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https://www.jianshu.com/p/8284a4f08cfd

《尚书》大舜帝在禅让帝位给大禹的时候告诫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里人心的“危”,指的是那些让人类有不好的感觉的所有经历,也就是说这个“人心惟危”指的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趋利避害”这种本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类远离危险。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趋利避害”让人类避开危险的同时也会导致人只想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而不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而有一些事虽然不舒服却是人必须要去做的,在这个时候“趋利避害”就会反过来变成阻碍人创新、进步的枷锁。

比如 任何专业的基本功训练都极端枯燥,很多人在自己专业领域上没有突破,主要因为无法面对枯燥重复的训练,其本质就是人“趋利避害”的这种本能在发挥负面作用。很多孩子面对学习中重复训练的字、词、基础运算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也是因为无法面对枯燥重复的基本功训练;家长如果不能发挥督促的作用,那么很多孩子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就不够扎实、不够熟练。基本功的训练不过关,知识的连贯性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前面知识点掌握不熟练影响后面知识点的掌握,形成恶性循环。

舜准确的指出了“趋利避害”既是人类的优点,同时也是人类的缺点。表明了“趋利避害”会让人类躲开自己认为不舒服的事,同时也就躲开了自己应有的责任。尤其是那些拥有权力的人,一旦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而躲开了自己认为不舒服的事,那么也就躲开了他应尽的社会责任,他就会用权力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舜在这里告诫禹要注意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会阻碍人的创新、进步,告诫禹在获得权力的时候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因为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丢掉身上的责任。

这里的道心的“微”,指的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准确表达,“微”也可以用“不明显”三个字代替。就是“自然规律”不明显,很难像文字和图形一样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舜在这里是告诉禹,人类根据经验总结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非常艰难;进一步把所归纳的自然规律传授给后代则更加艰难。

早期人类在摸索生存之道的时候,面对未知的自然总结生存经验的时候,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其中艰辛不是我们现在人能够理解的。比如我国中医药形成理论体系的时期在东周时期。从我国最早出现原始人类开始到医学形成系统性书籍,我们的祖先花费了上百万年的时间。而这些医学典籍中的所有经验都是用人类的牺牲换来的。这个人出现这个症状,吃这种药没有效果,记下来;吃那种药有了好转,再记下来。如此反复总结记录才形成了系统性的医学典籍。我们现在的药物有医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大量的试验积累经验,古代没有实验动物,全是通过人类自身来试验积累经验。这里舜在告诫禹,人类对任何自然规律的掌握都历经艰难险阻,付出过巨大的代价,因此告诫禹作为即将接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要懂得帮助自己的子民学习并运用自然规律。

下面舜进一步告诉禹怎样做才能避免“人心惟危”和怎样做才能明白“道心惟微”。舜给出的办法是“惟精惟一”。

这里的“精”本义是“择米”,就是古代人在稻谷成熟后挑选好米,引申为“谨慎选择事情”。“惟精”就是舜告诉禹解决“人心惟危”这种状况所采取的办法。前面说“人心惟危”会导致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选择做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事,而避开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有一些事情,刚开始必须经历一些不舒服,比如基本功的训练,而这些不舒服的基本功训练是为了让自己的专业更加完善。有很多人不考虑专业完善的结果,而仅仅看到开始不舒服的基本功训练,因此不愿意去做这些基本功训练,以为自己避开了麻烦,其实却让自己的专业荒废。而在开始的时候如果“谨慎选择做事”,长远思考问题,那么就能避免“趋利避害”这个本能给自己带来的不好的结果。

这里的“一”本义指的是万物万物的开始,其实就是“自然规律”本身。反证就可以推理出,万事万物的法则都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当你看懂了一叶飘落,就应该能通过这一叶飘落懂得天下所有事的规律,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道理。舜告诫禹任何事情其内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开始于同一个点,也就是“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任何事的处理上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法则。

最后舜加上一句“允执厥中”。这里的“允”的本义是“信”的意思。也就是《大学》里的“意诚”,意思就是“不要自欺欺人”,就是自己的行为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内心。这里的“执”的本意就是“捕”,引申为“守住”。这里舜是告诫禹守住前面的“允”,就是告诉禹要讲诚信。这里的“厥”的意思是“并且”、“而”的意思。这里的“中”本意是“和”。舜告诫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守住“诚信”并且保持“中和”的状态不偏激。

舜最后一句是告诉禹。在用“惟精惟一”解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件事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行为相符合,要注意不能偏激。比方说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让孩子去做,这就是家长自己内心和行为不相符合,这样去处理事情,一定没有好的结果。再比方说一味的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孩子得不到休息,学习自然不好,这就是偏激,一样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舜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指出人类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大问题,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现在人仔细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

关于精一:

王阳明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现在有些人即便是在吃饭的时候,心也不能平静下来,因为之前忙惯了,所以,即便没什么事,也管不住自己忙碌的心。
  所以,王阳明提出了应对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精一的由来,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精一,学会专注。不只是要管住自己的心,还要让自己的行动和想法保持一致,理论和实践的专注,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曾国藩:“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我们应该明白,“精一”,讲究的是专注当下,活在当下,在诸多事件中,不乱心神,破除纠结。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忧虑,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亦不被时下的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保持惟精惟一之道,方可大成!”

很多时候,我们想得越多,迷障便会越多,心也会跟着乱了起来,到时候,我们就会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失去冷静判断的睿智。

王阳明说过:“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一个人立定了追求目标,就像害了心痛病一样,想抛都抛不下,在实现目标之前,心中只有这一件事,其他的事都无关紧要,即便连叫苦的时间都没有;当人真正专于一事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有心思纠结,就不会陷入迷障。

侵删~

posted @ 2020-06-02 09:47  keep-minding  阅读(13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