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书评
亨利福特自传与乔布斯传相比,内容更多更丰富。乔布斯传是货真价实的人物传记,内容从出生到如日中天,再到死,其中也多半是些关于传记主人的琐事。而亨利福特自传不一样,没有讲哪里出生,去哪儿上学这些琐事,讲到的全是自己对产品、对理念、对服务、对需求、对利润、对管理、对市场,还有对工作、教育的个人理解,完全是站在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去阐述自己在福特公司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遍布全球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思想和方法。这全都是本书精髓所在。
在初看本书的前几章时,我第一次看到他关于服务的观点:
商业的功能在于为消费者生产,而非为暴利或投机。为消费生产,意味着物美价廉——产品服务的是大众而不仅仅是生产者。
我还感觉有点做作,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看到他独到的解析,真的是独到,仿佛他天生有这种能力。可以说,全书的主题,无一不是为他的这个“产品服务的是大众”理念做解释。他对汽油发动机的痴迷,是因为他一直相信汽车会成为每一位大众需要的产品;他对流水线的发明,完全是因为他一直奉行“物美价廉”的原则,而进行降低成本的方案实施;他对超级产品T型车的发明,也是因为他坚信产品应该更加便宜,更加耐用,让更多人可以使用。
最后,这个传记,福特写的很有逻辑性,一环扣一环,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是大量的论证和举例,完全不会感觉突兀。不知是福特还是译者的功劳。总之,值得一读,这是工业时代的总结。
书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从文字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哲学观。令我感觉非常好的部分,我摘录如下:(我买的是江苏文艺·读客文库版,不同版本翻译会有不同)
- 个人成长
年轻人应该投资而非继续积蓄。他们应自我投资,增强创造力;当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最大时,自然会有一笔丰厚的收入,那时再考虑积蓄也不迟。不对自己投资,不让自己更具创造力,并非是在“节省”开支;这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资本,降低了自身价值。使用的原则是真正的指导原则。
- 教育
一个有能力的人,是能实实在在办成事的人,其做事的能力取决于他的知识储备。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又取决于他早期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为了增长和实践知识所付出的努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思考。
最大的无用功,莫过于光积累知识而不做事。
- 产品理念
我想,作为设计师,我有责任将车造的简单易懂。
这一点对制造和销售都有益,而且是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一件商品设计越简单制造越容易,售价也越低廉,因此,销量越大。
每个部件都该设计简单、价格低廉,这样,就再也用不着到漫天要价的手工修理铺了。这些部件造价便宜,修补旧的,还不如买新的换上便宜些。
- 经营之道
不要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不要在工资上压榨工人,不要在售价上乱抬价格。要多花心思去思考工作方法的改进,思考,再思考,要不断地改进。通过这样的方法,商业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服务,也都获取了利润。
- 定价
过去做生意的原则是,尽量把价格定到人们能接受的最高点。
利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刚降价时,一段时间内获利会走低,但之后经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利润必然回升。
我们定价并不过多考虑竞争对手或市场需求大小;我们估算出绝大多数愿意或能够付多少钱,然后以此为基础定价。
在我们看来,成本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首先要将价格降到一个能增加销量程度,然后开始着手生产,以努力达到这一价格。
- 创新
如果不深入技术性的生产过程,是没法一步一步,按时间顺序来探讨整个生产制造的发展的。
在组装方法上的第一个改进便是,我们开始将工作整合到工人面前,工人不用再到处找材料工具。现在我们所有的操作都遵循两大原则,即:如果可以的话,工人最多只走一步;以及,没人再需要弯着腰工作。
福特的创新观念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阐述,也许那时创新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滥用,但也可以从一些叙述中推测出来,就是深入到生产一线,一步一步的修改每个过程,合理安排每个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改进旧方法,代之以新方法。之所以会有创新,就是旧的产品或者流程停滞,而时代、科技再进步,此时就可以用新科技去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我想不仅工业产品是这样,科技网络产品应该也如此。
福特的企业发展观点,说白了就是:减少生产浪费,降低成本,消费者、生产者、工人三者都获利。而非一些企业一遇到经营不善就减薪、裁员,福特认为这是管理层逃避的做法,正常做法应该是思考,深入生产,去改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降低各方面成本。
福特的哲学观(从豆瓣评论上阅得)
在书中1/3位置的时候,福特就已经有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让95% 的人买的起车,而不止是那少少的5%有钱人专享的产品。 简单的说怎么降低成本成为了首要问题。在那个年代,汽车是一个高科技产业(注1)。如果要降低成本就需要很多很多的专业级别的机械人才,他大概算了一下,如果一年生产相当数量的汽车,就需要差不多50万(大概)顶级的工程师。你可以想象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加上请这么多专业人才需要大量的工资。这时候福特的哲学思想开始起到作用,很神奇的想法就这么产生了:就是他要把一个很专业的东西做到一个小孩都能做到的东西。问题就慢慢开始展开,就是怎么转化。这很有意思,后来你就可以看到流程化生产。这时候你才能理解什么是流程化生产,就是把一个高智慧的东西分解成白痴的一个过程。好比炒菜,怎么把大师傅炒菜的过程简化为白痴都能炒。很有意思的东西。
套用现在的观点,就是下至八岁小孩,上至80老人,都会组装汽车。(多么大胆的想法。)
他的某些观点
- 提高员工工资,就是提高社会购买力,反过来提高福特公司的销售量(我真的是佩服到极致了,此书真该给有关部门看看)。
- 政府,由于其本质是消极的,无法为任何真正有建设性的项目提供积极帮助。它倒是可以提供消极性的帮助——例如,消除对进步的阻碍,自身也不会对社会造成负担。
- 让任何操作都不再有技术要求
- 减轻工作负担的方法也能同时降低成本
- 着实没必要为融洽同事或部门之间的感情开什么会,人们也没必要为了共同工作而相亲相爱
- 劳工骚乱大多源自基层管理人员行权不公正
- 我们工厂从来不记录已做的实验。如果你一直记录所有的失败,很快便会发现,根据这个记录,实在没什么可供实验了。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某种方法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别人一定不会成功
- 我听过这么一个说法——事实上,我想很多人都这么想:我们从工作中学到技术。并不是这样,是我们将技术投入到了工作中。在构建蓝图、经营管理以及生产工具时,我们运用高端的技术,使得那些不懂技术的人,也可以享受技术带来的成果。
- 工资不是由雇主支付的,他只是调配财政。真正支付工人薪水的是产品。
- 如果产品是经精心研究设计的 ,则其改进会来的较慢;但生产过程上的改进则快的多,水到渠成。
- 只在上班时间思考的人,等于限制了自己的马力。
- 对于汽车,没有“市场需求”——对于新兴事物,本来就没有“需求”一说。汽车被大众接受,同如今飞机逐渐被认可是一样的。
- 干等行情变好是无济于事的。若企业家要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话,他应该把商品价格降到人们愿意支付的程度。不管行情如何,总会有一个人们为生活必需品能够也愿意付的价格。
注1:福特年轻时,汽车历史刚刚起步。下面是个简单的年代表。
- 1863年,亨利福特出生。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
- 1875年,第一次看到蒸汽机车 福特12岁
-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 福特22岁
- 1903年,福特公司由亨利福特先生创立创办于美国底特律市。 福特40岁
- 1921年,福特生产第500万辆车。 福特58岁
-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凭借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进入汽车普及时代,而汽车在意、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是二战后才大量进入家庭,并在60、70年代进入高峰。
买书前奏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武汉中南路的外文书店里。当然,书店在显眼的位置放了很多的畅销书,我重点翻了几本关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书。其中大数据的书,翻几页就知道完全是给“专家”看的,没什么价值,和前几年吹嘘的“云计算”一样,啰哩啰唆,不知所云。关于互联网的倒是有几本预测移动互联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其中有提到互联网和传统银行的关系,蛮有趣的。围着书柜转了一圈,看到了这本书,不厚,看封面就猜到是某个图书公司新做的书,虽然带着几分厌恶,我还是拿起来翻翻看看。
翻了几页,觉得不错,再连续看了一章,Shit,真心不错。于是又仔细看看封面,封皮上写着一句红色小字:“翻开本书,发现乔布斯超级产品思想的本源”。凭我事后看完本书来说,此话虽有“畅销书”一贯的炒作嫌疑,但福特的思想还是和乔布斯的思想有几分接近。其实图书发行商倒不必这样,亨利福特的自传还需要乔布斯来捧场?不过现实是,在国内有谁认真看过此书呢,豆瓣上评论也只是寥寥。国人都忙着自己搞“创造”去了。闭门造车,怎么会有出路?很庆幸,有国际级的企业家亲手写出自己的毕生终结,也很不幸,在国内并没有流行起来。希望借着乔布斯的光,亨利福特能在国内流行起来。
话说回来,看到乔布斯三个字,我眼前一亮:好书啊,一定要买。于是,我空着手走了。回家迅速打开京东,买了一本。京东打折,书店原价,大家都懂。当时在京东看着乔布斯在促销,原价一百多,才卖三十,也顺便买了本。反正,我正需要读读关于“产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