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池 - MySQL 8.0官方文档笔记(五)

文档版本:8.0
来源:buffer pool
上一篇:如何减少和处理死锁

本篇主要介绍InnoDB的缓冲池。

缓冲池(Buffer Pool)是InnoDB在内存中缓存表和索引数据的区域。通过缓冲池,那些被频繁使用的数据就能直接在内存中访问,从而加快业务处理。在MySQL专用服务器上,最多能有80%的物理内存被用作缓冲池。

为了高效地进行大量读操作,缓冲池被切分成页,每页可以装入多行记录;为了高效进行缓存管理,缓冲池用页的链表实现,通过最近最少使用(LRU)的变种算法,低频使用的数据将会从缓存中淘汰。

作为MySQL调优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通过缓冲池让高频数据保持在内存中。

缓冲池LRU算法

通过LRU的变种算法,缓冲池被当作一个列表管理。当需要向池中添加新页时,最近最少被使用的页面将被移出,从而腾出空间,新页则加入到列表的中间位置。这个中点将列表划分为了两个子表:

  • 靠前位置的子表储存着新(年轻)页面,这些页面是最近被访问过的。
  • 靠后位置的子表存储着老页面,相较而言最近很少被访问。

image

这个算法使频繁访问的页面维持在新表,较少访问的页面维持在老表,老子表中的页面都是被驱逐的候选对象。

当脏页(即在缓冲池里的这段时间被更新的页面)被驱逐时,脏页中的内容将被刷回磁盘,相邻的页面也可能被刷回。

以下是算法的默认设定:

  • 缓冲池的3/8被分配用作老表。
  • 新值插入的“中点”,衔接了新表的尾部与老表的头部。
  • 新页写入缓冲池时,在“中点”位置插入(老表的头部)。新页的插入,可以通过用户SQL查询或者InnoDB执行的预读操作触发。

和Linux内核的read-ahead机制类似,InnoDB会异步读取一组新页到缓冲池,这组页面是引擎认为可能即将用到的。
具体的预测策略有两种:1.线性预读,直接读取相邻的下一组页面;2.随机预读,将同组内剩余页面全部预读出来。
这里所谓的一组页在InnoDB中叫做“区”:extend,段、预读、双写等InnoDB的特性在读、写、分配、释放等I/O操作的基本单位都是区。

  • 访问老表中的页会使之更加“年轻”,即移到新表头部。用户发起的读页操作在首次插入缓冲池后就能直接触发“年轻化”(即用户查询出的页能直接移到表头),但预读操作访问的页面不会,甚至这些页面被驱逐前也不会触发。
  • 随着数据库的使用,缓冲池中不再被访问的页面逐渐向表尾移动。新表和老表中页面都会随着其他页面的“年轻化”而“衰老”。老表中的页面随着中点插入的新页面而衰老。最终,抵达老表尾部的页面将被驱逐。

默认情况下,通过用户查询读取的页直接移入新表,意味着存活时间更长。例如, mysqldump触发的扫表,或不带WHERE条件的SELECT语句,会将大量数据带进缓冲池,相应地逐出等量老数据,然而这些新数据可能不会再次使用。类似的,后台预读线程装载进缓冲池的页面,被首次访问时也将移到新表顶部。这些操作都会导致热点数据被迫移动到老表成为驱逐目标。如何去优化这种现象,详见 Section 15.8.3.3, “Making the Buffer Pool Scan Resistant”, 以及 Section 15.8.3.4, “Configuring InnoDB Buffer Pool Prefetching (Read-Ahead)”

为什么InnoDB在设计缓冲池时没有使用标准的LRU算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尽量去减少上述提到的扫表、预读这些操作所带来的影响。通过中间点插入,用完即扔的页面能够更快的被驱逐,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热点数据。
此外,InnoDB还提供了其他辅助策略,如:innodb_old_blocks_time,使进入缓冲池的对象必须等待一段时间(默认为1秒),才允许通过外界访问“年轻化”。

InnoDB标准监视器输出在BUFFER POOL AND MEMORY部分包含了若干有关缓冲池LRU算法操作的字段。详见Monitoring the Buffer Pool Using the InnoDB Standard Monitor

posted @ 2021-07-03 11:04  d1zzyboy  阅读(32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