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设计模式
什么是责任链模式
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链上的对象都有机会来处理这一请求,而客户端不需要知道谁是具体的处理对象。这样就实现了请求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解耦,并且在客户端可以实现动态的组合职责链。使编程更有灵活性。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递归调用。
要点主要是:
1、有多个对象共同对一个任务进行处理。
2、这些对象使用链式存储结构,形成一个链,每个对象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对象。有顺序的执行
3、一个对象对任务进行处理,可以添加一些操作后将对象传递个下一个任务。也可以在此对象上结束任务的处理,并结束任务。
4、客户端负责组装链式结构,但是客户端不需要关心最终是谁来处理了任务。
责任链设计模式流程
1、定义一个抽象的Handler,可以是接口也可以是抽象类。
2、让每一个子类去实现这个抽象Handler,然后做具体的实现。
3、只要指定第一个Handler,然后第一个Handler处理完之后,在指向下一个Handler即可。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双向链表的形式进行执行。
责任链模式优缺点
优点:
职责链模式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动态组合,请求者和接受者解耦。
请求者和接受者松散耦合:请求者不需要知道接受者,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处理。每个职责对象只负责自己的职责范围,其他的交给后继者。各个组件间完全解耦。
动态组合职责:职责链模式会把功能分散到单独的职责对象中,然后在使用时动态的组合形成链,从而可以灵活的分配职责对象,也可以灵活的添加改变对象职责。
缺点:
产生很多细粒度的对象:因为功能处理都分散到了单独的职责对象中,每个对象功能单一,要把整个流程处理完,需要很多的职责对象,会产生大量的细粒度职责对象。
不一定能处理:每个职责对象都只负责自己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出现某个请求,即使把整个链走完,都没有职责对象处理它。这就需要提供默认处理,并且注意构造链的有效性。
责任链应用场景
举栗子:
1、例如我们的请假流程:1.请假申请---》2.开发组长批准----》3.开发主管批准-------》4.经理批准。类似这样的一个流程,有顺序的执行,一旦其中一个流程被终止,后面的流程不会再进行执行。
2、还有我们打游戏第一关通过了才可以进入第二关,依次递推。
3、我们开发过程中,我们的网关也可以使用责任链设计模式,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