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在公司5年里的零碎心得

学习。转载开始。

2010年的这几个月,David都在不停地进行调整、适应:工作上有了更大的挑战,生活中就将为人父……突然Sunny MM找来让我分享个人成长的一些经验,经过简单的回忆,我决定用编年流水账形式记录下在公司的一些零碎心得,供大家参考。

2005年,关键词:新人。

经过4年的失败创业,到了2005年春节的时候David差不多身无分文了,于是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成为必选,而选择公司的理由倒是比较简单和实在的:薪水开的比其他公司高。在面试的过程中,我隐约觉着接触到的面试官,包括HR的人,都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样,但是这些都没有细想;至于说这是个什么行业,那时候就压根没有想过。我找工作的需求不复杂:1、我需要养活自己;2、我需要补职场的课。

因为原来是技术背景,创业的时候搞的是xx领域,所以还是进入了本行相关的部门。刚入职的时候,新人往往会被分配做一些看起来“边边角角”的杂活,例如我刚开始的时候,负责汇总和编辑周报,发给各部门的运维接口人。不过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杂活,让我很快了解到了整个大组各位同学的工作范畴和成果,还和各部门运维接口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通过他们还了解了部分业务的一些信息,为以后的跨部门工作打下了基础。多年后,我在别人的QZone上看到一篇“贴发票”的小文,http://user.qzone.qq.com/1664205/blog/1261665203;还有咱们《产品经理的核心素质》中“撞钟的小和尚”的经典案例,暗自庆幸自己除了“做完”这些杂活外,还往“做好”里多走了一步。

2006年,关键词:项目。

随着部门工作开展,David开始逐步承担一些公司级的项目。起初,我并不理解“项目”这东西的真正意义,只是觉得它们是一些“事情”,完成好这些事情,需要技术的、团队的、资源的等各方面的协调。

记得我在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感觉领导下达的任务有很多地方模糊不清,于是就找过去问:“这个项目,领导觉得要做成什么样子?目标是啥?”领导说:“上面下达任务的时候,也没有说的很清楚……”困惑在领导那里没有得到解决,就只能回来自己梳理,于是最终花了2个礼拜,整理出了一份各方都满意的立项报告:目标不清晰,就自己先确定,找关心这个项目的各个领导去确认、修正;没有技术解决方案,寻找外部供应商沟通;策略涉及各业务运维岗位,找他们了解需求;没有预算,方案一简再简……有了这个清晰明确的立项报告,项目后续执行的效果就比较容易保证了,最终该项目顺利如期完成。这第一个项目给到David的启示是:你可以不懂项目,但是不能不主动去搞懂它;别人没有交代清楚,是别人的错,如果自己没去让它变得更清楚,那就是自己的错了。这个启示,一直指导着我以后的工作。

2007年,关键词:转型。

2007年,工作有了比较大的调整,David也从AB转向C,并且在团队确定了个人发展转型,从工程师岗位转型至产品岗位,成为部门第一位产品经理。从头开始学做产品,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比如: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是从Pack长达1个小时的一顿“臭骂”开始的,当然他说的是帐号登录验证码的体验;对“交互设计”、“Don’t Make Me Think”的理解,则是从一次次用户测试时的汗颜和尴尬开始的……既然是转型,当然还有一件更加痛苦的事情,那就是放弃以前熟悉的技术:开始的几个月里,总是会不由自主想去研究技术方案、参与技术讨论、甚至想自己动手。这种纠结一直持续了将近半年多的时间,终于挺过来了,心安理得把wordpowerpointvisioaxure变成了自己的工具,把需求讨论、评审、方案PK、用户调研、交互优化变成工作重心。随着自己转型确定,产品团队也从无到有,也形成了“基于密保、结合业务、走向用户”的产品思路。

公司有很好的业务平台,能为亿万用户设计产品,是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公司也有个极佳的开放氛围,会给像我这样个人发展转型定位的同事提供很好的机会。我为我自己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能够做“痛并快乐着”的事情,感到幸运;同时也感谢当时给予很大支持的我的领导Df同学。

2008年,关键词:带人。

David05年刚进公司的时候,公司的导师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一直没有指定导师,问起来这事的时候,同事还开玩笑说:谁带得了你啊,都是工作过很久的人了。所以从06年开始自己做导师的时候也没啥感觉,一直用最朴素的工作关系做导师。等到0708年产品团队起来之后,不管是毕业生,还是社招,自己开始渐渐明白,带人,是件很重要,但是不那么容易做好的事。

关于导师,我很认同一个说法:导师是新人融入团队的引路人。无论是工作能力的指点、团队氛围的传递、同事关系的引导,甚至生活方面困惑的答疑,都是导师应该关注到的方面;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个新丁,刚来到这样一个新环境,会有哪些疑惑呢?有过这种思考的导师,一定会是一个合格的导师。

用换位思考,把每个需要关注的方面做好,还未必能够保证对每个人都有效果:都是新人,为何一年后差别如此之大?当然一方面是他们各自自身的原因,比如能力、态度、性格等等,还有一方面则是导师或者leader指导他们的方法。要最大化每个人的能量,你需要认清他们各自的“准备度”,了解各自的发展诉求,才能因人而异地带好每个人。这方面David推荐大家《情景领导》的课程培训。

提到培训,David自己是“培霸”,凡是感兴趣的一律参加,当初很多培训还是安排在周末的,一路走到现在,基本上把所有的培训都参加完了。培训是公司出钱,自己受益的事情,希望大家一起做“培霸”。

2009年,关键词:团队。

把每个人都带好了,团队不就ok了?David之前也这么想的,但后来还是在工作中遇到实际的困难,团队气氛也比较压抑,甚至有人选择离开。经过不断的思考、跟ppdf等同学一起探讨,觉得团队第一要务是方向,不仅是Leader的,而且是团队所有成员的。

提到团队,David很喜欢引用这个图:团队要在团队方向上前进,才能符合组织预期;如果不做团队方向的同步,那个人发展方向与团队方向的夹角β,就会影响着个人能力在团队方向上的贡献(投影)。Leader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做两件事:
1、  确定团队方向,必要时调整方向;这个一定要有,否则团队成员会搞不清楚为什么,弄不好离职也是常有的事;
2、  把团队方向传递到每个人,并协助每个人找到团队方向上最大的个人发展收益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同步大家的投影,或者尽可能大的投影。

当然团队方面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只是这一点上感触最深而已,欢迎各位同学提出不同看法,可以找David进行交流。

2010年,关键词:待定。

2010年,文章开头说了,David还在调整和适应,尚未咂摸出味道来,有了体会,会找个机会跟大家分享。

好了,流水账记完了,如果您看完了,觉得有意思的,欢迎您跟david再继续交流;觉得没意思的,多包涵,david的作文水平有限。

posted @ 2010-10-08 19:14  noevil  阅读(2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