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情义是负有责任的。其中关于名分的情义,读了不禁一悚。
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者排斥的反应很敏感,但慢慢变成了自卫性的而非进攻性的,即更多的是把矛头指向自己。或者把它当作鞭笞,激励自己去做“不可能的事”,或者是让它侵蚀自己的心灵。
日本的小说一再描写有教养的日本人如何在极端狂怒与悲哀抑郁之间辗转不安。这些小说中的主角厌烦一切。他们的厌倦并非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反而他们一旦有追求重大使命的远景,厌倦情绪就会消失,不管这个目标是多么遥远。这种特有的厌倦是一种敏于感伤的疾病,他们将被摒弃的恐怖引向内心。在一定场合,从“对名分的情义”来说,自杀是最体面的方式。
--在美国小说中,一般把书中人物的不幸归咎于性格缺陷,或者残酷社会的虐待,而很少描写单纯的厌倦。
像月亮一样,情义有其光明面和黑暗面。迫于情义、完全出自情义、为情义而竭尽全力,这些在日本都是有深厚民族感情背景的。
武士的牙签,很多鸵鸟式行为,表现了日本人对维持名分的情义责任。
上面所指的情义主要是对自己的名声的,情义还包括对社会的情义(上级、近亲、合伙人)。
在情义之外,还有义务,包括忠、孝、任务。所有一切都属于“恩”的范畴。
恩的观念在日本,或者说在东方,是根深蒂固的。美国一般崇尚无私的爱,而在日本,爱绝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背负这很大的约束力。这一点甚至极端到可以无视“仁”。在中国,仁是凌驾与忠孝之上的,而日本则强调绝对的忠和孝。
----
看这书,可以反观、检视自己的人情观念。生活习惯、点滴细节,决定着个人的重大决策,和整个国家民族的行为。而这种习惯细节是极其多样化的,而且根深蒂固、影响良深。
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者排斥的反应很敏感,但慢慢变成了自卫性的而非进攻性的,即更多的是把矛头指向自己。或者把它当作鞭笞,激励自己去做“不可能的事”,或者是让它侵蚀自己的心灵。
日本的小说一再描写有教养的日本人如何在极端狂怒与悲哀抑郁之间辗转不安。这些小说中的主角厌烦一切。他们的厌倦并非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反而他们一旦有追求重大使命的远景,厌倦情绪就会消失,不管这个目标是多么遥远。这种特有的厌倦是一种敏于感伤的疾病,他们将被摒弃的恐怖引向内心。在一定场合,从“对名分的情义”来说,自杀是最体面的方式。
--在美国小说中,一般把书中人物的不幸归咎于性格缺陷,或者残酷社会的虐待,而很少描写单纯的厌倦。
像月亮一样,情义有其光明面和黑暗面。迫于情义、完全出自情义、为情义而竭尽全力,这些在日本都是有深厚民族感情背景的。
武士的牙签,很多鸵鸟式行为,表现了日本人对维持名分的情义责任。
上面所指的情义主要是对自己的名声的,情义还包括对社会的情义(上级、近亲、合伙人)。
在情义之外,还有义务,包括忠、孝、任务。所有一切都属于“恩”的范畴。
恩的观念在日本,或者说在东方,是根深蒂固的。美国一般崇尚无私的爱,而在日本,爱绝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背负这很大的约束力。这一点甚至极端到可以无视“仁”。在中国,仁是凌驾与忠孝之上的,而日本则强调绝对的忠和孝。
----
看这书,可以反观、检视自己的人情观念。生活习惯、点滴细节,决定着个人的重大决策,和整个国家民族的行为。而这种习惯细节是极其多样化的,而且根深蒂固、影响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