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

分区

一个硬盘最多只能有4个分区。

主分区+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1个)

可以有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

扩展分区不能写入数据,只能用于包含逻辑分区。

SCSI 的逻辑分区 最多 16 个
IDE 的逻辑分区最多 63 个

格式化

根据用户选择的文件系统,在磁盘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
在分区中划分出一块空间,专门用于存储 文件分配表、 目录表 等用于文件管理的磁盘空间。

Windows 可以识别的文件系统 : FAT16 , FAT32 ,NTFS

Linux 可以识别 : EXT2 , EXT3, EXT4

centos 6.3 当中默认使用 ext4 文件系统。

格式化 就是将 分区 等分成 4kb 的小数据块, 由N个小数据库组成,这个时候要存储6K 的文件,则 需要用到 2个 小数据块。 空出的2kb 空间将不可用。 磁盘整理工具就是整理这些小数据块,将空出的空间进行整理。

Block 就是数据块的意思,格式化就是为磁盘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数据块。

分区表: Inode i节点号 也可以认为是文件ID,分区表记录了 某个 文件(通过iNode) 所存储的数据块位置。

文件存储到数据块时候,数据块并不是按顺序存储的。 比如存储6k文件,需要2个 4k 数据块,这两个数据块并不是按照顺序存储。 所以,磁盘整理工具就是将 保存文件的不同位置的数据块,尽量的放在一起。更加利于数据的读取。

格式化: 就是为了写入文件系统。 写入文件系统就是将硬盘分成 等大小的数据块,建立一个 iNode 表 , I节点 表保存了文件 INode 和其数据块位置等相关信息。 当读取文件的时候,先读取Inode 表,然后组合数据。

Win -> 分区 -> 格式化->分配盘符 -> 使用

Linux -> 硬盘(分成大硬盘,小硬盘)-> 分区 -> 格式化 , 在分配盘符之前,要给每个分区起一个设备文件名 , 给每一个分区设一个硬件文件名。

在Linux 中所有的硬件设备都是文件

/dev 下就是设备文件

硬盘:
如果是 IDE 硬盘,就是 hd [a-d] , a-d是硬盘号,如果只有一个硬盘则是 hda ,如果有第二个硬盘,就是 hdb

如果是 SCSI/ SATA/USB 硬盘,就是 sd[a-p] , a-p是硬盘号,如果只有一个硬盘则是 sda ,如果有第二个硬盘,就是 sdb

除了硬盘之外,dev 目录下还存在一些其他硬件文件。

如 光驱(/dev/cdrom 或者 /dev/sr0)
打印机25针(/dev/lp[0-2])

硬件文件名也可以叫 文件设备名

硬盘有了文件名,分区也要文件名

/dev/hda1 ( IDE第一个硬盘第一个分区)
/dev/hdb2( IDE第二个硬盘第二个分区)

/dev/sda1 ( SCSI、SATA 第一个硬盘第一个分区)
/dev/sdb2 ( SCSI、SATA 第二个硬盘第二个分区)

IDE 硬盘最古老,每秒钟 133mb

SCSI 和 IDE同时代,更加昂贵,但是快, 每秒钟 200mb : 主要用在服务器

上面两种(SCSI和IDE) ,基本淘汰

现在最流行的 SATA ,每秒500MB。 现在服务器还是个人机器,一般都是 SATA接口

1234 只能给主分区或扩展分区使用

逻辑分区从5开始

挂载

Linux -> 硬盘分区 -> 格式化(EXt4) -> 每个分区起设备文件名 -> 为每个分区设立挂载点

必须作为分区的 1. /(根分区)
2. swap分区(交换分区,内存2倍,不超过2G,类似于虚拟内存)

上面两个分区必须分区,如果不分区则 linux 则无法使用

推荐分区:
/boot (启动分区,200MB)

如果不分 boot 分区,当根分区(/)被写满后,linux 将无法启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通常会将 /boot 单独分区。 推荐200,m , 并且不会往 /boot 分区写入任何数据。

每个文件都可以被写入不同的分区, 如上图。

目录必须是空目录才会被设成挂载点。。。

linux 有大小写区别,文件名,命令,大写和小写都是不同的。 命令通常都是小写的。

在 linux 中,在控制台上修改的都是临时生效的,只有在配置文件中修改才会永久生效

Linux 没有扩展名的概念。

Linux 命令

posted @ 2018-05-30 09:21  malongs.com  阅读(129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