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在高校和学子们交流,已不是第一次,与16日在哈工大一样,这次出现在武大依旧吸引了不少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学子们。 (武大校园,robin和学子们交流现场~) 前不久,他在自己博客里回忆网上转载颇多的“李彦宏 教你创业七大招”文章,提及那篇文章已经是4年前的旧闻了。但网上依旧转载不已,可以想见,许多怀揣梦想的人们,很希望从百度和李彦宏的成长之路中寻找到能帮助到自己的什么…… 所以,在这里,也将李彦宏(Robin)在哈工大以及武大和学子们分享的故事讲给更多的网友,比起4年前的那篇文章,今时Robin的见解和想法应该切合当下的我们: (武汉大学交流会现场) 你们生在一个好的时代——中国IT产业已经不再是20年前样 “我最近在和柳传志聊天的时候他就说,你们很幸运,在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制度环境当中来做事情。但是我走过的20年跟大家现在所面临的环境——校园里面的生活,工作也好,创业也好,所面临的还是不一样的。实际上真正生在一个好的时代的而不是我,而是你们。 90年代时候,中国IT产业还非常小,尽管那时也有不少本土创业型公司,尤其是软件公司,但风险投资对于中国的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没有听说过的词儿。所以那时候,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2005年百度上市以后,到现两年间,至少有几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入到中国来,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下很大很大的工夫去寻找投资的机会。以前是创业者下很大的工夫去寻找投资者,现在,至少可以说是双向的。 所以环境变化还是很大的,在我毕业时,我能够选择的恐怕只有出国,而在大家现在毕业时,面临的选择是很多的。 而中国的IT产业,在这个十年发展最快的应该是互联网产业,几乎互联网领域的每一个子领域都是本土公司是NO.1,这样的局面在传统的IT领域,甚至在很多其他更传统的领域是非常少见的。原因就在于机会是不一样的。” 10-20年前IT学生的出路 “当时90年代,学IT的学生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出国,另外一条就是毕业之后进公司。进公司又分为两类公司。一类就是像中关村那种本土型的IT公司,一类就是跨国公司,比如说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分部,或者是他的研究中心,或者是他中国的部门。 但是大部分人当时进了本土公司之后,逐步的转向了销售领域。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觉得最挣钱的应该是搞销售,而不是去搞技术。包括现在,比如说IT界非常成功的联想公司,柳传志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贸、工、技。要先做贸易,先买卖计算机,然后再制造计算机,然后才能够走向技术领域。所以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学技术的人来说,他们进入本土的IT公司,很可能就是面临着改行。 进入跨国公司,又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跨国公司其实还是分两种的,一种就是他本部,所谓的本部应该说是要创造收益的这个部门。这个部门很多时候要去做技术支持,售前服务,学技术的人经常是进入这样的领域。 第二个跨国公司的部门就是它的研究院。研究院就是更加强调学术的气氛。跟学校里头类似,但是跟学校里头又略有不同。学校里头研究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长远一点,就是这个问题可能已经提出来五年十年了,大家不断地在研究它的改进办法,怎样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但是公司的研究院里,更多的是研究相对来说是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很强调你研究的成果,是不是能够去申请专利。 这是当时的毕业生所面临的一个人生道路吧。” 不做博士做实践 “联想到我在美国,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六年的工作经历。读书时我读的是计算机,一开始读的是博士学位,跨了一个专业,读很多新的课程。但是读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发现学术界做的东西跟工业界做的东西还是比较有差别的,工业界做的东西更加实用,于是在那个时候做了一个选择:放弃博士学位,尽早的进入工业界。 这是我人生路上第一次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做的大选择。在这之前,小学、中学、大学、出国,都是跟我类似的人做法一样的。 但在美国决定要放弃博士学位的时候,做这样选择的人还不是很多,况且我那会儿已经考过了博士资格考试。 但应该进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在当时也是我比较犹豫或者是说花时间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学计算机的人其实进的公司基本上都跟IT有关,于是我申请了一些公司,有硅谷的,也有华尔街的。如果大家与一些在美国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去交流,他们会告诉你:在美国东部和西部,文化差异得简直像两个国家:东部人看重的东西正好是西部人不看重的东西,在西部被看重的东西在东部正好是没有人赞美的东西。 硅谷的公司和华尔街公司也有不同之处,看重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硅谷印象:那里每个人都有理想,或者说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是要改变世界 “在硅谷,基本上都是一些技术人员在这些公司里工作,他们一般来说都比较贫穷,虽然硅谷的天气很好,加州阳光,但是他们开的车都很破。但每个人都有理想,或者说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是要改变世界。怎么样改变世界呢?用他们手中的技术改变世界。所以虽然工作很辛苦,挣得也不多,上下班的时间很晚,但是每个人好象都乐在其中吧。 我后来在硅谷工作,每天都很兴奋,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候,也有人会问我,你大概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从几点到几点?你的这种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说我其实说不清楚。因为对我来说,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在工作,什么时候在放松。因为我的工作和爱好是一样的,我做的东西自己很感兴趣,我做了之后看到很多人在使用,自己就很高兴。 我相信很多学技术的人,都有类似的这种感觉,这方面是有共性的,无论是硅谷也好,中国也好,还是我也也好,还是很多其他学技术的人也好,都是有共同之处的。” 一个人的成长,只有在实际过程当中才是最快的 “而一个人的成长,也只有在实际过程当中才是最快的。一个士兵只有你真刀实枪地去打过仗,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儿,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够赢。而一个技术人员,只有实际的做过项目,做过实际的产品,你写的这种程序,上线之后能够经受得起一天几亿次的查询,这才是一个好的这种项目,这才是一个技术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这些,老实讲,在学校里头是学不到的,学校里头能够教给你基础的知识,能够培养你的这些思维方式,习惯,但是学校里头不能够给你实战的环境。在很多公司里头也不能。因为他们做的东西相对比较边缘一些。 不同的性格也可以决定同样成功的命运,但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武大现场提问:有一种说法叫性格决定命运,请问您觉得是性格中的哪些促成了今天的您,您又最欣赏自己哪部分品质?另外,您的成功是由正确的选择所构成的,我觉得真正的选择需要独到的眼光,您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培养这样的眼光的? ) “其实我不太认可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各种各样性格的人都是可以成功的。有一次,高盛原来的总裁在清华开讲领导力的课程,他一般都是请他以前的朋友——那些大跨国公司的CEO到这个课堂上去讲,后来他也请我去讲了几次。讲完之后他就跟我讲,Robin你的风格,你的性格,跟我以前见到的那些CEO都不一样,你总体的风格是比较软一些,不是那么强硬,这个跟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也好,或者大企业家也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你也做得很成功,而且我相信你将来会更加的成功。他应该是见过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那么从他的这种判断来看,就是说各种各样性格的人都有可能做成功,只不过就是需要能够利用到自己性格的长处去做事情,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判断。 这就联系到你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怎样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一个人来说。在大学期间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觉得我在大学期间是培养我独立思考能力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后来我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读不读博士的这样一个选择,去做这个决定的能力的确是在大学本科的时候养成的。当年在学校里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就是各色人等,三教九流都到北大去开讲座,我也是兴趣比较广泛的,什么人来了都去听一听,听多了之后就没有那么容易轻信了,会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这事儿到底是怎样的。当你有了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你就会去判断当你的面前有多个选择,哪一个选择对你自己是最好的。” 语言的改变不能影响思考问题习惯的改变 (武大现场提问:对于百度的未来,国际化、全球化,为什么您只选择日本作为您的第一大市场? ) “搜索引擎可以说是全球现在整个高科技领域最受追捧的一个子领域,所以它的竞争是非常非常强烈的。百度应该说起步在中国已经不算早了,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更算是比较晚的,如果你注意的话,美国1998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话,你不可能一步就跨越到全球范围内,同时在多方开战,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与此同时,我觉得中国的市场、日本的市场,都是很大的市场。英文市场也很大,有多少多少亿人在学习英文,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学习英文,可当你们心里在想事情的时候,你用什么语言在想,你一定用中文在想。包括我在美国待了八年,我反正做梦的时候,如果说出话来,说的一定是中文。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百度只做中文能够做到市场份额这么高?就是因为大家在文化上、在理念上,在自己的根部,你是一个中国人,这一点不是说你学习多长时间的语言就能够改变的。 而中国目前又是全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很快应该会变成第三大经济体,也正是因为这样,百度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日本是什么呢?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搜索引擎这样一个主流的产业,在日本这样的一个主流市场,能够获得主流的地位,我觉得对于百度来说,应该至少在短期内能成功的,而且我们没有必要一开始追求把路铺那么大,把什么市场都要做。” 在学校接触外界是必要的,但在学校过多想创业并不合适 (武大现场提问: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学业,还是创业?) “非常好的问题。我是这样觉得,对于一个在校学生,在现在的这种市场环境当中,完全在学校里是不合适的。现在一些马上面临毕业的同学会发现,用人单位会非常看重这个工作经验。当然不同的职位,要求不一样。技术层面,可能工作经验要求稍微少一些,但是越是偏市场的职位,可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越高。 所以在学校里头,除了学好自己的功课以外,我非常鼓励大家有机会到外部去做一些实习,做一些社会实践,多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多了解了解市场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创业,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你接触的东西其实还非常少,社会经验还非常少,能够做的东西,或者说视野还不够开拓,失败的概率太高了。而一旦在自己最美丽的这种年华遭遇了那么多失败的话,我觉得对于一个人的打击应该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也没有必要。 既使大家看到像比尔盖茨,早年在哈佛没有读完就出来,最后做成世界首富,但是那个时候跟现在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还是不建议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去过多地想创业这方面的事情。” |
2007年09月21日 星期五 09:5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