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思 | 杂谈

《有关所谓道德》

前一次晚上和朋友在清吧喝酒,朋友聊到他小时候至初高中的往事时提到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经历:高中时在操场看台最高处吃泡面,小学最要好但初中一直没联系的朋友a突然也端着泡面走到他身旁,当时朋友正用自己衣服垫屁股,而a想都没想也一起坐在上面。吃完后a转头对朋友说:“你交朋友会考虑他的道德吗?”朋友认真想了想说不会,然后a就随手将泡面后投出去,砸在了房檐上(后面是小卖部的房顶,落不到地上砸不到人)。朋友觉得很有意思,也学a的操作。据说从此朋友就从一个每次都会把垃圾放进垃圾箱的人转变为随意扔垃圾的人了。
然后朋友拿相同的话转问我,我想了很久,给出了一个辩解和一个答案。
之后又读了些书有了新的感受,借窗外暴雨之际下笔胡乱整理分析一通。

首先最敏感的莫过于“道德”这个词的准确定义了。在这个语境中,a的提问并不是在考究道德最深层次的意义,而仅仅是作为个体那些细碎的细节:垃圾如何处理,该不该随地吐痰,衣服应不应该用来垫屁股。但回答方不由自主地会将道德一词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定义上(而其实也有可能a是想借由这些举动来推出这个人的道德因素),从而造成二义性。如果a问:“你会和乱扔垃圾乱吐痰的人交朋友吗?”那回答就会转向另一个层面——规矩的合理性。乱扔垃圾被众所周知认为是不对的,随即问题就来了:

  1. 乱扔垃圾真的不对吗?
  2. 乱扔垃圾的人真的是不好的人吗?
  3. 你如何看待乱扔垃圾的人?
    将乱扔垃圾这个词条泛化,这三个问题应该就是a真正想问的了。我尝试给出自己的理解。
    对于第一点可以这样说,每个第一次乱扔垃圾的人,都会明显感觉到一种对镣铐的挣脱和自由的幻象,似乎这种行为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意义。(我想如果有人将那两碗房顶之泡面用黑白底色拍下说不定真会使某些当代行为艺术家高潮起来)从对个人体验上来说,似乎第一次是可以去尝试的。但问题在于这种体验无法持久,如果只将乱扔垃圾作为一种生理习惯,我认为不可取,但有意思的在于假如你和朋友在路上走着想扔垃圾但一直遇不到垃圾桶,你这种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是不是就对朋友造成了某种道德捆绑?这个问题在和第三个问题相呼应,到时候再尝试解答。总而言之,这种他人社会赋予的合理性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是否成立,还是看个人吧。有些人随手扔个垃圾都要反复挣扎半天,我觉得对于他这种合理性是成立的,但一定会有一些人,扔个垃圾内心波澜不惊,那就随他去吧。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无所谓小众另类还是大众。
    第二点,乱扔垃圾这种行为只会是一个人的侧面,我们可以但不能限于这种对他人的理解。人是典型的变色龙,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做到在任何场景下都保持一种颜色,那种人我们称他为情商低的人。我们不能只单单看一个人乱扔垃圾,而要看到他如此行为背后那众多的蛛丝马迹。
    第三点,结合第二点,首先是看年龄,再看距离。如果是熟悉的小孩,那我大概率会告诉他要垃圾放进垃圾箱里;如果是朋友,那是不太会管这种事的,因为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在让别人改一个自己认为不对的习惯时,用社会规矩去衡量判断是非常没有道德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回答之前的那个问题,我会做的是询问他的意见,最后也许会做出乱扔垃圾的举动。(其中是有顺序之说的,对朋友的尊重大于一些自己的习惯)(有一次和一位异性朋友吃完烤冷面硬是拿着空盒子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找到垃圾桶,途中两人很是尴尬)

就大的道德这个议题,我了解不多,就引用项飙老师的一段话:“道德不应该像帽子一样戴在我们头上,罩在我们生活里,今天的道德必须把帽子从头上摘下来,放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去观察它。如果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我们是看不到它的,我们可以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帽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不知道道德从哪里来,糊里糊涂跟着它走,是盲目地跟从。如果要让别人去尊重这样的道德,那就是不道德。讲“穆先生”,是说道德应该是一种有选择的道德,要以个体自由为基础。……另外也的确觉得对道德一定要作实证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大而化之地视为教条。”在这里道德显然不再指的是随地吐痰扔垃圾这样的事,而是指的那些红色纲领伦理纲常,一些被赋予道德意义的口号。这里的“穆先生”,指的便是道德(morality,与德先生赛先生相对应),也不难看出语句的背景是在五四时期,也就是反对传统儒家三纲五常之后,这样的“穆先生”是和德先生赛先生同等层次的存在。

以上的分析都是后来的思考,在当时朋友问我以后,我给出的回答却是巧妙的回避:我的意思是,有些问题不构成问题,反而是提问者自己价值观的表态。也就是说,当a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默认自己是不考虑道德的了,在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回答者会优先站在不考虑道德这一方,也就是说,本来有可能回答是考虑的人因此会回答不考虑,这是一种对朋友价值观的尊重或说是顺从,在此前提下做出的逻辑推导很有可能有所偏颇。我的回答是会考虑,但自己也说不清,甚至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想和朋友有不同的选择。
现在想想,估计最合理的回答是因时而变吧,还是大抵比较信孔子那一套的。

posted @ 2020-10-31 08:54  一川九乃  阅读(1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