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适合测试初学者阅读的中文译著
由于看好软件测试的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人士加入到软件测试的大军中来。但是由于很多人都是刚刚毕业或者从其它非测试公司或岗位转来的,他们对软件测试的要求和知识技能了解和掌握的很有限,而各公司对测试工程师的招聘大都要求熟悉软件测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就造成了初涉测试行业的新人在求职过程和实际测试工作中暴露测试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
无疑,阅读关于测试的书籍是较快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出版的很多关于测试的书籍,并不适合测试入门者的实际需求,这些书籍要么是关于测试理论的长篇大论,要么是针对某一个很狭窄的领域进行讨论。另外,国内目前市场上出版的关于测试的书籍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很多翻译的书籍内容错误连篇,还不如直接阅读英文原著更好。实际上,测试初学者最需要的是对测试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和结合测试实践的测试入门书籍。
笔者经常到书店浏览国内关于软件测试的新书,也先后买过和阅读了不少测试书籍,对于书籍的优劣感触颇深。我有时为发现一本好书而“爱不释手”,陶醉于阅读的兴趣中,但有时也为不小心买到了粗制滥造的书籍感到烦恼,阅读这些内容不好的书籍简直是一种“煎熬”,纯粹浪费时间,甚至造成误导。从目前看来,国内这两年的确出版了不少国内作者创作的测试专著,但是更多的是翻译国外的英文书籍。在以往测试工作中,经常有一些朋友(特别是是刚刚参加测试工作的新人)询问和要求我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测试入门书籍。
经过比较,我推荐书名为《软件测试》的译著。本书作者为美国的Ron Patton,译者是周予滨、姚静等。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次出版,书号是ISBN 7-111-09925-7。1000mm x 1400mm B5.9印张,348千字,共271页,定价25元人民币。
这本书不仅书名和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书中内容比较适合测试入门者。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非常浅显易懂。另外本书内容全面,包括软件测试的概述、软件开发过程简介、基本和高级的软件测试技术、测试工具与测试自动化、测试计划、报告软件缺陷、测试职业发展等。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全书只有271页,利用有限的篇幅对这些测试只是进行了高度概括。作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满足测试初学者需求的角度,将这些繁杂的内容使用最简捷的浅显表述,将复杂问题层层剖析、流畅讲解,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的独到见解,为初学者组织量身定做的实用内容,这是一本作者用心写作的书籍。
软件测试是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而不是随意地、松散地、杂乱地实施过程。软件测试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作为测试初学者,面对如此丰富的测试知识,经常感到不知从何学起,不知道最快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本书对此由浅入深的将需要学习的测试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包含几章分别介绍。这六个部分分别是:软件测试综述、测试基础、测试技术、加强测试、使用测试文档和软件测试展望。在每一章里,作者给出了不少实际测试例子,配合很多图形,将每个问题的描述、测试技术和实践经验一一阐述。不仅如此,每一章还包含针对本章内容的“小测验”,并且在书末给出了完整的参考答案。
对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际化和本地化软件测试,本书也专门列出“外国语言测试”一章进行阐述,其中讲述了翻译问题、本地化问题、配置和兼容性问题。此外本书还包含了网站测试、文档测试、配置测试等章节,也包括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将测试过程中常用的测试对象的类型逐个简明介绍。
本书不仅讨论软件测试的技术,而且对于软件测试管理和个人软件测试职业发展进行了论述,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软件测试员职业指导”中,列出了提高测试技术的途径和可用资源,给测试初学者指明了测试职业的努力方向和发展前途。
另外,本书只所以被笔者看好,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本书的翻译水平较高,比较通顺、准确和富有文采。看得出译者具有丰富的科技文档翻译经验,某些译文可以用“精彩、传神”来形容。
但是,稍显遗憾的是本书中有不少关于软件测试的术语的翻译不太准确,与软件测试领域的专业说法很不一致,有可能为测试初学者今后工作带来一些困惑,猜测译者可能缺乏足够的软件测试实践经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词的翻译:“QA”,书中翻译成“质量评判”,应该是“质量保证”。“Project Manager”,书中翻译成“项目管理员”,应该是“项目经理”。“Regression testing”,书中翻译成“回复测试”,应该是“回归测试”。另外,本书也存在一些打字错误,例如,第24页,原文“软件终归要分布的”,应该是“软件终归要发布的”。第145页,原文“网页不受如何一台计算机的限制”,应该是“网页不受任何一台计算机的限制”。第201页,原文“编写用于输入输入的实际数值和预期结果”,应该是“编写用于输入输出的实际数值和预期结果”。希望再版时,可以将这些错误改正,最好请熟悉软件测试的人员对全书内容进行审阅,以保证软件测试术语的翻译准确性。
俗话说“瑕不掩瑜”,对于测试初学者,本书属于物有所值,值得推荐。当然,除了阅读好的测试书籍外,重要的是有机会参与完整的测试项目,总结实践经验,并且虚心交流。当然,这都是题外话,在此不再多言。
无疑,阅读关于测试的书籍是较快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出版的很多关于测试的书籍,并不适合测试入门者的实际需求,这些书籍要么是关于测试理论的长篇大论,要么是针对某一个很狭窄的领域进行讨论。另外,国内目前市场上出版的关于测试的书籍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很多翻译的书籍内容错误连篇,还不如直接阅读英文原著更好。实际上,测试初学者最需要的是对测试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和结合测试实践的测试入门书籍。
笔者经常到书店浏览国内关于软件测试的新书,也先后买过和阅读了不少测试书籍,对于书籍的优劣感触颇深。我有时为发现一本好书而“爱不释手”,陶醉于阅读的兴趣中,但有时也为不小心买到了粗制滥造的书籍感到烦恼,阅读这些内容不好的书籍简直是一种“煎熬”,纯粹浪费时间,甚至造成误导。从目前看来,国内这两年的确出版了不少国内作者创作的测试专著,但是更多的是翻译国外的英文书籍。在以往测试工作中,经常有一些朋友(特别是是刚刚参加测试工作的新人)询问和要求我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测试入门书籍。
经过比较,我推荐书名为《软件测试》的译著。本书作者为美国的Ron Patton,译者是周予滨、姚静等。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次出版,书号是ISBN 7-111-09925-7。1000mm x 1400mm B5.9印张,348千字,共271页,定价25元人民币。
这本书不仅书名和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书中内容比较适合测试入门者。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非常浅显易懂。另外本书内容全面,包括软件测试的概述、软件开发过程简介、基本和高级的软件测试技术、测试工具与测试自动化、测试计划、报告软件缺陷、测试职业发展等。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全书只有271页,利用有限的篇幅对这些测试只是进行了高度概括。作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满足测试初学者需求的角度,将这些繁杂的内容使用最简捷的浅显表述,将复杂问题层层剖析、流畅讲解,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的独到见解,为初学者组织量身定做的实用内容,这是一本作者用心写作的书籍。
软件测试是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而不是随意地、松散地、杂乱地实施过程。软件测试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作为测试初学者,面对如此丰富的测试知识,经常感到不知从何学起,不知道最快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本书对此由浅入深的将需要学习的测试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包含几章分别介绍。这六个部分分别是:软件测试综述、测试基础、测试技术、加强测试、使用测试文档和软件测试展望。在每一章里,作者给出了不少实际测试例子,配合很多图形,将每个问题的描述、测试技术和实践经验一一阐述。不仅如此,每一章还包含针对本章内容的“小测验”,并且在书末给出了完整的参考答案。
对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际化和本地化软件测试,本书也专门列出“外国语言测试”一章进行阐述,其中讲述了翻译问题、本地化问题、配置和兼容性问题。此外本书还包含了网站测试、文档测试、配置测试等章节,也包括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将测试过程中常用的测试对象的类型逐个简明介绍。
本书不仅讨论软件测试的技术,而且对于软件测试管理和个人软件测试职业发展进行了论述,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软件测试员职业指导”中,列出了提高测试技术的途径和可用资源,给测试初学者指明了测试职业的努力方向和发展前途。
另外,本书只所以被笔者看好,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本书的翻译水平较高,比较通顺、准确和富有文采。看得出译者具有丰富的科技文档翻译经验,某些译文可以用“精彩、传神”来形容。
但是,稍显遗憾的是本书中有不少关于软件测试的术语的翻译不太准确,与软件测试领域的专业说法很不一致,有可能为测试初学者今后工作带来一些困惑,猜测译者可能缺乏足够的软件测试实践经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词的翻译:“QA”,书中翻译成“质量评判”,应该是“质量保证”。“Project Manager”,书中翻译成“项目管理员”,应该是“项目经理”。“Regression testing”,书中翻译成“回复测试”,应该是“回归测试”。另外,本书也存在一些打字错误,例如,第24页,原文“软件终归要分布的”,应该是“软件终归要发布的”。第145页,原文“网页不受如何一台计算机的限制”,应该是“网页不受任何一台计算机的限制”。第201页,原文“编写用于输入输入的实际数值和预期结果”,应该是“编写用于输入输出的实际数值和预期结果”。希望再版时,可以将这些错误改正,最好请熟悉软件测试的人员对全书内容进行审阅,以保证软件测试术语的翻译准确性。
俗话说“瑕不掩瑜”,对于测试初学者,本书属于物有所值,值得推荐。当然,除了阅读好的测试书籍外,重要的是有机会参与完整的测试项目,总结实践经验,并且虚心交流。当然,这都是题外话,在此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