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厂模式(三)

又重头想了一下

还是以配电脑为例
最开始的时候,需要电脑,你得自己去生产电脑的每一个组件,例如你要cpu 就得自己生产cpu 要主板就得自己生产主板。
于是出现

简单工厂模式
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定义一个返回接口,然后所有的组件实例都从这个工厂中产生
例:

工厂---------生产硬件
硬件----------
cpu------硬件的子类
主板------硬件的子类

当我需要某种组件的时候,直接告诉工厂,我需要的硬件名字,然后工厂就会生产一个我需要的硬件给我,这里,我不用去知道工厂中是怎么生产的,他可以自己生产,也可以找别的工厂代工,与我无关,我只需要找这个工厂要硬件就行了。

工厂类
public class Factory
{
public IHardware Produce(int type)
{
swicth(type)
{
case 0:
return new Cpu();
break;
case 1:
return new Motherboard();
break;
Default:
return null;
break;
}
}
}

硬件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Hardware
{
}

具体类CPU

public Cpu implements IHardware
{
}

具体类主板
public Motherboard implements IHardware
{
}
使用时,只需要一个工厂,然后找那个工厂生产实例就行了
Factory factory=new Factory();
IHardware cpu=factory.Produce(0);
IHardware motherboard=factory.Produce(1);

缺点
  由于工厂类集中了所有实例的创建逻辑,违反了高内聚责任分配原则,将全部创建逻辑集中到了一个工厂类中;它所能创建的类只能是事先考虑到的,如果需要添加新的类,则就需要改变工厂类了。 
  当系统中的具体产品类不断增多时候,可能会出现要求工厂类根据不同条件创建不同实例的需求.这种对条件的判断和对具体产品类型的判断交错在一起,很难避免模块功能的蔓延,对系统的维护和扩展非常不利; 
  这些缺点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得到了一定的克服。 
  使用场景 
  工厂类负责创建的对象比较少; 
  客户只知道传入工厂类的参数,对于如何创建对象(逻辑)不关心; 
  由于简单工厂很容易违反高内聚责任分配原则,因此一般只在很简单的情况下应用。

 

工厂方法模式应该和抽象工厂模式说的是同一个东东

那就还是用配电脑来重新理解一下

例如,原本只有一种cpu,一种主板,后来出现了很多种cpu和主板,这时使用这个工厂就会很麻烦,因为每次有新的类型出来,我都得去修改这个工厂

于是就出现了抽象工厂模式

这个理解上还有点问题,在代码中再考虑吧只需要知道它在哪里用到

工厂方法模式的应用

  工厂方法经常用在以下两种情况中: 

  第一种情况是对于某个产品,调用者清楚地知道应该使用哪个具体工厂服务,实例化该具体工厂,生产出具体的产品来。Java Collection中的iterator() 方法即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只是需要一种产品,而不想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究竟是哪个工厂为生产的,即最终选用哪个具体工厂的决定权在生产者一方,它们根据当前系统的情况来实例化一个具体的工厂返回给使用者,而这个决策过程这对于使用者来说是透明的。

先这样吧

posted @ 2012-01-31 09:52  meieiem  阅读(1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