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懒人造就了方法”,以前就听过这样的话。既然作为懒人,必然就喜欢“走捷径”。这类人往往喜欢花更少的时间,花费更少的力气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只因为如此,就有了新方法的出现。

       同样是移山,愚公选择最直接的方法,日复一日的“叩石垦壤”,不但带着三个团队主力凿石开山,还将他的子孙后代也计划在其中。而战国时期的李冰,手下有成百上千的军队和老百姓,若要选择一点一点的凿,也一定比愚公要快得多。但他选择的方法是“(因)其崖崭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这里,我们就已经看到事物的进化了。同是战国时代,《列子.汤问篇》里的愚公就要“碎石击嚷”,而李冰就已经懂得“积薪烧之”了。

       愚公,愚者,遇到问题选择最直接的方法——辛勤的工作,也是自然的了。那李冰又是为什么会用“烧”这种方法来碎石的呢?要知道李冰的团队可是成百上千人,要修堰筑坝,还要“凿离堆”,当然还要吃喝拉撒睡。所以李冰如果忙起来的话,他必然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必然食难下咽,睡无安枕。反之,他可以闲到没事去看火能不能把石头烧爆。这么大个工程,如果有一个人会闲到看火烧石头,那他一定很懒。那么多事堆着不去做,去看烧石头,你说他不是懒是什么?正是一个懒人造就了“烧石头”这个碎石的方法。

      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提出新的“方法”,解决的将是影响做事成效的根本问题。而愚公可以多吃点饭,多加点班,但是突破不了人的精力的极限。这就像写是一百万行代码,“愚公”这样的人拿到任务就开始勤勤恳恳的工作,把所有代码写在一个文件里。而懒人则是想办法将这一百万行代码分成几大块,再把大块分成小块,最终创造出了“单元文件”。一部分人写这几个单元的代码,另一部分则写那几个。

      这个世界上,又勤快人就必然有懒人,有懒人也就必然有懒人的方法。

      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句话:1.遇事别忙着做,先想。2.学会归类。

       一项大的“工程”,我们在着手做之前要先考虑是否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完成,是否可以将它分类,然后分给几个人一起做,还要保证合在一块后大家都能理解。

《大道至简》里记录了作者周爱民和Soul(王昊)的一段极其有深意的对话,但是很遗憾,以我现在的学识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会保留这段话,以后反复阅读,仔细琢磨。

        新的方法一定会不断地出现,因为有勤快的人,就会有懒人,有懒人,就会有更懒的人。已经存在的方法虽然已经很简便,但更懒的那一部分人总是会不满足,想方设法创造出新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了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