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字节XSS跨站攻击
宽字节跨站漏洞多发生在GB系统编码。 对于GBK编码,字符是由两个字节构成,在%df遇到%5c时,由于%df的ascii大于128,所以会自动拼接%5c,吃掉反斜线。而%27 %20小于ascii(128)的字符就会保留。通常都会用反斜线来转义恶意字符串,但是如果被吃掉后,转义失败,恶意的xss代码可以继续运行。
什么是宽字节
GB2312、GBK、GB18030、BIG5、Shift_JIS等这些都是常说的宽字节,实际为两字节。(英文字母占据一个字节,汉字占据两个字节)。宽字节带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吃ASCII字符(一字节)的现象。
宽字节SQL注入
先来复习下宽字节注入的形成原理:
防御方式:将 ' 转换为 \'
绕过方式:将 \
消灭
常规编码
输入 | 处理 | 编码 | 带入SQL | 结果 |
---|---|---|---|---|
' | \' |
%5c%27 | id=1\' and |
不能注入 |
GBK编码
MySQL在使用GBK编码时,会认为两个字符为一个汉字。
输入 | 处理 | 编码 | 带入SQL | 结果 |
---|---|---|---|---|
%df' | %df\' |
%df%5c%27(運) | id=運' and | 能注入 |
两个字符组合,认为是一个汉字
注:前一个ASCII码大于128才能到汉字的范围。
宽字节XSS漏洞
宽字节XSS与宽字节SQL注入的不同在于宽字节注入主要是通过
吃掉转义符再正常注入SQL语句,而宽字节XSS主要使用吃掉转义符后注入恶意xss代码。
案例1: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发现一个输入框,想要插入xss代码在里面:
<input type="text" id="name" value=""/>
通常做法是通过闭合前面的双引号和注释掉后面的双引号来触发
" /><script>alert(1)</script>//
但是开发人员一般为了防范我们在其中插入恶意代码,会在显示之前使用过滤器对我们的输入进行转义,我们闭合使用的"
被转义为\"
,这样就导致我们没法闭合。
如果使用了GBK等编码,我们就可以利用宽字节xss。构造如下payload:
%c0%22 /><script>alert(1)</script>//
%c0和%df一样,也是超出了GBK的范围,此时在执行过滤操作时,源代码就变成了
<input type="text" id="name" value="%c0%5c%22 /><script>alert(1)</script>//">
当过滤器发现了%22,然后加入转义(%5c),但在解析的时候碰到%c0,于是%5c与%c0合并成一个特殊字符,我们的"得以保留。
<input type="text" id="name" value="%c0%5c%22 /><script>alert(1)</script>//">
下面是一个PHP的例子,在magic_quotes_gpc=On的情况下,如何触发XSS?
<?php header("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GBK"); ?>
<head>
<title>gb xss</title>
</head>
<script> a="<?php echo $_GET['x'];?>";
</script>
我们会想到,需要使用闭合双引号的方法:
gb.php?x=1";alert(1)//
在magic_quotes_gpc=Off 时源代码会变成:
<script> a="1";alert(1)//";</script>
由于magic_quotes_gpc=On,双引号被转义成\"
导致闭合失败
<script> a="1\";alert(1)//";</script>
由于网页头部指定了GBK编码,GBK编码第一字节(高字节)的范围是0x81~0xFE,第二字节(低字节)的范围是0x40~0x7E与0x80~0xFE。
gb.php?x=1%81";alert(1)//
此时当双引号会继续被转义为\"
,最终代码如下:
<script> a="1[0x81]\";alert(1)//";</script>
[0x81]\ 组合成了一个合法字符,于是我们的"被保留下来就会产生闭合,我们就成功触发了xss。
GB2312是被GBK兼容的,它的高位范围是0xA1~0xF7,低位范围是0xA1~0xFE(0x5C不在该范围内),把上面的PHP代码的GBK改为GB2312,在浏览器中处理行为同GBK,也许是由于GBK兼容GB2312,浏览器都做了同样的兼容:把GB2312统一按GBK行为处理。
宽字节注入防御
1、使用utf-8,编码宽字节注入;
ps:不仅gbk,韩文、日文等都是宽字节,都有可能存在宽字节注入漏洞。
2、过滤客户端提交的危险字符。
参考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29419013/article/details/81205291
https://www.uedbox.com/post/14488/
http://book.2cto.com/201301/1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