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软件测试技术17秋第1次课堂作业小结
第1次课堂作业小结
1. 作业要求
2017年11月13日,周一,在课堂上布置了两个作业,其中,针对每班1-3组以及7班学号前15名同学安排的是编程作业,要求现场限时(15分钟内)根据指定的函数需求完成函数的编码和程序提交,语言不限,开发平台不限,但需要提交可执行程序,和小组人员分工说明。针对每班4-6组和7班学号后15安排的是测试用例设计作业,要求现场限时(15分钟内)根据相同的函数需求完成测试用例设计,要求提交测试用例文档,和小组人员分工说明。
2. 评分标准
针对程序作业的评分要求如下:
针对测试用例设计的评分要求如下:
3. 成绩分布
1-3组,编程组,成绩分布如下:
4-6组,测试用例设计组,成绩分布如下:
从上述成绩分布可以看出,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编程是基本能力,大部分同学是能够完成编程任务的,即使给很短的时间,仍然能够给出较为符合要求的程序。而大家普遍不重视测试,对测试的理解程度不高,对测试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等,大部分同学无法比较周全地设计测试用例。不过,凡是具备编程能力的同学,至少都能本着调试的思想,设计出一些测试用例,因此,相比编码而言,测试的门槛又是比较低的。
当然,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例如,分组尚未完全成形,学校网速不给力,大家对于程序打包不熟悉等,导致有一些小组没能成功提交作业。
其他关于作业的说明
从收集各班的分组名单,到收集各小组的成员名单和博客地址,再到提交课堂作业,各种状况。
收集各班分组名单的时候,各种不符合要求,有好几个小组序号相同的,有忘了提交博客地址的,有把组员的名字写错了的,甚至还有连组员都不写的。
收集博客地址的时候,有地址写错了,改几遍才能改正确的,有把需要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的地址发给我的。
至于交上来的作业,那就是各种呵呵。不写文档,不写人员分工,材料不按规范写,程序打包后无法运行,以及一个组中多个人分头提交多个不同版本的作业等等。最严重的是作业交错了地方,明明完成的是测试用例设计的作业,结果昏头昏脑的把作业提交到编码作业中去,这就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啊。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什么?请大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第一次课堂作业只是一个小小的试水,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