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对话于冰(中)|一个具有更高职业天花板的技术人,是怎样的?

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

一个技术人该具备哪些能力,才可以获得长久且成功的职业生涯呢?一个技术人该怎样知行合一,才可以突破瓶颈获得更具高度的成长呢?面对这些问题,于冰老师给出了他的理解。

主持人:郭东白 车好多集团CTO
嘉 宾:于冰 快手高级副总裁

此外,我还根据视频整理了一版文字精华稿,其中部分对话有删减。而对话是两位老师相互启发、思想碰撞的过程,文字很难呈现全貌。所以有学习条件的话,更推荐你去观看完整视频。

访谈文字精华稿

东白:咱们再聊聊人才吧,因为我们这是个关于人才成长的专栏。你能不能先讲讲你眼中的优秀人才是什么样的?

于冰:我在《跟最优秀的人一起追求极致》这篇采访文章里也提过,我觉得优秀的技术人才应该价值观非常正,心态非常开放,能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并且不惧怕各种挑战。再加一点的话,就是对技术有好奇心、有热情。这样的人,他的技术提升空间会很大。我很喜欢跟这样的人一起工作。

东白:有些企业招聘的时候,要求必须来自什么985、211?你看重这个吗?

于冰:这个不是特别重要,我更看重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筛选。我团队里也有大专毕业的孩子,他们特别拼,工作成绩也非常好。我觉得一个人想要非常快速地成长,中间还是要有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人可能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够产生质变。那么能产生质变的同学,我觉得他的职业天花板会比别人高很多。

东白:我非常同意你说的质变这一点。我们课程未来也会提到,就像架构师的成长,他在一个阶段做得再极致,都不能让自己上升到另一个阶段。他需要从另外一个维度上去主动提升,才能产生一个质变。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非常有必要。

于冰:所以说开放心态是个基础。另外,我觉得不要只专心做技术,还是要有更广的知识面。开放不要局限于技术方面,还是要去吸收更多、更广阔的营养。比如去了解业务,去了解业界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公司,了解产业的大势。这些都很重要。不要低着头写代码,而是要抬着头看路。我更喜欢这样的程序员。

我之前分享过一个图,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人是怎样的。他一定要有技术、有用户体验、有商业。这三项能力都很强的人,才是完整的。其中技术可能占比要更大一些。对商业能力的要求不高,但是要有,不能没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值得做的事很少。只有在技术、商业和用户体验有交集的事情才值得做,这三者缺一不可。很多惨痛的案例,都是技术上非常领先,但是商业上不成立。技术越好,成本越高,可能是没人买得起的东西,那就没办法成功,也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而且用户也一定要有刚需。这三点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对人的要求也是这样,这三方面的能力都要有。

东白:不过一般聊这些话题的时候,总会有人问,我每天就这么点时间,那我该怎么学呢?

于冰: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你走在路上、打车、坐公交、坐地铁,这些时间可以学非常多的东西。还是要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最终的形态还要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成长得更快。不能每天只加班、只干工作。为了长远发展的考虑,还是要吸取更多的知识,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

东白:你刚才提了一个词非常好,叫做“知行合一”。在我看来,一个架构师,“知”是他对世界的建模、认知。“行”,是他做架构时所秉承的理念、具体的实现。不过这两样,很多人知道,但不一定敢做。或者知道,但不一定做得到。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知行不合一”的呢?

于冰:我觉得还是从细节做起。做每件事情之前要问一下自己,你吹出去的牛或者定的目标,它的可实现性和可衡量性,投入的成本和收益,都要算清楚。否则的话,就很难做到合一。因为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喜欢讲大的故事、画大饼,最后就实现不了,就没有下文了。或者说定的目标很飘、很虚,根本没法衡量他做得好与不好。这些都是我非常反对的。

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把想做的事情想清楚,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逐步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的时候秉承着这样一个思想。有句话叫“听其言,观其行”。每件事情我们都以这样的方式去看待,非常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些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东白:有时候做这件事情真挺难的。像你在快手的位置已经比较高了,可能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有时候也会发现,你自己内心中所笃定的东西,会时不时地受到挑战。我很想问问,你是怎么让自己最后的决策做到知行合一的呢?

于冰: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会保证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做的每个决定,尽量都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每个团队设定的每一个KR,是不是真正可衡量的,这都是要挨个去敲。你当时设定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做到了多少,是不是真的回归了你的初心,这就是团队日复一日的肌肉记忆。

东白:那通过观察你团队或者你身边的同事,你觉得知行合一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于冰:抓重点的能力很重要。我记得Joel Spolsky讲过一个案例,他去学校里找最优秀的工程师,发现成绩最好的学生跟其他学生相比,花在同一个作业上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会少一点,但他的成绩就比别人好得多。Joel Spolsky调研了一下,想看看这个孩子每天在干什么,最后发现他特别会抓重点,知道学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可不做的——他把这些重点抓住了。其实大家聪明程度都差不多。所以,最优秀的工程师能够花更少的时间去拿更好的结果,跟其他人的主要差异就是抓重点的能力不同。

东白:我能不能这么理解,百战百胜的人,其实往往是会做正确取舍的人?

于冰:如果什么都想要的人,最后他吹下的牛往往都是收不了场的。这种例子太多了。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团队,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在有限的资源下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做最重要的事情。

东白:你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其实一个公司也是这样的。我们看成功的公司,他们往往都是在一个精确目标上做最大化的投入,咬准了一个目标砸进去,然后成功了,而不是大撒网。我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段做CTO的经历,合作了可能有十几个CEO。但发现最后能做成事儿的CEO,往往都是在想什么最值得干,什么是最正确的。这也是我们第一模块里讲的,先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然后对正确目标做最大化投入。

于冰:对,做减法。

东白:是的,我觉得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忽略了什么。而且选择得对,忽略得也对。

于冰:有些事情可以去探索,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要集中资源去做一件事。不要总想着做两件三件、四件五件事,那会浪费很多时间。

posted @ 2023-05-04 15:21  程序杰杰  阅读(17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