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别人面试经验 操作系统
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进程与应用程序的区别在于应用程序作为一个静态文件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空间中,而进程则是处于动态条件下由操作系统维护的系统资源管理实体。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 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 栈),但是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一个线程可以创建和撤销另一个线程,同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比如父子进程间的全局变量是独立的,虽然采用了写时复制的策略;但是同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共享该进程的全局变量,它们的操作相互影响,只有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才有私有的
2、进程调度的方法
完全公平(CFS)调度算法、O(1)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短执行进程优先算法、最高优先级优先调度算法(核心是确定进程的优先级)、时间片轮转法
3、进程同步的方法?
进程间同步的主要方法有原子操作、信号量机制、自旋锁、管程、会合、分布式系统等。
4、死锁:在两个或多个并发进程中,如果每个进程持有某种资源而又都等待别的进程释放它或它们现在保持着的资源,在未改变这种状态之前都不能向前推进,称这一组进程产生了死锁。通俗地讲,就是两个或多个进程被无限期地阻塞、相互等待的一种状态。
产生死锁的原因主要是:(1) 因为系统资源不足。 (2) 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3) 资源分配不当等。
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1) 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 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 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死锁的预防:该策略旨在创造条件预防死锁。即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就不会出现死锁,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1. 互斥条件
如果系统中的资源可以由多个进程共享,那么就永远不会发生死锁。然而,这种共享不切实际。例如,磁带机、绘图仪或打印机就不能在多个进程之间共享使用。
2. 请求与保持条件
方法一:进程一开始就声明它期望使用的全部资源,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很浪费。
方法二:操作系统必须让请求某些资源的进程先放弃已经占用的资源,然后再尝试请求所有要用的资源。如果尝试成功,被放弃的资源才可以重新分配给该进程,这样该进程才可以继续运行。如果失败,被放弃的资源恢复空闲,而进程则必须一直等到那些资源可用为止。每次检查后,进程都放弃已占用的资源,这样就永远不会出现死锁。同样地,这种技术可用于表、信号量等共享资源,但不适用于打印机和磁带机这类资源。想象一下,某个进程在打印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使用打印机,而某个其他进程占用该打印机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3. 非抢占条件
确保不满足"非抢占"条件很困难。如果允许将资源分配给可以强制夺取该资源的进程,也许可以解决死锁问题,但会出现更糟糕的问题。从一个只处理了部分记录的进程强制性地夺走磁带机--因为其他进程请求使用该资源,由此带来的加载/卸载、定位等问题一定令人无法接受。
4. 循环等待条件
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对所有的资源编号,任何进程都必须在执行期间按照编号递增的顺序请求所需的资源,从而不会产生死锁。
常用方法:
1)银行家算法:每个进程申请资源时,系统采用银行家算法先进行判断,即假设我把这些资源分配给该进程,如果后序能找到一个安全区状态(即不会发生死锁的状态),就进行真正的分配,如果找不到,则不分配。具体参考这里
2)鸵鸟算法:它假设出现死锁的概率很小,并且出现之后处理死锁会花费很大的代价,还不如不做处理,OS中这种置之不理的策略称之为鸵鸟算法。
4、用户进程间通信主要哪几种方式?
(1)管道(Pipe):管道可用于具有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允许一个进程和另一个与它有共同祖先的进程之间进行通信。
(2)命名管道(named pipe):命名管道克服了管道没有名字的限制,因此,除具有管道所具有的功能外,它还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命名管道在文件系统中有对应的文件名。命名管道通过命令mkfifo或系统调用mkfifo来创建。
(3)信号(Signal):信号是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受进程有某种事件发生,除了用于进程间通信外,进程还可以发送信号给进程本身;linux除了支持Unix早期信号语义函数sigal外,还支持语义符合Posix.1标准的信号函数sigaction(实际上,该函数是基于BSD的,BSD为了实现可靠信号机制,又能够统一对外接口,用sigaction函数重新实现了signal函数)。
(4)消息队列:消息队列是消息的链接表,包括Posix消息队列、system V消息队列。有足够权限的进程可以向队列中添加消息,被赋予读权限的进程则可以读走队列中的消息。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承载信息量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
(5)共享内存:使得多个进程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空间,是最快的可用IPC形式。是针对其他通信机制运行效率较低而设计的。往往与其它通信机制,如信号量结合使用,来达到进程间的同步及互斥。
(6)信号量(semaphore):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7)套接字(Socket):更为一般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可用于不同机器之间的进程间通信。起初是由Unix系统的BSD分支开发出来的,但现在一般可以移植到其它类Unix系统上:Linux和System V的变种都支持套接字。
5、系统调用和库函数的区别
(1)调用形式不同。过程(函数)使用一般调用指令,其转向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包含在跳转语句中;但系统调用中不包含处理程序入口,而仅仅提供功能号,按功能号调用。
(2)被调用代码的位置不同。过程(函数)调用是一种静态调用,调用者和被调用代码在同一程序内,经过连接编辑后作为目标代码的一部份。当过程(函数)升级或修改时,必须重新编译链接。而系统调用是一种动态调用,系统调用的处理代码在调用程序之外(在操作系统中),这样一来,系统调用处理代码升级或修改时,与调用程序无关。而且,调用程序的长度也大大缩短,减少了调用程序占用的存储空间。
(3)提供方式不同。过程(函数)往往由编译系统提供,不同编译系统提供的过程(函数)可以不同;系统调用由操作系统提供,一旦操作系统设计好,系统调用的功能、种类与数量便固定不变了。
(4)调用的实现不同。程序使用一般机器指令(跳转指令)来调用过程(函数),是在用户态运行的;程序执行系统调用,是通过中断机构来实现,需要从用户态转变到核心态,在管理状态执行,因此,安全性好。
6、内核同步(即并发访问)的方法
1):中断屏蔽
在单CPU范围内避免竞态的一种简单方法是在进入临界区之前屏蔽系统的中断。由于linux内核的进程调度等操作都依赖中断来实现,内核抢占进程之间的并发也就得以避免了。
特点:由于linux系统的异步IO,进程调度等很多重要操作都依赖于中断,在屏蔽中断期间所有的中断都无法得到处理,因此长时间的屏蔽是很危险的,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甚至系统崩溃,这就要求在屏蔽中断之后,当前的内核执行路径应当尽快地执行完临界区的代码。中断屏蔽只能禁止本CPU内的中断,因此,并不能解决多CPU引发的竞态,所以单独使用中断屏蔽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避免竞态的方法,它一般和自旋锁配合使用。
2):原子操作
定义:原子操作指的是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别的代码路径所中断的操作。
3):自旋锁
Linux内核中最常见的锁是自旋锁(spin lock),自旋锁最多只能被一个可执行线程持有,如果一个执行线程试图获得一个被争用(已经被持有)的自旋锁,那么该线程就会一直进行忙循环—旋转—等待锁重新可用,要是锁未被争用,请求锁的执行线程便能立刻得到它,继续执行,在任意时间,自旋锁都可以防止多于一个的执行线程同时进入临界区,注意同一个锁可以用在多个位置—例如,对于给定数据的所有访问都可以得到保护和同步。
一个被争用的自旋锁使得请求它的线程在等待锁重新可用时自旋(特别浪费处理器时间),所以自旋锁不应该被长时间持有,事实上,这点正是使用自旋锁的初衷,在短期间内进行轻量级加锁,还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来处理对锁的争用:让请求线程睡眠,直到锁重新可用时再唤醒它,这样处理器就不必循环等待,可以去执行其他代码,这也会带来一定的开销——这里有两次明显的上下文切换,被阻塞的线程要换出和换入。因此,持有自旋锁的时间最好小于完成两次上下文切换的耗时,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不会无聊到去测量上下文切换的耗时,所以我们让持 有自旋锁的时间应尽可能的短就可以了,信号量可以提供上述第二种机制,它使得在发生争用时,等待的线程能投入睡眠,而不是旋转。
自旋锁可以使用在中断处理程序中(此处不能使用信号量,因为它们会导致睡眠),在中断处理程序中使用自旋锁时,一定要在获取锁之前,首先禁止本地中断(在 当前处理器上的中断请求),否则,中断处理程序就会打断正持有锁的内核代码,有可能会试图去争用这个已经持有的自旋锁,这样以来,中断处理程序就会自旋, 等待该锁重新可用,但是锁的持有者在这个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毕前不可能运行,这正是我们在前一章节中提到的双重请求死锁,注意,需要关闭的只是当前处理器上的中断,如果中断发生在不同的处理器上,即使中断处理程序在同一锁上自旋,也不会妨碍锁的持有者(在不同处理器上)最终释放锁。
其实介绍的几种信号量和互斥机制,其底层源码都是使用自旋锁,可以理解为自旋锁的再包装。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自旋锁通常可以提供比信号量更高的性能。
4):读写自旋锁
如 果临界区保护的数据是可读可写的,那么只要没有写操作,对于读是可以支持并发操作的。对于这种只要求写操作是互斥的需求,如果还是使用自旋锁显然是无法满 足这个要求(对于读操作实在是太浪费了)。为此内核提供了另一种锁-读写自旋锁,读自旋锁也叫共享自旋锁,写自旋锁也叫排他自旋锁。
5):顺序琐
顺序琐(seqlock)是对读写锁的一种优化,若使用顺序琐,读执行单元绝不会被写执行单元阻塞,也就是说,读执行单元可以在写执行单元对被顺序琐保护的共享资源进行写操作时仍然可以继续读,而不必等待写执行单元完成写操作,写执行单元也不需要等待所有读执行单元完成读操作才去进行写操作。
但是,写执行单元与写执行单元之间仍然是互斥的,即如果有写执行单元在进行写操作,其它写执行单元必须自旋在哪里,直到写执行单元释放了顺序琐。
如果读执行单元在读操作期间,写执行单元已经发生了写操作,那么,读执行单元必须重新读取数据,以便确保得到的数据是完整的,这种锁在读写同时进行的概率比较小时,性能是非常好的,而且它允许读写同时进行,因而更大的提高了并发性,注意,顺序琐由一个限制,就是它必须被保护的共享资源不含有指针,因为写执行单元可能使得指针失效,但读执行单元如果正要访问该指针,将导致Oops。
6):信号量
Linux中的信号量是一种睡眠锁,如果有一个任务试图获得一个已经被占用的信号量时,信号量会将其推进一个等待队列,然后让其睡眠,这时处理器能重获自由,从而去执行其它代码,当持有信号量的进程将信号量释放后,处于等待队列中的哪个任务被唤醒,并获得该信号量。
7):读写信号量
类似于自旋锁,信号量也有读写信号量。首先要说明的是所有的读写信号量都是互斥信号量。读锁是共享锁,就是同时允许多个读进程持有该信号量,但写锁是独占锁,同时只能有一个写锁持有该互斥信号量。
自旋锁和信号量区别
在驱动程序中,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相同的资源时(驱动程序中的全局变量是一种典型的共享资源),可能会引发"竞态",因此我们必须对共享资源进行并发控制。Linux内核中解决并发控制的最常用方法是自旋锁与信号量(绝大多数时候作为互斥锁使用)。
自旋锁与信号量"类似而不类",类似说的是它们功能上的相似性,"不类"指代它们在本质和实现机理上完全不一样,不属于一类。
自旋锁不会引起调用者睡眠,如果自旋锁已经被别的执行单元保持,调用者就一直循环查看是否该自旋锁的保持者已经释放了锁,"自旋"就是"在原地打转"。而信号量则引起调用者睡眠,它把进程从运行队列上拖出去,除非获得锁。这就是它们的"不类"。
但是,无论是信号量,还是自旋锁,在任何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保持者,即在任何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执行单元获得锁。这就是它们的"类似"。
鉴于自旋锁与信号量的上述特点,一般而言,自旋锁适合于保持时间非常短的情况,它可以在任何上下文使用;信号量适合于保持时间较长的情况,却只能在进程上下文使用。如果被保护的共享资源只在进程上下文访问,则可以以信号量来保护该共享资源,如果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时间非常短,自旋锁也是好的选择。但是,如果被保护的共享资源需要在中断上下文访问(包括底半部即中断处理句柄和顶半部即软中断),就必须使用自旋锁。至于信号量为什么不能用于中断上下文,是因为中断上下文不能睡眠。至于为什么不能睡眠,简单的来说就是中断上下文不是一个进程上下文,其没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CPU寄存器等信息的数据结构,所以无法被调度器调度,中断(硬中断、软中断)处理都是些耗时不是很长,对实时性要求很高,执行频度较高的应用,所以,如果采用一个专门的后台daemon对其处理,显然并不合适。
7、什么是中断?中断时CPU做什么工作?
中断是指在计算机执行期间,系统内发生任何非寻常的或非预期的急需处理事件,使得CPU暂时中断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而转去执行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待处理完毕后又返回原来被中断处继续执行或调度新的进程执行的过程。
8、内存管理
8.1:物理地址与虚拟地址
8.2:虚拟内存
好处:
1)既然每个进程的内存空间都是一致而且固定的,所以链接器在链接可执行文件时,可以设定内存地址,而不用去管这些数据最终实际的内存地址,这是有独立内存空间的好处
2)当不同的进程使用同样的代码时,比如库文件中的代码,物理内存中可以只存储一份这样的代码,不同的进程只需要把自己的虚拟内存映射过去就可以了,节省内存
3)在程序需要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的时候,只需要在虚拟内存空间分配连续空间,而不需要实际物理内存的连续空间,可以利用碎片。
8.3:内存映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