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失望》的经过及其背后意义
2010-02-06 19:48 Milo Yip 阅读(23141) 评论(116) 编辑 收藏 举报《有点失望》本 来是一篇简单的、没人关注的书评,但它产生的回响,确实是值得探讨当中的意义。
事件经过
因为我是当事人,可能对事件经过有偏颇,如发现和事实不符或不全面,请不吝指正。
- 2010年1月14日 我在当当看过介绍和书评, 买了《0 bug--C/C++商用工程之道》
- 2010年1月23日 花了几个晚上看了第一至第三章,因为错处太多觉得看不下去,便于清晨在豆瓣撰写了《有点失望》,并评为两星,主要评论内容为前三章的一些错处。但结语还是支持作者,希望作者能在续版和续作中改善。
- 2010年1月25日 该书的作者(下面简称作者)亲自回覆了两次,但并非讨论评论中的错处,而是呼吁我去看他的博文及演讲视频。
- 2010年1月26日 我回覆作者,质疑作者写书的严谨程度。之后作者终于逐点错处回覆解释,但态度恶 劣。在晚上我开始逐点回覆,但当中已经开始有其他网友加入讨论,很多网友应该是按来自微博及各论坛的消息前来「围观」。由于作者一再要求我表露实名(虽然我觉得这资料无助讨论),在23:46分的回覆中,我告诉他实名就是我的id (Milo Yip),并写下 MSN/E-mail可供联系。之后网友和作者间的讨论仍然激烈,一位网友「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00:26分预言「我估摸着您明天酒醒了你得把你发的帖子都删了。」
- 2010年1月27日 早上发现,「不如相忘于江湖 」的预言成真,作者把自己昨晚的所有回覆全部删除。这行为继续引起许多讨论。有网友把删去前的完整言论放到博客《0bug失望门 痕迹不是雪,春天也化不去》及豆瓣《有图有真相》。也有网友讨论回覆中洐生的一些技术问题。我曾表示,只写三章便写书评有缺公平,而且作者之前亦要求指出第三章之后的评价,我便下定决心要把这书读完并写评论。
- 2010年1月28日 作者在自己的日志中发表《关于《0 bug-C/C++商用工程之道》一书出版前后的故事》,文中评述「但对方这么对人不对事,又确实不像一个正常的读者所为」应该是指本人,之后作者描述其他匿名人士在其他网站攻击他,就没说豆瓣的事情了。
- 2010年2月1日 凌晨看毕全书。
- 2010年2月2日 凌晨发表《第4-6章评论》,内容评述书的程序错处/问题、文中错处和其他意见。接续有网友讨论当中的技术问题。另外,黄岩先生(他和作者有联系),来信和在MSN讨论关于评论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同步和硬件相关),讨论后黄岩先生允许我转载E-mail讨论内容。
- 2010年2月3日 凌晨发表《第7-8章评论》
- 2010年2月4日 凌晨发表《第9-12章评论》及《有点失望 -- 总结篇》。当天晚上,作者把他的豆瓣名称改为「----」(因按下去还是看到 id 为tonyxiaohome,才确定是作者),在各篇书评中转载《《0bug-C/C++商用工程之道》究竟用了什么编程语言》,并加上我和黄岩先生沟通的E-mail和MSN记录。该E-mail内容在2月2日黄岩先生同意后,我在2月4日下午已转载到《有点失望》(16:22分)。而MSN内容虽然没有甚么问题,但我不知道为何会被作者发布。
- 2010年2月5日 作者再次在各个评论中转载《一次惨烈的战斗》。作者在日志的评论中表示:「貌似我是获胜方吧?」。另外,下午和黄岩先生取得联系,他为未经我同意把沟通记录交给作者向我道歉。
附注:
- 直至2010年2月6日,作者和我从没有在豆瓣及当当以外的地方沟通。
- 该书的编辑曾在 2010年1月27日以MSN联系,但他并没有试图阻止我继续发表评论。
写该篇书评的原因
现在回想,我最初应该是希望已购此书的网友们小心阅读,因为我认为此书含有很多错处及一些不理想的地方。而由于我是看过当当的好评(2010年2月6日是4.5星)才决定买的,和我给与的分数(两星)差异很大,希望我写书评能对于欲购此书的网友有个参考。
写了第一篇书评之后,有网友希望我把后面的章节也写一点,而我亦认为只看三章就写书评是一个大忌。便努力把余下的完成,再写一个全书的总结。从第二篇书评开始,我除了指出代码及书中的错处,亦写一些比较「见仁见智」的参考性技术意见。除了第一篇中「围观」的网友,许多网友对于这种纯技术的讨论亦感兴趣,并在书评回覆里继续讨论。我认为这书的一个特色,就是能引发讨论,因此继续花了几天的所有工余时间来写接续的书评。
背后意义
作为一个读者,透过书评发表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把它扩大一点来说,每个人或每件事,被别人批评也是很正常的事。正面的批评固然是好的,心里可能觉得高兴;负面的批评其实是更加好,因为它能促使你改善。在以前的日子里,一个作者可能会收到少量的读者来信,沟通模式是一对一的。然而,在这种Web 2.0世界里,意见流动得很快,而且沟通模式是多对多的。这可以是一个优点,因为从讨论中,可以集各人的智慧,把问题越辩越清晰。前题是,必须保持冷静、理性。非理性的讨论也是常见的,除了作为一种发泄,并不会有甚么得着。
这事件亦可以显示到,一些言论、态度等,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我估计,大部份作者写书,是希望把他的知识和其他读者分享。除了要把知识表述得清楚简单易明,写技术书更要战战兢兢,做足考证,唯恐把不正确、不恰当甚至会做成误会的文字写进书里。但人不是全知的、也会出错,应该珍惜读者的意见,如获至宝一样。我个人认为,一本书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对等的,如同教学相长,双方可以透过沟通去互相学习。
对于这种技术性书籍内容出现的问题,出版商方面也是责无旁贷的。面对售价、成本及电子盗版书等问题,我相信内地的出版业是艰难的。但是,出版商应该也有社会责任去保证书籍的质素。长远来说,在商业上也是一个出版社品牌口碑的问题。做得不好,读者更觉得去买一本书是不值的。如果可以,应该在出版前尽量找多些读者群、专业人士去校对及吸取意见。错别字、英文拼错等小错误也应该尽力避免。
从当当、作者网站等可以看到,有控制舆论去宣传的嫌疑,因为负面意见是被压制的。相反,豆瓣的讨论空间比较自由,可以更真实地反映读者的心声。话虽如此,我相信很多人是没看过原著而去打分的,这也是不应该的。如果有网友没看书就打分,我还是建议把打分删去。
将来有机会出版刊物的话,这件事件对我本人也有警惕作用的,亦可以作为一生的一课。在这事件的过程中,我体验到出自《论语‧学而》的一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以及《礼记‧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其他相关文章
- 光有逻辑也是万万不能的 Jeffrey Zhao (作者以东楼id回覆)
- 从技术问题变成RPWT 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