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外资的感受和经历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十年了,突然想谢谢在几个同的东家一些感受和经历。留给自己以后看看,人越老有些东西记得越来越清楚,有些东西则很容易淡忘了。

 

05年毕业,台资公司

临近毕业时,带着自己的毕业设计到处参加招聘会南京的,苏州的,结果没有企业看得上:)说太简单,控件添加也不是动态的。

后来只好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后来有一家做笔记本代工的台资企业,“资讯部”让我去面试,也是我的第一个东家。

面试的时候是两个女的,一个大陆女的也就是“课长”和一个台湾女的“襄理”。给我做了点题目,然后面试了一下,后来就录取了。

刚进去的时候就是做一些系统的维护,当时的工作分配是基本上一个人负责一个系统,我和一个女的搭档,她教我工作流程,有技术问题时大家探讨。

当时系统还是以ASP为主,后台是SQL 7数据库,后来才部分转成.Net.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电话,当系统有bug或者用户不会用时就会打这个热线电话。同时在不接电话时我们也做做小的系统功能的开发。

在资讯部,我和我的女搭档比较特别一点,同时归昆山厂管又归台湾管。所以有很多机会和台湾的开发团队接触,不过台湾那边分工也基本上是一个人管一个系统。

系统其实大部分是台湾那边开发的,有问题实在自己搞不定时就问问台湾同事。说实话台湾人真的很好的,我有什么不会他们都会从原理到技术一点一点的手把手教。

平常有问题时也是100个有耐心,不会有人说你问的问题很蠢,这都不知道什么的。

到后来技术稍微成熟了,台湾同事也经常带着我们去给最终用户谈需求,比方:QA部门老大,SQE部门老大什么的,也培养了需求分析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我负责的有个质量系统QIS在公司很重要,后来还经常有机会给新进员工培训,还有机会给公司副总培训,SQE系统则是给外部供应商培训。

说实话刚毕业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这是值得珍惜。

当然台资企业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方台湾人可以走前面,而大陆人只能走后面。而且每天上下班都要像机场那样安检,就是在用圆形探测仪器在身上扫描一遍。

还有就是系统以功能完成为主,没有机会学习面向对象或系统架构设计,软件测试的技能。属于软件工程比较初级阶段。

 

07年,美资公司

 上家公司干了一年半之后,听说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有很多软件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决定到“大”城市工作:)

工业园区有个国际科技园,听牌子当年就爱上它了,决定一定要在这里找个工作。

一次机会居然面试上了一家美资公司,可能是因为技术还行加上要的价钱又低。

刚进这家公司前两个星期就是读了很多英文文档,去了解一个开发平台。是基于java的脚本语言Pnuts,第一次知道强类型语言和脚本语言的区别:)

这家公司更多的也是做一些应用的开发,还记得当时公司为了一个500强公司的需求组了一个,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测试以及实施的小团队。

我当时做的是开发人员参与,我的开发速度很多,但是小bug很多,被测试人员天天揪着。也是有了这个经历才知道了测试人员的工作和代码必须写出高质量。

后来我们这个项目做得不错,听说干掉了IBM印度的一个团队。然后老外说“awesome!”,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

这个项目做完之后我又接手了公司总部的项目,升级新版本,QA模块的开发以及与ERP的接口开发。

老板把我排到美国去了三个月,去了解生产流程,实施功能,还在苏州配了几个人的豪华团队。

但是开发,一个人久了也就一个人了。当时根本不会利用团队,感觉这程序只有自己能写,其他人都不行。

结果是自己累成狗,苏州团队也没用起来,当然开发效率和质量也不高,最大的问题是自己也不喜欢跟老板沟通,觉得老板应该主动找我沟通而不是我找他。

结果是回来后公司年度绩效评分给我打了个C。自己觉得特不爽,一气之下又跳槽了。当然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还是有些错的,但是领导还是有问题,如果我是领导我肯定比他做得更好。

在美国三个月周末还是很幸福的,基本每个周末都出去,所以加州的大部分景点多去过了,什么好莱坞,迪士尼,旧金山...

老板是个篮球迷,还经常带我去看NBA,他每个赛季的套票都有。他在硅谷住半山腰,属于有钱人,房子是大大的别墅,也让我有机会体验了一把有钱人是怎么生活的。

去美国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一飞就出国了,还去的美国,当时很开心。

当时和大老板关系很好,因为大家都喜欢打篮球,后来跳槽了都感觉对不起他。

 这家公司其实挺好的,同事关系很好,工作也不是很累,偶尔加班,自己的发展前景也不错。

只是心里总有两个心结,

1.年终凭什么给我打C,3个月老板肯定发现苏州团队没有被利用起来的现象,为什么不找我开会。

2. 作为程序员我想知道真正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是什么样的,架构设计是什么样的。

于是乎开始找新的工作了,朋友圈以前听说过有家丹麦公司公司福利很好,而且刚好找人,于是去面试了...

 

09年,丹麦公司

面试的时候是一份很厚的试卷,有涉及到软件的各个方面。从类定义,到数据库,到UML,设计模式...

反正把我会的都写上了,估计也就看看多知识广度的了解。之后是一位女的丹麦人面试的,介绍一下软件组的基本情况,工作方式等等。

后来幸运的被录取了,那位丹麦女士也就成了我们的team leader或者导师吧,我们是这个组在中国的第一批人员,3个中国人加她。

后来才知道我们是所谓的小白鼠,由于我们工作比较出色,后来才有了上海将近60~70人的IS Asia Center。(当时有考虑除中国外的好几个地方)

她是一位很负责任的人,而且执着于把工作做好,有意见会直接说的。刚开始她对我们不太适应,我们中国人比较不善于表达或者对内心隐藏得很深,她不太适应。

多次和我们交流,让我们放开心扉,放开思想,有想法直接干不要怕错。而且丹麦公司基本没什么等级观念,记忆深刻的是有一个,IS 中心的大老板问丹麦过来的实习生觉得上海办公室怎么样。本来估计他想听好话的,结果实习生说"一般,太挤了点~~"。大老板也没说什么,还解释说上海租金很贵什么的。

在这家公司我第一次接触了敏捷开发中的Scrum,测试驱动开发TDD,质量驱动架构,设计模式等等面向对象的东西,也加入了真正的跨国团队,中国丹麦组每天都有短的15分钟会议,一起设计一起开发,感觉非常的充实,也非常感谢那位丹麦女同事手把手的教和团队间协调。

在这家公司真正有像家的感觉,你的建议和意见随时可以发表,可直接发邮件给大老板提建议。大家都是在一起协商怎么解决问题,怎么能使得团队更好,质量更高。

接触了很多丹麦人,世界观也跟着改变了很多,比较工作家庭的平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当中有人业余时间开摩托车赛车,开飞机,练空手道)后来才感觉其实生活不能全部被工作所占据。

丹麦这个国家的的创意真的很厉害,房子墙面到处都是大幅的涂鸦,很多公司做的都是产品的最上游--设计。

丹麦企业讲究长远发展和均富,做同样工作的工资差距不是特别明显,而且上升空间有了瓶颈。我是属于上班8小时工作狂行,拿的收入感觉和职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所以后来感觉有点不太平衡,再加上后来公司外国大老板走了,换了个中国的,文化有所变化。

猎头刚好有机会,我就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之旅了。

 

14年到现在,瑞士公司

瑞士一直听说是个富有的国家,所以想去了解了解。这家公司我就和技术总监面了面,还有瑞士软件组的头头聊了聊,没有做试卷就录取了。估计更看重的是工作经历。

一进来就是接手了一个研发项目的软件部分,刚进公司不多久就去瑞士培训了。

培训时感觉就是联合国,德国人,印度人,希腊人,瑞士人。多文化当然也蛮有意思的。

我手下两个都是年轻的,后来我这个位置的人出去之后又回来的,他比我老一点。所以我们组中国4个人,开发这个软件。

年轻人和聪明也很自负,加上原来出去的老员工回来,这份工作还是很充满挑战的。要使重来都没有怎么接触过面向对象的人改成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思考更难。

一边忙着和瑞士人(希腊人)了解软件需求,一边了解系统开发新功能,一边使团队合作顺畅,一边使软件质量提高,一边让他们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思考,一边~~一边~~一边。

工作充满了挑战,还好用Scrum不断小交付,短迭代的方式在一年多的使软件初具效果。后来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日本人也加进来了。

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第一版11月份就要在米兰展出了,现在在工厂做beta test,希望一切都好。产品和团队还需要更进一步打磨。

对了忘了说瑞士人的特点了,我培训那会基本上是一个会议接一个会议,中间有不到5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们也很努力工作,一般8点半左右就到了,5点半到6点才回家。

比北欧人工作卖力多了。丹麦的周五下午基本上就很少人了,平常有事情出去的也是常事,可能产品上游的文化就应该这样。

 

下次有机会说说日本上班的感觉 :)也很不一样~~

 

比较初略的回忆了一下10年的几家公司,每种文化,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每家公司都有好有坏,只是看你适合不适合,或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适不适合。

 

突然想到还发现一个现象,中国人上班玩手机的很多,国外的玩手机的很少。

 

posted @ 2015-10-07 22:44  麦克*堂  阅读(5859)  评论(2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