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读书笔记 18

第十八章调试

18.1 准备开始

  一个bug:大部分bug通常都不是行为可靠而且定义明确的

  一个藏匿bug的内核版本:找出bug首先出现的版本

  相关内核代码的知识和运气

18.2内核中的bug

      可以有无数种原因产生,表象也变化多端。代码中的错误往往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目击者才看到bug。

18.3通过打印来调试

Printk()的特质:

  健壮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调用。仅有的不能调用的情况是在终端还没初始化之前。Early_printk()再启动过程初期就可以打印。

  日志等级:可以在打印的消息的开头加上记录等级,内核通过记录等级和当前终端的记录登记比较,来决定是否打印。最好给消息加记录等级 ,不然就是默认等级KERN_WARNING。<0>到<7>。

  记录缓冲区:内核消息保存在一个环形队列中,单处理器默认16k,环形可以新信息覆盖老信息。好处是同步问题容易解决,记录也容易维护。坏处是可能会丢失信息。

  Syslogd和klogd:用户空间的守护进程klogd从记录缓冲区中获取内核消息,再通过syslogd守护进程将它们保存在系统日志。

  Printf()到printk():等啥时候写C语言会把pringf()错写成printk()就行了。

18.4opps

  是内核告知用户有不幸发生的最常用方式。因为内核不能自我修复,也不能将自己杀死,所以只有发oops。通常发完oops,内核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内核必须适当的从当前上下文环境退出并尝试恢复对系统的控制,但一般会死机。寄存器上下文和回溯线索。

  Ksymoops:解析opps信息。Ksymoops save_oops.txt

  Kallsyms:解码不需要再使用system.map和ksymoops工具了

18.5 内核调试配置选项

  为了方便调试和测试内核代码,内核提供了配置选项。可以启用slab layer debugging,high-memory debugging,I/O mapping debugging,spin-lock debugging,stack-overflow checking.其中最有用的是sleep-inside-spinlock check

18.6引发bug并打印信息

         一些内核调用可以用来方便标记bug,BUG(),BUG_ON()

         Panic()可以引发更严重的错误。dumo_stack()仅在终端上打印寄存器上下文和跟踪线索。

18.7神奇的系统请求键

         Sysrq(系统请求)键是救命稻草,无论内核出于什么状态,都可以和内核进行通信。

         Sysrq-h:获取一份可用选项列表

         Sysrq-s:将脏缓冲区跟硬盘交换分区同步

         Sysrq-u:卸载所有的文件系统

    Sysrq-b:重启设备

   ……

18.8内核调试器的传奇

         gdb:gdb vmlinux /proc/kcore启动调试器。Gdb不能修改内核数据,不能设断点。

         kgdb:一个补丁,让我们在远端主机上通过串口利用gdb的所有功能得内核进行调试。

18.9探测系统

         用UID作为选择条件

         使用条件变量

         使用统计量

         重复频率限制

18.10用二分法找出引发罪恶的变更

         知道bug是什么版中出现的,就可以对比没有bug的版本,找出引发bug的代码变更。用二分法找到两个相继版本,一个有bug,一个没bug

18.11使用Git进行二分搜索 

         Git源码管理工具提供二分搜索机制     

小结:
   
本章讨论了内核的调试——调试过程其实就是实现与目标偏差的行为。

posted @ 2016-03-27 17:19  pottermqy  阅读(1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