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LING MAN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陷于绝望之中,而且,这是我们的致死之症。这是人拒绝接受他的命运的结果。”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类的第二次堕落,堕落于平凡和平庸之中。……没有一个哲学家懂得平凡是什么,也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深陷于平凡之境。”
                                          

看《赫索格》时,直觉告诉我作者应该是一个常年在高校教书的知识分子。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果然。这本书写的是六十年代美国一个懦弱的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故事,那种精神幻灭的情绪同样存在于现今的知识分子身上。他继承了古老的犹太文化的精髓,受过欧洲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现代美国的教育,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却与纷乱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格格不入。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占文章主要篇幅的是大量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和一些他没有寄出去的疯疯颠颠的书信,他给各种各样的人写信,家人,亲戚,朋友,律师,心理医生,国会议员,尼采,不管是活着的或是死了的,他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进行深刻的精神探索,但是他一封信也没有发出去,他渴望与人交流,却无人可以倾诉,他一个人在想象中与收件人分享着精神的乐趣。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却是一个行动上的矮子。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梦想中的隐居生活到头而来只是一个讽刺,经济上还要经常求助于兄长,他就是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的“零余者”。看这本书时让我想到《围城》里的方鸿渐,想到古人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赫索格》是第一部让我在道德层面感到厌恶的小说,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令人发指的恶行,而是因为他什么也没做。因为他对自己的怯懦、无能、逃离主义感到心安理得。我感到厌恶的原因之一是现实生活中我接触到的赫索格不乏其人,另一个原因大概是我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虽然我远没书中人物那样博学多虑——变成一个女赫索格。如果说阅读这本小说对我有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从前我对思想者,对天才的诗人、艺术家有无条件的宽宥和盲目的尊敬,如今我却认为,也许另一些,看似更平凡,不那么会逞言辞之快的人们,比如赫索格做商人的哥哥威利,比如花店老板雷蒙娜,他们对待生活和自己更诚恳,也更值得爱戴。

 

昨晚又失眠,眼睁睁的看这天开始亮了,就是没有一点睡觉的意思。想着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想着以后的日子,不自觉地感到恐惧。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应付多久。做什么事情都能闻到失败的气息。开灯,继续看我的《赫索格》,其实没有勇气再读下去。赫索格的失败,赫索格的思想,赫索格的心理。。。他的解脱方式,不停的写信,给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给总统,给贫民区的黑人;给两个前妻,给现在的情人;给律师,给背叛他的朋友。。。却没有一封寄出。研究来研究去的问题,一摞摞的著作,最终留给了乡下的耗子去啃读。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到头来又有什么?精神崩溃的边缘,惧怕亲密的人,看着别人的幸福,折磨自己,衰老下去,走向生命的尽头?活在这混乱的世界上,理不清顺不明,找不到生存的地方。还不如混乱的活着,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和周围混为一谈。就如明亮洁净的厨房里,也总会有你看不到的犄角旮旯,黑乎乎,脏兮兮。不要去想那些个肮脏之物,反正你也看不到,看到了也擦不净那油腻。
 
赫索格,“也许笨拙不堪,但他确是按照他所知道的高尚原则生活的。尽管他坐得有点过分,有点不自量力。可是,这是一个有冲劲,甚至可以说有信仰,但缺乏明确的思想的人的悲剧。”这是在美国,在中国呢,或许不会等到你的那股冲劲活到四十岁,早就胎死腹中。反过来看,也许会是好事情。就像是裹小脚,从小缠着那些白布,总比你的脚骨头硬了时再裹来的好。
 
“他把自己的一生从头到尾细细考虑了一番,觉得没有一件事做对”我会不会到老也会有这样的“反省”。。。

posted @ 2020-02-02 22:52  敲代码的尼采  阅读(43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