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是性别认同关键期,这三点父母务必要做到

“为什么我儿子那么胆小,每次都是别人抢他的玩具,他就是傻站着让别人抢走。我实在气不过,我会帮他抢回来!”

“我家儿子在幼儿园太安静、太听话,像个小女孩了,这长大了不是明摆着要被别人欺负吗?”

“我家女儿3岁多了,上蹿下跳太调皮,就像个假小子,要不干脆当儿子养得了!”

看来在父母的心中,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共识,认为女生就应该温柔安静、知书达理,而男生就该顶门立户、勇往直前——我们希望孩子的性别特征一目了然,对吗?那么我想说,如果孩子是在2岁到6岁之间有这样的行为表现,那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去培养和引导孩子的性别认同的。当孩子认同并逐渐喜欢上自己的性别以后,自然会按照这种状态去成长。

2-6岁是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没能得到父母对其外形和角色的认同和引导,就很容易出现性别认同障碍,为长大后的自我认同埋下隐患。今天我们就来和家长朋友们聊聊,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性别认同?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信心,乐于做自己。

一、衣着打扮合乎常规,在外形上肯定孩子的性别

孩子在2岁自我意识启蒙,开始意识到自我力量;深入发展在3岁,与妈妈从身体、情感以及认知精神方面分离;4岁开始,通过模仿特定的偶像,比如动画片里主人公,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勇敢、正义、善良……

在这个阶段中,父母通常已经会从穿着服饰上区别打扮儿子或女儿——是男孩还是女孩,一目了然。这样别人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男生、女生,让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为他们做性别确认做准备。如果父母总把自己的男生当成女生去打扮,就会让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性别认同的困扰。还有些孩子模仿很女性化的动作,家长觉得好可爱好玩,我们的行为也会鼓励孩子去经常模仿这样的动作,这也是不恰当的。

二、性别确认来自父亲,爸爸应该这样对孩子说

从4岁起,孩子开始好奇自己从哪里来,渴望了解自己的生命,性教育启蒙也由此开始。而相比母亲,孩子这时会更加渴望得到父亲对自己性别的确认——家中的男性长辈代表权威和规则。所以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期待得到父亲对其性别的认同。这种来自父亲的肯定反馈,可以使孩子获得充分展现自己性别特质的力量。

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爸爸需要通过赞赏孩子的性别使孩子获得性别的确认,比方经常说“小男子汉真勇敢!”、“儿子,你真有劲儿!”、“我的小公主,看到你就觉得很幸福”……这样被赏识的孩子,男生长大后会阳刚之气十足,女生长大后会尽现阴柔之美。

相反,如果一个女孩的父亲重男轻女,那么这个女儿就会拼命地去证明自己不比男生差,而且会轻视男性,讨厌自己身为女性,性别认同会出现紊乱,行为和心理会更加倾向于男性。如果男孩缺少了父亲的认同,就会比较女性化,内心敏感、柔弱,心理趋同女性,长大后会渴望强壮、勇敢的人保护。

三、双亲要扮演好各自角色,出现缺失要及时补位

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丧偶式育儿”的现象——父亲角色缺失,母子长期在一起,爸爸参与家庭生活很少。这会让孩子没有父亲角色上的模仿对象,进入青春期后更加严重。抑或家庭中母亲强悍,父亲沉默懦弱,缺乏男性的阳刚,母亲经常指责父亲,导致孩子耳濡目染,变得懦弱、依赖,性别异化。

其实孩子在0-3岁时最需要母亲,之后父亲的影响力都是高于母亲的,尤其青春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在这个时候渴望父亲的亲近,因为父亲代表的就是社会规则,这种亲近能够让自己迈向成人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社会性。男生在青春期后从崇拜父亲直接走向社会,但女生会反过来再次走向母亲,学习如何在社会上成为女性。

抑或单亲家庭,如果是父女两人长时间相处,女儿缺少女性参照物,也会形成女生心理趋同男性化,在与人相处上表现出男性化,母子常年相处对男孩的的影响同理。

所以如果是参照对象缺失,就非常有必要经常借助亲戚朋友这些“外援”的力量,与他们经常走动,让孩子接触更多同性参照物。奥巴马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小父母分离,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从他很小时就会带他到各种场合参加聚会社交,以此让儿子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不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当然,也不排除,母女或父子长时间相处,关系一直很恶劣,导致孩子非常讨厌自己的性别,造成孩子产生“如果是另一种性别就好了”的渴望,但这些情况会比较少见。

所以说当女生或男生喜欢自己的性别并引以自豪时,这种性别特质就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自然而然显露无遗。在孩子2-6岁的性别认同关键期,希望父母们不要错过这个关键期,接纳孩子的胆小、柔弱等,给予无条件的爱和鼓励,赞赏我们的公主与王子,让他们真正地爱上自己,自信地做自己!

posted on 2018-03-23 13:23  shao  阅读(2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