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Local consistency notions

5.9 Relational consistency

  1. Q: relationally \((i,m)\)-consistent(后省略relationally)表示一切\(m\)个约束构成子序列诱导的CSP (\(\mathcal P|\mathcal C\))中,\(i\)个变量的对()为\(i-\)consistent的instantiation能被()。
    但是,拓展后的()的解未必是\(i'-\)consistent(其中\(i'\)表示())。概括:“局部”地考察这新增的\(m\)约束的效果。
    A: \(\mathcal P\),拓展到\(\mathcal P|\mathcal C\)的解。
    \(\mathcal P|\mathcal C\),如此拓展后的instantiation定义域大小
  2. Q:

This yields perhaps the ultimate notion of local consistency, called relational consistency

\((0,m)\)-consistent就是凭空生成了满足所有\(m\)个约束的instantiation,所以()时等价于global consistent.
node consistent前提下,当\(m\)取1时,()。
A: CSP恰好只有\(m\)条约束。
\((1,1)\)-consistent每次考察一个变量的一个谓词(注:相当于考察一点连接的一条边或超边)故相当于arc或hyper-arc consistent.

  1. Q: 1.中展现了关于\(m\)的两种极端情况。实际上,\((i,m)\)-consistency的泛用性就是来源于参数\(m\),之前的notion在处理\(m\)时要么只能太多,要么只能太少。例如()
    A: arc consistency等,每次只多考虑一条约束的“增量”。
    \(k-\)consistency每次必然考虑涉及\(k\)个变量的所有约束。
    注:比较\(k-\)consistency和本节的rule,也能发现\(k-\)consistency确实考察得“太强”。

  2. Q: relational \((i,m)\)-consistency中对于\(i\)元instantiation有三种理解,以下哪种正确?

    1. 存在一个CSP的解,其在这个\(i\)元子序列“投影”是该instantiation.
    2. 该instantiation对于\(\mathcal P\)中每个只涉及这\(i\)个变量的约束满足。
    3. 该instantiation对于\(\mathcal P|\mathcal C\)中每个只涉及这\(i\)个变量的约束满足。

A: 1.
注:如果是0.的话,那就相当于直接可以解CSP,没有必要引入任何local consistency了。
1.2.的区别主要在于1.考虑的是“增量”(即在已知一致基础上,增加一些约束,希望不违背这些“增量”)。
举例:对于\(k-\)consistency,如果采用2.的理解,那么\(m\)需要很大(例如只有binary constraint时,就需要\(O(k^2)\)量级。如果有更多元的约束只会更大),枚举\(m\)个约束的子序列变得困难。
如果采用1.的理解,在所有约束都是二元的时,\(k-1\)元拓展到\(k\)元就只需要处理新的边,不需要处理之前\(k-1\)个顶点完全图。所以\(m=O(k)\).

  1. Q: 本节的规则中,为什么不用\(\bar C_X\)而是\(C_X\)?难道instantiation不是满足\(\bar C_X\)吗?
    A: 提示:\(\bar C_X\)计算量太大。此处使用\(C_X\)的规则下如果closed,也确实有\((i,m)-\)consistent,那就够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使用\(\bar C_X\)未必完全无可取之处。因为这样的话需要考察的instantiation数量显然更少,最终得到的交集\(\bar C_X\cap\Pi_X(C_1\bowtie C_2\cdots C_m)\)也会很小。

5.10 Graphs and CSPs

  1. Q: 本来多元约束需要超边,现在怎么只用图表示CSP呢?
    A: 超边拆成(子)完全图。
  2. Q: width of a complete graph is (),原因是()。
    width of a tree is (),原因是()。
    A: \(n-1\),无论怎么定义\(\prec\)总有一个点在“最后”连接了前面所有\(n-1\)个点。
    1,每个节点至多一个父节点。
  3. Q: 对于树结构,通过strong \(2-\)consistency推出global consistency相当于作()序遍历。由于这种遍历可能有“多个起点”,故可以帮助解释该定理为何要求每个定义域()而不是之前使用\(k-\)consistency的“一个定义域非空”
    A: 后,非空
    注:显然可以把每个定义域非空强化成遍历的起点对应的定义域非空。
  4. Q: 对于二叉树前序遍历,考察2.
    A: \(k=3\)且只需要根节点对应定义域非空。
  5. Q: Dircetional arc consistency和Directional path consistency分别对应\(k\)为多少的strong \(k-\)consistency从而可以使用2.中的做法推出global consistency?
    A: 在所有定义域非空,node consistent前提下,前者对应2(当然只看了“有用的方向”)
    除了上一段前提,还加上directionally arc consistent下,后者对应3(当然也只看了“有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