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 1:写给“SCI的牛犊们”

一、写在正文前面的话

 

1.1 为什么非要SCI?

 

我在我的博文《SCI科研论文的正面效果》(冯兆东,科学网,2014-12-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852514.html)一文中提及,科学研究有三个功能:第一,理解未知的世界;第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做理论铺垫;第三,科学研究很像体育运动,它有“比赛”的成份在里面。以上三个功能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国际化。就拿第一个功能来说吧。我们在写博士论文和科学论文时总需要总结和归纳“你所涉足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全世界有不少人都在做类似的或相关的研究,您首先得理解前人(中国人和外国人)已做好的铺垫和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吧。所以,SCI就有了它存在和被推广的理由啦。

 

1.2 “SCI牛犊们”的定义:

 

虽然我还能算得上“英文较好”的老一代了,但是现在在职场上“英文很好”的新一代有很多人比我这个“老一代”优秀得多(并非自谦之词)。如果您已经是“英文发表”的年轻能手或并不年轻的老手,您就别浪费时间来读我这篇博文了。还有,如果您的英文文章基本是靠“数学公式”或“化学式子”成文的,您也没有必要读我这篇博文的。如果您初入职场,并十分情愿地或不得不发表SCI论文(即“SCI的牛犊们”),而您仍然不是“英文熟练”的,也许我的这篇博文还对您有点帮助。

 

1.3 我写这篇博文的动机

 

 

有两个理由驱动我写这篇博文。首先是我的“英文痛苦”经历:由于当年(1985年)我去留学时英文底子不扎实,在美国读书的过程中(加上博士后,经历了9年之多)一直在“英文地”挣扎。其次是过去16年(自2000年起)我在中国指导研究生和讲授“地学英文写作”的经历以及我审稿的经历告诉我:许多年轻学者的英文仍然很是挣扎,他们不仅需要去系统地提高英文水准,他们也需要了解一些正规的“捷径”。

 

二、写给SCI的牛犊们

 

我在我的博文《做好“国际学术会议报告”的几点技巧》(冯兆东,科学网,2015-08-0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910324.html)一文中曾提及,您的学术报告必须严格地遵从科学逻辑和语言逻辑。科学逻辑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四股”:(1) Why did you do this? (2) How did you do it? (3) What are the results? (4) 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语言逻辑指的是三C原则:(1)complete (完整),(2) concise (简明扼要),(3) coherent (连贯的、合乎逻辑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coherent (连贯的、合乎逻辑的)最为重要,它意味着句子中“指代关系”是清晰的,逻辑是平稳的(绝对不容许逻辑跳跃或逻辑断层)。完全同理,您的英文文章也必须严格地遵从上述的科学逻辑和语言逻辑!

 

2.1 Introduction(Why did you do this?)

 

一般情况下,Introduciton的目的是总结和归纳“你的文章所涉及领域或所涉及方面的国际轨迹和进展”。否则,您的文章可能会被认为是“研究报告”或“资料报告”(Research Report or Data Report)。说得通俗一点:您得讲出“别人读您文章”的理由吧!或者说,您得使尽您的混身解数用Introduction去吸引您的同行来读您的文章吧

 

这当然需要建立在您“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您得首先成为“有相关领域的足够知识”的人。然后呢,您得将您的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总结和归纳出来,而且是沿着您的文章的思路去总结和归纳。自然,总结和归纳的目的便是:有说服力地和逻辑地导出您的文章的话题!

 

以下是我对“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的建议:(1)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养成习惯的阅读规矩:每个星期至少读一定数量的文献(例如14篇?)(2)规定其中的文献必需有一定百分比是英文文献(例如不少于65%?),(3)规定阅读文献的精读和泛读比例(例如每周总得有1-2篇文章是需要精读的?),(4)确定一些您需要长期跟踪的杂志甚至一些作者,检阅它们的每一期和他们的每一篇,然后挑选出您需要“泛读”的文章和您需要“精读”的文章。

 

英文泛读:细读摘要部分和讨论部分,但粗读其它部分(过一遍即可)。当然,如果方法部分是您想深入了解的,您也不妨将方法部分“精读”一下。

 

英文精读:(1)确信您读懂了每个句子,(2)确信您贯通地读懂了每一段,(3)确信您以挑战的态度“贯通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髓和“可能的缺陷”。目前的我自己(冯兆东)呢,对那些我认为“很相关”、“很前沿”、“很刺激”的文章,我会:(1)将关键部分从pdf版变为word版,(2)再将word版的关键部分理顺为“逻辑通顺”的长摘要,(3)再将该长摘要的要害部分“中文化”以加深记忆,(4)我有时还会将一些“既高级又简练”的英文表述方式摘录到我自己的珍藏记录本上去的。

 

2.2 研究方法(How did you do it?)

 

这一部分是“既容易又严肃”的。容易是由于您只需像写菜谱那样记录下您的研究程序和步骤;严肃是由于您的程序和步骤记录必需详细和清晰到让别人也用同样的程序和步骤能重复出您的研究结果。如果您采用的方法是常用的方法和别人详细描述过的方法,您在“研究方法”部分的描述无需过分详细(当然,您需要交代您使用的方法的文献出处)。那些需要描述“地质背景”、“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生态背景”等的文章,您也完全可以去模仿别人的好写法,将您的资料套进去即可,而且这样的模仿应该不属于“抄袭”范畴的。

 

2.3 研究结果(What are the results?)

 

“研究结果”部分的难度一般不在于“英文表达”,而在于“叙述逻辑”。更难的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叙述逻辑。当然,您对“叙述逻辑”的选择一定得是服务于您的文章的主题的!例子1:如果您的文章是挑战或证实一个已有的资料或说法,您得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您要挑战或证实的“原本”资料或说法。再费详细的口舌去陈述您自己的资料。最后直白:您的资料支持或不支持这“原本”资料或说法。例子2:如果您的目的是去对比您的资料和“标准资料”(然后以“标准资料”为基础,解译您的资料的意义),您的任务便是:甄别您的那些资料(如:哪一批资料,或哪些时段的资料,或哪些区域的资料)是属于或接近“标准资料”的A类的,那些又是属于或接近B类的,那些又是属于或接近C类的,等等。然后按类陈述您的资料即可。例子3:如果您的资料只需“内部比较”,那您先得“自我分类”,然后按您的“自我分类”类别去陈述您的资料。例如,在您的研究区域里,哪些亚区域的资料是属于您的“自我分类”的A类?哪些亚区域属于B类? 那些亚区域属于C类?等等。

 

我自己呢,不喜欢在“研究结果”部分赘述资料。如果我的资料(多以“某项资料沿时间轴的变化”的曲线形式来表达)能用“高于平均值”和“低于平均值”来表达,我则先画出平均线,然后用“远高于均值”、“高于均值”、“接近均值”、“低于均值”、“远低于均值”来陈述我的资料,而不去纠缠具体数字。如果我的资料能分出几个“级别”(orders)的变化,我会在曲线上画出趋势线,然后分“级别”讨论(如:一级趋势上的变化特征如何?二级趋势上的变化特征又如何?等等)。

 

2.4 讨论和结论(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先需说明,有的作者愿意将“讨论”与“研究结果”合并,要么在陈述资料的同时去讨论资料的意义,要么在资料陈述完成后马上讨论资料的意义。不过,科学“四股”里,讨论(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是被另列的。

 

前面说过,在Introduction部分,您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和归纳的目的便是:有说服力地和逻辑地导出您的文章的话题!在讨论和结论部分,您得首先重述您在Introduction部分导出的话题,然后按您在“研究结果”部分的资料叙述逻辑去讨论您的资料的意义。例子1:如果您的文章是挑战或证实一个已有的资料或说法,您需要在比较您的资料和您要挑战或证实的“原本”资料或说法的基础上去讨论:这“原本”资料或说法是站得住脚还是站不住?为什们?例子2:如果您的目的是去对比您的资料和“标准资料”,您的讨论自然是:以“标准资料”为基础,解译您的资料的意义。例子3:如果您的资料只是“内部比较”,那您的讨论自然是:按您的“自我分类”类别(如A类、B类、C类,等等),您的哪些资料是属于哪一类的?各属其类的含义又是什么?例如,在按年代序列的讨论里,我常用的“远高于均值”、“高于均值”、“接近均值”、“低于均值”、“远低于均值”等分类就可以表明某个变量(如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特征(如:“远高于平均温度”、“高于平均温度”、“接近平均温度”、“低于平均温度”、“远低于平均温度”)。如果可能,我会讨论此变量(如温度)变化的原因的。

 

结论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如果将“讨论”与“研究结果”合并的话)。结论部分可以选择的逻辑是您想“警告”您的读者的逻辑,它无需遵循您在“研究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用过的逻辑。例如,您可以选择一个“随意”的逻辑:(1)您的资料显示,您的研究亚区1是属于标准资料的A类,您的研究亚区2是属于标准资料的B类。但是您的研究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这里您可以猜测它(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或您就干脆说:您不知道理由。(2)自然啦,正是由于您还不确定或不知道它(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您就可以建议:我们应该去验证“标准资料”,进而,您还可以建议“验证”的策略啦。当然,上述只是一个众多可能的例子里的一个例子。

 

2.5 摘要

 

最好在全文完成后再去写摘要。我的摘要写作策略很简单:从Introduction里挑出1-3句最关键的话(即: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时导出的文章的话题)作为摘要的引子,然后将您在“研究结果”的陈述高度压缩,写成2-4句能归纳资料的话,再将“讨论”部分的要点(不一定是全部)复制过来或重组过来(2-4句即可)。当然啦,您得将上述“凑成”的摘要改造成逻辑很通顺的一段或两端话啦。记着:摘要:全文的高度浓缩。摘要包括至少三个部分:Why,What,Your Interpretations,有时写1-2句“如何做”(How)的也是被期望的。

 

三、几点更具体的建议

 

3.1 先写成文章的详本

 

用逻辑平稳的简单句子去写(即:不考虑发表时的字数/篇幅限制),先追求Coherent(逻辑)和Complete(完整),即用您自己能顺利写出来的英文和您能把握的最严密逻辑先把文章写出来。然后呢,用动词短语,分词短语,甚至合理的“造词”(如:high temperature-resulted increase in evaporation就可以省掉不少词的)等方式去压缩文章,并合理地使用转折词,以衔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的追求自然是:(1)complete (完整),(2) concise(简明扼要),(3) coherent (连贯的、合乎逻辑的)。

 

我的“磨难”:我的博士论文的顺利和及时完成(1991年)让我的导师很惊讶,他说:您(冯)的英文不怎么样,为何博士论文写得既算通顺又算快速呢?我的回答是:没有篇幅限制,我可以用简单的句子“不厌其烦”地将问题说清楚的。可是当我试着发表英文文章时却遇到了“九次返稿,历经三年”的大困惑。审稿人说:他(冯)是一个典型的dissertationist(博士论文写作者),还没有达到可以写research paper的水准呢。后来的我总结道:如果您有能力将3句话压成1句话,且原3句话的含义不被丢失,且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受损害,那您就从dissertationist(博士论文写作者)脱胎出来啦。

 

3.2 适合于“长远打算”的建议

 

在现今的国际化时代,年轻学者还是得准备成为国际化学者的。您的英文最好能做到“四会”。“能读”已经不是问题的吧。“能说”可能需要特殊条件(如去国外长期学习)。但“能听”和“能写”在国内是有条件去完成的。“能听”:只需随时打开CCTV国际台即可:可以去刻意地听,也可以只是灌灌耳音(还有,您可以使用《语音词典》,争取将每个音发准)。

 

要学会写吗,您得耐心地和长久地去“准备自己”:(1)您得十分注意专业词汇的积累(需要恒心地去积累);(2)在读英文文章时您得随时关注英文“表达方式”,甚至您得记录下那些“您很欣赏的表达方式”,(3)当然,您得不断提高您阅读英文文献的速度和吸收它的效率(既准确又快速)。您的追求应该是:SCI发表不再是一件”挣扎”的事了。

 

3.3 适合于“短期打算”的建议

 

短期行为也能加速您的SCI写作过程:刻意和善于模仿。有不少国内优秀的“不年轻学者们”(和我差不多同代人)是靠“模仿”起家的,他们并没有“长期在国外学习的经历”。我的学生中和学生的学生中有那么几个人,他们从博士阶段就很关注“英文文章的写法”。有几个“模仿能力”很强的人,他们是靠少“泛读”而多“精读”很快达到了可以英文发表的水准的(在博士毕业后的2-4年内就有一个很像样的和以SCI为显示的简历)。

 

还有几个“很艰苦模仿”的人,他们的办法是:找2-4篇和他们自己要写的文章很像的文章作为“范文”,然后苦苦地去100%地“弄懂”这几篇“范文”,再反复地“抄写”那些必需的和他们还不熟悉的写法,最后呢,将“抄写本”作为终极范本,几乎是一一对照地去“模仿地”完成他们自己的头几篇英文文章。当然了,写成后,他们总是反复地与“抄写本”和那几篇“范文”对照并修改。不过,如此“模仿而成”的文章需要被修改和润色到“没有抄袭嫌疑”的程度。特注:如果在提交之前能找一个“英文好”的同行再审查和修改一遍,那会减少返稿的可能。

posted @ 2016-01-20 21:33  Jason.Hevey  阅读(31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