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秀才进京赶考,风雨夜在一户人家廊檐下避雨,主人将其让进家中,给冻得发抖的秀才一个芋头,秀才觉得那是天下难得的美味,后来秀才做了官,忽一日念起那夜晚的芋头,叫厨子做了一锅,却什么吃都吃不出那晚的味道,又差人在民间查访,找到那户主人,倾其本事为他煮芋,终是失望。最后送芋人道出了一样的芋头没有一样味道的原由:不是芋头不一样,而是你现在的地位变了,当时你饥寒交迫,芋头就是美味佳肴,如今你做着高官,享着厚禄,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当然尝不出那晚芋头的滋味了。
这个好像是一个典故,另一个版本是说后来做了官的秀才后来路过这户人家,一方面为了答谢,另一方面品味一下当年的美味。故事版本略有差异,但是主要是体现送芋人道出的那个道理:是人变了。
这么典型的事情,却难找到感恩的影子,有曰一版本是说答谢了,然主要是为了满足其食欲,若真是感恩,怎不见资而广之,以飨众人呢?
搜索了一下感恩典故,除诗经时代的“投桃报李”等,少有能贴近实际的故事,居然还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本能也能用来贴金?
也难怪蒲老先生借助狐仙来寄托感恩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未免成了过于所求回报的借口,能做到滴水传递就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