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魔芋铃

循环:你还是只会“死记硬背”吗?

title:循环:你还是只会“死记硬背”吗?

source:https://zhuanlan.zhihu.com/p/23939154

author:路小疯

循环(七):你还是只会“死记硬背”吗?

我自己是一个文科生,后来进入大学直到现在,一直攻读的是法学专业。每当我说起自己的专业时,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大多会睁着眼睛直勾勾看着我,然后问:你是不是记忆力特别好呀?学法律是不是要背诵很多内容?

然而事实情况是,除了本科期间为了通过考试,我有试着去背诵一些内容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从来不靠背诵,也没有背诵过任何一本教材。而为了应付考试所进行的突击背诵,现在在我看来也是错误的。后来我参加司考、考研、考博,都没有强迫自己去背诵,但仍然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这使得我坚信,相对于死记硬背,我找到了更好、更高效的替代方法。

请容许我先卖一个关子,我想先谈谈为什么大家(尤其是文科生)普遍都会养成死记硬背,把死记硬背当成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原因。这个原因的挖掘,还是得回溯到我们的应试教育经历过程本身。

无论是学习语文、历史、政治还是其他相关的课程,老师们对背诵的要求都非常之高。我还记得我就读初中期间,我的班主任异常负责,每天下课后都要留堂1个小时。这一个小时用来干嘛呢?就是随机在黑板上出题,语文课文、政治题目、历史问答,然后随机抽取若干同学进行背诵。如果背诵不出,就会面临相应的惩罚;我们再把时间向前推移,其他科目暂且不论,语文课程若干课文的全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之所以强调背诵,将背诵的重要性看的如此之高,是因为考试的内容是与背诵的内容直接挂钩的。如果你不去背诵一些内容,你是无法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的。我们的考试内容,较为简单粗暴,直接是对原有内容的转述或者复述,而不是对学生思辨能力、创造性和发散思维的考察。这样就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教学模式。

一个学期,要教完一本厚厚的教材,老师们是无法将整本书讲解、发散的十分深刻、生动、有趣的。真要这么做,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最后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理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逆向淘汰的制度,我并不需要你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对某一个知识点理解的有多么深刻,我只要你记住全教材基本的知识点,在考试时写下来就行。就最后的考试成绩和考评来看,这样对学生也好,对老师也好,是双赢的——唯一丧失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失去了对某一个知识点,发自内心想要去了解掌握的冲动,而转变为对枯燥文字的背诵,最后获得一个高分。

这就是我们第一章所讲过的,内在价值的评价系统完全丧失,功利性思维充斥着学生的头脑。花费时间、精力去激发学生兴趣,开启他们思维的老师反而被淘汰掉了。

最后,在考评和教学模式的约束下,背诵自然而然成为了成本最低,收效最高的方法。而且,我们的同学在这个阶段的记忆力是比较强的,去看闲书,超越教材去思考一些艰深的问题,琢磨一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还会被老师、同学们嗤之以鼻,视之为不走正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勤”和“苦”不就是努力背诵嘛!


但是,这个情况随着我们进入大学就变得不一样的。对于你自己而言,没有了外在过高、过多的考评束缚,这是你真正扩展知识面,真正向自己发问寻求解答,养成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阶段,而不是等着老师再给你一一讲解标准答案的阶段;对社会而言,也是需要自己及时、迅速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取得纸面上高分的“人才”。如果你同意我的上述结论,你就会发现,很多的同学没有看到这个“考评”标准的转变,仍然在新环境下沿用过去学习的老路子。

死记硬背的坏处,我前文已经说过了,是让你陷入到功利性思维的局限之中,单纯把达到某个目标,当成你学习的意义,扼杀掉你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况且,死记硬背的效果也并不好。

如果一定要谈到“记忆”的话,请大家记住我所掌握的方法,这个方法并不新颖,已经被无数人所提到过了。它的名字叫做: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很多同学都用不好,一旦遇到考试或者考评,又回到了过去背诵的老路子上。因为大家都搞不懂什么叫做“理解”,这个词太玄妙了。

其实大家只要沿用我们的前面所提及的循环思维,学会把一个知识体系的构成拆分成若干环节,搞清楚一个知识体系是如何构成的,就不难明白如何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首先,知识的第一层次是理论。理论对现实生活经验和抽象和提炼,所以理论总是抽象的,总是高于生活一点点。当我说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话时,如果没有学过哲学或者政治的同学可能暂时不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同样,当我说出“民事法律行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时,非法学专业的同学可能并不清楚我说的是什么。以上,都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那么,要搞清楚这些理论(概念),我作为一个门外汉怎么办呢?很简单,我们接着去看对有关理论(概念)的作者阐释。聪明的作者为了阐述理论观点,降低阅读的门槛,往往会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和通俗的例子去说明。

比如,毛主席在论述抗日战争、国共两党斗争的问题时,就使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子。“叫花子不要跟龙王比宝。”——这是对国共两党实力的说明,“叫花子”、“龙王”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即便你从未接受过教育,这样的语言和比喻你也是秒懂的。“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这是对红军、解放军处于弱势时期的战术侧面概括,同样是通俗易懂的。

了解到这些的时候,你再去看毛主席所论述内容,在战略守势要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多在内线作战,主动放弃一些大城市,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合适的条件下,要将战线扩展到外线,多打运动战、歼灭战而不要打成消耗战。这样的理论论述,你就不再难理解。


当你阅读作者论述的理论时,一定要学会把理论(概念)回归生活,拉近生活。而简单的例子和通俗的语言,就是最好的方法。当作者没有进行这样的阐释和解读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你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补充上。初看“民事法律行为”你可能并不了解,很好,“合同”你总该了解吧?再简单一点,“买卖”你总了解吧?当你举出的现实例子越多,你对理论(概念)的理解程度就越深,你在建立理论与生活的链接。现实的生活、经验、例子就是知识的第二个层次。只有当你把这个层次的内容补充完毕之后,你的知识才是“活”的。

这两个层次的内容,不总是单向的从理论到生活;反过来其实也是一样的。当你有了生活的经验、经历的时候,你会不会反向去寻找理论,或者自己创造理论(概念)去阐释你生活中的问题呢?这也是为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等重要的原因:书读的越多,经历的越多,两方面的素材都足够充实,你能够建立起的链接就越多,你对理论和生活的感悟也就越加深刻。

链接也不总在两个层次之间发生,也可能在同一层次发生。同样的生活,事件,我亲身经历过,我就可以去开导他人,我失过恋,面对失恋的同学,我当然知道失恋的痛苦和失落,知道怎样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走出来;我可能并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做过节目的主持人,但我是不是有类似的经验、经历可以借鉴呢?比如辩论赛,社团活动的组织人等等。就读书而言,我可能并不理解经济学上科斯所提出的“产权理论”的意义,但我学过法律,学过法理学和物权法,我非常清楚所有权制度的意义。这样的类比、联系、联想都能够帮助你快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建立起链接,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

所以,“理解”并不是那么玄妙的词。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动脑,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思维素材,从过去的理论到切实的生活经历、实例,这些都是我们建立链接的工具。不怕你想,就怕你懒。如果懒得去想,懒的去动脑,死记硬背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背诵下来的知识,不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也不会转化为你的能力。


从上面论述中,大家还可以很清楚地看清两种学习方法的差别。

死记硬背的方法,永远是在一个时间点,一个知识点上死磕自己,面对同样的内容,强迫自己去记忆,这种记忆也是非常浅层的,没有对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精力和兴趣。

而理解记忆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知识点、知识层间之间反复建立链接,你面对的素材永远是新鲜的,所有的生活经验、经历、例子都可以回归到某个理论(概念)之下,而理论(概念)同时又可以诠释无数多的生活经验、经历和例子,这个过程永远有新的链接等待你建立,永远有东西值得你去挖掘,因而总是让你永葆着兴趣和好奇心。

每一个新链接的建立,你对知识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步,而且深深地镌刻在你的脑海中。

当我自己学习一门暂新的法律课程时,我会首先浏览一遍教材,将我不理解的概念和知识点划出来,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会去看作者的解释,去寻找相关的材料,辅助我理解这些概念;

其次,我会去找书本上相关的案例,或者回忆我亲身接触过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看看理论是如何得到阐释和贯彻的。当我觉得我基本掌握书本上知识点时,我才会去寻找相关的习题集做练习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写下我自己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不清楚或者记忆模糊的地方,我又会重复返还到书本或者案例中去,再次阅读。

你看,整个过程非常的有章法,即便是重复,也是在更高的基础和维度之上,带着问题和疑惑去重复学习。有这样高效的好方法,我干嘛还要去死记硬背呢?

当然,是不是背诵就是完全没有一点价值和意义的?也不是,至少在我们学习的起步阶段或者有特殊要求的考试,背诵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阶段,我们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知甚少,对一些东西的理解感悟并不深刻。一定程度的背诵,对于未来的学习起到了基础的作用。

比如英语单词,在你词汇量尚且不够的阶段,是必须要坚持背诵的,甚至是“死记硬背”。随着词汇量的提高,你会掌握更多的方法,包括词根、词缀、读音、联想记忆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前提,也是你要有相当程度的词汇量。

再比如,某些考试是要求你写出权威教材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这样的情况下,你是需要记住重点和要点并且准确复述写出来的,你需要写出它指定的用语而非你的理解,因此一定程度的背诵是要的。但这些与我们所提倡的理解记忆都不矛盾,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再针对重点概念进行背诵,效果自然就会好很多。我们所反对的,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不分时间阶段,不分场合标准,一背到底。

请大家在学习中一定注意把握这个尺度。

posted @ 2017-03-09 16:08  魔芋铃  阅读(37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