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翻译(转自李松峰)
有的译者认为“技术书籍以技术引导为己任,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入门然后去读英文原文,而不是要传承中华文化”,这种看法你认同吗?
首先,咱们先明确一下“技术书籍”这个概念。因为“技术”是一个很宽泛的词,必须先界定一下。你想,修车是技术,开飞机是技术,甚至养猪、理发、炒菜…等等里面都可以有技术,都有相应的书籍。但我们今天说的“技术书籍”,仅仅指“信息技术类书籍”,具体一点说,就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书籍”。而我们今天谈论的翻译,也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相关技术书籍”的翻译,而下面的讨论也以英译中为例。
好了,开始回答你的问题。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很有意思:“技术书籍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入门后去读英文原文”。我首先要说,应该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技术书籍最重要的,是把原著作的内容准确、清楚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像阅读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技术书籍一样,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引导读者去读英文原文。那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读者产生阅读英文原文的欲望呢?注意我说的是导致,而不是引导,性质不同。那就是技术书籍翻译得不好的情况下。只有翻译得不好,让读者想看却看不下去的时候,才会产生“还不如去看原文”的想法。很明显,这种情况下阅读原文,读者是被逼出来的,而不是自愿的,更不是翻译者主观想达到的目的。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读者认为翻译得实在太好了,因此产生了想找来原文对照一下的冲动,这是一种学习的冲动,比较少见。你想,对于母语不是英文的读者来说,绝大多数人肯定看中文比看英文省力气。除非读者想学英文或者学翻译,否则为什么会放下中文不看去看英文呢,如果那样,每年那么多翻译的书卖给谁去呀?
第二方面:“技术书籍不是要传承中华文化”。嗯,这要看怎么说了。技术翻译虽然属于非文学翻译,但也有“信达雅”的标准,能达到这个标准,自然也传承了中华文化了。当然,也有人说技术翻译相当于说明书或技术文档的翻译,不需要什么文采。其实这种说法只是强调技术书的语言相对直观、具体,特别经常会举一些示例,没有那么多抽象和飘忽不定的内容,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翻译者有文字功底。在翻译实践当中,文字功底好和不好的译者,翻译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于技术书的翻译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技术书翻译最常见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两个:一看不明白,二说不清楚。什么意思呢?看不明白,就是译者看不懂原文,结果翻译出来的东西要么似是而非,要么干脆就是错的。注意,看不懂原文的情况下,瞎猜瞎想出来的译文几乎百分之百是错的。说不清楚,就是看懂原文了,但落实到中文表达上却绕来绕去,不着边际,让人怎么也理解不了。
那这两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先说看不明白。技术书籍,不管是讲硬件还是软件,理论还是实战,都有一定的领域,或者说专业。对于不同领域或专业的书,首先要求译者要有领域或专业背景,熟悉专业术语,这样才能做到有大局观,才能保证理解得准确到位。比如class这个词,一般解释是“班级”,但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里,它的译法是“类”。这决不能搞错。除了专业背景,翻译嘛,当然要懂英文,一方面是单词、惯用法、习语、成语、双关语等等词汇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时态、语态、单数复数、句子成分、结构等等语法方面的知识。英文方面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比如单词的义项选择不合适,习语没有看懂也不查词典,照字面翻译,比如单数复数分不清楚,比如过去时和现在时分不清楚,比如虚拟语气当成了完成时翻译,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理解错误,导致翻译不准确。
其次,就是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原因通常也有两个,一是表达不简练,二是拘泥于原文字面。表达不简练,就是读起来啰嗦,比如一句话里有三四个“我们”,“你你你”个没完,比如原文几个条件从句变成中文的几个定语之后,句子很长,头重脚轻,一行字都看完了,还没有看到主语。二是我们最常说的翻译字面化,也就是所谓的逐字翻译。这种拘泥原文的情况在初次翻译的译者中普遍存在,是最大的问题。原文他也看懂了,翻译也翻译过来了,但就是不像中国话,像是软件翻译的。
要解决看不明白的问题,刚才说了一要懂专业,二要英文够好。实际上,懂专业最重要,英文呢,我们几乎都是从初中开始学英文,一学就是十来年,我觉得这样打下的英语底子应该足够了。区别只在于是否认真,是否懂得多查,多比较。而要解决说不清楚的问题,刚才也说了,除了要有过硬的中文书面表达功底之外,就是要多练习翻译,多翻译才能遇到更多问题,多实践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最后再强调一点,中文书面表达能力是目前译者队伍中格外欠缺的。我个人观点,翻译其实就是二次写作,没有足够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仅靠亦步亦趋地跟着原文字面,不可能翻译好。
什么是「翻译腔」?「翻译腔」是好是坏?
这个问题好像知乎上也有人问。简单地说,“翻译腔”就是对机械的、字面化翻译的一种称呼,这种翻译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符中文表达习惯,读来如梗在喉,怪腔怪调,不伦不类。不过,把这种翻译称为“翻译腔”并不恰当,容易误导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机械的硬译、死译是不能称其为翻译的,它恰恰是译者不懂翻译造成的。叫它“翻译腔”,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好像翻译就该有翻译腔一样。其实不是,比如这个问题吧,接下来就问了:“‘翻译腔’是好是坏?”当然是坏啦,这根本不用问,是吧,有人可能还以为“翻译腔”是一种什么风格呢,不是,它说的其实是一种在错误的翻译指导思想下产出的译文。所以我不赞同把机械的字面化的翻译定义为“翻译腔”。如果非要给这种不好的翻译起个名字,就叫它“字面翻译”好了。因为历史上好像有人也赞同这种翻译,今天赞同这种翻译的人也有。
翻译的过程中流失的最多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翻译过程中流失最多的有两样,一是原文的形式,二是原文的风格。这么说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突兀,实际上我也有点借题发挥。但与其像以前一样纠结直译或意译,讨论风格是否可以译,倒不如从“流失”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两个问题。时间关系,咱们就简短截说吧。第一样应该流失的是“原文的形式”,就是原文的文字组织和语句结构,原文的意思就是借助这些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那么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原文意思被保留下来,但原文的那些文字符号就化作轻烟随风而逝啦。换句话说,英文单词和标点符号在传达完作者的意思之后,它们的使命就完成了,就可以安静地离开了。第二样应该流失的是“原文的风格”。风格这种东西是怎么体现的?说到底,就是靠文字的组织和标点的区隔才形成的。既然原文的文字符号都可以不要了,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或者说,既然英文单词已经转换成了中文方块字,那英文的风格自然也就没有了。你不想流失都不行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两点呢。主要是我感觉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初入翻译殿堂的译者,很容易被可见的文字符号蒙住眼睛,遮住心灵,影响中文符号的运用,乃至思想的顺畅表达。所以才会出现前面说的机械的字面化翻译。至于建立在文字符号基础上的语言风格,自然是谁翻译是谁的风格,比如世界名著的不同翻译版本,版本不同,风格自然不一样。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即不管译著是什么风格,那肯定早就不是原文的风格了。文学名著尚且如此,更遑论非文学翻译,更不要提技术书籍的翻译了。
翻译一本书,采用众包模式和由一或两个人来翻译分别有什么好处和缺点?相对来说哪个更好?
三人为众,一本书超过三个译者,就可以称为众包,或多人翻译。那么多人翻译和一两个人翻译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任何翻译都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质量,二是效率。对于技术书籍翻译,这两个限制同等重要,因为很多技术或产品都有版本问题。那好,以翻译同一本书为例,多人参与的众包模式一定会在效率上占优,分母大了嘛,每人的工作量会被平均下来。可是自然地,整本书在风格一致性、术语统一性,甚至表达的准确和流畅性方面,一定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地方,凡此种种,可能会反映到质量上,会导致读者阅读体验降低。那么一两个人翻译一本书,自然会慢,但统一性、一致性方面则更容易把控,质量可能会高一些。
当然,以上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多人翻译同样有佳作,单人翻译照样有次品。总的来说,翻译质量和效率要兼顾,而最终结果取决于译者的遴选和翻译过程的监控。至于哪种方式更好,其实也不绝对。实践当中,一个人可以翻译一千多页的大部头,而不到200页的书,同样可以交给两三个人共同翻译。这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译者要靠谱,管理要到位。
翻译是不是一种通过反复练习就能习得的技能?非英语专业人士想从事翻译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当然,翻译就是一种实践性技能,不通过反复练习是不可能获得的。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看新闻、听讲座、刷微博来间接获取,但技能必须来自切身实践。我觉得,对于技术书籍的读者而言,至少应该有100万字以上的翻译量。毕竟我们的读者每天都要接触英文,“码农”嘛,或者说程序员,每天不都要输入英文吗?除了写代码,还得看语言或库的文档,看标准,看规范,看论文,看牛人博客,看StackOverflow,看HackNews,甚至看大部头的原书。身处这个领域,这个行业,每时每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英文。与其被动地接受,被人推着往前走,还不如自己主动拿出时间,在阅读之上,做做翻译,练练口语和听力。实际上,100万字如果放到10年里,每年10万,也就一本300页左右的技术书,完全不是负担。这是我的建议,希望广大技术书籍的读者能考虑一下。
接下来就回答非英语专业人士想从事翻译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刚才我建议了,每个程序员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都应该把翻译作为一个ToDo项。实际上,我相信程序员大部分都不是英语专业人士,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可能没学过翻译。这不要紧,因为翻译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翻译技术书,不管什么人,都要具备三个条件:专业背景、英文基础和中文功底,缺一不可。当然,态度和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先不谈。前面也说过了,从事翻译工作,翻译技术书,首先必须有专业背景,如果翻译Java,连class是“类”而不是“班级”都不知道,那就没法做翻译。而这恰恰是英语专业人士面临的问题,他们英语水平高,但专业技术水平可能一般。其次,英文基础至少不能太差,我的意思是,大家从小到大,经过那么多年的英文学习和训练,如果你对英文还有一点好感,英文基础就足够了。特别是在技术书的领域内,就像我们常说国外日常对话只要掌握3000单词就够一样,要翻译某一领域的技术书籍,真正的生词和术语的量也不多,只有坚持啃下来,就能游刃有余。还有就是多查、多问,多搜索,同样很重要,这是方法问题,咱们不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要好!注意,中文必须好,才能翻译好。否则,不管你什么人士,一切都白搭。因为中文是译入语,是输出。就这三个条件,专业、英文和中文,就可以。当然,要坚持下来,必须还要有兴趣。越翻译越感觉有意思,才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翻译一本书和阅读一本书有什么区别?
翻译和阅读不是一个层面。阅读可能人人都会,但翻译必须是专业人士才能做。因为要求的能力不一样。阅读理解只是翻译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转换,第三步是表达。所以,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阅读一篇文章,到底看没看懂,如果没有人评判,那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都不知道看没看懂的情况也有,而且我相信不在少数。但翻译可不行,必须得看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否则你怎么翻译?所以区别还是很大的。
(感觉很好,就转过来了。原文地址: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