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科普书本土化延续中国式生命

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 2010年09月19日 报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现象已日益明晰。不少科技专著和普及类读物真正成了多文化的“国际版”,让全人类共享科技的恩惠。而作为对原创作品的有益补充和指导,近年来,我国翻译、引进了大量科普作品。科普图书作为科技图书的一个分支,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国外优秀科普图书大量涌入,使国内读者眼界大开。例如《从一到无穷大》《时间简史》《魔鬼出没的世界》《寂静的春天》等都是被引进到国内的优秀科普图书。它们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引进版科普图书而言,如何做好内容上的本土化是引进科普图书面临的一个共有问题。这里面包含了各个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又涉及到西方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翻译技巧方面的问题。让国外优秀科普书的“中国式生命”重焕光彩,就需要出版者打开思路,发挥想像力,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

创新形式帮助阅读

引进版图书多了,怎样把它做得更好,成了出版界一直讨论的焦点。凡事不能生搬硬套,引进图书更如是。要拓宽思路,发挥想像力,使它“本土化”,更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还要在出版制作过程中去帮读者阅读。

国外科普图书发展到今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科普图书的耕耘者一直在进行着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国外科普图书包罗万象,投入这一创作领域的开拓者比肩接踵,不绝于途,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思想财富。引进版科普图书虽然与原创科普书一样都是以科学事实为起点,但多层次、多角度的切入手法,不仅讲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传授了科学与哲学的理念,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思考和想像力,在看似不经意中和读者形成了互动。这些引进版科普书的优势需要在引进出版过程中加以强化,作好本土化改变,以更适合国内读者的方式呈现。

图灵公司编辑罗婧介绍,科普书引进过程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是否符合国内国情,特别是从选题选择上来讲,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就要选择和国内国情相吻合的图书。“图灵新知系列”的受众是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成年人,并且“图灵新知系列”最先创建的时候也是为了弥补中国教育制度的缺失,因此他们会选择一些更实用的知识类的科普书。比如“图灵新知系列”中的《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通过50个小故事,让人理解物理知识背后的真正原理。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还是存在缺陷,对于物理学很多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物理学其实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物之科学”,正是那些有着闪光点与缺陷的活生生的人在疑惑、徘徊与迷茫中的披荆斩棘,才让物理学这棵参天大树得以拥有厚实坚定的根基与生机勃勃的枝头。

引进版图书的本地化简单说来,不仅是在内容上要有必要的删节,在形式上也要注意起个好书名和设计好封面,这是最主要的。新华出版社副社长要力石认为,有时给图书起名比写一篇文章还难,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相当大。此外单靠一个责编的苦思冥想还不够,有时需要几个人的思想碰撞才行,所以如有可能,可以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为图书起名,大家集思广益,为图书起—个最棒最酷的名字。

引进版的图书和其他图书的封面设计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是保留原版书的封面自不必说,只要加上中文书名就可以了。如果是重新设计,就要考虑一些问题,例如要在封面上选择可以表现异国风情的图或者人物,在色调上也要与书的内容一致,要在中文书名旁边有英文文字或者其他文字,以与中文图书有所不同,另外,在风格上既要考虑时尚的异国情调,又要大致符合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

《第一次发现系列丛书》是接力出版社2009年引进的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读物,该书于今年6月隆重上市。记者在新近结束的BIBF上看到了样书,的确很有创意。这些书均采用透明胶片和双面绘画设计,凝聚了高层次智慧,主题跨越了植物、动物、天文地理、交通、基础概念五大领域。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介绍,对这套书他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本土化改造。比如在定位上,并没有将其打造成高端读物,而是坚持低价格,让大多数孩子买得起,用得上。针对书的设计也与外方进行了及时沟通,决定将尖锐的书页直角磨成圆角来防止书页划破手,采用色泽柔和的纸张以保护孩子的视力等等。

要做好内容上的本土化和形式上的本土化的工作,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眼光和功力是关键,他们不仅要熟悉中国的文化,还要有较高的外国文化的造诣,做不到学贯中西,也要对外国文化略知一二,这样才能把引进版图书做得既中国化,又不失外国风格和韵味。

严把翻译关防止“质变”

国内引进的外版图书大都是非常优秀的,然而,当它们“本土化”时却变了质。大家都知道,“本土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翻译,很多变了质的优秀外版图书的问题都是出现在翻译上。做好一本优秀外版图书的本土化工作,必须做好本土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例如,试译环节是“本土化”工作的第一步。至少应该满足三点要求:一是要有责任心,从始至终都必须保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精通书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相关经验;其三,英语基础扎实,需要有阅读大量英文原著或文章的经历,这三点缺一不可。除上述三个条件外,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罗婧也表示,翻译是一门艺术,同时译者的水平、责任心和影响力也决定着图书未来的命运。对于翻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译者的寻找过程。图灵图书一向把翻译质量放在首位,对于引进版的科普图书,对译者的要求更为苛刻,首先要英文水平、中文水平都很不错,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科学背景,对科学科普类的知识要了解。当然如果再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话就更好。2009年图灵引进了科普领域大师的著作COSMIC IMAGERY,这本书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讲述科学发展史的科普书,其一大特色在于涵盖领域包括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自然科学,甚至是医学。涵盖领域之广,找寻译者就成了难题,开始想过找多位译者共同合译,又担心文风不统一,最后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新东方的著名翻译老师唐静。先请唐老师翻译,再找一些科技领域的人来校对,现在这本书翻译过半,明年就可以上市了。

本土化工作的第二步是对试译稿进行认真的审阅。在审阅译稿时,不仅要尽量要求译稿“信、达、雅”,而且还对译稿在格式、版式、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上也略有要求。审阅之后,出版方就要与译者一起制订翻译进度计划。这是本土化工作的第三步,但是往往容易被编辑们“省略”。一位从事多年外版图书本土化的编辑表示,按照正常流程,在此之前,编辑应该已经和译者签订《委托翻译合同》。绝大多数编辑在此之后都会认为大功告成,只等着秋后收割了。其实并没有这么顺利,否则就不会有“田间管理”这个环节了。所谓“田间管理”就是出版社应该在书稿的翻译过程中与译者积极沟通,给予译者指导和帮助,分阶段地对译稿进行审阅,并适当地提醒和监督,以确保翻译工作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译者一般都很忙,大多数人都是牺牲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来完成翻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进度计划,很难保证翻译工作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如果没有严格的“田间管理”,图书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也很容易出问题。图书也是一种产品,任何产品都必须考虑它的市场因素,上市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因素,没有作好监督和沟通,译者很可能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翻译任务,就会影响到整本书的翻译进度,最终导致交稿时间延迟,这种情况下硬要译者按时完成翻译任务,翻译质量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还可能会出现全书翻译质量与试译稿的质量相比相去甚远的情况。有些译者在试译时非常认真,试译稿质量非常好,符合要求,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译者最终的译稿与试译时的译稿质量差别非常大,以至于不能采用,遇到这种情况会非常麻烦。如果能够进行严格的“田间管理”,及时与译者进行沟通,每当译者翻译完一个章节,编辑便及时阅读,永远做第一位读者,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有很多问题就可以在后续的翻译过程中避免。

本土化工作的最后步骤是出版方认真地进行编辑加工。这也是可以对译稿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编辑加工过程的环节非常多,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译稿进行润色和修正。对于绝大多数译稿来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需要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在译者的指导下,与译者共同讨论、协商,然后达成共识并修正。只有这样译稿的质量才会更好,才能达到出书的要求。这个环节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编辑要对译稿进行大幅修改或者是有某些地方那不准确时,切忌随意修改,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需要修改和貌似需要修改的地方严格求证。当然,复审、终审环节也都会对编辑加工过的译稿进行抽查,以发现并纠正编辑遗留的错误或产生的新错误。只有将翻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防止“质变”。

【转自】http://www.cpin.com.cn/Item/312594.aspx
posted @ 2010-11-23 11:47  我的IT技术  阅读(2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