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人的心意原来是相通的


        
前几天看书,读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时。相当得惊讶,原来古之圣贤心意是相通的,而我却一直以为他们在各表各的观点,各立各的宗派。儒就是儒,道就是道,释就是释,耶就是耶,浑然不觉他们在讲同一个东西。
        那么,到底什么是良知呢?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我的理解是无思无维,即心即用,即可返璞归真,这个真就是良知,就是心。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和大多数的注解不同,我认为,这句话的本意是当心产生分别的刹那,一切乱象就已经开始丛生了。何以故?道之本然,寂兮寥兮,何有善与不善、恶与不恶的分别呢?
        禅宗说:“动念即乖”,很精准,世上本无事,心动就统统化为观念和情绪,苦的还是自己。
        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讨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本善者:认为人初生如同白纸,没有受过污染,怎么会有恶的概念?本恶者:如果本善,恶从何来?正因为与生俱来的恶念存在,才需要后天教化以维护社会风气。现在回头看看,这些统统是落入观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述,我认为是“离”,本心离(善恶)。

 

        天,道,心是一体三面,儒、道、释统统都是在讲一理,都未曾离“心”。释迦摩尼佛在金刚经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无为法即心法,心外无法,真想给他老人家磕头,不服都不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往往容易偏空。宋代以来的文人,偏于知而忽于行,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而武功荒废,最后导致了靖康之难。而此后朝代更是如此,终于国家积弱,致民族于危难之中。何以故?执理而废事,执知而废行。文章写得很漂亮,事情做的一塌糊涂,戴着面具做人的例子多了去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看起来就显得如此宝贵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禅宗有一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我认为第一要认识本心,否则就是没头苍蝇,就算折腾到头破血流,一样找不到出路。
        第二要身体力行,这个行,千万别以为是坐在蒲团上打坐,冥思苦想叫做行,更不是随心所欲叫做行。而是在认识本心的基础上,该干嘛干嘛,顺天理,契本心,坦荡荡而无所着。
        往高层次讲:知行合一就是佛。就是释迦摩尼讲的身、语、意三业清净。
        现代人迷于外界的声、尘,拼命追逐。一生忙碌,最后撒手西归到底为了什么呢?什么时候才肯停下来听听自己心声呢?
posted @ 2012-10-15 10:00  毛小毛  阅读(48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