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变》
绪论
本章论点:
- 骑象人与大象的关系
- 影响改变的因素
- 帮助改变发生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1、看似人的问题,实则环境问题。
免费爆米花、拿到大桶的人比拿到中桶的人多吃了53%。
2、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逃跑闹钟,为非理智者量身定制,理智者无需逃跑闹钟。
① 骑象人:理智面,反思系统和自觉系统;
② 大象:情感面、本能面,感知痛苦和获得快乐。
骑象人制定方向,大象产生持续动力,想要改变必须双管齐下。
"食物感知"实验:一部分学生可以满足地享受巧克力饼干,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吃胡萝卜。
"精力测试"实验:吃巧克力饼干的学生可以花费19分钟的精力专注于解题,而吃胡萝卜的学生只能花费8分钟的精力专注于解题,因为吃胡萝卜的学生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控制自己不能偷吃巧克力饼干。
自我监督能力有限,容易耗尽。
错误观点: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生性懒惰或心生抗拒。
实际上是: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手套展览事件":穿透情感层面,让大象配合骑象人的意愿,才能够有足够的动力去促使改变的发生。
3、看似心生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健康饮食"的方向不明确,要告诉人们去超市别买全脂牛奶而是脱脂牛奶才是明确的方向,明确的方向可以降低骑象人的决策成本,再搭配上触动感情层面的一些宣传策略,就可以触发人们进行改变。
美国医疗卫生促进学会(以下简称医促会)首席执行官唐纳德·贝里克医生,希望能够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
① 组织演讲,设立明确目标:18个月内挽救10万人以上的生命。
② 提出6项具体行动措施。
③ 邀请在医疗事故中失去女儿的母亲上台发言,从情感面刺激大家,激励大家的大象。
结论:不管面临什么样的状况,都可以按照以下框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改变。
- 指挥骑象人: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因此必须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如健康饮食案例)。
- 激励大象: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骑象人不可能时刻强迫大象长时间服从,因此必须从情感面入手,让大象愿意配合你一同上路(如食物感知和精力测试实验)。
- 营造路径:看似人的问题,实则环境问题,我们把情境(包括周围的环境)成为"路径",路径营造好后,即使不考虑骑象人和大象,改变都更容易发生(如电影院免费爆米花实验)。
第一部分:指挥骑象人
本章论点:
*改变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亮点,发现并总结亮点与问题存在的差异,推广亮点。
第二章:找到亮点
1、杰瑞·思特宁帮助越南儿童改善营养不良的问题。
收集当地孩子的身高和体重等身体素质信息 -> 发现穷人家孩子也能拥有更健康的身体状况 -> 弄清楚亮点家庭(健康孩子的家庭)的做法和普通家庭有什么不一样(这里要剔除不具有代表性的亮点,如舅舅在政府部门上班) -> 让妈妈们意识到改变并不难(都是相同环境下其他人能做到的事情,而并非不同环境下别人能做到的事情) -> 推广亮点,形成路径(环境),借助环境氛围带动其他人进行改变。
① 这里面的骑象人是新的烹饪方式:在米饭中加入小虾小蟹;
② 大象是:妈妈们希望让孩子更加健康的动力,显然这个案例中,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在促使妈妈们的大象产生动力,因为原本就有这样的动力,只是骑象人不知道怎么去做;
③ 路径是:推广经验,形成环境,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2、差生波比的改变。
差生波比由于存在一些不良行为而被送给心理老师墨菲进行辅导 -> 墨菲是焦点解决治疗方法的实践者 -> 传统心理治疗手段偏向于"考古",即从以往经历中寻找问题出现的根因 -> 焦点治疗只关注如何如何解决手头问题 -> 使用"奇迹问题"和"特例问题"发现亮点 -> 问:波比在什么时候不惹事?答:史密斯老师的课上。问:为什么在史密斯老师的课上不怎么惹事?答:因为史密斯老师会在波比进入教室时和他打招呼,给波比布置的作业比较简单,和波比沟通以确保波比能掌握。 -> 将亮点复制到环境当中:让其他老师也这么做。
这里面的技巧是:可以问一下让人回忆自己做的好的时候的具体事例和做法,并让人知道做到这个并不是很困难,那么在推广亮点时就会容易很多。比如:
① 问酒鬼:如果没有酒瘾,你会做些什么事情?
② 问不听管教的孩子的母亲:上次孩子听话时有没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样的环境会让孩子看起来表现得更好?
③ 问接受婚姻治疗的夫妇:如果你们的婚姻问题都解决了,你们会怎么做呢?如何判断对方在认真听你说话呢?上一次和平相处是什么时候,当时的你们是怎么做的?
3、骑象人的短板(存在的问题):总是寻求规模与问题一致的解决方案,忽略了有些问题的改善只需要做出很小的改变。
① 如越南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分析系统性成因并系统性解决卫生条件差、生活贫困、水源缺乏等。
② 问题学生波比的问题:家庭破碎,个性冲动,难以驾驭,存在学习障碍等。
结论:骑象人需要在做得好的方面关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聚焦于做的差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