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
速率
1.速率
速率也被称作数据率或比特率.它的意义就是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时b/s,Kb/s,Mb/s,Tb/s.字节:1B=8bit.
1kb = 10^3 b,1Mb = 10^6b.
1KB = 2^10B ,1MB = 2^10KB = 1024KB
2.带宽
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达数据的能力,通常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一点到另一点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带宽是理想数据.
单位是b/s,kb/s
3.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信道)的数据量.
单位:b/s,kb/s.与服务器本身有关.
时延等概率
1.时延
1.1 发送时延
发送分组第一个bit到最后一个比特的发送的时间.例如发送01001110 从第一位0到最后0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发送速率) 例如 10b/ (10b/s) = 1s
1.2 传播时延
发送出的数据在一个信道内传到终点所花的时间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电磁波传播速率 例如 100m/(10m/s) = 10s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x带宽 ,代表某段链路有多少bit
1.3 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数据到达后在缓存中等待处理的时间
处理时延:处理数据各种需求的时间
1.4 往返时延RTT
游戏的延迟跟这个有关系
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直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的时间
RTT = 传播时延 * 2 + 接收端处理数据时间
2.利用率
2.1 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时间 / (有数据+无数据)通过时间
2.2 网络利用率=所有信道利用率加权求平均值
利用率越高,信道内数据越多,时延越高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1.分层的原因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
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目的主机。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查明目的主机是否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弄清楚,对方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工作。
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2.名词
2.1 实体
在网络分层中的活动元素
2.2 协议
对等实体的数据交换规则.
例如怎么发送数据,发送数据的顺序.
2.3 接口
上层使用下层功能的入口
2.4 服务
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功能调用.
OSI参考模型
1 OSI七层结构
1.1七层结构的内容
数据链路层有头部和尾部的数据,上面三层有头部的数据
1.2七层结构的简记
2 各层的功能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流量的程序
协议:FTP,SMTP(邮件),HTTP
表示层: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数据的压缩和解压
会话层:向实体/进程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传输数据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使用校验点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恢复通信
协议:ADSP,ASP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端到端通信
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复用分用
TCP/UDP
网络层:将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
IP,ICMP,IGMP,IPX,ARP,RAP,OSPF等
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
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访问控制
SDLC,HDLC,PPP,STP
物理层: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单位是比特.
3 TCP/IP参考模型
4 5层参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