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能够成为随身便签的载体,携带随身便签,不会给我们造成更多的负担,却能让我们的时间管理更为有序。
有的人脑海里常常迸发出某个新点子、好创意,但因为手头没有记录工具、忙着做别的事而没有记录下来,等到事情忙完了那些“灵机一动”就再也找不到了,而一个随身便签就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如果利用那些移动智能工具,就不仅能记录下文字,还能记录下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从而在快速记录中节约自己的时间。
一个简单的随身便签节约下的这点时间,就能将时间管理的效率提升近3倍?当然不止如此,除了节约时间之外,随身便签还能够作为时间管理中的自我监督工具使用,这也是随身便签的最大魅力所在。
周明伟就将他的随身便签当作了“计时器”来使用,自从知道了随身便签的小技巧,周明伟每天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用随身便签记录下来,包括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用了多长时间,等等,而且时间通常是精确到秒的。
这样一天下来,周明伟就能够根据一沓随身便签来统计自己当天在每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例如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打电话、就餐、洗澡,等等。几乎每从椅子上站以来一次,周明伟就会在自己的随时便签上记录一笔。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周明伟发现,自己每天记录下来的便签累计大概有50~100张,而在工作的8小时中,周明伟实际用于工作活动的时间甚至不足三分之一。他每天实质性工作时间平均只有1.5小时,其他时间要么在社交,要么在休息,或者只是做些与工作无关的交流、无意义的把文件移来移去之类的事情。虽然每天8点开始上班,但真正开始工作的时间,却一般都在11点左右,折腾了三四十分钟,眼看差不多要午休了,就又停止了;下午的工作到下午3点左右也就开始懈怠了,和这个同事聊聊天、到那个网站看看新闻,就这样度过当天最后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第一次使用随身便签的那个星期下来,周明伟惊讶地发现,虽然自己一周在办公室度过了将近60个小时,而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这让周明伟感到懊恼不已,他将随身便签翻了又翻,想要找到自己失去的那45个小时,想要知道自己将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三到底用到了什么好去处。可惜的是一张张白纸黑字清晰地显示,那些时间几乎都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流失掉的,比如过度频繁地检查邮件、在没必要的事情上吹毛求疵、浏览过多的新闻等。
周明伟又为自己引入了一个“效率比”的概念。当他发现自己在办公室度过的60个小时里,只有15个小时用于完成工作时就想到,其实自己的物质收入和成就感都是来自这15个小时,而不是自己一直以为的那60个小时。也就是说,他的工作时间中只有25%(实质性工作时间/总工作时间)是有效的。这就是自我时间管理中 “效率比”的含义所在。
在效率比只有区区的25%的情况下,想要增加物质收入或成就感,那就不能单纯地去延长自己的“总工作时间”,那样做是极为愚蠢的,是对自身时间的进一步浪费。周明伟经过一个晚上的考虑得出的结果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效率,要增加自己的物质收入或成就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效率比”!
周明伟开始的做法是,在自我约束和督促中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时间。但一周下来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其“效率比”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周明伟在自我反省后认为,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因为自己并不是真的想工作,当缺乏真正的动力时,强制性的自我约束和督促反而使自己的动力更为不足,各种不重要的事情成为自己不投入到工作中去的理由。
既然“分子变大”的策略失败了,周明伟就决定反其道而行,如果分子是固定的,分母减小,比值同样会变大。周明伟的新策略正是如此,在第三个星期一时,周明伟只允许自己在办公室待5个小时,另外3个小时随便自己做什么,但就是不准去工作。看起来是一种浪费工作时间的做法,可结果却相当不错——在那5个小时的时间里,周明伟完成了5个多小时的工作,“效率比”超过了80%!
周明伟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大脑将工作时间当做了“稀缺资源”,所以更为珍惜。而在接下来的实验里,这样奇怪的原理却在继续发挥效用。那个星期,周明伟只在办公室里度过了25个小时,却完成了20个小时的工作,也就是说,在随身便签策略到第3周时,其“效率比”就从25%增加到了80%,在每周“总工作时间”减少了15个小时的同时,其实质性工作时间却增加了5个小时!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周明伟开始有意识地保持自己80%的“效率比”,并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逐渐增加自己的“总工作时间”。一年下来,周明伟每周在办公室只待上45个小时,却能够完成40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效率比”达到了将近90%!这样的结果让周明伟十分满意。他知道,如果增加自己的“总工作时间”,反而会因为疲累而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无法完成那么多的工作——这是一个月实验的结果;而“40/45”的工作方法,却让他在保证最多实质性工作时间的同时,多出了15个小时去做其它的事情。
一张简单的随身便签却让周明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在一年的时间里,实质性工作时间提升了200%,工作效率也提高了260%!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人惊奇,分明没有付出多大的劳动,其回报却着实惊人!
其实,随身便签并不会直接提高我们的时间管理效率,而是在不断的记录和分析中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仅仅一天的时间,我们就能够认识到自己浪费了多少的时间,而将很多浪费时间的“小节”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提升到意识层面,这样我们有机会洞察并改变它们。
在养成新的习惯之后,随身便签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因为高效的时间管理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但每过一个季度或半年,还是需要再用一次随身便签来检测自己,以防过去那些无意识的浪费时间的习惯又回来。
立即执行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千万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但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事情推迟一步再做,好享受短时间的安逸。有时候,很多人会不想出去跑步、不想做财政预算、不想完成工作清单上的下一步,确实,他们很累了,那些事或许很难、或许很漫长,但不要想太多了,立即去做吧!一旦执行下去,那些想象中的苦难、烦闷,就那样消散而去……
威廉·克莱蒙特·斯通建立的保险帝国价值数亿元,而他对他的所有员工都有这样一个要求,那就是在每天开始工作之前不断默念“立即执行”。一旦觉得自己懒散了,或者想起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大声地对自己说 “立即执行”。
“打工皇帝”唐骏的电脑桌面上也写着“立即执行”这样大大的4个字。在唐骏看来拖拉的代价是巨大的,每次离开现有的工作状态再重新回来,都会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对于时间管理来说,思考和计划确实很重要,但执行却更为重要,毕竟思考和计划不会带来任何的成果,只有执行下去才能有所收获。
唐骏给自己制订的一个原则是“60秒原则”,也就是无论是什么事,只要准备足够了,他就只给自己60秒的时间去做决定。实在无法抉择的事情,他甚至会选择抛硬币,来迅速得到结果。
人们经常会在做决定之前迟疑、犹豫,然而,这样的拖延对于事情的发展而言,没有任何好处。通常来看,推迟决定、延时执行只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如果你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那么,咬咬牙随便找条路走下去吧!如果是错的,很快你就会发现;如果是对的,自然皆大欢喜。
很多人总是会犹豫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花上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徘徊不定。那么,抓起一个苹果或一把香蕉,慢慢吃、慢慢考虑吧,也许等你考虑好了,就已经吃饱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哪个行业的精英,都不会让犹豫不决消耗自己的时间,无论是面对怎样的状况,他们都会大胆决断、立即执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稍有犹豫,机遇就会流失,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也许东风已经不会再来了。当你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那么,就靠着自己的经验或是直觉,迅速决定、付诸实践吧!
对于人生最为有限而珍贵的资源——时间而言,更多应该用于行动而非做决定、做计划上。优柔寡断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在60秒内做好决定,将犹疑变为坚定,将决定变为行动。错误的决定会成为你下一次成功的基石,徘徊的决定却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立即执行,这样一个理念其实很简单,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却正是被这一点所打败。只有行动才会让决定得到结果,立即执行就是立即将思想付诸行动、将决定付诸实践,让花费的时间形成效益。
有的人总是希望等到条件完美了才开始行动,而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自己的行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出现完美的条件,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比如行情不好、资金不足,或心情不好、斗志不强。完美条件从来都只存在于设想当中,一旦问题出现、决定做好,就立即执行,处理好一切。执行的最佳时机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正是在于眼下。
如果一味地陷于空想之中,任何好的想法都只会停留在脑海里而变得越来越弱,直到消失不见。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总会迸发出这样那样的创意,我们想得很美好、想得很详细,可有些人却从来不去做,睡了一觉、过了几周,那些细节就都忘光了,创意也没有了。要想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实干家,只有在行动中想法才会落地,新的想法也会不断迸发而出。
对于时间管理而言,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想法,往往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更远,但如果我们不去走,想法就只是想法,只有在执行之后,想法才真正的具有价值。相比于那些“明天再说”的好想法,一个立即执行的普通想法往往更具价值。如果不付诸实践,想象中的美好结局就永远不会出现!
很多人不是不想执行而是害怕执行,担心执行的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确实,在行动之前,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这样的恐惧和焦虑让执行变得困难无比。如果你曾经做过演讲或是表演,你就会发现,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就在等待上场之前,而一旦开始演讲或表演,所有的焦虑、恐惧、担心都会消失不见。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狠下心立即执行,事情也就会变得简单。
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很多人认为需要等到“灵感来了”才能开始工作。然而,众所周知灵感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工作也会因此被限制、搁置下来。与其去等待灵感,不如给自己的创造力装上“机械性的马达”。如果你要写作,那么坐下来拿起笔,随便写写画画,灵感就这样产生了。很多时候,创造性的灵感都源于枯燥的行动之中!
注意力要一直放在眼下或下一步就要做的事情上。每周,我们都要回顾一下这个星期做了什么,计划下个星期需要做什么。这样的程序是必需的也是有效的,但如果一直沉浸于此,烦恼这个星期有什么该做的没做,烦恼下个星期要做的多难,你的时间就没有了现在,只有“过去和将来”。过多的思虑只会让自己一事无成,没有立即执行,那些10分钟之后、一天之后的事,就永远也不会发生。
回顾遗落
很多人手上攥着做不完的工作清单,每天依然过着忙碌的生活,一刻不得闲。这时候,将自己从工作或家庭的各种任务中抽身出来,给自己1个小时,好好地思考一下,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遗落?
GTD时间管理方法创始人戴维·艾伦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做周回顾,那你就没有在真正地执行GTD时间管理。”当然,时间管理方式因人而异, GTD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时间管理,但回顾遗落无疑是掌控时间的一个有效手段。
每当投入到新的工作或学习周期之前,静下心来做一次回顾,问自己一些问题,看看自己在生活、健康、情感、心智、自我、理财、家庭、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是否有什么遗落,往往比直接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去更为有效。
一位时间管理大师给回顾遗落设置了这样一份小问答:
回顾过去的一周,请用几个词句总结过去的一周:
过去一周,你完成了哪些任务、项目和目标?
过去一周,你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最明智的决定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学会或收获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为家庭、周围的人或社区做过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最想实现却没有完成的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做得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过去一周,对你影响最深的3个人是谁?
过去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挑战的事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觉得最惊喜的是什么?
过去一周,在情感关系、人际关系上取得的最大进步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觉得最应该得到的表扬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觉得最应该给予的表扬是什么?
过去一周,你觉得遗憾的、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在这样的一份问答中,看到自己过去一周的闪光点,给自己表扬、给自己激励;找出自己遗落的地方,仔细分析,做出改进。这样一来,跨过上一周的喜与悲、得或失,让自己百分百地投入到下一周的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工作清单变得更加清晰,在掌控当下的同时获得创造力!
在整理自己的工作清单时,不妨先清理下自己的工作场所,清空自己的收件箱。然后回顾一下工作清单上的每一项任务,看看哪项任务是最重要的,哪些任务是下周将要到期的。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每一项任务进行重新排列,才不会让“过期的”工作清单成为自己下一周工作的阻碍。
仔细地看看自己下一周的日程表,有时候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也许下周,你和老板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产品发布会议,但你却忘记了打电话给策划部了解详细的信息。那么,赶快将这通电话添加到下周的日程表中,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研究策划部提供的信息。人们往往无法在一次的工作中就做到十全十美,往往会有所遗落。这时,一次回顾可以让计划变得更完善。
回顾遗落并不只是回顾所有信息、回顾工作清单,也是回顾自己的目标。便如某程序员想要开发一个新的系统,他应先将这个目标分解开来,找出眼下可以解决的部分将之放到自己的工作清单中,一点一点地解决、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周回顾其实是相当轻松的一项工作,每周工作结束或将要结束时,放松一下心情,培养一下情绪,站起来在家里或办公室里走上一圈,泡上一杯咖啡或是一杯绿茶,想象一下你一周的工作就要完成了,这该是多么开心的时候!然后,关上房门,回到办公桌前,放一首轻音乐,开始回顾!
周回顾通常需要个1小时左右的时间。
在第0~15分钟,清空自己的邮件和便签,将一周获得的信息进行归档。如果有信息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回复或处理掉,那就立即将其解决掉,先不要思考其他任何事情。
在第15~45分钟,回顾一下自己的想法、任务、工作清单,这个环节通常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想法,将新的、有意义的想法记录下来,把陈旧的、没用的想法删掉;再回顾一下自己的任务,把新的任务添加到工作清单中,将没有必要继续完成或已经完成的任务删除;最后,根据日历以及既有的工作清单,完善下一周的工作清单。
在第45~60分钟,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沉浸在自己的脑海里,设定好头脑风暴的主题,然后,开始“胡思乱想”吧!无论是准备进行的写作,还是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或是看到的某个有价值的新闻,只要你觉得它值得注意,就仔细地剖析一下其中的价值所在。
然而,很多人在回顾遗落时却会掉入一个陷阱:他们其实是在花费时间处理任务,而不是回顾任务。如果你的周回顾只局限于几个任务,或者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那么,快想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有的人在周回顾时,发现自己忘记给策划部打电话了,就直接拿起电话拨通、交流、记录,然后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些事确实是可以立即解决掉的,但必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一次“一秒钟”的判断,看看那些任务是不是可以在两分钟之内解决,否则就果断地把它安排到自己的工作清单中,而不是让它耗费自己的回顾时间。
回顾遗落必须从眼下的工作或生活中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总是处于繁忙的工作或生活中,我们的眼睛也会被工作和生活的琐事所蒙蔽,跳出来才能看清楚!
弹性管理
很多时候,有些人明明有着非常棒的计划、最良好的意愿,可就是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声敲门声,让自己的计划、意愿成为泡沫,手上的事处理不完,反而不断堆积。处理那些重要的事情时,却有太多紧迫的事情成为干扰,为时间管理做出的计划都成为过去。
在生活中,有的人会因为千篇一律的行程感受枯燥,有的人却为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暴躁不已。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明明每天几乎都是一样的程序,可却有太多的“小插曲”在发生,对于很多人的时间管理而言这些“小插曲”几乎是“致命”的,一旦出现,时间管理的节奏就完全消失不见!
然而,这些“小插曲”是不可能离开我们的生活的,如果不能反抗的话,那么接受、掌握、顺应它们吧!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弹性管理,这些“小插曲”也会成为生活、工作的一种调剂。
“员工上下班时间、病假、事假、年休不作细节规定,员工可自行掌握自己的工作时间。”这对于很多员工而言,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却是时下十分流行的工作制度——弹性工作制度,很多公司、尤其是科技型公司都已经开始实行这种工作制度。
在弹性工作制度下,员工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如果员工认为自己晚上8点到凌晨4点的工作效率最高,甚至可以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到公司上班;如果员工某天家里有事、身体不舒服,甚至只是心情不好,都可以选择不去公司,下次再补回来……
弹性工作制度有很多种形式。美国技标互运媒体公司实行的是成果中心制,也就是通过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进行考核,只要员工在规定期限内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就能够得到报酬,而对于具体的工作时间,则没有规定;微软公司实行的是紧缩工作时间制,如果员工能够在3天内完成一周的工作,那么就可以在剩下的几天尽情休息;大多数公司则倾向于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例如,国内某科技公司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核心工作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3点,办公室开放时间为上午6点到下午6点”,也就是说,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除了中午1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员工必须在这5个小时里到达工作岗位,而剩余的3个小时工作时间,则可以在核心工作时间之外的办公室开放时间里任意进行。
弹性工作制度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偏爱,这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一项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公司中,弹性工作制使企业拖拉现象减少了42%,劳动生产率增加了33%。”而在美国技标互动媒体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的4年间,其业绩在网络热潮退散后,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长了30%,达到了3500万美元!国内某网络公司因为引入弹性工作制,其加班费支出也减少了50%。
对于这样显著的成果,研究者认为:由于在弹性工作制下员工能够根据个人需要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对于工作安排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员工可以选择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其工作内外的时间也能够得到协调。
弹性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管理而言,都是一个极有效的技巧。对于很多人来说,时间管理就是控制时间,实际上,除了那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去进行之外,其他时间的管理则可以有些弹性,不必加上太多的“框框”。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对于时间管理作出的详细计划常常因为某些“小插曲”而被中止,甚至终止。那么,我们不妨将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制订得更具弹性一些,在1天之内,我们需要完成某些起码的要求,其他时间则可以自由支配。但在这样“自由、随意”的时间管理方式下,很多人反而会忘记时间管理的初衷,沦陷在那些不重要也不紧迫的D类事情中。
因此,在对时间进行弹性管理时,我们也可以参考那些公司的弹性工作制度来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进行自我监督。虽然是弹性管理,但有些基本工作点是必须要达成的。在对这些基本工作点进行查对时,我们可以从事情的功能性上进行。比如优先事项的时间必须得到保证;打电话、处理文件、维护已完成的工作、用于非优先事项的两个小时等;而从事情的内容来看,则包括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数据处理、制订计划等。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事情的功能和内容,对事情进行综合考虑来安排每天“必须做到”的事情。
在时间的弹性管理中,那些对于目标实现极为重要的事情都应该被纳入“必须做到”的事情中,而不能被遗忘在弹性时间之外。弹性管理并不是去掉了所有的“框框”,只是不再将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密,该完成的工作同样需要一丝不苟地完成。任何有益于目标实现的事情都可以纳入其中,但也不要让自己的负担太重。很多人因为时间管理计划而24小时连轴转,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有时候由于发生突发状况,计划要完成的工作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半个小时的工作完全可以安排1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留有余地。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将自己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在每天或每周的计划中,给自己安排一些空余的弹性时间用来完成那些未完成的工作,或处理那些预期之外的事情,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被动。
学会说“No”
在时间管理中,很多时候真正影响自己时间管理效率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让自己的时间管理变得低效,老板、同事、朋友、亲戚……似乎都在打击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似乎又都不能不理睬。在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说No!
国际咨询公司Bregman Partners的总裁布雷格曼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布了一篇文章《你每天早晨不能不看的两个清单》。在这篇文章中,布雷格曼提到,“我们大多数人会尽力加快工作速度来跟上节奏,这其实是不对的。关键是要了解什么是重要的,除此之外都是应该拒绝的。”
很多人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就需要一大块不间断的时间来专注其中。事实上,如果在能够确保自己不受打扰的状态下,人们的工作效率通常都有极大的提高。然而,在时间愈趋碎片化的今天,想要有一大块不间断的时间显得越发困难。如果真的有这么一段时间,那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拒绝任何其他事情的干扰吧!
张志刚通过对自己工作效率的长期检查发现,在一个不少于90分钟的时间段中,他的工作效率能够提升到最高,工作结果也十分理想。然而,由于他是与几个朋友合住,“无处不在”的朋友就成了维持90分钟工作时间最大的干扰。
为了能够保证有一大块不被干扰的时间,他就与合租的朋友以及平时往来比较密切的朋友商量了一番,告诉他们哪个时段自己是不希望被打扰的,如果自己的房门锁上了就意味着“请勿打扰”。为了保证这个约定的执行,张志刚甚至采取过“武力威胁”的手段,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当工作忙完的时候张志刚会打开门,和朋友们一起聊聊天、玩会游戏,但在工作时间一切打扰都是被拒绝的!无论是什么事情!张志刚每次给自己安排的工作时间,都只有一个开始时间,至于过多久必须完成或休息则没有详细的设置。他知道,自己最佳的工作时间就是一段尽可能长、不被打扰的时间,而且结束时间不定。
有时候他甚至会一直工作,直到饿得不行或者有其他身体上的需求时才会休息一下。虽然很多人劝他要学会劳逸结合,告诉他 “经常休息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在张志刚看来,这样的理论只是那些不主动工作的人的自我安慰。如果是主动性强、目标明确又富有创造性的人,完全不需要将自己的工作时间细分、切割开来,频繁地休息只会造成工作上的分心。
每次张志刚投入到专注的工作中时都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入状态,一旦出现干扰,重新进入状态又需要花费15分钟。所以,张志刚愿意付出几乎一切代价来保证自己工作状态的持续性,不去想过去与将来的事情,也不去想周围人的事情,只想着现在与手头的工作。
在一开始尝试这种时间管理策略的时候,张志刚也会被很多其他事情所干扰。有时候,他会不自觉地去检查邮箱、刷微博,或者只是在网上随便浏览一下;有时候因为好朋友或亲人的一个电话,他就会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他们畅聊一番;有时候肚子饿了需要去进食,水喝多了需要去趟厕所……过了几天,他就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做了改善:工作前吃一块面包、去一趟厕所;工作时断开互联网、关掉手机;进入工作状态就不再离开椅子,也不和任何人说话!
如果需要休息的话,张志刚就会让自己彻底地进入休息状态,而不是边工作边休息。在他看来,刷微博、上网闲逛都不是休息,他的休息就是闭着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或者听一会轻音乐,或是出去走走、吃点水果,要么就直接小睡个半个小时。就这样一直休息到够了,觉得又可以进入那样的工作状态时再回到工作中去。
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情会给我们的时间管理造成干扰,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也就在这样的干扰中悄然流逝。很多人在回顾自己一周的生活时会懊恼、会沮丧,那些不良的习惯、别人的压力、不重要的事情耗费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很多该拒绝的事情却没有拒绝。
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时间管理大师整理的一张“拒绝清单”:
1. 拒绝因为负疚感而答应的事情;
2. 拒绝每10分钟查看微博或手机的冲动;
3. 拒绝总是找你寻求帮助而在你需要帮助时却又没空的人;
4. 拒绝购买不真正需要的或负担不起的东西;
5. 拒绝吸收既不能丰富你的生活,又不能成为你目标实现的助力的信息来源;
6. 拒绝接受不重要的工作,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集中精力在你真正渴望的目标上;
7. 拒绝影响你和家人感情的事情;
8. 拒绝接受与你自身目标相背离的任务;
9. 拒绝在看电视或上网等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太长时间;
10. 拒绝让别人为自己做决定,自己的时间怎么过,应该由自己做主;
11. 拒绝给自己安排太多的事情,以免自己在过大的压力中陷入疲惫或失去控制;
12. 拒绝他人造成的压力,避免因此做违背意愿的事情。
每个人在时间管理中,都应该给自己设置这样一张“拒绝清单”。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必须要学会说No!有时候你可能在计划和执行上都做得很好,但太多的不良习惯、外界因素,却成了自己时间管理的“不可抗力”。那些不良习惯只会持续打断你的工作状态而一直受外界所干扰也会让你一事无成。
碎片时间
时间往往不是1个小时1个小时地度过的,而是1分钟1分钟地度过的。很多时候那些1分钟被人们认为是无用的,做什么都做不了,可正是在这样的1分钟,人们已经浪费了不知道多少个小时。每个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那么,如何去“拉长”自己的时间呢?管理好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吧!
雷巴柯夫曾说:“用分钟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所谓集腋成裘,10分钟或许不足以让我们生产一辆汽车,但总是足够让我们去看看生产说明书的;1分钟或许无法完成一份文案,但却足以让我们思考一下接下来要做什么了。
走向职场之后,工作与生活相交织,我们的时间似乎变得越来越零碎,1个小时后要做这个,半个小时后要做那个,10分钟后就要出门了……我们似乎很难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但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却越来越火爆,它们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市场?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碎片化时间了!
很多人已经开始抱怨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工具了,“当初之所以用它、喜欢它,就是想打发一下那些没事做的几分钟。可现在却慢慢上瘾了,总是忍不住刷下微博,看看有什么新内容,却没办法静下心来做事了。本来用来打发碎片时间的工具,却正在切割我的时间,把我的完整时间变得碎片化!”
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介工具,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意义何在呢?除了那些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营销的人之外,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想从中寻找一些乐趣,放松自己。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正大把大把地用于休闲当中!
在杰克14岁的时候,他为了练习钢琴而接受了卡尔·华尔德的指导,卡尔·华尔德教给他的除了钢琴技艺之外,还有受用一生的时间道理。
有一天,卡尔·华尔德在给杰克上课时,突然问他:“你每天用多少时间练琴呢?”“3个小时吧。”“那你每次练习的时间都很长吗?”“我觉得这样的练习会比较好。”
回答完之后,杰克却没有等来期望中的赞赏。“不,不要这样。”卡尔·华尔德说道:“你的学习负担会越来越大,工作之后更是如此,你不会每天都有那么长的练琴时间。你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只要有了空闲,无论是1小时还是几分钟都要去练习。你去上学之前,吃午饭之后,或者是其他休息的时间就去练习。5分钟、10分钟的练习,将三四个小时分散在你的一天里,这样,你的练习才不会中断,你的琴艺也不会荒废。”
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杰克都没有重视卡尔·华尔德说的这段话,甚至已经忘了这件事。虽然一开始还听从老师的教育尝试了几天,但随着钢琴学习的停止,还没养成的习惯也就这样消失了。直到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时,他想要兼职做一些创作工作,但每天上课、开会、与学生交流之类的事情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每天都忙得不行。在那几年里,虽然一直有着创作的想法,但他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有一次,当他再度抱怨自己的生活没了空闲时间时,他才突然想起卡尔·华尔德当初所说的话。
第二天开始,杰克终于有了时间,他的时间莫名的多了起来。只要有5分钟的空闲时间,杰克都会坐下来写点什么,有时候只是几行字,有时候能有100字,有时候写写划划的什么都没有。但一个星期下来,杰克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有了10000字的草稿!
就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下,虽然教授工作还是十分繁杂,他的时间却越来越多,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长篇小说,还拾起了荒废了的钢琴!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或许还能找到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进入职场、拥有自己的家庭之后,我们就很难奢望还能有那样完整的时间。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即使微信、微博还没有出来,我们的时间也被电话、邮件、会议、QQ等事情狠狠地切割着,到了如今这一趋势更是急速加剧着!
时间碎片化的趋势,虽然让我们的时间管理计划在执行时遇到了更大的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却让时间“拉长”成为了可能!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去完成系统的工作;是否能够在间断性的工作中保持连贯、整体的思维,以及对于其它事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很多人认为,越是重要的工作,就越需要一块完整的时间去完成。比如做一份文案,很多人希望能够有一个半天的时间沉浸其中,不受打扰。可如果他们仔细回忆下自己的文案工作,就会发现,其实其中是存在着两种情况的:拿起笔就文思泉涌,在一个安静的时间段里,能够一蹴而就;拿起笔却什么都想不起来,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只好停笔等下次再写。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有的人说是因为没有灵感。其实,只是因为他们的积累还不够,如果对所要写的问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只要有个安静的时间段,他们就能下笔如有神。可如果积累不够,“肚子里没有墨水”,有再多的安静时间,都“倒不出来几个字”。
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有的工作确实需要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完成,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和铺垫,即使有这样的时间段,工作也不会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直接将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进行分割,我们不需要计划出1个小时、2个小时的时间去做某件事,而是以分钟为单位。同样是文案工作,有的人的计划是“半小时做构思;1小时做提纲;3个小时收集素材;2个小时写作;1个小时修改”,可如果将计划改为“6个5分钟的构思;12个5分钟的提纲;36个5分钟的素材收集;24个5分钟的写作;12个5分钟的修改”,当我们的计划以分钟为单位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计划中去!
当然,碎片化时间管理不仅适用于文案工作,对于每个拥有碎片时间的人而言,碎片化时间管理都是“拉长”时间的有效手段。面对别人的赞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