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线性表和链表的基础知识
近期准备重新学习一下常用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并计划将这些内容的只是做一个整理和归类,准备慢慢写一个常用数据结构与基本算法的系列博文,博文列表参见:常用数据结构与基本算法博文系列,目前内容还比较少,后续慢慢补充。本文主要内容是介绍 数据结构--线性表和链表的基础知识。
一 线性表概述
1.1 线性表概念
线性表,全名为线性存储结构。使用线性表存储数据的方式可以这样理解,即“把所有数据用一根线儿串起来,再存储到物理空间中”。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组具有“一对一”关系的数据,我们接下来采用线性表将其储存到物理空间中。首先,用“一根线儿”把它们按照顺序“串”起来,如图下图 所示:
1.2 线性表存储结构
上图中,左侧是“串”起来的数据,右侧是空闲的物理空间。把这“一串儿”数据放置到物理空间,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如下图所示。
图 3a) 是多数人想到的存储方式,而图 3b) 却少有人想到。我们知道,数据存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将数据完整地复原成它本来的样子。如果把图 3a) 和图 3b) 线的一头扯起,你会发现数据的位置依旧没有发生改变(和图 1 一样)。因此可以认定,这两种存储方式都是正确的。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线性表存储数据可细分为以下 2 种:
- 如图 3a) 所示,将数据依次存储在连续的整块物理空间中,这种存储结构称为顺序存储结构(简称顺序表);
- 如图 3b) 所示,数据分散的存储在物理空间中,通过一根线保存着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存储结构称为链式存储结构(简称链表);
将具有“一对一”关系的数据“线性”地存储到物理空间中,这种存储结构就称为线性存储结构(简称线性表),线性表存储结构可细分为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使用线性表存储的数据,如同向数组中存储数据那样,要求数据类型必须一致,也就是说,线性表存储的数据,要么全不都是整形,要么全部都是字符串。一半是整形,另一半是字符串的一组数据无法使用线性表存储。(有一些弱类型编程语言(如python、MATLAB等)中的数组或者列表中元素的数据类型可以不一致,这都是在我们今天讲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
1.3 前驱和后继
数据结构中,一组数据中的每个个体被称为“数据元素”(简称“元素”)。例如,图 1 显示的这组数据,其中 1、2、3、4 和 5 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元素。另外,对于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我们一直在用“某一元素的左侧(前边)或右侧(后边)”这样不专业的词,其实线性表中有更准确的术语:
- 某一元素的左侧相邻元素称为“直接前驱”,位于此元素左侧的所有元素都统称为“前驱元素”;
- 某一元素的右侧相邻元素称为“直接后继”,位于此元素右侧的所有元素都统称为“后继元素”;
以图 1 数据中的元素 3 来说,它的直接前驱是 2 ,此元素的前驱元素有 2 个,分别是 1 和 2;同理,此元素的直接后继是 4 ,后继元素也有 2 个,分别是 4 和 5。如下图4 所示:
二 顺序表
2.1 顺序表的概念
顺序表,全名顺序存储结构,是线性表的一种。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线性表用于存储逻辑关系为“一对一”的数据,顺序表自然也不例外。不仅如此,顺序表对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也有要求。顺序表存储数据时,会提前申请一整块足够大小的物理空间,然后将数据依次存储起来,存储时做到数据元素之间不留一丝缝隙。例如,使用顺序表存储集合 {1,2,3,4,5}
,数据最终的存储状态如下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将“具有 '一对一' 逻辑关系的数据按照次序连续存储到一整块物理空间上”的存储结构就是顺序存储结构。通过观察上图中数据的存储状态,我们可以发现,顺序表存储数据同数组非常接近。其实,顺序表存储数据使用的就是数组。
2.2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包括顺序表的初始化、插入元素、删除元素、更改元素、查找元素等。这些基本操作的很简单,就不一一解释了,具体代码后续加上。
三 链表
3.1 链表的概念
链表,别名链式存储结构或单链表,用于存储逻辑关系为 "一对一" 的数据。与顺序表不同,链表不限制数据的物理存储状态,换句话说,使用链表存储的数据元素,其物理存储位置是随机的。例如,使用链表存储 {1,2,3}
,数据的物理存储状态如下图所示:
我们看到,上图根本无法体现出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此,链表的解决方案是,每个数据元素在存储时都配备一个指针,用于指向自己的直接后继元素。如下图所示,数据元素随机存储,并通过指针表示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存储结构就是链式存储结构。
3.2 链表的节点
从上图可以看到,链表中每个数据的存储都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即链表中存储各数据元素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 数据元素本身,其所在的区域称为数据域;
- 指向直接后继元素的指针,所在的区域称为指针域;
上图所示的结构在链表中称为节点。也就是说,链表实际存储的是一个一个的节点,真正的数据元素包含在这些节点中,如下图所示:
3.3 链表的组成要素
其实,上图所示的链表结构并不完整。一个完整的链表需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头指针:一个普通的指针,它的特点是永远指向链表第一个节点的位置。很明显,头指针用于指明链表的位置,便于后期找到链表并使用表中的数据;
- 节点:链表中的节点又细分为头节点、首元节点和其他节点:
- 头节点:其实就是一个不存任何数据的空节点,通常作为链表的第一个节点。对于链表来说,头节点不是必须的,它的作用只是为了方便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 首元节点:由于头节点(也就是空节点)的缘故,链表中称第一个存有数据的节点为首元节点。首元节点只是对链表中第一个存有数据节点的一个称谓,没有实际意义;
- 其他节点:链表中其他的节点;
{1,2,3}
的完整链表结构如下图 所示:
注意:链表中有头节点时,头指针指向头节点;反之,若链表中没有头节点,则头指针指向首元节点。
3.4 链表的分类
- 指针域:用于指向当前节点的直接前驱节点;
- 数据域:用于存储数据元素。
- 指针域:用于指向当前节点的直接后继节点;
3.5 链表的基本操作
3.5.1 单链表的基本操作
插入元素操作:向单链表中增添元素,根据添加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 3 种情况:
- 插入到链表的头部(头节点之后),作为首元节点;
- 插入到链表中间的某个位置;
- 插入到链表的最末端,作为链表中最后一个数据元素;
虽然新元素的插入位置不固定,但是链表插入元素的思想是固定的,只需做以下两步操作,即可将新元素插入到指定的位置:
- 将新结点的 next 指针指向插入位置后的结点;
- 将插入位置前结点的 next 指针指向插入结点;
例如,我们在链表 {1,2,3,4}
的基础上分别实现在头部、中间部位、尾部插入新元素 5,其实现过程如下图所示:
删除元素操作:从链表中删除指定数据元素时,实则就是将存有该数据元素的节点从链表中摘除,但作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要对存储空间负责,对不再利用的存储空间要及时释放。因此,从链表中删除数据元素需要进行以下 2 步操作:
- 将结点从链表中摘下来;
- 手动释放掉结点,回收被结点占用的存储空间;
例如,从存有 {1,2,3,4}
的链表中删除元素 3,则此代码的执行效果如下图所示:
3.5.2 双链表的基本操作
插入元素操作:双向链表的插入元素的操作与单向链表基本一样,也是分为三种情况,只是在插入元素时需要考虑前驱和后继两个指针的变化。
-
添加至表头:
-
添加到中间位置:
-
添加到末尾:
删除元素操作:双链表删除结点时,也是跟单向链表一样,只需遍历链表找到要删除的结点,然后将该节点从表中摘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