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分析报告
- 设想和目标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闲暇小游戏兼具社交,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能完成一局,给玩家带来快乐。
2.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功能基本全部实现了,虽然没按计划时间来,但还是勉强在规定时间交付了,在班上进行了小范围测试。
3. 和上一个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么? 在什么地方有提高,具体提高了多少,如何衡量的?
因为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毕,没有需要大改的东西,只是再加入了一点小功能。
4.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是尚可。难度偏难,总体合适,但梯度设置合理,有挑战性,习惯之后均能打到第三阶段(取得12000分以上)的成绩,且目前而言最高的用户能打到40000分,再往上就很有难度了。离英特耐雄耐尔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 计划
1.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有
2.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总体比较有争议的在于难度梯度设置,经多次调试才调整为现在的难度梯度。功能设置方面大家水平相当,设置的都是稍有挑战性的功能,很复杂的功能没有制作。
3. 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阶段性的任务没按时完成,但最终的按时完成了,这大概是越接近截稿日越肝的原因。
4.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划水(误)
5.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不是,任务的分配其实并没有完全按原先计划来
6.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没有,碰到考试了
7.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缓冲区是指什么?摸鱼时间?
8.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
- 资源
1.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有吧,其实一个人开发就能够搞定,如果不需要上课。
2.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凭感觉
3.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各项任务所需时间是按照代码行数来计算的,精度不太高,比如说有时候写了一部分代码,过了几天又发现不太合适,就把他删了,所以会有进度“不进反退”的现象发生。
4.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我觉得所有都可以(那我就可以摸鱼了哈哈哈)
- 变更管理
1.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大概吧,都是直接在微信群喊的
2.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按功能的重要性
3.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飞机能动
4.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没有
5.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不能
- 设计/实现
1.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嗯
2.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上网找素材
3.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没有
4.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死亡界面的尺寸问题,比例不对。
5.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测试人员负责的
- 测试/发布
1.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没有,因为测试人员就一个
2.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有
3.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没有
4.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测试人员试玩游戏
5.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没有
-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1.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自己选,算是吧
2.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有
3.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打架(x)商量(√)
- 全组讨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