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李春芬先生书信一函

 
偶得李春芬先生书信一函,为李先生与老友谈其自传小书和生平做人以及往事回忆等,其谦虚和正派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纪念,因此谨录于下。李春芬(1912—1996),江苏兴化白驹镇人(现属大丰) ,我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后考英国庚款留学生后于1940年转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43年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46年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1952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出任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并长期主持地理系工作。 

钟淮师弟[i]:  您好。

       惠书敬悉。对《生平与学术思想》纪念册谬承过奖。书中言及‘’……蜻蜓点水,恰到好处,甚得孔门奥妙‘’,更不敢当。我自述《生平》时,在起腹稿时,定下一个基调。(1)从头到尾要有一条前后发展的主线;(2)每段说明了一个主题,并切合生平历程所经历过的阶段,换言之,每段说明的问题要切合当时该阶段年龄特征和面临的关键问题,环绕每一问题尽忆所及,将有关情况或事实集中起来说明,凡与该问题无关或很少关系者一律不写;(3)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保持朴素谦虚的态度,绝不自我吹捧,以免招忌,自欺欺人,贻误后生,使自己沦为江湖骗子。所以在写传略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得起考验,使读者看了心悦诚服,这样才会起到教育和启迪后代的作用。在若干地方我只点出事实,不仅不加渲染,而且降低格调。譬如过去学生对我的评价,对我的科研教学的评论,在《生平》中或者别的同志写的文章中,我只点出“认真卖力”,把“先驱者”改为“先行者”,删去“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奠基人“等等。其他有很多“得意”之处,均未提出来,如1980年中国地理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举新理事(第一次实行差额选举)我得票最多[ii],比第二名多了9票,比第三名多11票,在自述的《生平》中均为谈及,因为这些事情已经过去,谈出未及而刺激别人,对自己的事业成就和自己的形象不会带来好处。

  处处地方要要求自己做正派人,搞好社会风气,要从我做起,教师更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带好一代人,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联想及此,回忆我读小学的时代,本地的教师中,你的令尊仲二先生的品德称得上高人一等的。述X先生也不差,只是他不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因为经商耗去了他不少心计。在友朋和过去的学生中,据别人告诉我,已有好几位读了《我的水平》纪念册时候掉下了泪水。我听了十分感动,对我“正派做人”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

       您两次来信都问起,我们这一届英庚款留学生的情况,我在《生平》中只提到英庚款留学的公费待遇高,考试时候竞争非常激烈,录取与否也关系到学校声誉。确实如此,它是国家级的公费留学考试,在全国范围的招考,大学毕业后两年才有资格报考。命题人基本上都全国公认的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譬如我们这一届地理科考试的专业科目有三门:地形学,气候学,和中外地理。命题人分别为李四光,竺可桢和黄国璋三位先生。发榜时,批阅后的考卷同时公开,以备考生查询。这对命题人的学术水平是很大考验,发榜后好多没有录取的人查阅卷后,发现自己同被录取人的差距,有时甚至是零点几,由于名额限制而落选,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我记得有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先生从第一届直到第七届和我同考连考七次都未考中。的确这个考试在旧社会是最难也是最公正的留学考试。我侥幸一次参与而被录取。我原打算考三次。

       回想我们这一届录取的24名中1937年毕业的就占到7人,当时1937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水平是不差的。其中有2位很突出,1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iii],他是清华物理系自创办以来到1937年这一阶段内成绩最好的学生,据说他去读大学一年级时连军训都是100分,在美国担任大学教授,也可能现已退休。还有一位,在我们回国的同届同学中在教育岗位担任职务最高,是前一届的北大校长[iv]

       说的太啰嗦了,以后再谈。

       专XX复即颂

近好

李春芬

1991.4.24


[i] 即杨钟淮,原南京电子二十八所高级工程师,可能因为同乡和父亲为李春芬的小学老师缘故与李先生相熟。另杨钟淮岳父为我国分类生物学先驱喻兆琦,妻弟为复旦大学教授、书法家和诗词家喻蘅,概皆为白驹镇人。可能受家庭和乡贤施耐庵影响,杨钟淮在明清小说研究方面也有建树。

[ii] 即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李春芬先生当选为副理事长。

[iii] 即林家翘,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53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62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11月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iv] 即张龙翔,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1981年5月—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此处李先生记忆有误,并非前一届北京大学校长,按当时校长为吴树青,前一任为丁石孙,再前一任才是张龙翔。


posted @ 2018-03-17 19:36  六盘水月照  阅读(310)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