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素质
乡下人的素质
乡下的学生到城里上大学,时时刻刻发现自己与城里人还真是有点格格不入。
乡下的学生过马路,时刻记着走斑马线,并且一定要等到车的红灯亮了以后才能过。可是总是看到身边的有几个打扮得很时髦的城里人横穿马路,穿过后还洋洋得意,似乎是完成了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值得骄傲的事业,乡下来的学生很诧异,“这也算是流行?”
乡下的学生去洗衣服,总是在洗得时候记着将水龙头关好了。在清衣服的时候也是尽量节约,他知道,水是很珍贵的,在农村里可是要差不多一块钱一吨的,家里每个月水费都要十多块咧。也就有这样的城里的学生,每次洗洗衣服的时候只是将盆子移开,任水自流,清衣服的时候也总是等到水溢出盆外,等到泡沫都没有了的时候再去揉。乡下再次诧异了,“这也算是流行?”
乡下的学生去食堂吃饭,打两个菜,三两饭,然后就一股脑的开始吃了起来,最后一颗饭粒也没有剩,一根青菜也没留下。在他走出食堂的过程中,总是能看到很多盘子里都留着一点菜和两三口饭,有的甚至更多。他想起自己的吃相和成绩:“我这样是叫做俗或者是乡巴佬吧?”
乡下人开始学者高贵起来,他不愿意被人叫做乡巴佬或是带俗的字眼,于是经过了一些时日的思想斗争后,在如此的好的环境下,他开始学起了城里人的习惯。
乡下的学生于是也试着横穿马路,他发现快人一步回头看那些傻等红灯的呆子们时也确实蛮有成就感的。他也开始试着洗衣服的时候不关水龙头,发现其实也浪费不了多少水,更何况学校并不要求交水费!同时,他也开始剩饭,剩了几次后,他感觉自己也像城里人了,因为城里人都是不愁吃穿的,而剩饭正好完全表现了这一点。
一个学期过去了,新年快到了。他收拾好行装,带着在城里学会的城里人的习惯,回老家了。这是一个中国随处可见的农村,不算繁荣,但也脱贫了。它的变化正好恰当地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回家后,家里人高兴极了,当天就取了年货里的一条鱼和两斤肉,还宰了个鸡,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了顿盛宴。他吃的很慢,已经没有半年前那种狼吞虎咽的样子了。爸爸见了后说:“不错,在城里读了半年书,也学会雅了啊。”他说城里人吃饭都是细嚼慢咽悠闲着的,这没什么雅不雅的,很平常。就在他准备放碗的时候,奶奶说:“碗里还有十几颗饭呢,你不是一直都把饭吃的很干净的吗?”他这才想起以前奶奶总夸他很听话,总是将碗里的饭菜吃的干干净净的,他也开玩笑的说这是为了减轻奶奶洗碗的负担。他很不好意思的重新拿起碗,把里面剩的饭粒吃干净了,觉得心里怪怪的。
第二天早上,妈妈在家里抱怨是谁将说龙头没关好,任着水流。他这才想起自己洗完脸后就没管水龙头了。他想了很久都觉得自己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呢,尤其是在家里。他呆立了许久,惭愧袭上了心口。
日子慢慢的流过,他开始隐约察觉到什么,看着家乡那淳朴的小河,一栋栋两层高的楼房,和远处那大片的田地,他的心开始乱了起来。这里没有城里的繁华,但是终究也表现出了富裕的迹象,然而这里的乡亲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原先祖辈们留下来的淳朴和节俭。他觉得自己是错了。一个人到了城里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是比较高贵的人了。我不是陈奂生,而且那个年代也早已过去。我的父母把我的根植在了这里,我也把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留在了这里。从小学开始,我就发现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跟书本上讲的该有的良好风俗都很吻合。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家乡都充满着感激和依靠之情。既然自己如此认定了自己的家乡的神圣的地位,为何仅仅在城里住了半年就放弃了家乡十几年来的教育呢?
一切都是虚荣心在作祟,为了成为高贵的城里人,虽然城里人并不是高贵的,就处处学着城里人的那些恶习,却没有学到他们的干劲、他们的眼光等那些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东西,我的眼光是如此的狭小,我的思想是如此的肤浅,总是在意那些表面的东西,忘了多年来受的教育,也忘了家乡的熏陶,连家乡的精髓都忘了和舍弃的人,即使拿再多的钱来建设家乡,恐怕也不能说自己是爱家乡的人吧?
一个寒假的熏陶,家乡的淳朴、寂静以及那宽阔的平原视野所显露出的博大的胸怀,让他在去学校前,知道自己的根在这个地方扎的更深了。
又是新的一个学期,他过马路的时候严格遵守着交通规则,即使身边也还是经常有带着自己封的功绩过马路的人们。他依然是将饭吃的一颗不剩,只是吃的慢了些,爸爸说只是叫做优雅吧。看着桌子上的那么多剩着些饭菜的盘子,他只是很鄙视的一笑,后来连鄙视也懒得给了。用水的时候,他总是试着节约每一滴水,包括为寝室打扫清洁时,虽然身边还是有着那么一些城里人,他也是最后连鄙视都没有了。
他没有去提高那些城里人素质的伟大抱负,也没有说服人节约用水的高尚情操。他只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或许那些好评论的高尚的人们会指指点点。他也不在乎,他知道自己没必要去理会那些所谓的期望。他照着自己的标准平静的生活着,而这些标准,都来自自己小学的课本。
城里人肯定也是知道小学课本里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原则的,只是乡村将这些标准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而城市则忙着四处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类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