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看板的方式介绍

使用看板的目的

使项目管理的工作可视化。

 

看板的布局介绍

注:

1.下图是我们真实工作中的看板照片。

2.由于物料与办公场地大小的限制,所以我们把本来是两个看板的内容贴到了一块板子上——上面是组内版本开发的看板,下面是对合做伙伴系统的联调工作的看板——以下在做介绍时只以内部版本开发为例做介绍。

从上到下,整个看板分为三个部分:标题、紧急通道、正常通道。

在图中的红色向右指向的箭头那一行是紧急通道,由于紧急的工作是比较少的,所以我只规划了一小条,而把大部分空间留给了正常工作的通道。

标题从左到右分别为工作的各个阶段——这里的工作阶段如何划分是要看具体的项目情况的,我这个项目的划分为:

最左边是Backlog:即为当前尚未开始的工作。

紧挨着Backlog的是Ready:在这里的工作是已经决定在当前迭代中实现的。

然后是Develop:这个开发阶段又分为doing和done两个。

然后是Test:表示测试中。

再然后是两个预发布:这里把预发布分成两个阶段是为了做报表时统计方便(后面会讲到报表)。

 

这里没有发布阶段,原因是发布阶段并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无法直接操作那个阶段的工作。

一般认为在Ready和Develop之间还应该有一个“分析”阶段,实际上我们的看板一开始的确是有这个阶段的,但后来去掉了,主要是因为:1.系统已是运维阶段,需要通常不大,不需要专门的分析团队;2.有这个阶段的时候,基本上是经理在做这个工作,很少其它组员做这个工作,而经理自己是可以直接分析好需求再拿到Ready的,而没有必要单独有一个分析阶段。

总之,工作的各个阶段是由项目的管理团队来设计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Develop和Test两个部分的标题上还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表示在这个阶段的工作数量限制,这里注意:

1.阻塞的工作并不计数——在这个板子中阻塞的工作上贴了一个粉红色的小纸条。

2.紧急通道中的工作并不计数。

3.开发中和开发完成两个阶段是共用一个工作数量限制的(如果还有“分析中”和“分析完成”则也是要共用一个工作数量限制的)。

看板的工作方式

关于卡片

卡片是一项可独立交付的工作——团队经理(可能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或研发经理)需要把工作尽量拆分到比较小的单位,但需要可独立开发、测试及发布。

卡片上的内容通常有:各阶段处理人员(可以有处理时间),卡片拿到Ready中的日期(即开始日期)、卡片拿到预发布当天的日期(结束日期【实际上要到发布才算结束,但因发布团队是单独的,不在我的团队内,所以直接以预发布做为工作结束】)、预测工作量(后续会说到如何预测工作量)。

正常工作区的工作方式

一、在Backlog中的工作应该是已经拆分后的,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及交付的——但如果项目比较大,或项目需要比较复杂,需要有一个“分析”阶段的情况下,则工作可以在分析阶段之后再拆分为可独立交付的。

二、在Backlog中的工作通常也是要进行分类的,例如:可分为“正常需求”、“有工期或资源限制的需求”、“内部持续改进工作”;或分为“需求”、“系统问题”、“内部优化”等等——这个工作我们并没有做,读者自己看是否需要做吧。

三、把工作从Backlog拿到Ready:这个工作要产品经理来做,通常这个原则一般是越重要的,越先实现(但在需求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一直挑重要的做,则会有不重要的东西一直不会做安排,所以我们后来修改了一下看板,如下图。其实不修改看板也是可以的,只要完全由产品经理自己人为控制即可)。

四、后续的工作完全采用“拉”的方式来运行——“拉”的方式的意思是,由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人员主动去前一个阶段拿工作,这与传统的工作方式是相反的(传统的工作方式通常是上级指派工作,而不是自己领任务)——研发人员从Ready中拉工作到“研发中”,实现完成之后,再把卡片拿到“研发完成”,测试人员从“研发完成”中拉工作到Test阶段,在测试完成之后把卡片移到预发布。

  1.细心的读者可以想到:这里把开发阶段分为“开发中”和“开发完成”两个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服务于“拉”这种工作方式(必须要对“开发完成”有一个可视化的表示,测试的同事才可以知道应该拿哪些工作过来)。而在后续的所有统计中,我们还是把开发阶段做为一个整体来统计的。

五、在拉取工作到自己的工作阶段时需要注意“工作数量限制”,如:下面的图中,研发阶段最多限制为8个工作,则“研发中”和“研发完成”的工作加起来最多不能超过8个。

  1.这里安排“工作数量限制”的原因是控制交付的速度,以及控制性能瓶颈。

  2.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共识,即:“在一个敏捷的团队中,我们希望每个成员都可以做各个阶段的工作(如果一个成员只能做其中一个阶段的工作,那么这个成员的价值就会小于通职的成员)”。所以,在我的团队中,我并不控制工作的分工,即:测试同事可以“拉”Ready的工作来做开发,开发的同事也可以“拉”取“开发完成”的工作来做测试。

  3.而在实践中,每个阶段的工作速度是很难平衡的。在我的团队中的现象是“开发的速度要快于测试的速度”,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工作数量限制”,那么就会出现有大量的工作积压在“开发完成”阶段中。

  4.为了避免工作的积压,我们通常有两种做法:a.经理人为控制,当开发完成的工作过多时,指派一部分开发人员参与到测试的工作中;b.增加“工作数量限制”,让团队成员自发的控制,发现研发阶段的工作数据已经饱和的情况,则转到其它阶段的工作。我们选择让组员自发的控制方式。

  5.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控制工作流速的目的:当一部分阶段的工作过快时,资源自动转移到其它阶段去。

六、关于阻塞的工作:所谓阻塞的工作是指由于某些外部原因导致暂停的工作(例如:需要与另外一个系统做联调,但对方系统有问题需要修改,则暂时这个工作就要暂停一段时间),这类工作我们是用一个纸条标示一下这个工作阻塞的原因,待阻塞结束之后再把线条去掉(这里实际上是有一个问题的,即:在统计工作时长的时候,阻塞的时间是没有很好的办法统计的,因为工作往后流的时候并没有阻塞的痕迹)。

七、补充一点:当测试发现BUG时,工作还是留在测试阶段的,开发的同事直接参与到这里来修改问题,而不是把卡片退回去。当BUG过多时,也会产生阻塞,这时就需要开发把资源倾斜到测试阶段来,解决这部分工作量的累积——但这种并不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工作阻塞,所以并不贴工作阻塞的标记。

紧急工作区的工作方式

紧急的工作其实不多的,但是一旦发生就需要马上处理——紧急的工作通常可能是:系统问题、非常紧急的需求——这里的工作方式就不是以“拉”为主了,而是团队主管主动推动工作的进展,直接指派工作。

这里不再多说了。 

如何预测工作量

对于工作量的预测,通常是对相关系统逻辑越熟悉、并且设计能力越强的人的预测是越准的,理论上是不需要团队共同决策的。但少量精英做决策的工作方式并不利于团队成员的进步,所以我们通过打下图这种预测卡来一起评估工作量。

卡片的样式如下图:

一、有多个数字卡和一个问号卡及一个热咖啡卡。

二、“问号”卡代表对这个工作完全没有概念,无法评估工作量。

三、“咖啡”卡代表“我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所以不对这个需求做评估了”。

四、数字卡代表“我对这份工作的预估量”,数字越大,代表工作量越大(或工作比较复杂)。

五、这里的数字本身的意义并不明确(即:1并不代表是1天,也不代表是1小时),而是由打牌的人自己把握,打牌次数越多,团队成员对数字的意义就越趋于一致——之所以并不明确具体的意义是因为:不同人做同一个工作其工作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1小时搞定,而有的人三天也未必搞得定)。

六、这里的数字越大,数字的差距越大,原因是:越大的工作或越难的工作,其评估的准确度也是越低的。

 

工作方式是这样的:

一、每周一次工作沟通会议。

二、让最了解工作内容的人先介绍工作,大家有疑问的这个时候都可以提出来。

三、每介绍完一项工作内容之后开始打牌。

四、打“问号”牌的人数超过三个,就要重新沟通这项工作——我们有20多个人一起打牌——如果组比较小,则建议每个人都要理解工作。

五、出牌前不可让其它人看到,待所有人都选好牌之后一起出牌。

六、如果有人打出的数字过大或过小,就要说一下原因——可能某些人的想法错误或设计复杂——沟通之后要重新打牌。

七、如果大家的想法差不多,但打的牌不一样,则说明大家对这个数字的理解不一样,此时取多数人的数字或大致的平均数即可。磨合一段时间之后对数字的理解就会趋近。

报表

我们这里会做两个报表(下面我只列出图表,而不贴数字上来)。

我们并不画一般项目管理上的燃尽图或燃起图,因为对于我们这种运维阶段的项目,工作是持续性的,没有燃尽的说法。

第一张图表如下图所示。

这里的横轴是“日期”,纵轴是“累计工作数量”,每条折线就是各个阶段的累计工作量的增长趋势。

由于我们的规则是“工作”只能从左往右移,而不能返方向移动,所以这个图中的折线绝对不会下降。

这个图是用来分析工作瓶颈所在以及直观看到工作速度的,但这个分析在这里描述比较麻烦,所以就不讲了,如果以后有强烈的需求,我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来描述这个图的分析。

第二个表如下图所示。

这个表的横轴是工作持续的天数,柱的高度是工作的数量。

这个表可以每个版本做一个,或一直累积。

历史的数据结合“预估的工作量”可以用于分析团队的战斗力(团队未来承接需求的能力)。

后记

内容不少,但我文采不行,只是流水账式的记了一下。

完全凭记忆写的这篇,所以肯定会有什么漏掉的,以后想到了再补上去或再写其它的文章来做补充。

 

posted @ 2015-04-15 17:21  周游(Michael Chow)  阅读(184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