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作业——个人作业——必应词典软件案例分析

关于微软必应词典客户端的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调研,评测


一、评测

使用环境:Windows7 x64
词典版本:微软必应词典桌面版(版本:3.5.0)
处理器:Intel(R)Core(TM)i5-3230M CPU 2.60GHz

找了半天的bug,看到有人说:“按照《构建之法》里的定义:软件的行为与用户的期望不一样即为BUG。”于是乎,豁然开朗╰( ̄▽ ̄)╮,具体bug如下:

  • No.1 例句模块

    例句模块的类别导航栏的各个下拉菜单的高度都没设置好,这是逼死处女座的节奏●▽●,对用户体验造成一定影响,感觉是故意为之,不然那么明显。。

  • No.2 翻译模块

    必应词典的翻译功能貌似做得还不够好啊,连“软件工程”这个单词的高亮都弄错了(具体见下图),还有本来要翻译github官网的,却说“不支持安全页面的翻译”

  • No.3 必应生词本

    生词本同步以后就无法导入了。。。

  • No.4 必应电台

    必应电台的听写功能本来应该是一个强力的优势的,但是'.'后面少了一个空格居然报错了,是固定一句话写完后后面还要空个格再另写一句话吗,,

  • No.5 我爱说英语

    “我爱说英语”没有读也会有得分。。

  • No.6 取词

    OCR强力取词图片上的文字会出现乱码

  

你觉得为什么这个产品组的人没有发现这些bug??

    个人认为这个产品组的人没有发现这些bug,很有可能是因为用户量较小无人反馈且微软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在必应词典中。这一点我是从必应电台的“CRI每日新闻”板块,目前已停留在2014/12/18猜测出来的。。。

  

二、采访

  • 采访对象:我的斜对床舍友小均同学
  • 用户需求:目前已过六级,只想查查生词,背背单词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偶尔听个英语电台什么的
  • 用户体验:
  1. 离线不能忍,离线不能忍,离线不能忍,特别是对于家里网速不好的妹纸来说(好吧,只不过是我帮她写的( ̄▽ ̄));
  2. 必应生词本只要能用来记录,不能复习(就是没有相应的练习);
  3. 单词挑战错了没有解释;
  4. 必应电台的听力有bug;
  5. 整个界面太呆板,较卡顿
  • 用户评价:不推荐,更喜欢有道词典
  • 用户建议:网络释义希望能与时俱进,能离线下载单词包,单词挑战错了的能有相应的解释
  • 以下为照片~

  

第二部分 分析


  • 在“团队人数6人左右,计算机大学毕业生,并有专业UI支持”的条件下,我认为这个项目做到这个程度大约需要4-6个月左右。

  • 目前我都用有道词典,对有道比较熟悉一点,所以就拿有道和必应做一下对比:

  1. 界面的话,必应比有道好的方面在于【几乎没有广告】;

  2. “词典”模块里的导航栏,必应是在右下角,而有道是在侧边栏里,就这点来说,有道的用户体验较好(也有可能是个人习惯吧)(上:必应,下:有道)

  3. 有道的“例句”模块的导航栏也是在侧边栏,而必应则是一排下拉框(上:有道,下:必应)

  4. 必应的“应用”模块的各个子弹窗的排版也较杂乱无序

  5. 有道比必应多了“图解词典”,较生动形象一点,还有“有道学堂”,“人工翻译”和“有道小组”等社交化模块,且“单词本”可以复习;

  6. 不过,必应也比有道多了一些其他功能,比如:“必应电台”,“单词挑战”,“我爱说英语”等比较具有创意的且可社交分享的功能,还有“例句”模块里有口模视频;

  • 团队在软件工程方面可以提高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考虑现在较流行于移动端)

    个人认为,“别忘了你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作为词典,应用模块里的那些功能都是锦上添花的,而主功能“翻译”都没能实现好的话,估计在用户的心里就会减分不少,也不利于推广和使用,所以我建议先把主需求夯实完善了,如果只能 在线 查单词例句和翻译啥的,而且是PC端的话,我想更多人会选择直接网页查询吧,内容更多更全。。。个人认为,现在PC版的词典的意义就所在:可以离线查询和翻译。

  

第三部分 建议和规划


  • 如果你是项目经理,如何提高从而在竞争中胜出?

    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点有提到一点了,关于离线方面的;还有就是能和当下中国大陆比较常用的社交软件:QQ、微信、微博等建立联系,可以使用这些软件的账号或者手机号登录而不是只有Microsoft帐号,也可以实现PC端与移动端的数据云同步等。

  • 目前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产品了?

    目前有有道词典、百度词典,金山词霸等软件,也有像步步高、诺亚舟、文曲星等实体的电子词典。

  • 你要设计什么样的功能?

    我想设计一个可以模块化学习专业英语的功能。

  • 为何要做这个功能,而不是其他功能?

    因为大学以来,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尤其是大二下的那门数据通信与网络,就只有我们班是全英文教材,,而且这门可以算是专业基础的课,却有一大堆专业术语,对于一个英语渣来说,学习起来相当费劲,为什么要做这个不做其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目前就想到这个,没想到其他的。

  • 为什么用户会用你的产品/功能?

    我相信大部分会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都是学生,而且大学生的比例应该也蛮高的,除了四六级以外,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国外的教材和参考文献等,如果想自学深造提高自己能力的话都需要相关专业的英语学习。用户需求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 你的创新在哪里?可以用 NABCD 分析。

    创新点就在于模块化学习吧。
    N(需求):前面已提到了,,
    A(做法):把词汇进行分类,然后做成一个个的子模块,相当于一个个子话题那样
    B(好处):有利于专业学习
    C(竞争):至少我目前还没接触过有关这个功能做得比较好的软件,有道有类似的,但分类偏生活化
    D(推广):可以主动联系高校的社联社团什么的,成为他们的赞助商,互利互惠,让他们帮忙宣传

  • 如果你来领导这个团队,会有什么不一样?

    比起微软大牛们,我的不一样也许就在于我还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学生<( ̄▽ ̄)>,比较了解中国学生的需求,也许能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idea,嗯,也许。。。

  • 如果你的团队有5个人, 4个月的时间,你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如何配置角色(开发,测试,美工等等)?

    两个主程序员作为开发,一个测试,一个美工,一个数据库管理人员(各种词汇的整合)

  • 描述你的团队在16 周期间每周都要做什么,才能在第16周如期发布软件。

    第1周:初步的需求分析,明确分工,整合资料,形成计划安排表;
    第2周:完善需求分析,初步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界面原型设计;
    第3周:完善各项设计,商量制定以及完善编码规范;
    第4周:最终定稿,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第5-7周:进行主功能模块的编码,前端界面与后台数据库等同时进行,在编码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关模块的小范围测试,美工和主程序员以及项目经理要做好沟通以便及时的反馈修改;
    第8-10周:完善主功能模块,进行应用附加功能模块的编码;
    第11-12周:将各功能模块对接,形成初步的可测试版产品;
    第13-15周:进入大规模的测试阶段,不断找bug和完善产品,保证质量;
    第16周:继续完善,并最终发布产品;

    注意点:

      每周都要开例会,每个人汇报自己的进展,以便于总结经验与不足,以及跟进各方面进度然后作相应的调整。

posted @ 2015-10-23 02:04  Mobying  阅读(689)  评论(8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