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閱讀他人的程式碼(1)─讀懂程式碼,使心法皆為我所用
程式碼是別人寫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了解程式碼的用途及涵義。許多程式人心裡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恐懼感,深怕被迫去碰觸其他人所寫的程式碼。但是,與其抗拒接收別人的程式碼,不如徹底了解相關的語言和慣例,當成是培養自我實力的基石。
對大多數的程式人來說,撰寫程式碼或許是令人開心的一件事情,但我相信,有更多人視閱讀他人所寫成的程式碼為畏途。許多人寧可自己重新寫過一遍程式碼,也不願意接收別人的程式碼,進而修正錯誤、維護它們、甚至加強功能。
這其中的關鍵究竟在何處呢?若是一語道破,其實也很簡單,程式碼是別人寫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了解程式碼的用途及涵義。許多程式人心裡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恐懼感,深怕被迫去碰觸其他人所寫的程式碼。這是來自於人類內心深處對於陌生事物的原始恐懼。
讀懂別人寫的程式碼,讓你收穫滿滿
不過,基於許多現實的原因,程式人時常受迫要去接收別人的程式碼。例如,同事離職了,必須接手他遺留下來的工作;也有可能你是剛進部門的菜鳥,而同事經驗值夠了、升級了,風水輪流轉,一代菜鳥換菜鳥。甚至,你的公司所承接的專案,必須接手或是整合客戶前一個廠商所遺留下來的系統,你們手上只有那套系統的原始碼(運氣好時,還有數量不等的文件)。
諸如此類的故事,其實時常在程式人身邊或身上持續上演著。許多程式人都將接手他人的程式碼,當做一件悲慘的事情。每個人都不想接手別人所撰寫的程式碼,因為不想花時間去探索,寧可將生產力花在產生新的程式碼,而不是耗費在了解這些程式碼上。
很遺憾的是,上述的情況對程式人來說很難避免。我們總是必須碰觸到其他人所寫成的程式碼,甚至必須了解它、加以修改。對於這項需求,在現今開放原始碼的風氣如此盛行的今日,正如之前的「程式設計2.0」文中所提到的,你可以透過開放原始碼學習到新的技術、學習到高手的架構設計,大幅提高學習的效率及效果。你甚至可以直接自開放原始碼專案中抽取、提煉出自己所需的程式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由彼端獲得所需的生產力。從這個觀點來看,讀懂別人所寫的程式碼,就不再只是從負面觀點的「被迫接收」,而是極具正面價值的「汲取養份」。
先了解系統架構與行為模式,再細讀
倘若撰寫程式碼是程式人的重要技藝之一,那麼讀懂別人的程式碼、接著加以修改,也勢必是另一個重要的技藝。
如果你不能熟悉這項工作,不僅在遭逢你所不願面對的局面時,無法解決眼前接手他人程式碼的難題,更重要的是,當你看著眼前現成的程式碼,卻不知如何從中擷取自己所需,導致最後只能入寶山空手回,望之興嘆。
接觸他人的程式碼,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程度:一、了解,二、修改、擴充,三、抽取、提煉。
了解別人的程式碼是最基礎的工作,倘若不能了解自己要處理的程式碼,就甭論修改或擴充,更不可能去蕪存菁,從中萃取出自己所需,回收再利用別人所撰寫的程式碼。
雖說是「閱讀」,但程式碼並不像文章或小說一樣,透過這種做法,便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了解。閱讀文章或小說時,幾乎都是循序地閱讀,你只消翻開第一頁,一行行閱讀下去即可。但是,有許多程式人在試著閱讀其他人的程式碼時,卻往往有不知如何讀起的困難。
或許找到系統的第一頁(也就是程式碼執行的啟始點)並不難,但是複雜度高的系統,有時十分龐大,有時千頭萬緒。
從程式碼的啟始點開始讀起,一來要循序讀完所有的程式碼曠日費時,二來透過這種方式來了解系統,很難在腦中構建出系統的面貌,進而了解到系統真正的行為。所以,閱讀程式碼的重點,不在於讀完每一行程式碼,而是在於有效率地透過探索及閱讀,從而了解系統的架構及行為模式。以便在你需要了解任何片段的細節實作時,能夠很快在腦上對映到具體的程式碼位置,直到那一刻,才是細讀的時機。
熟悉溝通語言與慣例用語
不論如何,有些基本的準備,是閱讀他人程式碼時必須要有的。
首先,你最好得了解程式碼寫成的程式語言。想要讀懂法文寫成的小說,總不能連法文都不懂吧。有些情況則很特殊。我們雖然不懂該程式碼撰寫所用的語言,但是因為現代語言的高階化,而且流行的程式語言多半都是血統相近,所以即使不那麼熟悉,有時也可勉力為之。
除了認識所用語言之外,再來就是要先確認程式碼所用的命名慣例(naming convention)。了解命名慣例很重要,不同的程式人或開發團隊,差異可能很大。
這命名慣例涵蓋的範圍通常包括了變數的名稱、函式的名稱、類別(如果是物件導向的話)的名稱、原始碼檔案、甚至是專案建構目錄的名稱。倘若使用了像設計模式之類的方法,這些名稱更有一些具體的表述方式。
命名慣例有點像是程式人在程式語言之上,另行建構的一組溝通行話。程式人會透過共通約束、遵守的命名慣例,來表達一些較高階的概念。例如,有名的匈牙利式命名法,便將變數名稱以屬性、型別、說明合併在一起描述。對程式人來說,這種方式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資訊,以了解該變數的作用及性質。
對程式碼閱讀來說,熟悉這個做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你了解整個系統所採用的慣例時,你便能試著以他們所共同操用的語彙來進行理解。倘若,不能了解其所用的慣例,那麼這些額外提供的資訊,就無法為你所用。像以設計模式寫成的程式碼,同樣處處充滿著模式的名稱,諸如:Factory、Facade、Proxy等等。以這些名稱指涉的類別,也直接透過名稱,表達了它們自身的作用。對於懂得這命名慣例的讀者來說,不需要深入探索,也能很快捕捉到這些類別的意義。
當你拿到一套必須閱讀的程式碼時,最好先取得命名慣例的說明文件。然而,並不是每套程式碼都附有此類的說明文件。另一個方式,就是自己到程式碼中,大略瀏覽一遍,有經驗的程式人可以輕易發掘出該系統所用的命名慣例。
常見的命名方式不脫那幾類,這時候經驗就很重要,倘若你知道的慣例越多,就越能輕易識別他人所用的慣例。如果運氣很糟,程式碼所用的慣例是前所未見的,那麼你也得花點時間歸納,憑自己的力量找出這程式碼命名上的規則。
掌握程式碼撰寫者的心態與習慣
大多數的程式碼,基本上都依循一致的命名慣例。不過運氣更差的時候,一套系統中可能會充斥著多套命名慣例。這有可能是因為開發團隊由多組人馬所構成,每組人馬都有不同的文化,而在專案開發管理又沒有管控得宜所造成。最糟的情況,程式碼完全沒有明顯的慣例可言,這時候閱讀的難度就更高了。
想要閱讀程式碼,得先試著體會程式碼作者的「心」。想要這麼做,就得多了解對方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慣常運用的語彙。在下一回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閱讀程式碼的相關議題。
作者簡介:
王建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包括電腦網路、點對點網路、分散式網路管理、以及行動式代理人,專長則是Internet應用系統的開發。曾參與過的開發專案性質十分廣泛而且不同,從ERP、PC Game到P2P網路電話都在他的涉獵範圍之內。
转载于:http://www.ithome.com.tw/node/47717(可能需要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