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行为、潜规则-ZT

先给你讲个故事。

 

有一天,妈妈接四岁的女儿放学。在一个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停下的时候,

妈妈:“ 宝贝,你知道红绿灯是干什么的么?”

女儿:“ 我当然知道,红绿灯是警察叔叔告诉大人车要怎么开的。”

妈妈:“ 那你说说是怎样的?”

女儿:“ 红灯就要停下,绿灯就可以走。”

妈妈:“ 那黄灯呢?”

女儿:“ 黄灯就是要赶紧加速,快快开过去。”

孩子们在这个世界,有些事是我们把规则直接告诉她们。然而大部分时候,她们是从成人的行为里去总结出这些规则。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2

 

如果有个人问你,我要去某某公司面试程序员职位,该准备些什么。估计十有八九,你的回答里会有 “刷题” 这一项。这个倒也还无可厚非。有些程序员可能做的工作和算法相关的编程关系不大,突击准备下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你可能也遇到过有人告诉你 “某 BBS 上有一些这个公司考过的题,你可以去找来看看。” 而该 BBS 上的一条潜规则是:你看了这些题,按需准备了。等你面试完,也要回馈社区写 “面经”,说说你面到了哪些题。

 

这个场景当年准备出国考托福、考 GRE 的很多同学应该都不陌生。其实,所有的应试本来规则是筛选人才。而在无数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这个规则后,我们就有了新的 “潜规则”。

 

3

 

记得很久前玩过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需要参与的人比较多。比如二十几个。分成两组,站成两排,隔开。两排的队尾的两个人,会听到同样一句悄悄话,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典故或者成语或者别的,例如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士为知己者死” 等等。这两个人再分别用肢体语言将听到的 “表达” 给站在他前方的组员(其他组员依然保持背向不能看)。看到后的那一位组员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再用肢体语言将理解到的行为 “表达” 给站在他正前方的组员。这样一个一个传递自己看到和理解的行为,依次类推。最后站在队首的两位将理解到的典故或者成语说出来。

 

绝大部分时候,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结果都会令人捧腹大笑。而且几乎每一次,最终 “领会” 出来的和最开始描述的已经是大相径庭。

 

其实,社会上很多的规则的传递,都和这个游戏及其类似。

 

4

 

为什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那么牛?

 

因为它不是通过固定的公式或者程序的描述来做决定,而是根据 feed 给它的大量的实际行为(训练集)来自我调整规则,或者说调整规则里的参数。这样总结出来的新规则,在和训练集类似的场景下,就可以做出一些很准确的判断。

 

当然,机器学习没这么简单,还有去噪,还有模型的选取,还有特征集的选取等等等等。

 

某些意义上来说,这和人的认知过程很类似。

 

5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创业?什么样的创业会成功?你怎么看?

 

虽然很多人都写过类似的话题,但是并没有一个很一致的看法或者可奉为宝典的规则可言。原本,我以为,创业应该是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然后你去努力找到人力和财力的资源,为着这个想法奋斗。这是创业。

 

可是日子久了,看到的,听到的多了,你会发现,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有些人因为 “现在大环境好” 而创业;有些人为着 “不想给别人打工” 而创业;有些人因为 “我能组建一个好的团队” 而创业;更有甚者,因为看到一个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创业有小成而创业。。。

 

而有些人,似乎真因着他的理由而成功了。

 

6

 

有个老人摔倒在路上了。规则是要帮助别人,尊敬老人。你看到的行为是无数人为自己的善良和好心买单。于是潜规则成了 “少管闲事”。

 

家里有人生病了。规则是有病去医院看病。你看到的行为是医疗体系的数不清的漏洞。于是潜规则是什么呢?不是必要情况,医院少去为妙。(哦,可以尝试一下 “丁香医生”。)

 

这个社会本来应该存在的规则,因着不同人的诠释的不同,我们学到的,很多时候其实是他的潜规则。

 

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一个认为 “ 黄灯就是要赶紧加速,快快开过去。” 的孩子。

来源于一个很好的公众号  嘀嗒嘀嗒

posted on 2019-11-18 09:24  nov1997  阅读(10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