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坚果

博客园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订阅 管理

马勒第一交响曲结构分析

D大调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无尽春日(奏鸣曲式)

引子(马勒注:描绘自然从冬眠中的苏醒)
    - 缓慢的速度,像自然的感觉(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其中木管模仿杜鹃的啼叫声的动机贯穿整个引子部分,后续又衍生成为呈示部的第一主题。

呈示部,两个主题
    - 始终保持非常从容的速度(Immer sehr gemächlich),第一主题由杜鹃啼叫动机引出,第二主题节奏上更活泼,情绪上更激烈些,这两个主题的材料都来自《流浪少年之歌》中第二首《今晨我越过田野》中的旋律。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没有对比冲突和戏剧性,基本情绪是一致的。

发展部,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发展引子主题,缓慢的速度(Langsam)。
    - 第二部分发展第一和第二主题,保持从容的速度(gemächlich)。
    - 第三部分呈现出紧张的预兆性动机,这一动机在第四乐章发展成为第一主题。

再现部
    - 勇往直前的(Vorwärts drängend),第一和第二主题的再现,整体速度和情绪相对呈示部来说更加的快速和慷慨激昂。

第二乐章:满帆前进(三段式 A-B-A1)

A段
    - 粗犷的,强烈的(Kräftig bewegt),三拍子圆舞曲,带有乡村舞曲性质,曲调来自马勒早年创作的歌曲《汉斯与葛雷特》,第一部分是基本主题的呈现,第二部分做变化,最后结尾。

B段
    - 中段,优雅从容的(Trio. Recht gemächlich),三拍子圆舞曲,带有连德勒舞曲性质,

A1段
    - 原速(Tempo primo),与A段相同,但省去第二部分,速度上要稍快些。

第三乐章:仿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三段式 A-B-A1)

A段
    - 第一部分,庄严从容的(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呈示A部主题,葬礼进行曲风格。
    - 第二部分,原速,相当的从容(A tempo. Ziemlich langsam),先呈示伤感讽刺的舞曲风格插部主题,接着是A部主题的结尾。

B段
    - 非常质朴和纯真的民歌曲调(Sehr einfach und schlicht wie eine Volksweise),极具抒情和歌唱性的中段主题,旋律取自《流浪少年之歌》的第四首《在大路上有一颗菩提树》。

A1段
    - 重新回到开头(Wieder etwas bewegter, wie im Anfang),A部主题重现,中间带有吵闹风格的插部,最后回到A部主题结尾。

第四乐章:从地狱到天堂(奏鸣曲式,全曲的中心在该乐章)

呈示部
    - 第一主题,暴风雨般的(Stürmisch bewegt),呈示出强烈的,象征凶猛力量,极富斗争性的第一主题。
    - 第二主题,非常具有歌唱性的(Sehr gesangvoll),第二主题有温暖的色彩和感染力,带有强烈的回忆情感,与第一主题相比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戏剧冲突,结尾出现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的动机。

发展部,分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暴风雨般的(Wieder wie zu Anfang. Stürmisch bewegt),第一主题的发展,中间两次出现胜利的号角主题,第一次出现时力度较弱,第二次出现时力度相对较强,呈现出逐渐由抗争到胜利的过程。
    - 第二部分,非常缓慢的(Sehr langsam),第二主题的发展,中间穿插出现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的一些动机(马勒注:对英雄年轻时代的美丽隐喻和回忆)。

再现部
    - 勇往直前的(Wieder vorwärts drängend),首先是第一主题的再现,这时的冲突已相对弱化,随后胜利主题出现,完全爆发直至最后。
-----------------------------------------------------------------------------------------------------------------------------------------------------------------------

3月12日,在云南视听音乐文化中心的昆明剧院黑胶酒吧,举行了一场《聆听马勒》的音乐沙龙,主讲人是杨奎峰先生。

每一个人心中都一个马勒,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勒?为什么要听马勒?不如参阅一下杨奎峰先生在音乐沙龙上的现场导听,或许对我们聆听马勒的第一交响曲《Titan(泰坦)》有所帮助。以下文章内容编辑自杨奎峰先生的导听文稿与现场的演讲内容,现与读者们一起分享。

1991年10月,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了一场由阿巴多指挥的马勒交响乐音乐会,前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戈尔巴乔夫刚刚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囚禁中脱身而出,就参加了这场音乐会。戈尔巴乔夫 握着阿巴多的手说了一句:马勒的音乐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紧紧相连!一个从未听过马勒的、天天处于日趋动荡危机时刻的政治家敏锐的感受到马勒音乐中的冲突与矛盾!可见马勒音乐的震撼!两个月以后苏维埃共和国就宣告了解体。同年在莫斯科还有一场震惊世界的摇滚音乐会也影响至今。我们没法完全认为这样的音乐会对于苏维埃政权的解体有着直接的催化作用,但不可 否定的是这样的音乐一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马勒 1860出生于奥地利,1911年去世,享年51岁。2021年是马勒逝世110周年,因此称为马勒年。2021年在全世界到处都掀起纪念马勒的热潮。马勒的影响非常的大,同样,马勒是一个用音乐来展示自己内心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冲突对比的伟大音乐家,马勒的音乐是不能简单用我们所了解的古典音乐的基本模式来诠释,对马勒的音乐理解一定要从马勒作品特别的标题所蕴含的意义去认识马勒。

可以这样说,马勒的音乐永远都是在诠释生命与世界,理解生命的精神。要记住:马勒的音乐创作从不会取悦大众也绝不会去为三斗米折腰。应该说,马勒的音乐表达的就是生命中的冲突与矛盾,他用自己独特庞大的音乐架构和纷繁复杂的音乐语言准确而细腻的表达出人类这样的处境。马勒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预言家,他揭示人的痛苦,折磨、犹豫、苦难、彷徨,同样他也歌颂人的憧憬、幻想、期待、幸福。所以我们说马勒是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这个荣誉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马勒的音乐影响了世界,影响了太多太多的人,从肖斯塔科维奇、布列兹、乔布斯、佛洛依德、西贝柳斯.....等等,还有全世界无数的音乐爱好者,也有马勒音乐专卖店,对于世界各地疯狂的马勒迷更是多到无法描述,你可能知道有位叫吉尔伯特▪卡普兰的银行家及出版商,他就是一个超级马勒迷,还是唯一一位专门诠释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最专业指挥家”,同时也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马勒音乐研究专家。他特别钟爱马勒第二交响曲,一生中不知现场听过多少次“马二”,后来终于实现梦想亲自指挥“马二”。“马二”是卡普兰四十年的“业余指挥”生涯中唯一一部交响乐全曲,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是迄今为止“全球最畅销的马勒唱片”创下了18万张的销量。使之成为一个马勒音乐的佳话。可以这样说,只要你喜欢马勒,就一定能在世界各地找到与你共同爱好的知音。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马勒第一交响曲。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版本。这是由上扬唱片发行,日本特别制作HQCD,由指挥家卡洛斯▪帕伊塔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在1976年英国伦敦金斯威大厅录制。这是一个当年倍受争议的版本,毁誉参半。主要是因为帕伊塔剑走偏锋狂飙的张扬引来各种各样的赞誉与批评。帕伊塔那种令人窒息的强弱对比和对节奏的掌控横扫听觉,令人惊艳无比。上扬唱片这次或独家授权以HQCD出版实在是马勒音乐爱好者与发烧友的一大乐事。

*小编语:可惜没有线上资源 _(:з」∠)_

这个录音的版本可以说是对音响器材的考验,从极弱到极强的声音会差异较大。本文不涉及音乐理论学习,因此不会像那些音乐专家们那样分析,什么曲式结构、调性变化等等我们都不太会解读,我们只要把握住某一乐章的主要表述就基本能够听懂马勒。下面我将分段给大家介绍这个交响曲。

在此提前告知的有三个问题:1、这次播放中会分乐章进行讲解,乐章与乐章之间会打断乐思的连续性,这一点请参考音乐会为什么乐章之间不能鼓掌。请 大家理解!2 、这个录音的版本可以说是对音响器材的考验,从极弱到极强的声音会差异较大,现场有朋友对极强的声压不适应,可以举手示意我。3、我们的聆听会不是音乐理论学习,因此我 们不会像那些音乐专家们的分析,什么曲式结构,调性变化等等我们都不太会解读,把握住某一乐章的主要表述就基本能够听懂马勒,谢谢大家!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Titan》(泰坦)来源于德国小说(有说是同名诗歌),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巨人。但实际音乐本身于这位巨人本无太直接的联系,马勒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巨人的命名来充分表达出生命的意义,把握住这个思想就能够理解马勒第一的精髓。

*注:下面的试听音频都不是活动中的演示唱片

第一乐章

无尽春日 奏鸣曲式

基本上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往往是这个交响曲的重点,这个交响曲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在第一乐章呈现出来。像贝多芬,勃拉姆斯 德沃夏克等等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表现。同样,在马勒的第一交 响曲也是这样,马勒在这个乐章里面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的魅力。音乐一开始表现世界从凛冬的寒冷中慢慢苏醒,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布谷鸟在绿意盎然的枝头鸣唱。随着旋律的进行 ,大自然成为内心世界和精神的显现。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歌颂,我们终于懂得生命的意义何在。

马勒对大自然的描述与贝多芬的表述有不一样的特点。马勒对大自然的描述常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居于现实中的声音,这点我们在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里常常听到他们的异曲同工。而马勒的第二种表述来自马勒心中的精神领域,马勒常常表述出那种神往的理想的天堂美景,恬静安逸而一尘不染,仿佛仙境圣地。马勒对大自然有着特别敏感的和丰富的感觉,我们在这个乐章里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来自与对大自然深厚的眷恋。

在这个乐章中没有强烈的对比冲突,没有主题与主题间的戏剧性特征,整个乐章是在一种单纯而祥和的旋律中将对大自然的讴歌情感发展到高峰。

第二乐章

满帆前进 谐谑曲

第二乐章实际是第一乐章的延续与发展。第二乐章在充满活力奔放的旋律中开始。这个充满欢快律动的节奏显得强壮活力,仿佛是对大自然的讴歌,生命的意义在这里获得充分的展示。三拍 子的华尔兹与两拍子的舞曲的交织更展示了生命的活力。中间部分一段舒缓悠慢的旋律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心旷神怡。

第三乐章

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

葬礼进行曲这样的曲式在西方古典音乐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样的曲式不都是表现悲哀痛苦,有的时候是庄严肃穆。在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里的葬礼进行曲表达的诙谐!前面两个乐章对大自然的赞美与讴歌在这里消失了,音乐里出现了一些荒诞怪异的音乐卡通,仿佛是我们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突兀变异,其实这是古老民歌《你睡了吗?马丁兄弟》。这来 自森林里的葬礼行进有太多的谐谑成分。哦,原来是一个来自森林里的童话故事:一群长相各异的小动物为曾经猎杀它们的猎人送葬。荒诞却又轻松,嘲笑、怪相和一本正经的交织。马勒的 意图真不需言表。 中间部分一个明朗抒情的主题出现,展现出浪漫温馨的画面。随着音乐的进行,荒诞变异的场景有出现,一个个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为猎人送葬的队伍在延续……

第四乐章

如暴风雨般的运动 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如疾风暴雨的猛烈。紧接着第三乐章的渐弱之际,惊天动地的强奏如石破天惊的呼喊:从地狱到天国!这是一场人类精神的战争,从地狱到天国,从黑暗到光明,从失败到胜利!整 个乐章都在表达不断战胜邪恶的地狱而最终抵达天国的奋斗历程。中间一部分,我们又听到第一乐章的那个甜蜜祥和的田园主题 ,仿佛是马勒给我们预示灵魂升华的必然结果。最后,铜管乐 器以最强的吹奏出天国灿烂的主题,昭示灵魂的升华,歌颂人类战胜绝望而达到理想幸福的天国!
------------------------------------------------------------------------------------------------------------------------------------------------------------------------------------------------------------------------------------------------
这里引用一位台湾网友对于Kegel传奇套装中马勒第一交响曲的评价。 “KEGEL的指揮每一樂章都很引人入勝,他巧妙的運用彈性速度揮灑樂章,聲部極為分明,聲底又很堅固。光聽第一樂章開始的絃樂弱奏與法國號、加弱音器的小號層疊而出,你就會很想一直聽下去。尤其是絃樂的音色就如德勒斯登歌劇院管絃樂團,洋溢著撲鼻的松香味,在樂章中盤旋穿插;更值得記一筆的是低音大提琴,既嚴整又活潑,把蘭德勒舞曲的跳躍感奏得令人擊節讚賞。它沒有VPO強烈的金屬味,總是充塞著傳統獵號的悠揚與流利。第四樂章平地一聲雷,轟隆地金光四射,絃樂豁落而下。長號如柱,法國號弱奏如長笛靈動。終樂章的宣示,唱徹天際,如巨靈俯瞰大地。“ 1870年建團的DRESDNER PHILHARMONIE,在當地是比我們熟知的德勒斯登歌劇院管絃樂團更專業的音樂會樂團,該團的音色崇尚質樸,卻無東德樂團的板滯,反而饒有逸興遄飛的美感。 KEGEL版的錄音師,就是為EMI錄製KEMPE理查史特勞斯全集的C.STUBEN。EMI的錄音有些清瘦,這張版本卻如EMI當家錄音師PARKER的手法,不是一句「發燒」可以形容的好。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泰坦》,据德国浪浸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 原创作时有标题,“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这一部分又分为3段,马勒自己的说明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第二部分:人间喜剧”,分为两段,标题分别为:"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猎人的送葬行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柩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蜍、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做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紧跟在它后面的是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 马勒后来抛弃了这个说明,他声称这标题和说明材料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还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它们曾如何把听众引人歧途。”“在第三乐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儿童画《猎人的送葬行列》的启发。但在这里,表现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应该表现的那种气氛。第四乐章便是从这种气氛突然一跃而出,仿佛是乌云背后出来一道闪电。这只是受严重创伤的心灵在经历了送葬行列的阴风惨惨和愁云密布的压抑情绪之后发出的一声呼喊。” 这首作品后来的定稿中,变为4个乐章: 1.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A音持续音上,双簧管与低音管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啭,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主部先由大提琴奏主导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其它乐器发展对位,发展到A大调时,出现对位性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乐背景上,木管表现田园性的安祥,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琳再次强调宁静。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活拨地运动。对位法再现第一主题后,进入大致如呈示部进行的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 2.指示为‘强有力的运动”。A大调,布鲁克纳式的谐谑曲风格。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先强有力地奏出一个由全曲主导动机组成的固定音型,它与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跳跃音型共同组成背景,在这背景上呈现兰德勒舞曲节奏的主题中段为F大调,有田园风味的圆舞曲风格,以主导动机作为低音伴奏。在长笛、单簧管与弦乐进行中,新的旋律以对位形态显示,圈号以八度的呼唤,引向作为再现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为单纯。 3.指示“不要缓慢,庄重而威严地”, d小调,三段体。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段出,然后低音乐器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歌旋律,这个漫画式的葬礼进行曲旋律,与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学生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中国人填词作《三只老鼠》)作对比,似乎是嘲笑画中死去的猎人。用布鲁诺·瓦尔特的说法,马勒在创作这个乐章时,“保罗的《巨人》中那个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马勒发现了那内含的可怕不协和音,那蔑视和绝望,那种在天国和地狱的冲动之间的游移摆动,这些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侵袭着他有创伤的心灵。”在这个乐章中,葬礼进行曲被两次打断:先是一个故意要表现得陈腐的曲调,然后是长时间引用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后的绝望之歌。乐章结束时,一次次强调那个主导动机。 4.标示为“如象风雨般的运动”,奏鸣曲式,由3大部分构成,表现从地狱到天国的过程。第一段由f小调支配,猛然的强音先表现“闪电式的呼喊”。在弦乐粗犷的呼唤中,小号与长号的加强,在很长的铺垫下,才出现律动性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由f小调转为降A大调,表现出非凡的兴奋,然后又转向“很粗暴”的部分。这第一段似是表现地狱、人与命运的搏斗。中间部分主要表现动人的第二主题,它引出种种温馨的回忆,似乎是表现地狱向天堂,也是灵魂的升华。然后第三段以圆号呈示主导动机开始转向辉煌地表现人的灵魂的胜利,人类的喜剧。在越来越强烈的鼓荡下,最终是指示“以最强的力”,像是对战胜绝望的人类的赞颂,形式辉煌的尾声。
------------------------------------------------------------------------------------------------------------------------------------------------------------------------------------------------------------------------------------------------

 引用原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c8fdd330102yb01.html

专辑名称:Mahler - Symphony No.1
演奏乐团: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Leonard Bernstei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86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西德版
唱片编号:427 303-2

https://u12622393.pipipan.com/fs/12622393-374463908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马勒《第一交响曲》。伯恩斯坦曾数次指挥演奏这部交响曲,但这个版本是最出色的,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第一乐章最为出色,一开始就把听众引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展示部的高潮是真正的大爆发,让人真实地感到末日冲击的到来。谐谑曲的主题辉煌有力,三重奏的段落处理过于夸张,使这一段音乐显得不自然。第三乐章,伯恩斯坦采用惊人的节奏——一个比任何人都快的节奏。但这种节奏对音乐的表达没有多大益处。第四乐章伯恩斯坦在转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时速度放慢,用相对简明的手法表现这一主题,尾声处音乐厅管弦乐团有惊人的表演,让人感到无比激动。

 

=============================
《D大调第一交响曲》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标题为《泰坦》,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

 

第一乐章,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长大的泛音A持续音上,首先由大管、短笛奏出下行四度动机,待到小号产生动机时,圆号奏出优美的旋律,单簧管奏出下行四度动机以模拟杜鹃叫声。双簧管与低音管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吐啭。呈示部演奏两次。第一主题为D大调,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之后由小号奏出(发展至A大调),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第二主题为A大调,轻快的弦乐搭配亮丽的木管,构成了美妙的画卷,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是,铜管乐器奏出了第一主题旋律与之对位。在结束呈示部之前,下行四度动机再一次出现。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小提琴、竖琴奏出a3音),长笛奏出了第二主题旋律,双簧管的和弦表现田园性的安详,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啭再次强调宁静。圆号将乐曲带到D大调,长笛再一次奏出第二主题旋律,大提琴依然乘着歌声的翅膀。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在降A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旋律,之后分别转入F大调、f小调。高音乐器在上行发展,终于跳进还原A音,小号以ff力度奏出了引子中的信号动机,引入D大调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三段体。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这个乐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环境下,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现后,圆号与小提琴狂热地强化热情,优雅的中间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础上脱颖而出,小提琴的独奏精妙绝伦。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最后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之中。这个慢乐章后曾被马勒删除(4个乐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复5个乐章的演奏。

 

第三乐章,指示为“强有力的运动”,A大调,布鲁克纳式的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先强有力地奏出一个由全曲主导动机组成的固定音型,它与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跳跃音型共同组成背景。两支双簧管奏出了乡村舞曲主题,之后由小提琴奏出。在主题重复后,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特别的音响不断调弄。三声中部在这背景上呈现兰德勒舞曲节奏的主题中段为F大调,有田园风味的圆舞曲风格,以主导动机作为低音伴奏。在长笛、单簧管与弦乐进行中,新的旋律以对位形态显示,圆号以八度的呼唤,引向作为再现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为单纯。

 

第四乐章,指示“不要缓慢,庄重而威严地”,d小调,三段体,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一些小动物埋葬一位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这里,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敲出,然后低音乐器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歌旋律,这个漫画式的葬礼进行曲旋律,与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学生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又名《约翰弟》、《两只老虎》,由歌曲的大调色彩变为同主音小调色彩)作对比,似乎是嘲笑画中死去的猎人。乐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鲜明对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题,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广阔的发展,不间断地转入终曲。用布鲁诺·瓦尔特的说法,马勒在创作这个乐章时,“保罗的《巨人》中那个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马勒发现了那内含的可怕不协和音,那蔑视和绝望,那种在天国和地狱的冲动之间的游移摆动,这些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侵袭着他有创伤的心灵。”在这个乐章中,葬礼进行曲被两次打断: 先是一个故意要表现得陈腐的曲调(d小调,并不时加入机械的打击乐器伴奏),然后是长时间引用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后的绝望之歌(G大调-弦乐与木管奏出)。乐章结束时,一次次强调那个绝望的主导动机(并以低沉的吊钹做伴奏)。

 

第五乐章,标示为“如暴风雨般的运动”,奏鸣曲式,由3大部分构成,表现从地狱到天国的过程。在第三乐章吊钹的轻微演奏后,突然强奏,惊醒听众。第一段由F小调支配,先表现“闪电式的呼喊”。在弦乐粗犷的呼唤中,小号与长号的加强,在很长的铺垫下,才出现律动性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在渐弱过程中,长号的动机依然存在余韵,并由F小调转为降D大调,小提琴在圆号伴奏下奏出了忧郁而惆怅的旋律,这段旋律后,单簧管在阴晦的背景下闪现第一乐章引子的动机(大管协助)然后又转向“很粗暴”的部分(g小调-c小调),小号、长号重复第一主题,这一段似是表现地狱、人与命运的搏斗。铜管乐器隐隐约约地闪现“天使的号角”这段复调旋律(C大调),在搏斗后,此旋律构成了雏形(D大调),表现了作者已经信心十足。中间部分主要表现动的第一乐章主题,它引出种种温馨的回忆,似乎是表现地狱向天堂,也是灵魂的升华(F大调)。然后第三段以中提琴、圆号呈示主导动机(f小调)开始,第四乐章第一主题后,转而奏出第一乐章发展部结尾部分,辉煌地表现人的灵魂的胜利,人类的喜剧。小号、长号、圆号完整地奏出了“天使的号角”(回到D大调)。在越来越强烈的鼓荡下,最终是指示“以最高度的力”(圆号手起立),像是对战胜绝望的人类的赞颂,形式辉煌的尾声。

 


 

 

专辑曲目:
01. 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 Im sehr gemaechlich    [0:16:27.65]
02. Krae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Trio: Recht gemaechlich    [0:09:03.32]
03. Feierlich und gemesen, ohne zuschleppen    [0:10:24.70]
04. Stuermisch bewegt    [0:20:09.13]

posted on 2022-03-23 20:50  merrynuts  阅读(11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