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或赌在当下或押在未来,谁是王者?


转自:http://www.tmtpost.com/97132.html

百度阿里和腾讯三家本来的核心业务并不冲突,各守一方阵地,但随着各自的收购注资加上业务的延展而慢慢有了交际,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上拼的火热,腾讯又在游戏分发和360较上了劲,百度还在默默稳固自己的核心业务。虽然现在百度没有和阿里腾讯过多的正面交锋,但其在日后的长久战中凸显的更加明显,甚至达到牵互联网一发而动全身效果。

互联网领域是个充满传奇和变数的领域,似乎每个企业都在担心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成为历史的印记。就在3月5日,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2013国内主流互联网企业移动端竞争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互联网企业巨头纷纷将重心转向移动端布局,并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待喧嚣淡去,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回归本质之时,我们又该如何为它的未来做一个怎样的定义呢?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用户基数,产品体验和商业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考量一个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三要素,而这三要素要落地所对应的关键分别是:移动端入口,创新技术能力和开放协作平台。移动产品的用户基数决定了产品的影响力和在未来的发展空间,虽然产品获取用户的途径有多种,但其中入口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依然没有改变,即移动分发入口。而互联网发展时至今日,技术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力也始终没有改变过。另外,在互联网之中,消费者需求就是市场经济,唯一纠结的就是,如何衡量开放协作与竞争威胁的困扰。

在DCCI发布的报告中,分别从品牌/产品的影响力/表现力,创新技术的能力/实力,开放平台综合实力这三个大的维度来展开调研的,接下来我们尝试下从报告中的部分结果中去验证国内一些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在移动端的核心竞争力。

移动端的11个主要app应用类型中,腾讯和百度全面覆盖,影响力产品最多,其他公司影响力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在具有市场领导力的移动领域产品中,百度有4个,阿里/淘宝有3个;百度优势集中在渠道方面,分别为搜索、地图和app商店;阿里/淘宝优势集中在电商领域,分别为支付购物和浏览器(因投资UC占取一定份额)。

在人们对互联网企业移动端技术品牌形象的认知中,百度、腾讯、阿里的技术品牌认知是“领先的”,其中百度最为“领先”。另外,技术圈人士还认为,百度是“稳健的”,腾讯是“有影响力”的,阿里/淘宝是“创新的”和“精益求精的”。

 在互联网企业开放平台综合实力方面,开发环境和政策扶持是开放平台生态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开放平台生态链整体布局方面,百度、腾讯、阿里优势较强,明显领先其他开放平台;三巨头中,百度的布局更为完善。

综上,为什么百度、阿里和腾讯被称为国内互联网的三大巨头,不仅仅是基于他们的市场份额上,而是因为他们在引导和主导着(移动)互联网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向。并且移动端入口,创新技术能力和开放协作平台三要素的重要性也必定会在日后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方面更为凸显。

先谈谈百度。百度对入口十分看重,凭借着百度91应用平台(包括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安卓市场)的强大分发能力。据易观最新数据,百度91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1.2%,死守着应用分发的入口。百度作为PC时代搜索大佬,对入口的追求没有上限,除了在应用商店方面做到了绝对的控制,在移动搜索上也毫不手软,凭着百度系的移动军团的相互协作,已经促使手机百度成为了5亿用户量级的产品,以确保其完成在搜索领域从PC霸主向移动霸主的平稳过渡。因为移动端搜索习惯和方式的不同,百度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不断地加大投入,为产品在日后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拿下制高点。

百度本身就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加上有搜索平台、分发平台这些和可发着联系紧密的核心业务,所以在对开发者开放的层面做得更为突出一些。在去年推出轻应用后,同时三条接入路径全部基于百度开放云的技术与服务,并且其语音技术也对开发者开放,孵化、扶持了大量应用。百度以上的这些基础工作,会在日后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中,稳固地释放出它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一旦形成,定会产生很高的竞争壁垒。

阿里在前不久接到马云的内部邮件中也有表明要“回归云端”和“all in 移动电商“,这也是阿里意识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和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情(开放合作)。阿里的移动端入口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很弱的,但阿里在PC时代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不过,在向移动端过度的时候阿里也发现,消费者的过度并不是平移的,是需要有移动入口的,其中投资UC也是为自身在欠缺的移动浏览器方面布下一枚棋子,阿里拉慢的UC谋求上市的脚步,不仅是想获取入口,同时也在谋求的UC的技术能给自身在移动电商方面的发展带来帮助。

所以阿里在试图回归技术,想用技术让用户不至于从别的入口流失掉,而现在等待阿里的就是在用户粘性丢失之前,能否赶得及拥有自己在移动端的技术性产品来留住用户。阿里拥有着大量的电商数据,但其明显薄弱的技术能力,不知能否驾驭的了它的大数据。阿里在开放政策上也还做的还好,只是凡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必定会谨慎起来,比如曾和微信的相互封杀,支付宝对站错队商户的不予支持等,不过那毕竟是触动到阿里的命门了,自私一些,也无可厚非。不过在以后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这种选择肯定还会出现,而不能每一次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协作。

腾讯也在年初升级了移动互联网战略,目的就是聚焦平台打造出更多优质的产品,腾讯深知移动入口的重要性,但其弱于移动分发,所以要“聚焦平台”,因为微信可以作为支撑。它能顺利地拿下嘀嘀打车和大众点评网,不仅仅是因为钱多,也是从侧面证明了腾讯希望微信的“入口”属性能给其带来价值,但微信似乎已经是越来越重,它在承载腾讯入口梦的过程中,也会愈加的步履蹒跚。

腾讯在创新技术上有着难以甩掉的舆论压力,网民对其的认知一直保持着“山寨”的印象,虽然押准了微信,但却被腾讯微博,电子商务方面继续保持着低迷,以至于有着多个电商产品却还要靠京东来为自己在电商方面做防守布局。游戏收入是腾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乎苛刻的收入分成,却让众多游戏厂商望而却步,所以对于腾讯开放性的收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一杯羹。

DCCI的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发展规律我特别认同,就是Hype Cycle(炒作周期)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许多新兴科技企业(领域)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一个新兴科技企业(领域),一般会经历起步阶段,接着市场预期快速膨胀,被媒体和从业人士大为炒作,直到被夸大的预期峰值后,市场预期不断才会不断降温,进入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此时市场预期逐渐回归理性,直到预期的低谷后,进入市场的稳步发展阶段。

想想急于止血的打车软件,想想利率逐降互联网金融,想想冰火两重天的马佳佳,似乎这个模式在不停地进行着诠释。而整个移动互联网也是,它正处于达到预期峰值的路上,我们看到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几近疯狂的收购注资,就是在加快移动互联网大布局的形成,在既定格局形成后,泡沫将逐渐退去,大家开始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举个例子,打车软件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几乎风起云涌,甚至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打车软件在运作,在阶段性疯狂增长之后,滴滴和快的找到了靠山,随着一波烧钱之后,其余的打车软件全部应声倒地,在此之后,补贴停止,然后才进行真正的产品比拼,而尴尬的是,发现彼此都没有什么竞争力能谈得上是核心的。

目前移动互联网在等巨头收购并入的浪潮过后,也必定要向“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的谷值走去,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沉淀阶段,而只有掌握并占据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会挺过谷值,迎来市场稳固的发展阶段。百度阿里和腾讯三家本来的核心业务并不冲突,各守一方阵地,但随着各自的收购注资加上业务的延展而慢慢有了交际,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上拼的火热,腾讯又在游戏分发和360较上了劲,百度还在默默稳固自己的核心业务。虽然现在百度没有和阿里腾讯过多的正面交锋,但其现在所打下基础建设的价值和作用,会在日后的长久战中凸显的更加明显,甚至达到牵互联网一发而动全身效果。

移动互联网王者会是谁?有人赌在当下,有人押在未来。



posted @   00000000O  阅读(1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努力加载评论中...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